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紅軍橋

恩施紅軍橋

很多人可能都看過上海美術電影製片廠於1964年拍攝的美術片《紅軍橋》。其中生動的畫面讓人至今記憶猶新。片中的故事是發生在湖南瀏陽河地區的。而就在和湖南相鄰的湖北省恩施市,也有這樣一座有著傳奇經歷的紅軍橋。這座橋就靜靜的佇立在恩施市宣恩縣李家河鄉利福田村的一條小溪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恩施紅軍橋
  • 地點:恩施
  • 始建於:上世紀20年代初
  • 類型:普通的風雨橋
簡介,歷史,現狀,

簡介

恩施紅軍橋
恩施紅軍橋
這座橋始建於上世紀20年代初,當時並不叫“紅軍橋”,只是當地一座普通的風雨橋。“紅軍橋”這個名字是因為後來發生在這裡的一場戰鬥才出現的。

歷史

1935年6月至7月,紅軍二、六軍團圍攻湖南龍山縣城40餘天后,國民黨被困部隊彈盡糧絕,國民黨駐恩施“剿匪”總司令徐源泉從利川急調八十五師救援龍山。賀龍得知後,率紅二、六軍團連夜趕往恩施板栗園,設伏於利福田的兩面山上。8月3日上午10點左右,敵八十五師3000餘人進入伏擊圈。經過數小時激戰,殲敵一個師部、兩個團及一個特務營,繳獲長短槍980支、迫擊炮6門、彈藥600餘箱、銀元6萬元,敵師長謝彬被俘,後被紅軍將領賀炳炎擊斃。謝彬死後,國民黨部分部隊仍負隅頑抗。紅軍首長採取了攻心戰:“國軍兄弟們,別再抵抗了!你們看看這是誰的腦袋?”然後將謝彬的首級從山坡上扔了下去。擒賊先擒王,見謝彬已死,國民黨士兵紛紛繳械投降。紅軍把迫擊炮、槍枝的撞針卸了下來,用籮筐裝著。俘虜們挑著籮筐、背著下了撞針的槍、抬著迫擊炮,被紅軍押回了宿營地。紅軍還成立了俘虜師:清除了85師少數反動軍官,一大批窮人出身的士兵參加了紅軍。
板栗園大捷成為中國革命史上以少勝多的戰爭典範。而這座風雨橋,自此就被當地民眾親切的稱為“紅軍橋”。
這座風雨橋是當時紅軍作戰時的要道,橋柱上至今仍殘留有許多彈孔。為紀念這次伏擊戰的勝利,1983年,宣恩縣人民政府將此橋正式命名為“紅軍橋”,並進行了保護和修繕。但是,隨著歲月的推移,風雨的侵蝕,橋身仍然是多處破損。為紀念板栗園大捷70周年,2004年12月,經宣恩縣政府同意,由宣恩縣民宗局籌措資金,宣恩縣人民政府撥專款對紅軍橋進行全面維修。在這次修復中,對原部分橋面、橋柱、檁子等進行了更換,添制了新的瓦片,並在橋頭重新立碑,詳細記載了整個“板栗園大捷”的全過程,還在橋身兩頭做了保坎,並對在原來的橋柱上留下的彈孔做了標記。

現狀

如今的“紅軍橋”已經成為了愛國主義教育基地,也成為了遊客們鐘愛的紅色旅遊景點。告別了戰火紛飛的崢嶸歲月,在和平的日子裡,“紅軍橋”已經成為了當地民眾休閒納涼的好去處,只是殘留在橋上不同方位的一個個彈孔,讓生活在板栗園的老人們時常還會想起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打的那場漂亮仗。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