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興路

惠興路

惠興路,位於浙江省杭州市。南起解放路,向北穿越東西向的郵電路,至仁和路,路長264米。清時為旗營城牆基,1913年改建成馬路,因路內有旗人惠興女士創辦的女校,為紀念其精神,故名惠興路。1964年曾作為青年路的延伸段易名為青年路,1981年復稱惠興路。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惠興路
  • 地點:位於浙江省杭州
  • 路長:264米
  • 走向:南北
簡介,命名緣由,

簡介

清時旗營城牆基,於1913年改建成馬路,故名惠興路。
惠興路,位於浙江杭州市。

命名緣由

起名惠興路,是為了紀念清朝的一位女子,一位為了辦女學甘願捨棄自己性命的奇女子。
惠興,滿族瓜爾佳氏,其先輩是從長白山南下的世襲軍官。她小時跟隨長輩遷居杭州,新婚不久,曾任協統軍職的丈夫便亡故,一直獨身孀居。目睹滿城的八旗子弟醉生夢死,惠興意識到教育之重要,尤其是女子更應該接受良好教育,以學會新知識新技能來求得自立。光緒二十九年,慈禧太后允許地方辦女子學堂,惠興不顧家裡的反對前往報考,但因辦學者強烈的排滿情緒被拒絕,這時她便萌發了自辦學校的念頭。
光緒三十年,她募得了紫金三百多銀元,為了取得建校土地,她又四處奔走,苦口婆心遊說浙江巡撫、鎮守將軍燈,終於得到允諾,在旗營內得梅清書院舊址上(即今天得惠興路旁)創辦貞文女校。
由於資金仍不夠,她又到較為富有得女眷中募集,眾人也都答應在新校建成後兌現。貞文女校終於建成。
在開學典禮上,惠興當眾割破手臂說:“如此校關閉,我必以身殉之。”由於學校造成後,一直處於兩難得情況當中。一邊是造學校得工匠不斷上門討債,一邊是曾答應給錢得女眷勸紛紛變卦,託詞不給。就這樣,勉強維繫了一年,經費難以為繼。於是無奈之下,決心以死相拼,希望能夠以自己的生命喚醒人們的覺悟。1904年12月21日清晨,惠興服下大量鴉片後忍痛親赴將軍署面交遺書。那時她已面無人色,搶救無效。她在臨終時說:“但願遺書呈朝廷。”
惠興的舉動震驚了省城。鎮守將軍與浙江巡撫聯名上書,慈禧下旨給惠興建牌坊,其遺體被安葬在孤山放鶴亭後。
浙江地方官府把貞文女校收為官立,改名為惠興女子學堂,這就是現在惠興中學和郵電路國小的前身。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