意識流派

意識流派

它是上世紀由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創始人、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創造的,指人的意識活動持續流動的性質。詹姆斯認為,人類的思維活動並不是由一個一個分離的、孤立的部分組成,而是一條連續不斷的、包含各種複雜的感覺和思想"流"。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意識流
  • 外文名:stream of consciousness
  • 源於:心理學
  • 創造者:詹姆斯
  • 作用:表示意識的流動特性
簡介流派,心理學觀點,特點,代表人物,·埃杜阿·杜雅爾丹(1861~1949),·維吉尼亞·伍爾芙(1882—1941),·詹姆斯·喬伊斯(1882—1941),套用,設計,動畫,電影,

簡介流派

意識流派是心理學家們使用的一個短語。它是上世紀由美國實用主義哲學創始人、心理學家威廉·詹姆斯創造的,指人的意識活動持續流動的性質。詹姆斯認為,人類的思維活動並不是由一個一個分離的、孤立的部分組成,而是一條連續不斷的、包含各種複雜的感覺和思想"流"。

心理學觀點

反省心理學繼承了美國機能主義心理學家詹姆斯的“意識流”觀點,在此基礎上提出完整的四大意識流學說,對意識流做出了詳細的定義和分類,意識流指“來自外界或內部無意識中的某些信息、情感、欲望以連續運動的方式進、出意識的過程”。根據意識流內容的不同,把意識流分為信息意識流、情緒意識流、欲望(意志
)意識流;根據意識流的來源和形式的不同,把意識流分為內吸流、內闖流、外吸流、外闖流四大意識流。人腦(心理)“做夢”和思維的過程(包括靈感、直覺、想像等高級思維過程)就是意識流的流動過程,如,靈感思維和夢的過程都為:外闖流(內闖流)——內吸流——靈感(夢)。又如,人腦聯想的過程就是“內吸流”流動的過程;人腦觀察的時候就是“外吸流”流動的過程;人腦思想開小差的過程以及強迫思維、幻聽 、幻視、幻嗅、思維插入等心理疾病之症狀的過程就是“內闖流”流動的過程;外界的聲音、視像等信息意外地進入意識的過程就是“外闖流”流動的過程。強迫症中的“強迫思維”和“強迫行為”也是由內闖流所引起的,其過程為:內闖流——強迫觀念——強迫動作,人腦靈感、直覺、想像等創造性思維的過程就是四個意識流之間的切換過程。所以,掌握了意識流知識就可以用來分析夢,分析一個人的心理活動和性格特徵;分析和判斷心理疾病的一些症狀(如幻覺、強迫思維、強迫行為等),分析和調控智力活動、情緒活動;分析人腦的邏輯、靈感、直覺、想像等高級創造性思維的具體過程,從而提高自己捕捉靈感的能力、想像的能力以及直覺思維能力等,同時也是人工智慧中用計算機模擬靈感、直覺、想像等高級思維的基礎;分析意識流和心理疾病的關係,掌握用意識流治療幻覺、強迫思維、強迫行為等心理疾病的方法!總之,掌握意識流方面的知識無論對心理調控、心理潛能開發或是心理保健、心理治療等都有重要意義!

特點

首先,在表現對象方面,意識流文學脫離傳統現實主義文學反映現實生活,描寫真切可信的典型人物形象的規範,完全面向自我,重在表現人的下意識、潛意識乃至無意識的內心世界。在意識流作家看來,現實主義和自然主義僅僅反映了外在的現實和表面的真實,而這個外部世界並不真實,真正的真實只存在於人的內心主觀世界。因此,作家應把創作重心放在對人的精神世界的描繪上,寫出人內在的真實。從這一文學觀念出發,意識流作家把創作視點由“外”轉向“內”,小說中的人物心理和意識活動不再是一種描寫方法,不再附著於小說情節之上成為達到某種藝術效果的手段,而是作為具有獨立意義的表現對象出現在作品中。意識活動幾乎成為作品的全部內容,而情節則極度淡化,退隱在小說語言的帷幕後面。福克納《喧譁與騷動》中的四個部分——班吉的部分、昆丁的部分、傑生的部分及迪爾西的部分均由不同人物的紛繁複雜、理性與非理性相混的意識流動構成小說的基本內容。
其次,意識流文學不按照客觀現實時空順序或事件發展過程結構作品,而根據意識活動的邏輯、按照意識的流程安排小說的段落篇幅的先後次序,從而使小說的內容與形式相交融。人物意識滲透於作品的各個畫面中;起到了內在關聯作品結構的作用。

代表人物

·埃杜阿·杜雅爾丹(1861~1949)


19世紀末,法國作家埃杜阿·杜雅爾丹發表了小說《被砍倒的月桂樹》。該作因始終運用“內心獨白”藝術手法,被後人視為意識流文學的先聲。進入20世紀後,意識流文學家們將意識流創作方法加以完備化並使之走向成熟。至20年代前後,意識流文學進入興盛時期。
·馬賽爾·普魯斯特(1871—1922)
意識流文學的奠基者是法國作家馬賽爾·普魯斯特。其代表作七卷本長篇小說《追憶似水年華》實踐了作者“主觀真實論”的藝術觀,是“單純型”意識流文學的範本。這部作品為意識流文學打下了發展的基礎。

·維吉尼亞·伍爾芙(1882—1941)

英國著名小說家、批評家維吉尼亞·伍爾芙也是一位著名的意識流作家和意識流小說的奠基者。她在對一些意識流小說家的創作進行總結、借鑑的基礎上,豐富、發展了意識流文學的表現手法,並對它進行理論闡發。1919年,伍爾芙發表了第一部意識流小說《牆上的斑點》。作品通過一個婦女看到牆上一個模糊不清的斑點而引起無限聯想的意識流動過程,揭示人內在世界的豐富和易於變化。《達羅衛夫人》(1925)、《到燈塔去》(1927)是伍爾芙意識流小說的代表作。前者表現的是達羅衛夫人在家庭晚會上重見舊日戀人彼德並得知附近一患精神病的男子自殺後二人意識的跳躍紛呈;後者大量運用象徵主義手法,表達的是作者對超越了功名恩怨的彼岸世界的嚮往盤,呈現給讀者的是人物的深層意識。
伍爾芙小說不注重表現事件、人物之間的關係,而把創作重心放在對人物思想感情流程的再現上,講究環境和景物描寫的印象效果。她的文筆富於音樂性,並運用音樂上的“曲式學”結構作品,給讀者以美感。

·詹姆斯·喬伊斯(1882—1941)

愛爾蘭作家詹姆斯·喬伊斯(1882—1941)是意識流文學代表作家之一。他出身於都柏林的一個中產階級家庭,出生後家境漸衰。他很早就立志獻身文學事業,力圖通過創作實理其純客觀表現人內在真實的美學理想。1902年,喬伊斯赴巴黎學醫,其後一生不定時居住於歐洲多國,傾心於文學創作。
喬伊斯的作品始終未離開都柏林人和他們的生活。早期短篇小說集《都柏林人》(1914)由15個有共同主題的短篇小說組成,描寫都柏林中下層市民形色各異的生活,現實主義傾向鮮明。《一個藝術家青年時代的寫照》(1916)是喬伊斯思想藝術發展的轉折點。作品中大量使用內心獨白、時空交錯、自由聯想等意識流文學常用的表現手法,揭示主人公從幼年到青年時代的內心世界。作者的筆觸已伸向主人公的潛意識領域。晚年創作的長篇小說《為芬尼根守靈》(1939)充滿寓言色彩,通篇採用夢囈語言,表現人類歷史中死亡與復活這一循環往復的中心主題,語言晦澀、新詞迭生,艱深難懂。

套用

設計

意識流不僅作為一種寫作流派而存在,在視覺設計發達的今天,更有諸多設計領域的意識流風格作品出現。
意識流設計的本質是意識流寫作手法的視覺套用,主題較為隱晦,表現手法相對抽象。因此,意識流設計更適用於商業廣告的創意設計。
事實上,很多的廣告招貼海報設計都可以發現意識流的影子,這是設計師對意識流設計的無意識運用。
而在CG角色造型設計上,意識流的設計會有更大的運用空間。

動畫

由庵野秀明監督指導的這部動畫,是運用意識流的動畫裡最最經典傑出的一部了。其也是與其他意識流類動畫所截然相反的受歡迎。以至於時隔那么多年之後,《EVA》又迎來了新劇場版。其實把它歸類為意識流動畫,也並不完全妥帖,但其動畫裡所運用的大量意識流手法,還是放入意識流之列。
魂狩/ Soul Taker》
新房昭之所監督的這部動畫,因了其運用大量的意識流手法,在當時是頗受爭議實驗性動畫。它是與《EVA》一樣新意識,可其的影響程度和《EVA》比較起來,可真是天上地下。引用某位人士的評論說:[魂狩]從單個靜止畫面的著色構圖出發,連貫成動畫,營造出一個光怪陸離的世界。雖然超過劇情的要求,不過在一部卡通片里看到不同於CG技術的視覺效果,反而有如觀賞後現代藝術畫,也算是酷上一把。
這部動畫同樣由新房昭之監督,是一部充滿歌特風的意識流動畫。故事講述的是在“香蘭堂”古董店打工的美術院學生倉橋永莉迷戀上“受詛咒的器皿”里的少女柯賽特與其發生的事情。個人感覺這部三集的OVA動畫,相較《魂狩》來講,應該更受歡迎,雖然其整部動畫多是陰暗的場景和壓抑的畫面,但其流暢的意識流轉換,再加上歌特的華麗,使得整部動畫恐怖卻有一種美感。
《Lain / 玲音
中村隆太郎監督,小中千昭腳本,安倍吉俊台本的《Lain》也是實驗性質的意識流動畫,頗為經典。故事主要講述了虛擬的網路世界。動畫講述岩倉玲音——一個網路里的“神,生存於網上,有控制網路的能力,並且是“武士”(網路最高組織)的一份子。她編織了一個屬於自己的虛擬網路現實世界(但自己到後來才知道,之前一直以為自己是普通人),來接觸和了解人類的思想。一個在電子技術和網路發達的時代的網路少女玲音在“現實世界”的遭遇。在虛擬的現實世界中,玲音是一個電腦技術員的女兒,一個普通女中學生。隨著網路的高速發展,手提電話的使用已經滿足不了現代人的需要,為了與更多人的接觸,AI電腦進入了玲音的世界。 由於不斷地沉迷,使得玲音對現實生活中的事情很少理會,慢慢地,玲音成為了網路世界的名人…… 真正的故事從她接到一個神秘硬體展開,接著就發現被人跟蹤,為了弄明真相,與神秘組織接觸…… 世界已經變成不屬於自己的世界,現實生活中並沒有玲音的存在。體會到被捨棄的玲音,認識到現實終歸是現實,虛擬終歸是虛擬,最後終於退出了。
《畢卡索與公牛》
1988年由中國導演金石攝製的實驗短片。影片用動畫形式描寫畢卡索繪製公牛的過程。畢卡索是20世紀的藝術大師,1973年去世,他的名字已成為現代藝術的同義語。一次,畢卡索畫一頭公牛,他畫的第一幅公牛十分寫實,結構嚴謹而逼真。但他並不滿足,又相繼畫了十次。從第一幅到第十一幅 ,形體逐漸概括,線條逐步簡練,到最後一幅只剩下寥寥幾根線條,當觀眾看到最後一稿時,無法想像畫家化去了多少心血,看上去似乎著筆不多,但那些簡單的線條,卻精煉地表現了公牛的形與神。畢卡索是立體主義的開山鼻祖,他常常用另一種眼睛觀察事物,他畫同一個題材,可以畫一百次而每次從不重複。別人認為終點的地方,他卻作為起點。西班牙詩人拉斐爾說:畢卡索使世界大吃一驚,他把世界翻了個身,並賦予它新的眼睛。
《貓湯》
佐藤竜雄監督的這部動畫,私自認為並不能完全稱為意識流動畫,但還是提出來僅供參考意。這是一部僅僅34分鐘,根據日本連載漫畫 "Nekojiru Udon" 改編的動畫電影。片中無任何劇情對白,具顯超現實主義。本片講述貓姊弟原本受媽媽所託到街市買豆腐, 但他們卻輾轉踏上為姊姊尋找另一半靈魂的旅程。

電影

意識流電影指受“意識流”小說影響,要求在銀幕上著重表現人的非理性的、潛意識的、直覺活動的電影。意識流剖析人物的心理深處,給觀眾留下極為深厚的印象。時間空間跳躍多變,大大擴大了影片的容量,深化了主題。打破了傳統戲劇化構造的電影模式。
《野草莓》
該片是意識流電影的代表作之一,同時被譽為開創了作者電影、主觀電影、內省電影的先河。本片是一位年邁的斯德哥爾摩醫學教授對自己一生的回顧,劇情發生在他去50年前畢業的母校接受榮譽學位的途中,通過多段閃回畫面表現出種種幻想和回憶。他跟兒媳婦同車,而此時兒媳已因為丈夫不願要小孩而決定離開他。途中,他們在教授小時候生長的故居逗留,仿佛回到青少年時代,見到了心儀的女孩摘草莓送給失聰的爺爺。他被同一個女演員扮演的女孩叫醒,她想要帶上兩個男孩搭順風車,後又因差點發生車禍,只好帶上對方車裡的一對夫妻,不料他們話不投機而被趕下車。中途,眾人下車用餐,並討論上帝是否存在。之後車子又來到教授95歲的母親家,老人家抱怨太冷。在一段幻想戲中,教授進入一幢舊宅,他必須證明自己得獎當之無愧,但他並沒成功。在真實世界中,教授拿到榮譽學位後回家,平靜地接受了曾經跟他發生矛盾的人和事。
《廣島之戀》
法國故事片。麗娃、岡田英次主演。影片中女主人公來到日本廣島拍攝一部關於和平題材的影片,與一位日本建築師邂逅,向他講述了自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與一個德國士兵的戀愛悲劇。德國士兵被打死的那一天,也正是廣島遭到核子彈轟炸的日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