恬莊楊氏

恬莊楊氏

《恬莊楊氏》歷時六年多時間,在不斷修改完善後,終於付印出版了。《恬莊楊氏》對恬莊古鎮及楊氏族群在古鎮生活的風土人情、生活習俗、民間風尚、地域風貌、宅邸歸屬、齋軒名號及楊氏幾代人的義舉都描寫得較為詳實。要想了解恬莊楊氏的過去,《恬莊楊氏》值得一讀。《恬莊楊氏》一部反映當時地域文化不可多得的通俗讀物。

基本介紹

  • 書名:恬莊楊氏
  • 出版社: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頁數:186頁
  • 開本:16
  • 作者:楊以堉
  • 出版日期:2013年3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品牌: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 ISBN:9787552002287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後記,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恬莊楊氏》由楊以堉編著,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出版。鳳凰鎮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不僅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河陽山歌及鳳凰山“AAAA級”旅遊度假區等“同字頭”文化名片,更擁有深厚的歷史人文資源。為了更好地打造這種“唯一”的獨特文化優勢,我們還將繼續努力!

作者簡介

楊以堉,系恬莊楊氏九世孫,屬“以”字輩,出生於恬莊北宅敦本堂。“以”字輩是現存楊氏後裔中輩分高,年長的一代。編者愛好書法,且自學鑽研,從事美術設計工作。作品曾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四次獲得上海及華東地區優秀設計獎。高級工藝美術師職稱。2005年,編者大病後,忍著病痛,一字字、一項項,耗時三年有餘,艱難編撰本書,之後批閱增刪數次,終成之。

圖書目錄

序言
第一部分 圖片集錦
第二部分 恬莊楊氏
引言
第一章 虞西古鎮
恬莊的河
恬莊的街
恬莊的橋
恬莊廟多祠多
恬莊人文習俗
恬莊八景
第二章 長弄堂
父親
大姐的婚禮
我的大哥
繁忙的家事和年景
第三章 恬莊楊氏
恬莊楊氏的根是蘇州葉姓
恬莊拓展三步曲
後裔中的代表人物
恬莊楊氏書畫金石代代有傳人
恬莊楊氏著述一覽表
恬莊楊氏吾支系簡譜
第四章 恬莊楊孝子
至孝至善一生,恬莊第一人
至孝至善一生,名滿虞西
楊孝子(岱)孝義一覽表
尾聲
後記
寫在卷後
第三部分 家傳碑刻(部分)
1.恬莊楊氏石碑拓本與釋文(部分)
2.恬莊楊氏先祖傳略手稿(部分)

後記

雖然病痛依舊日日時時折磨著我,可是我還是前後花了兩年多時間,到今天為止四章文字的編寫告一段落。對我這個讀書不多的人來說,筆耕實在是有些困難的。要寫成多彩的文章更難!我總有一種“想得完美,落筆難成”的感覺。
不管有多難,在大病兩年後,哪來這么大的勇氣,就要從五年前的一次“偶然”說起:2004年7月烈日當頭,炎熱的夏季,我生命中的又一個“驛站”。突然萌發了要到我離別了六十多年的故鄉恬莊去走一走看一看,於是帶著孩子從上海直奔恬莊,本想讓孩子認識一下我夢中依戀而美麗的故土。
一踏進恬莊,使我大吃一驚!原來的恬莊不見了!但我們在繼續尋覓著。在不被注意的水泥橋堍下找到了!哈,還在!看到破舊的牆上掛著“恬莊北街”的路牌。出現在我眼前的一條狹狹的高低不平的石板街,是我童年每天走過的北街!心中一片惶感,一路走,一路看。看到一個“不認得”的恬莊北街。昔日的感覺一點也沒有了。我最熟悉的長弄堂和太史第沒有了、更樓不見了、小徑河淹沒了、向後走敦本堂也沒有了,敦本堂的荷花池仍有半截,熟悉的一棵半臥在河面的樹桿仍在。再從變了樣的大弄折出,碰到了幾個不認識的家鄉人,我作了自我介紹,告訴他們我很想看看“楊氏中宅(旗桿里)和孝坊”。他們告訴我,去北街找姚明公先生。姚先生很熱情引導我們看了當時尚存的“楊岱故居”、“楊氏中宅(旗桿里)和孝坊”,所見到的已經殘垣斷壁,不堪入目了。心中一片迷茫,不知該如何向孩子解說。姚先生知道我是恬莊人,土生土長在長弄堂敦本堂,生活在楊岱太史第的九世孫,也是在世恬莊楊氏後輩中輩份最長的。在姚先生居室坐定後,彼此交談甚歡,也很投緣,有相見恨晚的感覺。臨行時,姚先生送給我近年來張家港市先後刊出的資料:有《港口史話》、《張家港地方志軼聞》、《旗桿里與孫狀元》和2000年11月20日張家港日報刊登的《狀元孫承恩》、《飽經滄桑“旗桿里”》等資料,我帶回上海。至今我一直與姚先生保持著聯繫,知道他多年來為恬莊的歷史古蹟、古文化默默地耕耘著。我作為一個恬莊楊氏的後裔,頗為感動,姚先生值得我們學習。回滬後,我從迷茫中慢慢走出來,一直在思考該為故鄉做點什麼。
又是一次偶然的機會,我的摯友金洪法先生特地從寶山趕過來探望我。當時我就將此次回恬莊的許多感受感慨說出,真有點不訴不快之感。因為那段時間有些“事情”在心裡“憋”得慌,金先生聽了之後,坦然地鼓勵我,要我將孩童時的一段回憶,過去的歷史,古鎮恬莊的一段彌足珍貴的生活,寫出來,留下來。他又說,如果失去了,那會成為一生的憾事。
2005年7月我突然大病一場,經半年多調養才緩過神來。金先生又來看我時,再次鼓勵我,叮囑我,要盡最大努力完成這段歷史的寫作。在他的熱忱啟發下,我的心弦被他撥動了,“寫出來,就是珍貴的,失去了,才是可惜的”。
在這段時間裡,感謝張家港鳳凰鎮政府領導在2005年給我提供了《恬莊楊氏傳略》,同時張家港市史志辦徐祖白主任多次在電話中幫助和鼓勵,使我看到了自己的責任。期間寓居上海的恬莊楊氏十一世孫楊爾泰老師給了我不少珍貴資料。還有恬莊老同學張煜令先生和常熟的老同學摯友李定華老師給了我許多幫助。使我眼前一亮,豐富了我的寫作內容。
經過這么長時間的反覆思考,才找到了“四章”人手之門。找到了“桃花源”,眼前豁然開朗,如果沒有以上眾人的幫助,我的寫作之路,不可能走到今天!要深深地說一聲:謝謝諸位了!
寫到這裡,怎么覺得“意猶未盡”?還有些話想說:
那就是使我再次大吃一驚的,在閱讀從張家港帶回的資料看到了許許多多“陌生的東西”。真是我生來聞所未聞,摘錄幾段如下:這就是清代常熟頭名狀元孫承恩的祖居,俗稱‘旗桿里’,又名‘大孫家花園’。公元1619年,孫承恩便生在這裡,民眾習慣稱其為孫家花園或大孫家,孫家坊;旗桿里是孫承恩的府第;頤年齋、南堂、北堂都是孫氏達官貴人吟詩作賦,休閒娛樂之所……不一而足。
初讀時,真讓我傻了眼,使我這個土生土長在恬莊敦本堂的九世孫“幾乎要找不著北了”。這些陌生的字描寫得那么熱乎,說得那么真切肯定。這些陌生的字眼是從哪裡冒出來的?但後來想了一想,不能怪罪於人,我這么說不太恰當,不太合情理。
今天我的心裡已經非常坦然,因為這是歷史,已經歷了相當歲月滄桑,恬莊楊氏中宅的變化已有一定的歲月,與我們已相隔好幾代,上百年的事了。有人想把故鄉的歷史說得完美一點,好一點是可以理解的。現在出現各自的說法,也是在所難免的,暫時的,因為,歷史是以尊重客觀事實為原則的,認識歷史也有一個過程,挖掘歷史更有個過程。何況“旗桿里”確實住著孫姓人家,就是裡面的孫姓人家也“這樣認為”,這是很自然的事。初住人的人已成古人,事實已成歷史。就是現在健在的孫老師也不一定了解當時的事實過程。要一起來弄清這段歷史,還一個歷史的本來面貌,是我們老一輩的共同責任。
現在我們分別為以下幾點作一些必要的說明: ●孫承恩(公元1619—1659年)清順治十五年(公元1658年)的狀元。長居北京。說公元1619年孫承恩生在恬莊旗桿里(又名大孫家花園)。根據這一說法:“旗桿里”那時已經存在了?
我從小未聽到過孫承恩這個名字!也沒有聽說過恬莊出過孫狀元?
而事實上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楊氏剛到恬莊(與孫承恩相距十二年)那時恬莊還是未成型的小村落。這座富有明代建築風格的大宅顯然是不存在的。
●楊孝子(岱)與孫承恩相距七十八年,楊孝子(岱)在乾隆中葉五十六年(公元1791年)時,與孫承恩中狀元的1658年相距133年後,才開始起步擴建恬莊鎮,經過楊氏三代人,近百年的相繼努力,才使恬莊成為虞西第一鎮。在那段時間裡,未見到過有任何片言隻語描繪或說到這座“孫家大宅”,“大孫家花園”,它怎么就早早屹立在恬莊北街了?
●清代道光十七年(公元1837年)刊印的楊希瀠著的《恬莊小識》中通篇未提到過“孫承恩”這個名字和有關記載。在序文中只這樣寫到:“恬莊惟奚浦塘為最古,其次集福、長壽兩庵殆防元明,亦為舊物。”僅此而已。怎么沒有說到:恬莊北街有一幢明代建築門樓的恬莊頭名狀元孫承恩的祖居。相隔已有179年了,應該屬於舊物了。怎么沒有提到。
另外在《恬莊小識》的“科名”、“職官”、“封贈”、“著述”、“園宅”、“祠祀”等欄目中也沒有提到過孫承恩的任何記述,這絕不是偶然的事。在“公所”一節中《恬莊小識》作者開列了那么多有關人士“小人物”的名字和籍貫,很精細,而將一個堂堂的“孫承恩狀元公”擱在一旁疏漏了,顯然不適合。寫歷史當然第一要寫入的應該是“狀元爺”,其次才會寫到其他人士,這種“輕重”絕不可能倒置。
我孩童時恬莊確實有一座“孫家祠堂”,在楊氏宗祠的左後側,應該說孫家祠堂建造在《恬莊小識》刊出之後。不然在“祠祀”一欄中,不可能不提孫家祠堂。是楊希澡的粗心大意,還是根本沒有孫家祠堂?事實明擺著,那時孫家祠堂還未出現。所以孫家祠堂與孫承恩沒有關聯,家祠前豎旗桿不一定當狀元才能豎旗桿,我在前面章節中已經敘述了,在此不再重複了。
●恬莊楊氏中宅(旗桿里)大廳里掛有乾隆御筆“樂善好施”匾額,字樣是在乾隆五十三年當朝送給恬莊楊氏並撥款建坊的,那時是公元1788年與孫承恩已相距一百三十年,這是楊氏歷史中的榮耀。正好掛在中宅(旗桿里)是屬於楊氏的。清代常熟頭名狀元孫承恩並不是生在這裡的。孫承恩在常熟應該有祖居。
●恬莊中宅(旗桿里)的茶廳里還掛著當時原江蘇巡撫林則徐所寫的“五世同堂”匾額,他初寫於道光十四年(公元1834年),當時因尹太君之孫邦彥夭折,而未制匾掛上。但後來恬莊楊氏一直以“五世同堂”存世。到七世孫楊沂孫於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他五十一歲時統計楊氏生存表中也是五世同堂,有景字輩、希字輩、恩字輩、同字輩和以字輩。
到我童年時,也是“五世同堂”,有“同”字輩、“以”字輩、“定”字輩、“爾”字輩、“祥”字輩。當時最小輩份是楊爾祥之子楊祥元,居南宅巷門口。恬莊老人應該都知道這個事實。
所以說後來建造楊氏中宅時掛上這塊匾額,也是合乎情理的。中宅(旗桿里)高掛這塊匾,只能又一次說明這中宅(旗桿里)是楊氏的歷史內涵。
●楊氏中宅(旗桿里)青磚門眉上原始磚雕一邊是“內言不出”,另一邊是“外言不入”,落款是“宗山”(楊孝子(岱)的另一別號)。
而現在我們看到的是黑漆寫上(蓋上)的“厚德載物”,根據孫汝順老人回憶,外層是她的姨夫沈道乾寫上去的。很明顯內層是楊氏的歷史記印,外層是孫姓所寫,這又是“先楊後孫”的歷史事實的記錄。
●恬莊沒有“孫家大花園”、“孫家坊”。
恬莊楊氏中宅(旗桿里)的花園,原名守默之園,是楊孝子(岱)為母八十壽辰所建,屬“卜建北街”的一部分,始建於乾隆五十三年,公元1788—1791年間。過街樓是初建時形成的結構和格局,搭建於兩邊的山牆上。北宅中惟一的兩層樓房在大弄中段,花園北側,而花園西北偶由湖山石疊建的“游洞”,因而形成了南北兩邊有相同的高度,僅一弄之隔,建造了一條實用的南北通道一過街樓,是古鎮的一道靚麗的風景,不能不說是設計者獨具匠心的創舉,真使人嘆服!這條與北宅相通的過街樓,絕不可能是孫和甫從北京告老回恬莊後加建。兩百多年前,象這樣的空中走廊,不是一次造就,而後加建,難度重重,絕非易事。
當時“守默之園”中有愛日齋北堂、南堂、養源書屋、恬養齋等等,這都是有楊氏歷史記印,有詳情記述。從楊孝子(岱)書法作品的落款中就能找到“北堂”二字。楊景墉之子楊希銘(舉人)曾養病於“北堂”。把這個花園也說成“孫家大花園”,實屬張冠李戴,不符事實的推斷。
●我孩童時只知道恬莊楊氏中宅就是旗桿里,旗桿里就是楊氏中宅。大門前是旗桿場、照牆、照牆正中有三星圓形磚雕,四周有五福圖紋裝飾,照牆後有大水站。園中有假山、游洞、水榭、荷花池中有癩頭黿。我從小就去園中玩過多次,那時過街樓仍在。
●我從小就知道恬莊楊氏中宅(旗桿里)在清末時被楊氏後裔強占典賣給孫姓,當時已經過四五代了。父親一直在找機會設法贖回。1947年父親從孫姓當時當家人典四爺手中贖回,我家本來準備擇日搬入居住(前四章已詳述不重複),現在我姐弟兄妹六人均健在(大姐八十七歲,小姐姐八十一歲,我七十七歲,大弟弟七十四歲,妹妹七十一歲,小弟弟六十八歲)都非常清楚六十多年前的這段歷史。後來因時代的急劇變遷而被淹沒了。時過境遷,當時的當事人皆成古人,也不被人們關注了。
今天再來認識這段歷史,我們一家是當事人的後裔,最清楚這段歷史,是唯一見證人。一方面這是我們的家事,他姓根本無法知情,更不可能了解當時的事實真相。
●正因為恬莊楊氏中宅(旗桿里)當時被典賣出去,才有後來我父親贖回的事實。絕不是空穴來風,憑空捏造。歷史是憑事實說話的。我們的回憶就是事實,我們回憶的就是當時的歷史。而且如果中宅屬孫姓,後來不可能成為公產。
●以房屋的建築風格來推斷,把一座富有明代風格的建築說成一定是在明代時候建設的,確有些牽強。正因為這個論點,就把順治時的孫狀元祖居套上(孫承恩三代前是明朝)了。清代時建造明代風格的建築,比比皆是的,不足為奇。今天我們還在仿宋仿明仿古,不管唐宋元明清,都是中華民族的建築風格,都可以融人其中。
隨著時間的推移,挖掘歷史的深化,有些“觀點”已經不爭自破了。2000年所寫tt資料”到現在2009年,已經十個年頭了。不少恬莊老人實事求是,是客觀的明白人,其中不少人已改變了原來所持的觀點,直言不諱,他們是敢於負責的人。
今天我摘錄幾段他們去年回憶時的記述,大家一看就能明白事實的真偽。
1.陳茂宗老人(原祖居恬莊南街陳仁壽中藥店):旗桿里門口四隻蓮花石鼓墩聽說是楊泗孫考中榜眼後所設;花園裡西北牆處有一過街樓,其實是連通大弄兩側的空中走廊;孫和甫的祖上在三家村,後來才南遷恬莊;在我記憶里,只有“旗桿里”,並無“孫家旗桿”、“孫家花園”之說,“旗桿里”屬楊家產業,確實無疑;花園裡有名為“北堂”的楠木廳。這是一段出自八十九歲恬莊老人的回憶(2008年6月22日下午)。
2.2000年小文《飽經滄桑“旗桿里”》,這篇文章發表時影響極大,形成了一片“孫家花園和孫承恩故居之說”。聲唁華卜。我2004年7月去恬莊,時隔四年才看到這篇小文。在這段時間裡,又出現過一二篇類似的文章。好像已經把這種說法定論了。
時隔九年後的今天,這位作者非常明確地推翻自己的觀點,現將他於2008年6月23日寫的一篇回憶摘錄如下:幼時曾隨姨母住過“旗桿里”,與孫姓為鄰,對此印象特深。後來看到資料說清代狀元孫承恩葬於河陽山,不由得聯想到莫非孫承恩就出生於恬莊孫家;以致我在《飽經滄桑“旗桿里”》一文中就說:這裡可能就是孫承恩的家;為了證明這一點,我去楊舍找過孫老師,到三家村找過我表兄,侄孫等人,希望他們說,傳說我們祖上曾是狀元,可是誰也沒有這么說;相反在恬莊老年活動室里,傳出“旗桿里”的原主人,不是孫姓,而是姓楊(王耿生、孫希濤、陳茂宗及已故的楊良保等都這么說),這無疑在我頭上澆了盆涼水;後來,我從《楊氏傳略》和《恬莊小識》中看到,養元書屋、北堂、南堂,門額上二重字,“內言不出,外言不入”等都是楊家東西,不是孫姓的。
以上一段“不由得”“莫非”“以致”“可能”“就是”的定論推斷小文中的觀點現在已起了變化。今天這位作者在積極找尋正確的依據,來證明當初的推論是錯誤的,證明“旗桿里”是楊姓的才是正確的。
我作為一個恬莊出生的古稀老人,恬莊楊氏九世孫,曾在2004年6月8日給當時張家港政府王翔市長寫過一封信,2008年4月28日第二次給張家港市委黃欽書記寫過信,後來又於2008年12月28日給張家港市委常委梁一波部長寫過第三封信。前後跨度五年時間裡,我一直關注這恬莊。在信中我表明了一個觀點:恬莊楊氏已成歷史,楊氏的歷史是恬莊的歷史,恬莊的歷史是張家港的歷史,張家港的歷史是張家港的財富。為了更好的發掘恬莊歷史遺產,還歷史古文化的本來面目,使恬莊老百姓從中得益,我僅盡一點力而已。
要以“修舊如舊”原則。在信中我說了一些我所知道的古建築的地理位置、布局和建築原貌的詳情,給政府在修復中參考。並先後兩次接到市委宣傳部兩次熱忱中肯的回信,頗為感動。也了解了他們正在認真地為老百姓辦實事。
我想我們應該從熱愛故鄉熱愛恬莊出發,形成一個統一觀點(客觀的辯證的觀點)。用實事求是的態度來挖掘地方的歷史遺產是有利的,我們應該抱團一致努力,正像張家港日報編者按中的說的:讓珍貴的古建築流傳後世,永續利用。讓恬莊明天更美麗!一個美麗的恬莊再次顯現在眼前,這是我所期盼的。
中國共產黨和人民政府創造了現在的盛世!而現在張家港市委和政府非常重視古文化產業的發掘整理和創新。又一次使我吃驚的是張家港市委和政府加快了恬莊古鎮的修復工作,新的工程即將起步……
我盼望著、期待著夢中的恬莊依舊會璀璨。一個美麗的故鄉,我心中的“夢”,“美好的回憶”會陪伴我一生!也讓恬莊人民生活更幸福。
恬莊楊氏九世孫
楊以墒寫於上海昭化路寓所
2009年4月8日

序言

序言
盧懂平
一條奚浦塘,北引長江,南接太湖。它穿越了唐宋元明清,一直流淌到如今。
這是一條歷史的長河,它灌溉了肥沃的土地,哺育了勤勞的民眾。奚浦塘岸邊,拱形的石橋訴說著昔日的往事;古老的水棧記載著舊時的傳奇;而那長著青苔的石板街及兩旁的粉牆黛瓦,記錄著這個古鎮淵遠的歷史和真實的故事。
這奚浦塘旁邊的古鎮就是恬莊。元末明初時,這裡還是只有幾個農舍的“田莊”。自楊氏始祖遷虞來此地後,經過幾代人的艱辛努力,至清中葉時,已發展成為常熟四大鎮之一的虞西重鎮。以孝子楊岱為代表的楊氏族人,在恬莊疏河塘、築水埠、開商鋪、修道路、設義莊、倡書田、辦義學、賑災禍、濟貧閒、興義舉、孝長輩,崇文重教,勤讀傳家。鑒於此等,清乾隆皇帝御賜“樂善好施”坊,嘉慶皇帝旌表孝行,並撥銀敕建“孝子坊”。
今楊君以堉先生編著的《恬莊楊氏》一書,歷時六年多時間,在不斷修改完善後,終於付印出版了。該書對恬莊占鎮及楊氏族群在古鎮生活的風土人情、生活習俗、民間風尚、地域風貌、宅邸歸屬、齋軒名號及楊氏幾代人的義舉都描寫得較為詳實。要想了解恬莊楊氏的過去,此書值得一讀。這是繼清道光楊希澡所著《恬莊小識》後,又一部反映當時地域文化不可多得的通俗讀物。
鳳凰鎮作為中國歷史文化名鎮,不僅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河陽山歌及鳳凰山“AAAA級”旅遊度假區等“同字頭”文化名片,更擁有深厚的歷史人文資源。為了更好地打造這種“唯一”的獨特文化優勢,我們還將繼續努力!
恬莊,一位歷史老人,你占老,卻年輕。
楊氏,一個輝煌家族,已載入史冊,並還在續寫。
(作者系中共張家港市鳳凰鎮委員會書記)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