惇勤親王

惇勤親王:愛新覺羅·奕誴(1831年-1889年),道光帝五子,過繼給惇恪親王綿愷,為惇勤親王,母祥妃鈕祜祿氏。

基本介紹

  • 本名:惇勤親王
  • 出生時間:1831年
  • 去世時間:1889年
  • 性別:男
人生生平,軼事典故,子嗣,第一子,第二子,第三子,第四子,第五子,第六子,第七子,第八子,兄弟,姐妹,史記記載,

人生生平

惇王奕誴賦性粗荒,書讀得也不好,但是卻有著很多優點,政績上自然不如六弟恭親王奕欣和七弟醇親王奕譞,但是卻可稱是清末堪與恭王比肩的賢王。
惇王對外不擺王爺的架子。夏天一件粗葛布的短褂子,拿把大蒲扇,坐在什剎海納涼,能跟不相識的人聊得很熱鬧。冬天也往往會裹件老羊皮襖,一個人溜到正陽樓去吃烤羊肉,甚至在“大酒缸”跟腳夫轎班一起喝“二鍋頭”。所以闤闠間的動態,在天潢貴胄之中,誰都沒有他知道得多,也因此,惇王最知道民間的疾苦,常為百姓請命行善政。

軼事典故

惇王也是慈禧太后最忌憚的一個人。
光緒初年,慈禧太后得過一場大病,初愈的時候,為了替她遣悶,內務府曾經傳喚了“落子館”的幾個姑娘,在長春宮演唱“八角鼓”。為此惹得惇王大為不滿,一天在內務府朝房午飯喝了酒,正好奉懿旨召見,便穿一件葛布小褂,將辮子盤在頂上,口中哼著“什不閒”小調,徜徉入殿。李蓮英大驚失色,慈禧太后卻無可奈何,說得一聲:“五爺醉了!”命太監將他扶了出去。心知惇王譎諫之意,從此不再“聽人演說蔡中郎”了。
一次惇王進獻黃花魚,而敬事房的太監有所需索,他便在召見時,親自端了一盤魚,呈上御案。慈禧太后不免詫異相問,惇王答道:“敬事房的太監要紅包,不給不讓送進來。臣沒有錢,有錢也不能給他們,只好自己端了來。”慈禧太后大怒,將敬事房的太監,交付內務府杖責。
都說惇王粗略不中繩墨,其實他是當之無愧的賢王。

子嗣

第一子

已革郡王銜多羅貝勒載濂(1854年10月8日-1917年11月13日):生於鹹豐四年(公元1854年)八月十七日,卒於民國六年(公元1917年)九月二十九日。鹹豐七年,賞頭品頂戴、雙眼花翎;同治元年,封鎮國將軍;同治三年,晉不入八分鎮國公;同治十一年,晉奉恩輔國公。光緒六年,充正藍旗總族長,十五年正月承襲貝勒加郡王銜,繼承惇親王清華園。十六年授內大臣,十七年授鑲紅旗漢軍都統,二十年,授領侍衛內大臣,二十六年因其弟端郡王載漪縱容義和團在清華園內設壇而革職、革爵。
第一子溥偁(1873-1932): 清同治12年繼夫人所生。 死於民國二十一年
長子毓岱(1903-?):民國二年
次子毓岩:(1918年-1999年,民國七年):長子:恆鎮(1944年-),次子:恆鎧(1945年-) ,三子 恆鈞(1966年-)
第二子溥修(1896-1956):光緒二十二年十月二十三日繼夫人所生,後過繼給不入八分輔國公銜鎮國將軍載津為嗣,封二等鎮國將軍,1915年歸宗。子毓(山)文、毓嶓(1934,民國二十三年)

第二子

已革多羅端郡王載漪(1856年8月26日-1928年11月24日):後過繼瑞敏郡王奕志(嘉慶帝四子瑞親王綿忻子)為嗣,三十八歲襲封端郡王。義和團事變禍首之一,生長子溥僎;繼福晉為和碩阿拉善親王貢桑朱爾默特之女博爾濟吉特氏,生次子溥俊。
溥僎(1875年10月10日-1920年3月28日):母妻伊爾根覺羅氏,其父為紹昌,惇親王溥僎支系第一代(亦為唯一一代)。他在光緒元年九月(1875年)出生,光緒二十年正月(1894年)受封一等鎮國將軍。民國九年二月(1920年)他去世,虛齡四十六歲。子:長子毓侒,生於光緒19年(1893);次子毓連,生於光緒29年(1903),子2(恆年,恆慶);三子毓岳,生於宣統2年(1910),子2(恆復,恆義);四子毓岫,生於民國2年(1913),子2(恆德,恆禮);五子毓嵤,生於民國6年(1917);六子毓昆,生於民國9年(1920)
溥俊(1885年-1942年):母親為和碩阿拉善親王貢桑珠爾默特之女博爾濟吉特氏。光緒帝主持“戊戌變法”失敗,慈禧與榮祿商議廢黜光緒。由於清朝自雍正帝以後形成“秘密建儲”制,皇帝在位時不明立皇太子,因而立載漪的15歲兒子溥俊為儲君,但不稱皇太子而稱大阿哥。光緒二十五年十二月二十四日,溥俊受詔入宮,封為大阿哥,年號保慶,史稱保慶帝,但外國公使均不承認,慈禧被迫停止廢立計畫。八國聯軍之役後,慈禧太后以“縱容義和團、獲罪祖宗”之名廢除溥俊大阿哥之位,命其仍歸宗載漪。1902年,清政府下令將載漪父子流放新疆。載漪父子逃到了蒙古。住到了內蒙古羅王府妻舅家。1942年死在羅王之子塔王府中,死後棺材停放寺內,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才就地埋葬。溥俊有子二人,長子毓巍(1912,民國元年),次子毓嶺(1917.民國五年)
毓巍(1912年9月-1998年5月):歲時入宮陪伴溥儀讀書。後就讀於北平市財務商業專科學校英語系。1938年在察哈爾省科務署擔任會計,1939年至1945年在北平警察局任文書。1945年11月入獄。1949年9月獲釋,在北京以三輪車夫為生。1956年由北京遷居寧夏永寧縣李俊鄉古光村。曾任永寧縣政協委員和自治區政協第四屆委員。民革成員。1984年8月聘為寧夏文史館館員。自幼拜宮中太醫為師,熟諳中醫內科,尤以兒科、婦科著名。還精通《周易》,對一些疑難雜症,有其獨特的療法。寧夏文史館藏有毓巍的回憶文章,王預先所作。字蘭峰,又稱毓蘭峰。滿族,愛新覺羅氏,清朝宗室北京人。出身,大清端郡王載漪之孫,溥俊長子。毓巍有三子,在寧夏永寧縣。
長子:羅恆祿。
次子:羅恆玉。
三子:羅恆均,現為中國易經協會會員,有一子名羅偉

第三子

已革不入八分輔國公載瀾(1856年-1916年):字定甫,戊戌政變後,慈禧圖謀廢黜光緒,另立新君。載瀾與兄載漪慫恿慈禧立載漪子溥俊。慈禧計畫於光緒二十六年元旦扶植溥俊登位,但遭各國強烈反對,計畫作罷,載瀾、載漪藉機煽動慈禧利用義和團攻打洋人。二十六年四月,清廷派載勛、剛毅統率京津義和團,載瀾署右翼總兵,會同辦理,其殘暴就不讓毓賢:“京師亂起,載瀾從拳匪入人家,大索,得氈布及他物,皆以教民論,撲殺之,雖宗室大臣不免。”七月,八國聯軍攻占北平,慈禧挾光緒及載瀾等臣屬西逃。清廷議和,聯軍指載瀾為“首禍”之一,清廷遂奪載瀾爵位,定斬監候罪,後改發新疆監禁。二十七年,載瀾遣戍新疆,先後在迪化、綏來兩地居住,時新疆巡撫饒應祺因載瀾是皇親貴胄,未嚴加管制,並予優待。載瀾生活奢侈,在當地作威作福,聲勢顯赫一時。辛亥革命後,載瀾取道西伯利亞回東北老家,1916年病故於瀋陽。
長子溥倬(1882-1932):生於光緒8年(1882),死於21年(1932),50歲、八子:長子毓歧(1900-1902,光緒二十六年-光緒二十八年);次子毓峰(1903-光緒二十九年);三子毓峻(1905-光緒三十一年);四子毓岩(1908-,光緒三十四);五子毓岫(出)(1911,宣統三年);六子毓峘(1912,民國二年);七子毓嶺(1915,民國五年);八子毓嵉(1919,民國九年)
次子未名(1891-1891):光緒十七年
三子未名(1891-1892):光緒十七年-光緒十八年
四子溥倓(1893-?):光緒19年
五子溥信(1900-1918):生於光緒26年,18歲。1子:承繼子毓岫(出)(1911,宣統三年)
六子溥儉(1913-1991):民國四年,享年78歲

第四子

多羅恭恪貝勒載瀛(1859年2月14日-1930年8月18日):光緒十五年(1889年)獲封二等鎮國將軍。光緒二十年(1904年),加不入八分輔國公銜。光緒二十八年(1904年),襲多羅貝勒。歷任正藍旗護軍統領、宗人府宗正、內廷行走、御前行走、鑲黃旗漢軍副都統、東陵守護大臣、馬蘭鎮總兵、鑲黃旗漢軍都統等職務,
長子溥伒(1893—1966):光緒19年,號雪齋,自幼學習文學藝術,擅長書法繪畫。是著名書畫家,辛亥革命後,以書畫為生,1966年文化大革命中被抄家後,於8月30日帶女兒離家出走,至今下落不明。
次子溥儼(1896-1897):清光緒二十二年-清光緒二十三年
三子未名(1897-1897):清光緒二十三年
四子溥佩(1898-?):清光緒二十四年
五子貝子溥僩(1901年10月3日-1966年):字毅齋,,母側室張氏,其父為張瑞,惇親王系第五代。他在光緒二十七年八月(1901年)出生,民國十九年七月(1930年)接替父親成為惇親王第五代,但因為惇親王並非世襲罔替的爵位,因此他的封爵只是貝子。康德三年九月(1936年),溥僩被任命為東陵守護大臣,然後就在史籍中失去蹤影。子:毓巃(1920,民國九年);毓岄(1922.民國十一年);毓岡(1923,民國十二年);毓峨(1925.民國十四年);毓巒(1926,民國十六年)
六子二等鎮國將軍溥佺溥佺(1913-1991):他在民國二年十月(1913年)出生,民國四年二月(1915年)過繼為不入八分輔國公銜二等鎮國將軍載津之養子,並受封二等鎮國將軍。筆名雪溪、堯仙、健齋,與溥伒、溥僴、溥佐兄弟四人並為書畫大家,被稱為一門四傑。1928年入松風畫會。1936年參加中國畫學研究會。23歲即被聘為輔仁大學美術系講師,教授國畫山水。曾兼任北平國立藝專講師、教授,北京大學美術補習班教授。新中國成立後,參加北京新國畫研究會,後為中央文史館館員,北京畫院畫師,北京市人大代表,中國畫協、美協會員。1953年加入北京中國畫研究會並任執行委員和秘書處主任,1955年被選為理事。1958年入北京中國畫院。1956年沿著紅軍長征的路線寫生,與徐燕孫、王雪濤等合作《長征手卷》。先後在北京、天津等地的一些師範、藝術院校講授國畫。1985年被聘任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曾為北京市第七、八、九屆人大代表,北京美術家協會、北京書法研究會、中國書法家協會會員、中山書畫社顧問和創作委員會副主任、中國老年書畫研究會理事。
七子溥保(1915-1916):民國四年,民國五年
八子溥佐(1918年5月7日-2001年9月10日):民國七年,號庸齋松堪,1937年加入溥雪齋創辦的松風畫會 。 1944年與堂兄溥心畲合作在天津舉辦扇面展覽 。 1946年任北京大學出版部職員 。 1952年加入中國畫研究會 。 1959年應聘任天津河北藝術師範學院國畫講師 。現任天津美術學院副教授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第六屆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市民族事務委員會副主任,民盟天津市委委員 。擅長中國畫 。出版有《溥佐畫集》,與孫其峰、張其翼合作出版《花鳥畫范》,與孫其峰等人編繪出版《翎毛參考資料》等?
愛新覺羅震峰,1956年生於北京,滿族。清道光皇帝五世孫,著名書畫家愛新覺羅溥佐之子。自幼隨父研習書畫藝術。宮廷畫派主要繼承人。潛心研究畫藝,廣交百家朋友,並喜愛收藏古董、奇石等。作品曾多次在國內外展覽,並被友人及博物院收藏。1982年榮獲“中國少數民族美術作品展”二等獎。1987年東渡扶桑進行文化交流,其作品《高山流水》被日本首相田中角榮珍藏。1992年在香港舉辦個展。美術評論家稱震峰作品筆墨考究,雅俗共賞。
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入編《世界名人錄》,天津文物公司特邀畫師,世界滿族藝術協會理事。

第五子

不入八分輔國公鎮國將軍載津,1859年4月13日-1896年3月7日,母妾王佳氏,他在鹹豐九年三月(1858年)出生,光緒十五年四月(1889年)受封二等鎮國將軍,次年正月(1890年)加不入八分輔國公銜頭。光緒二十二年正月(1896年)他去世,虛齡三十八歲,子溥佖、溥儨、溥俶
溥佖(1893-1893):光緒19年
溥儨(1894-1895):光緒20年-光緒21年
溥俶(1894-1895):光緒20年-光緒21年

第六子

載泩,1860-1864=,鹹豐十年生,同治三年夭折,年僅五歲

第七子

載浵,1860-1862,鹹豐十年生,同治元年夭折,年僅三歲

第八子

載灝,1860-1860,鹹豐十年生,當年即夭折

兄弟

皇長子愛新覺羅·奕緯,隱志郡王,母和妃那拉氏,時為旻寧藩邸使女。
皇次子愛新覺羅·奕綱,順和郡王,母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時為靜嬪。
皇三子愛新覺羅·奕繼,慧質郡王,母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氏,時為靜妃。
皇四子愛新覺羅·奕詝,即鹹豐帝,母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時為全貴妃。
皇五子愛新覺羅·奕誴,過繼給惇恪親王綿愷,為惇勤親王,母祥妃鈕祜祿氏,道光十一年(1831)六月十五生(1831.6.15-1889.1.19),道光二十六年(1846)正月過繼敦恪親王綿愷為嗣,降襲為多羅敦恪郡王,鹹豐十年(1860)正月晉封和碩敦恪親王,光緒十五年(1889)正月十九卒,年59歲,卒後謚“勤”。
皇六子愛新覺羅·奕欣,恭忠親王,母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特,時為靜妃。
皇七子愛新覺羅·奕譞,醇賢親王,母莊順皇貴妃烏雅氏,時為琳貴人。
皇八子愛新覺羅·奕詥,鐘端郡王,母莊順皇貴妃烏雅氏,時為琳妃。
皇九子愛新覺羅·奕譓,孚敬郡王,母莊順皇貴妃烏雅氏,時為琳妃。

姐妹

皇長女,端憫固倫公主(1813.7.3—1819.10.20),母孝慎成皇后佟佳氏,時為嫡福晉,生於嘉慶十八年(1813)七月初三,嘉慶二十四年(1819)十月二十日,年僅7歲,追封為郡主,葬許家峪園寢,嘉慶二十五年(1820)九月追封為端憫固倫公主。
皇二女,(1825.1.13—1825.7.14),母祥妃鈕枯祿氏,時為祥嬪,生於道光五年(1825)正月十三,七月十四日即殤,未封,無名。
皇三女,端順固倫公主(1825.2.20—1835.11.8),母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時為全妃,生於道光五年(1825)二月二十,道光十五年(1835)十一月初八殤,年11歲,葬陳家門園寢,追封為端順固倫公主。
皇四女,壽安固倫公主(1826.4.6一1860.3.3),母孝全成皇后鈕祜祿氏,時為全貴妃,生於道光六年(1826)四月初六,道光二十一年(1841)指配德穆楚克札布,16歲,不久封為壽安固倫公主,十月初三日下嫁。鹹豐十年(1860)閏三月初三日卒,年35歲,葬京師郊外園寢。同治元年(1862)三月額附請移葬藩部,不許。
皇五女,壽臧和碩公主(1829.10.19—1856.7.9),母為祥妃鈕祜祿氏,生於道光九年(1829)十月十九,道光二十一年(1841)封為壽臧和碩公主,道光二十二年(1842)指配恩祟,年14歲,十二月初三日下嫁,鹹豐六年(1856)七月初九卒,年28歲。恩崇(?一1864),初名思醇。鹹豐七年(1857)正月薦授滿洲副都統,尋兼內務府總管,十一年(1861)避穆宗載淳諱改為恩祟,同治元年(1862)四月免去內務府總管職,二年(1863)五月署漢軍副都統,三年(1864)再兼署內務府總管,不久即卒,無嗣,以從子為嗣。
皇六女,壽恩固倫公主(1830.12.7—1859.4.13),母孝靜成皇后博爾濟吉持氏,時為靜妃,生於道光十年(1830)十二月初七,二十四年(1844)二月封為壽恩固倫公主,指配景壽,道光二十五年(1845)四月下嫁,鹹豐九年(1859)四月十三卒,年30歲。
皇七女,(1840.7.2——1844.12.20),母彤貴妃舒穆魯氏,生於道光二十年(1840)七月初二,道光二十四年(1844)十二月二十殤,年僅5歲。未命名。
皇八女,壽禧和碩公主(1841.11.26—1868.2),母彤貴妃舒穆魯氏,生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十一月二十六,鹹豐五年(1855)十一月封為壽禧和碩公主,指配札拉豐阿,同治二年(1863)十月下嫁,同治五年(1866)八月初二日卒,年26歲。
皇九女,壽莊固倫公主(1842.2.13——1884),母莊順皇貴妃烏雅氏,時為琳嬪,生於道光二十二年(1842)二月十三,鹹豐五年(1855)十一月封為壽莊和碩公主,指配德徽,同治二年(1863)十一月下嫁,光緒七年(1881)十月晉封為壽莊固倫公主,光緒十年(1884)二月十四卒,年43歲。 德徽,(?—1865)博羅持氏,父裕恆,世襲誠勇公。德徽曾授散秩大臣,同治四年(1865)正月卒,無子,以從子為嗣。
皇十女,(1844.3.17—1845.1.20),母彤貴妃舒穆魯氏,生於道光二十四年(1844)三月十七,次年(1845)正月二十殤,未封,無名。

史記記載

《清史稿》列傳
二十六年,以皇五子奕誴為綿愷後,襲郡王。文宗即位,命在內廷行走。奕誴屢以失禮獲譴。鹹豐五年三月,降貝勒,罷一切職任,上書房讀書。六年正月,復封惇郡王。十月,進親王。穆宗即位,諭免叩拜稱名。同治三年,江寧克復,封其子載濂不入八分鎮國公,載津賜頭品頂帶。四年六月,授宗令。七年正月,捻匪逼近畿,奕誴陳防守之策。八年十一月,醇郡王奕譞劾王自授宗令,藉整頓之名,啟攬權之漸,詔兩解之。十一年,大婚,賜紫禁城乘四人肩輿,並免進領侍衛內大臣班及帶豹尾槍。載濂進輔國公。十三年十二月,賜親王雙俸。光緒五年六月,普祥峪吉地工竣,復賜食雙俸。十三年,上親政,免帶領引見。
十五年正月,薨,上奉太后臨奠,謚曰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