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施文昌古祠建築群

恩施文昌古祠建築群,為清代佛教建築,整個門牆富麗堂皇,為祠中建築的精華。

基本介紹

  • 時代:清代
  • 建築類型:佛教建築
  • 特點:整個門牆富麗堂皇
  • 地址恩施市解放路107號鰲脊山
簡介,文獻記錄,文昌祠,

簡介

恩施文昌古祠建築群
恩施市文昌古祠建築群,位於恩施市解放路107號鰲脊山上,東南與五峰山連珠塔隔江相峙,西與象牙山上的烈士塔相望,南與柿子壩毗連于山麓。文昌祠早在清代就是恩施城內重要的名勝景觀,並有“城、舟形也,此祠為桅,桅必舉,舟始通”之美譽。文昌祠古建築群原規模包括奎星樓、文昌酒樓、文昌戲樓、桂香殿、卷廳、城隍廟等。現僅存文昌祠城隍廟。祠坐西朝東,正面為牌坊式塑花門牆,堆塑花卉及人物故事 ,富麗輝煌,門牆中部石門,刻二龍戲珠圖案,進門為天井,次為過廳,後為正殿,正殿為雙重檐,高10米,寬25米,進深9米,內有巨型園柱六列二十四根,柱礎不穿檔全部浮雕花卉,人獸圖案,屋脊瓦角均簡潔明快,雄偉壯觀,具有濃厚的晚清建築特點。 由於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1992年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三批文物保護單位。

文獻記錄

據《恩施縣誌》載:“文昌廟,原在城南門外,即衛學舊址,今改為書院,嘉慶三年,知施南府事,前恩施縣知縣尹英圖移建於城內鰲脊山上”,尹英圖在其題撰的《新建文止祠碑記》中這樣寫道:“粵維郡城鰲脊山,一峰獨秀,襟帶清江,舊列城隍祠宇於上,體制卑陋,歲壬子,余宰恩邑,徘徊瞻眺,夫神奇靈奧星無閣而斯山巍然而重,......舉凡揖資出入,諸生掌之,不雜胥吏,元建城隍廟于山麓,以妥神靈,規模宏闊,山頂更連奎星闊三層,既文昌祠煥然一新,不數月報竣,祭千之下,列文冠者數百人,可謂盛矣。......諭旨崇祀文昌,禮儀並同關帝,於是重登斯閣,潔齊將事,感神之拆合,斯文鳳之丕振”。

文昌祠

恩施文昌祠位於湖北省恩施市鰲脊山頂,又稱文昌宮、文昌廟,是清代佛教建築,也是恩施現存較少寺廟中保存比較完好的,具有重要的歷史、科學、藝術價值,被列為了重點文物維修的古代寺廟建築。
據《恩施縣誌》記載,文昌祠原建於城南門外,嘉慶三年(1798年)移於今址,它為雙重檐歇山頂無斗拱磚木結構建築,東西長25米,南北寬15米,占地375平方米。祠內分前中後三進,前為天井,天井中原有戲台,是演唱鄂西地方戲--南戲的主要場所之一;中為卷廳,卷廳為木構建築,高4.5米,進深7.5米,有圓柱8根頂撐屋面;後為正殿,又名桂香殿,高10米,進深8.5米,以24根圓柱頂撐屋面。
大凡在封建社會有城就有廟,有廟也就供奉有神靈。恩施建有文昌祠、奎星閣于山之巔,意在神人合一,文風丕振,使這裡成為了文人匯聚、發祥地方文化之場所。據有關資料介紹,文昌祠原供奉文昌帝君神像--“奎星”,即中國古代神話中的神,他是中國古代“二十八宿”之一,後被稱為主宰文章興衰之神,漢代就有“奎主文章”之說。傳說中的奎星神像“不能象奎,而改奎為魁,又不能象魁,而取之字形,為鬼舉足而起其斗”。故魁星神像頭部象鬼,一腳往後翅起,如“鬼”字之大彎鉤,一手捧斗,一手執筆,意謂用筆點中試人之姓名。
在恩施,相傳一般讀書人都會祭拜文昌祠,而只有登科狀元才能登三層魁星樓,直到現在,需要考學的學子們也會在考前去文昌祠拜拜“奎星”,希望自己能夠金榜題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