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民泥塑

惠民泥塑

惠民泥塑是一種古老的傳統民俗藝術。由山東濱州市惠民縣在2006年申報的國家級民間藝術類文化遺產,遺產編號為Ⅶ-13。品種繁多,造型古樸,有“牛郎織女”、“白蛇傳”、“梁祝”、“武松打虎”、“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戲劇故事;有坐在蓮花上的抱魚、桃、杏的“坐孩”;有安上哨子或肚子裡裝個彈子安個小棒發出各種聲音的“響孩”;亦有獅、猴、魚、雞、桃、杏、葡萄等等動植物,其造型誇張,色彩艷麗,內容喜慶吉利,陳設室內頓生光輝。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惠民泥塑
  • 遺產編號:Ⅶ-13
  • 申報年份:2006年
  • 遺產類別:藝術類文化遺產
介紹,故事,

介紹

皂戶李鄉位於山東省惠民縣境西部偏北,東與麻店、辛店為鄰,西與石廟接壤,南與淄角鎮毗連,北隔沙河與惠民鎮,何坊相望,全鎮總面積為82.37平方公里,總人口3萬人。
惠民縣皂戶李鄉河南張一帶,自古家家戶戶加工泥塑,曾經盛行一時。泥塑作品從剛開始時的人、佛、獸等發展到後來的無所不及,其文化味也愈來愈濃,藝術價值極高。二月二火把李廟會可見當時泥塑盛行之一斑。有資料記載,泥塑興起於明朝成化五年(公元1469年)。外地移民遷此安家落戶,有的農戶便利用當地的泥土搞起了泥塑。從此帶動當地泥塑的大發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這一民間藝術更加發揚光大。每年的二月二火把李廟會泥塑交易空前。
河南張泥塑,品種繁多,造型古樸,有“牛郎織女”、“白蛇傳”、“梁祝”、“武松打虎”、“孫悟空三打白骨精”等戲劇故事;有坐在蓮花上的抱魚、桃、杏的“坐孩”;有安上哨子或肚子裡裝個彈子安個小棒發出各種聲音的“響孩”;亦有獅、猴、魚、雞、桃、杏、葡萄等等動植物,其造型誇張,色彩艷麗,內容喜慶吉利,陳設室內頓生光輝。它不僅是可供欣賞的民間藝術品,也是增長兒童智力的玩具,更是人們心中的吉祥物
河南張泥塑經過200多年的發展歷程,已成為研究地方民俗的主要物證之一。一代代藝人根據勞動人民的喜好與情感,艱難探索,推陳出新,始終反映著時代的變革與人民生活的變化,更使得河南張泥塑具有了社會發展活化石的價值。
山東省惠民縣皂戶李鄉的河南張村,因地處縣城西南約15華里的沙河南岸而得名。河南張,村子不大卻人氣很旺。因為這個村做的“泥娃娃”獨具特色,不但在本地有名,還漂洋過海到了美國日本韓國加拿大等地,人們更習慣稱該村為“娃娃張”。
說起泥娃娃的來源,還得講幾段美麗的傳說。
相傳過去河南張村有一中年婦女,久婚未育,幾經改嫁,均因無子而倍遭婆家冷落和白眼。每年農曆二月初二,她都到10華里外的“皇姑廟”燒香拜佛。有一年,急於求子的她將寺廟裡的一個泥娃娃抱回家中,不久便有了身孕。又傳,本村一商販,生意場上總處於下風,卻找不到其中的原因。一日,他窺見一同行家中供有一高約4寸的泥人“不倒翁”,便悟出了其中的奧秘,專門請人給他做了一隻高12寸的泥人“不倒翁”,象徵著在生意場上永遠立於不敗之地。此後,他的生意居然蒸蒸日上

故事

據說村里做泥人的歷史已有200多年,品種有梁祝、牛郎織女白蛇傳三打白骨精七品芝麻官、關公等80多個。村裡有18戶人家做泥人。60歲的張炳敖頭腦很靈活,且深得祖上真傳,並將一些現代人的審美眼光和思想融進這古老的技藝,使其內容和內涵更加豐富,因此他製作的泥人特別搶手。
惠民泥人其實就是不倒翁,村里人叫做“扳不倒”,附近村民在廟會上買回去圖個吉利。泥人製作既是個手藝活,更是個工夫活:做泥人要用“狗頭”淤泥(深埋於地下的大塊淤泥,曬乾後狀如狗頭),最好是黃河淤泥。淤泥運到家後先風化一兩年再摻入棉絮和麵漿使用。泥人的製作有搗泥、製作底座、糊紙、上泥漿、擦粉、上色、開眼等十來道工序。僅頭髮上色就要上9遍;一個泥人身上可畫10多種花,至於畫什麼全由匠人心裡想出,想到啥畫啥,沒有定規;開眼是最難的一道工序,開好了泥人“精神煥發”,開壞了則“黯然失色”。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