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泱河

惠泱河

惠泱河,男,1952年10月生,陝西清澗人,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原西安石油大學黨委書記。主要從事水資源與環境的教學和科研。曾兩次獲陝西省教學成果特等獎和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先後主持承擔了國家和省級“九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攻關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16項。發表學術論文50多篇,出版《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城市規劃》等專著、譯著5部。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惠泱河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陝西清澗
  • 出生日期:1952年10月
  • 職業:教授、博士生導師
  • 畢業院校:西北大學
  • 主要成就:陝西省有突出貢獻專家、原西安石油大學黨委書記
    兩次獲陝西省教學成果特等獎和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 代表作品:《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城市規劃》
個人履歷,成就及榮譽,個人作品,學術兼職,人物言論,

個人履歷

1977年,西北大學原地理系(今城市與資源學系)畢業後留校任教。先後分別在西北大學和成都科技大學(今四川大學)脫產進修。
惠泱河惠泱河
自1987年後,歷任西北大學地理系副主任、教務處處長、副校長。
2008年6月至2013年4月,任西安石油大學黨委委員、黨委書記。

成就及榮譽

主要從事水資源與環境的教學和科學研究工作。先後給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講授過《水資源評價與管理》等6門課程,指導博士生和碩士生20多名。
惠泱河惠泱河
先後主持承擔了國家和省級“九五”、“十五”“十一五”科技攻關項目、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16項。
主持完成的教學改革成果“綜合大學加強文化素質教育的改革與實踐”分別榮獲1999年陝西省人民政府教學成果特等獎和2001年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主持完成的教學改革成果“地方高校質量基礎性人才培養模式的探索與實踐”分別榮獲2005年陝西省人民政府教學成果特等獎和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個人作品

在《地理研究》《水土保持通報》等學術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50多篇。
出版《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城市規劃》等專著、譯著5部。

學術兼職

中國地理學會常務理事;
陝西省地理學會理事長;
教育部文化素質教育指導委員會委員;
教育部地理學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教育部普通高等學校本科教學工作評估專家委員會委員。
教育部高等學校教學指導委員會委員“地理科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人物言論

1.黨的十八大報告明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和建設文化強國的宏偉目標。大學作為知識的集中地,是保存、傳承、傳播和創造先進文化的重要場所,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大學要以十八大精神為指導推進大學文化建設,培育造就英才,引領社會風尚。
惠泱河惠泱河
2.大學要把文化建設作為學校的教育思想長期堅持並固化下來。文化是大學的靈魂,也是大學彰顯特色的重要標誌。文化傳承與創新既是大學的基本功能之一,也是大學發揮人才培養、科學研究、社會服務功能的重要保障。把文化建設作為辦學教育思想,有助於構築全校師生員工的精神家園,形成推動事業發展的思想動力;有助於最佳化高尚的育人環境,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有助於激發廣大師生的進取精神和創新活力,使大學更好地發揮對社會文明進步的引領作用。
3.大學把文化建設作為教育思想,關鍵是總結、提煉出反映歷史、符合現實、引領未來、體現特色的大學精神。大學精神是大學文化的精髓和靈魂,是大學賴以生存的支柱和精神推動力,集中體現著大學的核心價值追求,鮮明表達出大學的個性與特質,深刻透露出大學的生命力、凝聚力和感召力。隨著時代的發展,要不斷提煉和豐富大學精神的內涵,將大學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歷史積澱內化和轉化為學校師生員工的獨特氣質、行為規範和行動指針。
4.大學把文化建設貫穿於學校發展的全過程,首先要有文化意識,樹立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文化意識決定文化行動,沒有文化意識就不可能有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也不可能把文化建設真正貫穿到學校發展的過程當中。大學上下都要增強推動文化傳承創新的意識和能力,注重文化凝練,樹立精品意識,推進各具特色的院系文化、專業文化、學科文化、課程文化、社團文化、寢室文化、團隊文化、網路文化建設,提升大學文化建設水平。
5.大學把文化建設貫穿於學校發展的全過程,要體現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引領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大學文化建設必須準確把握和主動應對這些新挑戰、新要求,從文化的更高層次上確立科學的知識觀、人才觀和教育觀,加快建立和完善大學的教育創新體系、科技創新體系,使大學自身的發展能與經濟社會轉型相適應,從而為國家培養合格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6.大學必須牢牢把握文化育人的正確方向,堅持以十八大提出的24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引領,以高度的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推進文化育人,廣泛開展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教育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教育,用民族的科學的大眾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育人,用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和人類文明成果育人,用優秀的、各具特點的大學精神文化育人,用創新文化培育創新思維的人,努力把學生培養成為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高素質人才。
7.大學要把文化建設體現在環境育人當中,以優美的“硬”環境、文明的“軟”環境感染人、教育人。大學要加強“硬”環境建設,建設具有歷史文化內涵和富有藝術審美情趣的人文與自然景觀小品、雕塑,設立畢業生和校友紀念林、紀念石、紀念牆等,完善樓宇文化,使師生能與環境之間形成良性的互動,實現環境育人。“軟”環境文化建設要加強校史編纂,建好校史展覽館,規範慶典儀式,開展學生科技、文化、藝術、實踐等課外活動,積極開展文明校園、文明班級、文明宿舍、文明家庭創建活動,豐富師生業餘生活,營造高雅、文明、和諧的校園文化氛圍,最佳化人才培養的環境。
惠泱河
8.大學文化建設必須立足各自的辦學實踐,堅持以特色大學文化育人。大學要突出本校特色、地域特色、行業特色、時代特色,通過對自身文化的繼承、發展和創新,挖掘和培育其文化個性,從而提升大學的文化品位,形成自身的辦學優勢和特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