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遊宮

悠遊宮

悠遊宮,川南三大宮之一,位於沱江下游的瀘州通灘場與自貢長灘場交界處,是始建於公元1931年~1941年間(待考)的區域內的著名宗教建築。主體建築由大山門、六大殿以及一樓二亭、大小廂房、寢所、廚房等附屬建築組成,一說由接引殿、關爺殿、孫子殿、大師殿四個殿,巒樓、觀音樓、王母樓三個樓閣組成,全系宮殿式斗拱翹檐結構,依山勢從低到高依次排列在長約九百米的方形山地上。氣勢宏大,建築優美。解放後,曾先後成為瀘縣三中、瀘州九中校舍使用,今已廢棄。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悠遊宮
  • 位置沱江下游的瀘州
  • 主體建築:大山門、六大殿以及一樓二亭等
  • 始建時間:公元1931年~1941年間
歷史沿革,主體建築,

歷史沿革

有鑒於《瀘州縣誌》等地方史籍的逸散和記錄不全,完全符合史實的關於悠遊宮的歷史沿革無法從文獻中直接得出,茲以當地老年人的相關回憶和民間說法為根據,輔以實地考察和研究,力求給出一個相對正確的結論。
悠遊宮
根據相關說法,悠遊宮的前身是始建於唐代的黑崖寺。後不詳。
至清後期天平天國時期,為防禦入川的石達開和李永和、藍大順農民起義軍的進攻,當地地主老財帶領族人和地方民眾以“躲長毛”為由於里崖寺原址上(?)修築了一座防禦型山寨,至農民起義為清軍所平息,旋即為其廢棄。後及清光緒年間,長灘鄉地方紳士及善男信女捐款於其原址上(?)修建了一座四合殿小廟黑岩寺(也作黑雲寺)。
公元1929年,威遠縣“靜靈寺”慈善會來富順長灘鄉籌建“悠遊宮”。經與長灘鄉慈善會組織商定後,將廟址選擇在清朝後期修建的一座四合殿小廟“黑岩寺”。
公元1931年動工將“黑岩寺”拆除,在其基礎之上擴建,至公元1941年建成,歷時整十載。在這之前,據富順縣佛教分會統計,全縣有各種廟宇(不含悠遊宮)217庵,僧眾800餘人,廟產(指田土)2000 余老石。這些廟宇除唐、宋時期修建一部份外,多數為明、清時期所建。“悠遊宮”也就成為富順1949 年解放之前最後修建的一座多元化廟宇。
悠遊宮建成後殿宇巍峨,卒廓壯麗,每當日照琉璃房頂,折光熠熠,就連幾十里外的通灘、海潮、石龍等地也為之炫目。宮內原擁有桂、梅等名貴稀特木本花上百種。此宮之規模,在“川南三大宮”(廬州的長庚宮、江安的丹稜宮)中居首位。成為富順瀘縣之第五片區慈善分會,富順的祠德、長灘、飛龍,瀘縣的石豐、礦場、通灘等地的慈善機構裸成為它的下屬組織。廟宇的主持人以慈善會的名義發起捐田獻土活動,捐得田土130多老石和荒山一座為廟產,是當時全縣廟宇中擁有廟產最多者。
又有相傳,修築此宮初衷,是廬州一世代紳商的隱私被一名叫“浪洲客”的麻衣術士道破,並卜告將有滅頂之災。於是,紳商誠惶誠恐,萬望術士指點迷津。術士獻計三策,其中輸萬貫不義之財築建道觀一策,坡紳商接受。故始建“悠遊宮”,意在捌洗深重罪孽。
公元1953年1 月,瀘縣、富順解放後,經滬縣、富順兩縣政府商定,在兩縣互換管轄的飛地時,將“悠遊宮”的五分之四(廬縣原有五分之一)換與瀘縣辦第三中學去了。大山門上的“悠遊宮”三個大字變成了“瀘縣三中”。各種塑像已殷,從佛像上匾額上洗下的佛金就有140多兩。後來,瀘縣三中改建為瀘州九中。再以後,瀘州九中為人所廢棄。

主體建築

悠遊宮座北向南,正面向長灘,距長灘場三華里,距通灘場九華里。廟宇的五分之四地屬長灘,五分之一地屬通灘。三面(左、右、正面)均被富地包圍。地形前低後高,後山高出周圍群山150米,廟宇的左、右、後三方都是懸岩峭璧。富瀘公路在右側的懸岩峭壁之下穿過,水、路交通兩便。
從正面看寺廟,一眼能把約45度的從低到高的全是黃色琉璃瓦的宮殿式六大殿盡收眼底,十分壯觀。在全縣二百多座廟宇中,別具一格,絕無僅有。整個寺廟周圍築有紅牆,紅牆內的占地面積為6853.6平方米,其中廟房建築面積為3300 平方米,比縣文廟占地6318 平方米多535 平方米,比縣文廟房屋建築面積305 了平方米多243平方米而成為全縣最大的寺廟。
悠遊宮
修建“悠遊宮”的泥、木、石工,均從重慶請來,塑像技師是從川北聘來的。修建“悠遊宮”的經費是從成都、重慶、自貢等地的富商募揖的,共折銀元萬餘元。
“悠遊宮”由主體建築大山門、六大殿以及一樓二亭、大小廂房、寢所、廚房等附屬建築組成。全系宮殿式斗拱翹檐結構,房上是黃色琉璐瓦,屋脊上祥龍盤踞,寶頂直刺蒼夸,四角鰲尖挑起,龍頭昂首向上,下面紅漆立柱落地,彩龍盤繞,美不勝收。
大山門:由巍峨屹立的數仍高牆,一字扎列,中為山門,門牆正中有石刻“悠遊宮”三個大字,門側石柱上刻有一副對聯,上聯是“快去掃三心養我真機常活潑”下聯是“本來無一物問君何事不悠遊”。兩邊各有一側門,左邊門上刻有一個大“忠”字,右邊門上刻有一個大“孝”字,門前有一池塘,約一畝有餘,池塘之上正對著廟門建一石拱橋。大門內面的磚牆上刻有“神仙虎廊”四個大字。
第一殿為“大佛殿”,殿堂正中塑有大佛神像,兩側是十八羅漢,天花板上繪有圖案,殿堂內金碧輝煌,神像色彩鮮艷,栩栩如生,除神帳外,一律以玻璃隔之。
悠遊宮
第二殿為“孔聖殿”,正中塑孔夫子像。兩側塑有七十二賢中的顏淵、曾子、子路等。堂內布局與一殿大體相同。
第三殿是“關聖殿”,正中塑紅臉美髯的關雲長,兩旁倚立關平、周倉。其它設施與前殿同。
第四殿是“濟靈殿”,殿中塑有三尊神像。中為張三豐、右為太白、左為濟顛。此殿是該廟的主體建築,殿堂更高大,天花板上有藻井,花紋鮮艷,紅漆立柱上有彩龍盤繞,殿的四周以珍貴的楠木板作壁,且飾以花紋,加上落地玻琦,使整個殿堂更加莊嚴肅穆。
第五殿是“觀音殿”。殿堂中間的蓮台上盤膝坐著觀音菩薩,手捧寶瓶、拈著靈芝、正欲將甘泉灑向人間大地。兩邊伴以文殊、普賢。
殿後有“靈樓”,樓三層,高20 余米,比前四殿的殿堂都高。“靈樓”亦稱“鴦樓”,樓中藏有各種文書,稱為神仙出沒之所,凡人是不能進樓的。每年有一次“降鶯”大典,吸引成千上萬遠遠近近的善男信女前來頂禮膜拜。“靈樓”是木結構,二樓一底,四局牆璧全是珍貴木板扣成。一米以上是窗格,內嵌玻璃,每層穿杭上和挑檐上都雌有古戲一堂,支柱上有各種不同的人物服像,樓頂仍用黃色琉璐瓦崔蓋,寶頂高1 . 5 米。“靈樓”的門,平時封閉,“降鸞”時開放。
第六殿是“王母殿”,又名“十全閣”。殿堂中塑有王母像,殿堂之內藏有經書,平時是不開放的,只許當家和尚一人出入。王母殿是木結構的兩層樓房,左、右、後三方全是木裝板作壁,一米以上是花格窗子,鑲嵌以玻璃,裝點得金碧輝煌。屋頂是黃色琉璃瓦,屋脊用有色磁片嵌成高50 公分的二龍戲珠,天花板上繪有彩色圖案。
這座廟宇除保持宮殿式傳統建築的格調外,還十分講究布局與美化。整個寺廟綠樹成蔭,黃瓦紅靖掩映在綠樹叢中,隱約露現,殿與股何保持20 余米的距離,闢為花圃,讓奇花異草簇擁殿堂,宛若瓊宮瑤池、人間神景。整個廟宇,均有2 米寬的人行道,蜿蜒於花圃、殿堂間。人行道全用規格一樣大小的鵝卵石拌和石灰鑄成,頗有凹凸感,實際又很平整,似人工繪製的圖案。邊沿用大鵝卵石鑲嵌,給人一種自然美的感覺。道旁栽有修剪整齊的萬年青。“悠遊宮”堪稱是全縣數百座廟宇中修建得最為完美的寺廟。
悠遊宮
“悠遊宮”每年要辦兩次廟會;一是“春祈會”,每年的二月借觀音會辦七天,一是“秋報會”,每年的九月借王母會辦五天。最熱鬧的是秋報會,每到會期必“降套”。降鴦之夜,人山人海,通霄達且,無數善男債次,虔誠頂佛,祈求趨吉避凶。
“悠遊宮”六大殿中供奉的神靈有大佛、孔子、關聖、濟公、觀音、王毋等,它體現了供奉神靈的多元化。與其它廟宇,如水神廟供奉憑爽、火神廟供奉祝融、禹王宮供奉禹王爺、天后宮供奉媽祖、南華宮供奉南華陸祖、川主廟供奉李冰、文廟供奉孔子的單一化不同,是以它取名為“悠遊宮”不受因供奉某一神靈而以神名定廟名的局限。但有一點可以肯定,從它供奉的多元化神靈看,是屬佛不屬道,因為它把道觀正宗供奉的.太上老君、通天教主、太乙真人拒之廟外,一個也不請進。這表明了“悠遊宮”的建造與命名,頗獨具匠心、超凡脫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