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情感

性情感

性是生物繁衍的基礎,在人的所有需要中,繼飲食需要之後,最強烈的就是性需要,性情感是性需要的主觀反映。性情感的客觀目的在於實施性行為,而性行為的客觀目的又在於繁衍後代。性情感是人對兩性互補價值關係的主觀反映,其客觀目的在於建立、維持和發展兩性之間的生殖合作、生產合作和消費合作關係。由性行為引發的生殖合作只是性情感的客觀目的之一,而不是全部目的。而且隨著人類的不斷進化和社會的不斷發展,兩性之間的相互合作越來越複雜,由此產生的性情感具有越來越大的模糊性、多變性和能動性,越來越遠離原始的生殖意義。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性情感
  • 性情感定義:性需要的主觀反映
  • 客觀目的:在於實施性行為
  • 兩性關係:生殖、生產、男女的消費合作
  • 不同的性質:性崇拜、行神秘、性禁錮和性解放
  • 男女發展過程:從戀愛、到結婚、再生子
兩性關係,生殖合作關係,生產合作關係,男女的消費合作,性情感的進化,單因素性情感,多因素性情感,可變性情感,多形式性情感,多層次性情感,性情感的層次結構,性慾求(或性慾),性美感(或性感),性愛戀(或性愛),性愛情(或愛情),幾點說明,認識性,性崇拜,性神秘,性禁錮,性解放,戀愛、婚姻與家庭,戀愛的價值目的,性接觸的動因,戀愛的原則,兩性關係的歷史演變,

兩性關係

男女之間的價值關係主要表現為三個方面。

生殖合作關係

生物界由無性繁殖發展成為有性繁殖,實現了生殖活動上的自然分工,這是生物界一次重大飛躍,大大加快了生物的進化速度。對於無性繁殖的生物來說,生物體的遺傳信息只能通過自身的生與死來被動地、痛苦地接受自然的選擇,沒有任何主動性。對於有性繁殖的生物來說,生物體的遺傳信息可以通過配偶之間的最佳化選擇來主動地篩選,從而大大提高了遺傳信息的積累速度。人類在生殖活動上的自然分工是由男人完成授精生理行為,由女人完成受精、懷孕、哺乳等生理行為,這種自然分工構成了兩性之間的共同利益:維持和發展人類的生命。這種共同利益反映到人的主觀意識中,就形成了兩性之間相互吸引的情感,這就是性慾。性慾是人在純生理意義上對於異性的向望,是人類最原始、最基本的性情感形式,其客觀目的在於引導人致力於人口的生產,以確保人類物種的繁衍。其它形式的性情感都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離開了性慾,任何性情感都是不穩定、不長久的。人口的生產包括生育、養育和培育三個基本內容,人口的生產能力包括生育能力、養育能力和培育能力三個基本部分。一般來說,在人口素質極低的狀態下,生育是人口生產的主要內容,生育能力是人口生產能力的主要部分;隨著人口素質的逐漸提高,養育逐漸發展成為人口生產的主要內容,養育能力逐漸發展成為人口生產能力的主要部分;隨著人口素質的進一步提高,培育逐漸發展成為人口生產的主要內容,培育能力逐漸發展成為人口生產能力的主要部分。在人類社會的早期,兩性之間的合作主要體現在生殖上的交配,男人對於女人在人口生產上的幫助非常有限,女人除了要養活自己,還要生育和養育後代,女人擔負著比男人更多的責任,付出比男人更多的勞動代價,因而必然占據比男人更高的社會地位,這就是形成母系制社會的重要價值原因。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社會財富逐漸豐富,男女之間的合作逐漸加強,女人逐漸從繁重的生產活動中解放出來,用更多的時間與精力從事人口生產,男人在生產活動中逐漸占據主導地位,女人逐漸退居次要地位,並逐漸把自己及其子女的命運寄託給男人,女人的人口生產能力直接受制於男人獲取社會財富的能力,男人除了要養活自己,還要養活妻子和孩子,從而擔負著比女人更多的責任,付出比女人更多的勞動代價,因而必然占據比女人更高的社會地位,這就是形成父系制社會的重要價值原因。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社會財富日益豐富,人口數量受到限制,人口素質逐漸提高,人口生產中生育所占的比重逐漸下降,養育與培育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並不斷提高其社會化程度,男人可以更多地參與其中,女人也逐漸從人口生產的束縛中解放出來,把更多的時間和精力投入社會財富的生產活動中,逐漸擺脫對於男人的依賴,扮演與男人相同的社會角色,分享與男人相同的社會權力,這就是父系制逐漸消失的重要價值原因。建立、維持和發展男女之間在生殖合作方面的互補利益是男女之間性情感最基礎的客觀目的。

生產合作關係

男女在生殖活動的分工與合作影響和制約著他們在生產活動的分工與合作,進而決定著他們在勞動能力和勞動特性上的差異。由於女人在生殖活動上承擔著大部分的勞動義務,男人必然更多地承擔著其它方面的勞動義務,因此女人在其它方面的勞動能力通常要低於男人。由於身體受生育活動的制約,女人不能過多地參與高強度、高速度的體力勞動,其體力勞動能力通常要低於男人;由於身體受養育活動的制約,女人不能過多地參與戶外活動,從而縮小了她們的見識面,限制了她們對於自然和社會的了解,阻礙了她們對於事物的綜合反映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的提高,其腦力勞動能力通常也要低於男人。但是,女人在人口的生育、養育和培育過程中,逐漸培養了高度的細緻心、耐心、愛心、高度的責任心和犧牲精神。男女在勞動能力和勞動特性上的差異具體體現在:從勞動的體力強度來看,男人善長於高強度勞動,女人則善長於低強度勞動;從勞動行為的活動性來看,男人善長於動態性勞動,女人善長於靜態性勞動;從勞動行為的複雜性來看,男人善長於複雜多變性勞動,女人善長於簡單重複性勞動;從勞動行為的發生特徵來看,男人善長於突發性、隨機性勞動,女人善長於漸變性、常規性勞動;從勞動場所來看,男人善長於室外勞動,女人善長於室內勞動;從勞動行為的運動幅度來看,男人善長於粗獷性勞動,女人善長於細緻性勞動;從勞動時間的長短來看,男人善長於短時間勞動,女人善長於長時間勞動;從勞動行為的技巧性來看,男人善長於高技巧性勞動,女人善長於低技巧性勞動;從勞動行為的合作性來看,男人善長於高合作性勞動,女人善長於低合作性勞動;從勞動成果的創造性來看,男人善長於高創造性勞動,女人善長於高傳統性或繼承性勞動;從腦力勞動的思維特性來看,男人善長於邏輯推理性腦力勞動,女人善長於形象思維性腦力勞動。男人與女人在生產活動的分工與合作,加大了勞動的總力量,擴展了勞動的總功能,提高了生產資料、自然資源的利用率,節省了勞動時間,擴展了勞動的適用範圍,提高了勞動行為的價值率。建立、維持和發展男女之間在生產合作方面的互補利益是男女之間性情感又一重要的客觀目的。

男女的消費合作

男女在生殖活動和生產活動的分工與合作決定著他們在消費活動的分工與合作。由於女人在生殖活動上承擔著大部分的勞動義務,就必須消費大量以生育、養育和培育為價值功能的生活資料,因此女人對於以生育、養育和培育為價值功能的生活資料的消費能力要高於男人,而男人對於其它生活資料的消費能力要高於女人。男女在消費能力和消費特性上的差異主要體現在:根據消費速度來區分,男人重“暴飲暴食”消費,女人重“細水長流”消費;根據消費行為的活動性來區分,男人重動態性消費,女人重靜態性消費;根據消費場所來區分,男人重家庭外消費,女人重家庭內消費;根據消費資料的時間特性來區分,男人重新潮性、創造性產品消費,女人重傳統性產品(家具、居室、服飾除外)消費;根據消費的動機性來區分,男人重客觀目的性消費,女人重主觀感受性消費;根據消費資料的價值內容來區分,男人重價值內容性消費,女人重價值形式性消費;根據消費的計畫性來區分,男人重計畫性消費,女人重隨機性消費;根據消費的價值效用來區分,男人重發展性消費,女人重生存性消費;根據消費資料的類型來區分,男人重精神性消費,女人重物質性消費(表達感情和體驗情感的消費除外);根據消費資料的價值層次來區分,男人重高層次消費,女人重低層次消費;根據消費的合作夥伴來區分,男人重與朋友合作消費,女人重與親人合作消費;根據消費主體的類型來區分,男人重集體性消費,女人重個體性消費;根據消費活動的自主性來區分,男人重獨立自主性消費,女人重被動誘導性消費;根據消費資料的價值來源來區分,男人重借貸性消費,女人重貯蓄性消費;根據消費方式的差異性來區分,男人重求異消費,女人重求同消費。男女在消費活動上的分工與合作,可以確保消費活動的有效性、廣泛性、深刻性和合理性,有利於正確處理生存與發展、物質需要與精神需要、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等矛盾,提高生活資料的利用率,提高消費活動的價值率。建立、維持和發展男女之間在消費合作方面的互補利益是男女之間性情感第三個客觀目的。

性情感的進化

無性生殖的生物只能通過基因的變異來適應環境的變化,並通過環境的選擇來形成進化壓力,從而只有較低的進化速度;有性生殖的生物能夠將雙親的各種基因突變集合在同一個體中,在減數分裂和受精結合中重新組合,使後代出現多種多樣的遺傳性狀,並通過兩性之間的最佳化組合(稱為內選擇)和環境的優勝劣汰(稱為外選擇)兩種方式來形成進化壓力,從而大大提高了進化速度。
隨著生物的不斷進化,雌雄兩性之間的分工與合作逐漸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發展起來,由此產生的性情感也逐漸逐漸從低級到高級、從簡單到複雜發展起來,這是一個既有循序漸進的量變,也有階段性發展的質變的進化過程。與一般情感的進化過程相同,性情感的進化大致經歷了五個基本階段,分別出現了五種基本形態的性情感:

單因素性情感

單因素性情感(或性趨性情感)生物機體的體溫、氣味、色彩、形狀等單一物理特性或化學特性可以構成對於異性的吸引力,由此產生的對於異性的交配欲就是性趨性情感。
在這一階段,雌雄之間的合作最簡單而且最短暫,僅局限於在發情期進行交配,由雄性提供生殖活動所需要的精子,由雌性來接受精子並使之與體內的卵子結合,雄性通常不會與雌性共同擔負哺育子女的責任。性趨性情感只能通過單一物理或化學特性來幫助生物識別對方的雌雄性別。

多因素性情感

多因素性情感(或性剛性情感)是動物機體的多種物理或化學特性如體態、手勢、燈語,舞語、叫聲等,可以構成對於異性的吸引力,由此產生的對於異性的相伴欲就是性剛性情感。
在這一階段,雌雄之間的合作進行了擴展,雄性除了在發情期完成交配行為外,還將在其它有限的時間內擔負部分哺育子女的責任,如築窠、覓食、看護等。性剛性情感可以通過多種物理或化學特性幫助生物識別對方的雌雄性別。

可變性情感

可變性情感(或性彈性情感)是動物的某些生理特性和行為特性可以構成對異性的吸引力,由此產生的對於異性的審美感就是性彈性情感。
隨著生物的不斷進化,生物的組織結構和生物本能日趨複雜化,生育後代(包括妊娠和哺乳)所需要的時間就越長,所耗費的精力就越多,這就需要兩性之間形成更多、更廣泛、更持久的合作關係,彼此產生更連續、更持久、更穩定的吸引力或性情感。發情期的消失就意味著性情感朝著連續、持久和穩定的方向發展,使動物或人更多地擺脫髮情期的約束,在更寬泛的時間、空間範圍內從容地、靈活地、準確地選擇優秀的配偶,並且可以根據自己的需要和具體環境的變化不斷調整自己的選擇標準,從而具有較高的可變性或靈活性。
在這一階段,雌雄雙方除了在任何時候完成交配行為外,還需要在其它較長時間內共同擔負哺育子女的責任。性彈性情感不僅能夠幫助生物識別對方的雌雄性別、能力大小和素質高低,還可靈活調整自己的選擇標準以及與異性之間的利益關係,使兩性之間的吸引力相對持久,使自己及後代的生存和發展能夠得到配偶相對持久而有力的支持,因此它所反映的性價值將會具有較大的可變性或靈活性。性彈性情感可以通過複雜可變的物理或化學特性,一方面幫助生物識別對方的雌雄性別,另一方面還在一定程度上識別對方的能力大小或素質高低,以便在遺傳基因上進行優勝劣汰,並使自己及後代的生存和發展能夠得到配偶有力的支持。

多形式性情感

多形式性情感(或性知性情感)是較高等動物的某些生理特性、行為特性和思維特性可以構成對異性的吸引力,由此引發的對於異性的愛戀感就是性知性情感。直立行走是性知性情感產生的客觀標誌。
從猿的爬行到人的直立行走是一個偉大的進化:一方面,直立行走解放了人的手,用以製造和運用工具,從而促進了勞動手段、勞動產品和環境條件朝多樣化和複雜化的方向發展,使人的兩性價值關係及性情感越來越複雜化;另一方面,手與腳的分工使人可以面對面地進行性交,使人的性刺激從動物式的以嗅覺為主轉變為以觸覺和視覺為主,人的眼睛、唇、舌、鼻和耳等都可參與性刺激活動,產生、傳遞和感受著無限的性刺激信息,提高了性刺激的多樣性和複雜性,加大了男女之間的心理感受強度,深化了男女之間情緒交流和快樂體驗;第三方面,人可以在其正面逐漸建立和擴展性敏感區,在性活動(特別是愛撫行為)過程中通過感受異性的手的動作模式、力度、速度及皮膚的柔軟光滑程度等,從而多方位地感受異性的生殖能力、勞動能力和消費能力等,有利於全方位地選擇性夥伴;第四方面,直立行走解放了女人的雙手,使她們能有效地運用雙手來反抗違背自己意志的性行為,並有效地協作性夥伴完成符合自己意志的性行為,這標誌著女人在性活動中開始具有獨立的人格和獨立的意志。
在這一階段,男女雙方除了完成交配行為外,還將長期共同擔負哺育子女的責任,並且在勞動過程中建立相對穩定的分工與合作關係。性知性情感可以幫助人從多方位來識別異性的生殖能力、勞動能力和消費能力,有利於建立連續、持久而穩定的兩性合作關係,使自己及後代的生存和發展能夠得到配偶連續、持久、穩定而有力的支持,因此它所反映的性價值具有較強的多樣性。

多層次性情感

多層次性情感(或性理性情感)是人的生理、行為和思維特性可以構成對於異性的吸引力,由此產生的對於異性的融合感就是性理性情感。語言的出現是性理性情感產生的客觀標誌。
語言的產生使人類的性情感朝更高的層次發展。一方面,人運用語言可以準確地描述各種兩性價值事物及其變化規律,準確表達自己對於異性的需要、願望、尊敬和向望,並向異性表現自己的文化素質、身體狀態、精神狀態和道德修養,使異性對於自己有一個全面、準確而深刻的了解,並在與異性實施生殖、勞動和消費合作時協調彼此的關係,有利於建立良好的、連續的、持久而穩定的婚姻關係,“談戀愛”就是主要運用語言手段向異性表達愛慕,並激發異性對於自己的愛慕的過程。另一方面,人藉助語言可以對兩性關係進行深層次的價值抽象、價值判斷和價值思維,正確認識各個兩性關係價值層次之間的辯證統一關係,從而正確處理眼前利益和長遠利益、局部利益和整體利益、個人利益和集體利益的矛盾,使自己的性情感具有更高的自主意識和目的意識,並接受意志的嚴格控制,有利於培養高尚的性情感。
在這一階段,男女之間的合作關係是全方位的,既要完成交配行為,又要長期共同擔負哺育子女的責任,還要在生產活動和消費活動中進行廣泛而深入的分工與合作。性理性情感可以幫助人建立和發展高尚的愛情,使兩性之間形成強烈而牢固的吸引力,以建立、維持和發展美滿的婚姻關係,因此它所反映的性價值具有較高的層次性。

性情感的層次結構

與一般價值的層次結構完全相同,性價值相應地分為性溫飽類、性健康與性安全類、性愛與性尊重、性自我發展與性自我實現類價值四個基本層次,它們的主觀反映形式也相應地分為性慾求、性美感、性愛戀、性愛情四個層次。

性慾求(或性慾)

以建立、維持和發展異性之間在肉體接觸或其它感官接觸、以完成性行為或生殖行為為主要目的的性情感稱為性慾求(或性慾)。性慾求是最基礎的性情感,是維持和發展兩性合作關係最原始、最強大的驅動力,其它層次的性情感必須建立在它的基礎之上。性行為的原始目的是執行生殖功能,但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口日益受到嚴格限制,性行為的生殖功能日益退化,性行為的其它生理、心理和精神功能日益發展,特別是精神功能在性行為的整體功能中占據越來越重要的地位。性饑渴是由於人長期沒有得到異性在肉體上或其它感官上的接觸而產生的負向性情感。

性美感(或性感)

以建立、維持和發展異性的生殖能力為主要目的的性情感稱為性美感(或性感)。女人的生殖能力主要由產卵能力、排卵能力、受精能力、受精卵著床能力、懷孕能力和哺乳能力等組成,其外部特徵通常表現為曲線的身材、光滑而柔軟的皮膚、甜潤的嗓音、清秀的面容等,具有這種外部特徵的女人往往會讓男人產生強烈的性美感;男人的生殖能力主要由產精能力與授精能力組成,其外部特徵通常表現為發達的肌肉、粗壯的骨骼、粗獷的嗓音等,具有這種外部特徵的男人往往會讓女人產生強烈的性美感。當然,人的生殖能力與其外部特徵並不是完全對應的關係,有時甚至是完全顛倒的關係,有些人雖然從外表看起來很“性感”,但其實際的生殖能力卻很低下。

性愛戀(或性愛)

以建立、維持和發展異性在生殖能力、勞動能力和消費能力的互補性或合作性為主要目的的性情感稱為性愛戀(或性愛)。男女之間在生殖能力、勞動能力和消費能力上的互補性越強,彼此所產生的吸引力就越大,就越是能相互依賴、相互愛戀、相互尊重。如果有一對男女,儘管他們各自的生殖能力、勞動能力和消費能力都較高,但彼此的互補性並不強,就難以進行有效的合作,彼此就難以產生強烈的愛戀。愛戀異性是人主動選擇異性的過程,是人對於異性的能力及其互補性的承認與肯定;被異性所愛戀則是人接受異性選擇的過程,是異性對於他人的能力及其互補性的承認與肯定。

性愛情(或愛情)

以無私幫助自己所鐘愛的異性提高其生殖能力、勞動能力和消費能力為主要目的的性情感稱為性愛情(或愛情)。愛情是異性之間所產生的相對穩定和相對深刻的、以建立和發展家庭關係或婚姻關係為核心內容的性情感,它反映了男女之間在生殖能力、勞動能力和消費能力相互幫助、相互選擇的傾向性,它加速了人類優勝劣汰的種族最佳化過程。愛情通常是建立在一定的性慾、性感和性愛基礎之上,人總是愛那些生殖能力、勞動能力和消費能力強而且具有較高互補性的異性,並選擇他作為自己的配偶以組成家庭,使自己的後代既有良好的遺傳素質,又有良好的生長發育所需的家庭環境和社會環境,其結果是勞動能力強的人通常與另一個勞動能力強的異性相結合;勞動能力弱的人通常只能與另一個勞動能力弱的異性相結合,從而形成兩極分化:勞動能力越強的人,其後代的勞動能力將會越強,而且還會在更良好的環境條件下成長;勞動能力越弱的人,其後代的勞動能力將會越弱,而且還會在更惡劣的環境條件下生存。

幾點說明

一、是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性情感必然與其它情感相互影響、相互制約,性情感的變化必然或多或少地引起其它情感的變化,其它情感的變化也會或多或少地引起性情感的變化。例如,當人的情緒不好時,性慾就難以產生;當人的性慾得不到滿足時,人的情緒往往低落。
二、是高層次的性情感通常建立在低層次性情感的基礎之上,愛情通常建立在性愛、性感和性慾的基礎之上。愛情如果沒有低層次的性愛、性感和性慾作基礎,就不容易持久、穩定和深刻;低層次的性愛、性感和性慾如果沒有愛情作主導,就是低級、盲目和膚淺的。
三、是性慾主要受生理因素的強大制約,深刻地影響著兩性之間的合作關係;性感主要由心理因素來決定,它對性慾有強大的誘導和控制作用;性愛和愛情主要由精神因素來決定,它對性慾和性感有強大的誘導和控制作用。
四、是各層次的性情感既有其相對獨立性,又相互聯繫、相互影響。雖然愛情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脫離性愛、性感和性慾而存在,性愛、性感和性慾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脫離愛情而存在,但完整的性情感應該是多個層次的,如果只停留在低層次上,僅憑感官愉悅來負荷兩性關係的全部重量,它會逐漸變得令人生厭和反感;如果只停留在高層次上,沒有低層次性情感作為基礎和依託,也不可能持久。
五、是性情感的層次越高,受主觀意志的控制就越顯著,其主觀隨意性就越明顯,其運動與變化的模糊性和不確定性就越大。

認識性

在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現代社會等四個不同的人類歷史時期,占據主流地位的兩性關係有著四種不同性質的價值內涵,體現著不同的時代特徵,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起著不同的功能作用,反映到人的主觀意識中就形成了為四種不同性質的性情感:性崇拜、性神秘、性禁錮性解放

性崇拜

人對於“未知的、可能產生巨大正向”的兩性價值的自然力量或社會力量,將會產生性崇拜心理,並且無條件地服從它的驅使。人類為了生存與發展,既要提高物質財富的生產能力,又要提高人口的生育能力。生育能力的提高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第一,加強兩性之間的交往,以增加性接觸的機會;第二,提高性交的次數,以增加受孕的機會;第三,維護和鼓勵生育,以提高人口的出生率和成活率。然而,在原始社會,人類的生存與發展受到強大的自然壓力,生育能力的提高受到極大的制約:一是由於人口稀少,兩性之間的交往並不多;二是由於人的絕大部分精力必須用來謀求食物,性交行為的次數受到嚴重製約;三是由於懷孕和生育活動嚴重影響和威脅女性自身的生存,因而必然受到來自女性內部的強大阻力。這一時期,絕大部分兩性之間的交往行為、性交行為和生育行為都將有利於提高人類的生育能力,都會產生巨大的正向價值,於是,人類就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了一種特殊的性情感:性崇拜,其客觀作用在於刺激和鼓勵兩性之間的合作,加強人們對於異性生殖器、性交行為和生育行為的向望和痴迷,促使個體無條件地服從群體生命繁衍的需要。性崇拜所產生的社會現象就是兩性之間的合作實行群婚制。性崇拜包括生殖器崇拜、性交崇拜和生殖崇拜。生殖器崇拜:原始人不懂得人體內性生殖器的構造和機能,認為長在人身上的生殖器陰莖和陰戶是一種完全獨立的東西,它有一種超自然的力量,決定和控制著人的性行為和生殖行為。人們只能順從它,才有歡樂,抗拒它就會傷害身體,從而形成了生殖器崇拜。人們虔誠地祭祀生殖器偶像,不但要舉行各種朝拜、祈求、謝恩的隆重儀式,還要用最珍貴的東西來供奉,從食物到殺人血祭。性交崇拜:人在性交達到高潮時,會產生一種如醉如痴的心理狀態,原始人就認為這是神靈賦予的某種魔力,性交是人和神相通的唯一渠道,因此對性交大加崇拜。許多原始音樂伴隨著性交中的身體動作、節奏和心理感受的變化,形成相應的旋律和力度;許多原始舞蹈,如著名的野牛舞,都是模仿興奮、性交、高潮、鬆弛的全過程。生殖崇拜:原始人由於不懂得人類生殖的原理,見到從婦女腹中能生出一個新生命,總認為這裡有一種神奇的力量。同時,在生產力水平極端低下的時期,人口稀少,生育能力低下,生殖是關係到氏族存亡的大問題,人們對生殖十分重視,因而形成了生殖崇拜。女性分娩雖然對本人不利,但是群體為了生產和戰爭,必須保持和擴大人口,生殖就成為群體對個人的強制性要求,成為個人絕對要履行的義務。

性神秘

人對於“未知的、既可能產生巨大正向又可能產生巨大負向”的兩性價值的自然力量或社會力量,將會產生性神秘心理,並且有區別地服從或逃避它的驅使,同時關切地、緊張地、惶惶不安地注視著它所產生的後果。人類到了奴隸社會,各種社會關係如政治關係、經濟關係和文化關係逐漸發展起來,兩性之間不僅在生殖行為上而且在勞動和消費行為上進行了具體的、持久的、廣泛的合作。由於所有社會關係都是在家庭關係基礎上發展起來的,而家庭關係又是以兩性關係為基礎,因此兩性關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和制約著社會關係,混亂無序的兩性關係將會在根本上動搖和破壞社會關係的有序性,進而破壞生產力的發展,因此有必要對兩性關係進行一些約束。這一時期,兩性之間的交往行為、性交行為和生育行為既可能產生巨大的正向價值,也可能會產生巨大的負向價值,人因而不再一味地崇拜、追求和痴迷於與任一異性的合作,而是有選擇地、謹慎地、惶惶不安地與進行兩性合作,於是就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了第二種特殊的性情感:性神秘,其客觀作用一方面在於刺激和鼓勵兩性之間的合作關係,另一方面在於約束和控制兩性之間的合作關係,促使兩性關係有選擇地、相對地服從於社會關係的需要。性神秘所產生的社會現象就是兩性之間的合作實行偶婚制或伙婚制。性神秘感分為:軀體神秘感、性交神秘感、生殖神秘感,它使人既向望又恐懼與異性進行軀體接觸、性交和生殖,從而有利於社會群體通過特定的制度、儀式或習俗(如群體遊戲、集體舞蹈、宗教儀式等)來有效地引導和控制異性之間的合作,使之相對地符合社會關係或倫理道德的要求。

性禁錮

人對於“未知的、可能產生巨大負向”的兩性價值的自然力量或社會力量,將會產生性禁錮心理,並且極力逃避它的驅使,同時恐懼地注視著它所產生的後果。人類進入封建社會後,自給自足的社會經濟是以不可移動的土地為主要生產條件,各種社會關係都牢固地建立在家庭關係的基礎之上,兩性關係的任何微小變化必然導致社會關係產生更劇烈、更深刻的動盪與變化,使社會生產力遭受巨大的破壞,因此必須對兩性關係進行非常嚴格的約束和控制。在這一時期,只有極少數特定的、單一的兩性之間的交往行為、性交行為和生育行為合作符合嚴格的倫理規範,並產生正向價值,絕大多數兩性之間的合作行為都將違背嚴格的倫理規範,都將不利於社會的穩定和社會生產力的發展,並產生巨大的負向價值,於是,人類就自覺不自覺地產生了第三種特殊的性情感:性禁錮,其客觀作用在於限制和阻礙兩性之間的合作關係,促使兩性關係無條件地服從社會關係的需要。性禁錮所產生的社會現象就是兩性之間的合作實行一夫一妻制。由於男性在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中占據主導地位,女性的社會關係從屬於男性的社會關係,女性甚至成為男性的一種私有財產,成為延續後代的生育工具,維護男性社會關係的穩定性就成為兩性關係的基本準則,配偶的唯一性和穩定性就成為社會對於女性提出的強烈的、苛刻的客觀要求,丈夫對妻子的貞操要求也嚴格得無以復加,女性自己的性禁錮情感也根深蒂固。然而,男性如果與多個沒有強大社會關係的女性建立合作關係,其社會關係不會發生太大的動盪和混亂,配偶的唯一性和穩定性就不會對男性構成太大的約束力,男性的性禁錮情感往往非常微弱,因此封建社會裡存在著大量一夫多妻的社會現象。性禁錮的實際作用就是在兩性之間築起一道道森嚴的壁壘,這些壁壘包括四種具體類型:衣裝壁壘:要求把女人的身體裹得嚴嚴實實,不能穿誘發男人情慾的衣裝,甚至要求婦女把脖子以下、腳踝以上的身體完全罩住。行為壁壘:要求“男女不同席,不共食”、“男女授受不親”、“男女有別,長幼有序”、“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男女不雜坐”等。觀念壁壘:要求把性行為看作一種十分邪惡、淫猥的事情;不能在公開場合談論性的問題,要對它避而遠之;要牢守貞操、節烈觀念,要求女子從一而終,夫死不嫁;不提倡離婚或喪偶再嫁;主張“萬惡淫為首”,姦淫者要墮入“萬劫不復之地”,許多“姦婦”因此被捆上石頭並沉入河底。生理壁壘:切除能誘發女人性慾的性器官,如陰蒂,陰唇等。在生產力水平十分低下的時期,人類無限制地進行群婚交雜,基本上不存在性禁錮,以後才逐漸對兩性合作關係進行限制。婚姻制度就是用以限制兩性合作關係的制度,它經歷了群婚制、伙婚制、普那魯亞制、對偶制、一夫一妻制等發展過程:伙婚制排除了父母輩與子女輩之間的性交;普那魯亞制排除了兄弟姐妹之間的性交;對偶家庭排除了不同年齡層次男女之間的性交;一夫一妻制排除了婚外性行為,確保了兩性合作關係的單一性和穩定性。亂倫禁錮是一種非常普遍、非常重要的性禁錮,它貫穿於人類社會的全過程,人類之所以要禁止亂倫,一是為了使後代廣泛地吸收優秀的遺傳信息,以避免因近親繁殖所造成的遺傳基因的退化;二是為了結成廣泛的社會關係,以加強社會合作;三是避免家庭輩份組織結構和社會等級結構的破壞,以維護家庭關係的秩序性和穩定性。

性解放

人對於“已經充分了解並能夠靈活運用的、可能產生巨大正向”的兩性價值的自然力量或社會力量,將會產生性解放心理或性自由心理,並極力能動地、自覺地利用這一自然力量或社會力量為自己的生存與發展服務。當人類進入現代社會,社會分工高度細化,社會產品越來越朝精神化、信息化的方向發展,傳統產業所占的比重逐漸下降,社會財富的創造活動越來越相對地脫離土地和自然環境而開展,經濟關係以及其它社會關係越來越擺脫自然的封閉環境而走向開放,社會關係不再依附於家庭關係,不再牢固地建立在兩性關係的基礎之上,社會關係的穩定性不再在根本上取決於、受制於兩性關係的穩定性,兩性關係的微小變化不再引起社會關係的巨大動盪和混亂。這時,兩性關係的發展與變化不再受到其它社會關係的嚴重干擾和約束,不再承受巨大的外部壓力和內部阻力,人們對於性的認識也越來越真實、全面和準確,並且能夠越來越自覺地、自由地、明智地建立和發展兩性關係。此時,大部分兩性之間的交往行為、性交行為和生育行為都不會對社會的秩序性和穩定性產生嚴重影響,都不會對社會生產力的發展產生嚴重的破壞作用,於是人類就產生了第四種特殊的性情感:性解放,其客觀作用在於自由而自覺地發展兩性之間的合作關係,促進兩性關係的開放,並服務於社會關係的開放。性解放所產生的社會現象就是兩性之間的合作實行相對鬆散的一夫一妻制。性解放是對性禁錮的否定,是人們在充分了解兩性關係的客觀本質的基礎上產生的性情感或性觀念,它已經不同於原始社會的性崇拜,前者是有意識的、有目的的、主動的,後者是無意識的、盲目的、被動的;它也不同於道德墮落的性放縱,前者是把權力、責任與義務辯證地結合起來,後者只強調自己的權力而不顧及自己所應承擔的義務,只顧及眼前利益而不顧及長遠利益,只顧及自己的利益而不顧及對他人和社會所產生的危害。性解放的主要特徵是:女性的衣裝越來越多樣、隨意、鬆散,軀體的外露越來越明顯;兩性的交往越來越頻繁、公開、自由、放鬆;離婚率逐漸提高,離婚不再承受強大的外部壓力而變得自然起來;兩性關係的隱蔽性越來越淡化,人們可以在公開場合下談論性知識、性文化、性經驗、性現象等。性解放的正向作用主要表現在:促進兩性之間在更大的時間、空間和層次範圍內進行更充分、更自由、更合理的雙向選擇,而不是“一錘定音”,使男女之間的婚姻配合更加最佳化,並大大降低男女之間進行重新配合的阻力;家庭關係對婦女的約束力越來越弱,更多的婦女走出家庭、走向社會,充分地挖掘和展現自己的聰明才智,婦女的社會地位進一步提高,丈夫不再把妻子當作私有財產、傭人和生育工具;婦女的性禁錮逐漸打破,大大降低了婦女在性方面的心理壓力,婦女的性需要得到充分的尊重和滿足,自卑心理、自我封閉心理逐漸消除;婚姻關係打破了“終身制”、“鐵飯碗”,加深了夫妻雙方的危機感和競爭意識,使夫妻雙方不斷發展和完善自己;社會關係的開放促進了男女關係的開放,同時,男女關係的開放又反過來促進了社會關係的開放。性解放所產生負向作用也是巨大的:降低了婚姻關係的穩定性,淡化了親緣情感;增加了婚姻關係的複雜性,從而加大了社會控制的難度;威脅和危害子女的身心健康,從而增加了社會負擔;加速了傳染性皮膚病和性病的蔓延;提高了社會犯罪率。在一定的社會歷史條件下,性解放到底屬於倫理道德的進步,還是屬於倫理道德的淪喪,其判斷標準是價值論標準而不是認識論標準,不能以任何形式的邏輯推理、思想信仰、傳統觀念等進行判斷,只能根據它所產生的實際的社會價值效應進行判斷。對於個人來說,兩性關係的開放如果有利於維持和發展個人的勞動能力,就是性解放,反之就是性放縱;對於社會來說,兩性關係的開放如果有利於維持和發展社會生產力,就是性解放,反之就是性放縱。
綜上所述,性崇拜、性神秘、性禁錮和性解放分別是人對於正向不確定、正負兩向不確定、負向不確定和正向確定的兩性價值關係所產生的主觀反映,其客觀目的都是用以調節和控制人的兩性價值關係。由於社會關係的複雜性,人類在同一社會歷史時期經常擁有多種價值內涵的兩性關係,因而經常擁有這四種不同性質的性情感。例如,性禁錮即使在實行群婚雜交的原始社會也是存在的,如在進行大規模的漁獵活動時就嚴禁一切性行為的發生;在封建社會也存在一定程度的性解放;亂倫禁錮則貫穿於整個人類社會的全過程。

戀愛、婚姻與家庭

男女之間從戀愛、到結婚、再生子的發展過程,在主觀上講是男女之間性情感的形成與發展過程,但在客觀上講卻是男女之間建立、維持和發展互補性價值關係的運動過程。雖然,這個過程會因不同的人在不同的社會歷史時期和不同的環境條件下而存在巨大的差異,但必然遵循著某些共同的規律,表現出某些共同的特徵。

戀愛的價值目的

男女的結合通常可以實現雙方在生產、消費和生殖活動上的優勢互補,使這個結合體(即家庭)的本質力量大於男女單個本質力量之和,這個差值(或盈餘值)就是男女結合併組成家庭的客觀價值。男女戀愛的價值目的在於使這個差值達到最大值,為此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努力:一是儘量使雙方各自具有最大的個體勞動能力。由於人的外部形象、社會地位、文化素質、勞動技能、道德水平、財產狀態和家庭背景等可以模糊地、機率地反映其勞動能力或擴展勞動能力(即藉助於前人、親人或他人所體現出的勞動能力),因此人總是追求那些漂亮的、聰明的、具有一定社會地位的、有較多財富的、有較高文化素質和道德水平的、有較好家庭背景的異性。二是儘量使雙方的個體勞動能力具有最大的互補性。男女在個體勞動能力的互補性主要包括三個方面:一是,雙方所適應的生產條件或生產環境的互補性,譬如男性適宜於進行戶外作業,女性適宜於進行室內作業;二是,雙方所適宜的勞動環境、勞動對象和勞動手段的互補性,譬如男性適宜於作用於高技巧性、創造性、複雜性的勞動對象,女性適宜於作用於低技巧性、傳統性、簡單重複性的勞動對象;三是,雙方所具有的在生理活動和心理活動上的動力特點的互補性,譬如男性適宜於進行高強度、高速度、短時間的體力勞動,女性適宜於進行低強度、低速度、長時間的體力勞動。三是儘量使雙方具有最大的利益相關性。較高的個體勞動能力和較高的互補性並不能確保兩性關係的統一體達到最大的本質力量,如果雙方沒有更多共同的志趣、相近的生活空間、相關的工作聯繫、密切的社會關係,就維以建立較密切的利益聯繫,就不能充分有效地利用各自的優勢條件進行有效的合作。

性接觸的動因

男女之間從最初的吸引到最後的信任通常需要經歷漫長而複雜的過程,這是一個逐漸試探對方態度、逐漸加強親密關係的過程。性接觸各個階段的時間長短、先後順序等會因具體情況的變化而變化,有些階段可以同時進行,有些階段可以一帶而過。通常情況下,任何一方如果要想跳躍某個階段或加速某一進程,將需要較大的勇氣和機敏,同時會冒較大失敗和陷入尷尬境地的危險。如果性接觸的進程太快會給人以輕佻、淺薄的感覺,如果進程太慢會給人以拘謹、呆滯的感覺。男女的性接觸之所以要嚴密遵守循序漸進的基本程式,是因為性接觸是男女利益聯繫的基本紐帶,它深刻和深遠地影響著人的其它利益聯繫,容不得半點失誤和馬虎,否則會悔恨終身。在沒有充分深入了解對方的基礎上所建立起來的性關係或婚姻關係,往往是脆弱和不穩定的,不容易實現理想的配合。性接觸的發展過程實際上就是異性之間利益關係的不斷擴展和深化的過程。人只有循序漸進的發展與異性的性接觸關係,才能搜尋足夠的對方信息,爭取足夠的思考和判斷時間,留有足夠的迴旋餘地,靈活而及時地調整彼此的利益聯繫,使自己不至於陷入難以脫身、受騙上當或未婚先孕的困境,同時避免出現被人拒絕或嘲笑的尷尬局面。

戀愛的原則

戀愛是男女之間的雙向選擇過程,它不是盲目的,而是有著明確的價值目的,並且自覺不自覺地遵守著兩條基本原則:一是自然特性互補性原則。戀愛雙方總是自覺不自覺地在年齡、氣質、儀態、皮膚、身高、身材等自然特性上追求一定的互補性或差異性,從而可以相互吸引、相互配合、取長補短。人的勞動能力通常可以通過一系列自然的生理特徵來機率地、模糊地表現出來,因此勞動能力的互補性通常表現為人的某些自然的生理特徵的差異性。例如,皮膚細膩的人通常適合於從事低強度、低速度和高細緻性工作,皮膚粗糙的人通常適合於從事高強度、高速度和低細緻性工作;身材瘦小的人適合於從事低強度、高靈活性工作,身材粗壯的人適合於從事高強度、低靈活性工作。保持男女在自然的生理特徵上的適當差異有利於提高勞動能力的互補性和共同生活的和諧性,因此:年長的男子通常愛戀年少的女子,稍胖者傾向於選擇苗條、纖巧者,身材高大的男子通常喜歡低於中等身材的女子,“巨人”往往把“袖珍”的女子理想化,而矮小的女子往往喜歡高身材的男子,中等身材的男子傾向於中等身材的女子,身材不高的男子往往喜歡身材高大的女子,南方黝黑色皮膚的男子和女子在北方引人注目,南方人對北方型的男子和女子“評價”也很高,性情急躁的人願意和性情溫和的異性相處,等等。不過,男女在自然的生理特徵上的差異並不是越大越好,當這種差異大到一定程度時,男女之間的互補性將會下降,矛盾性將會上升。二是社會特性對等性原則。戀愛雙方總是力求在世界觀、價值觀、宗教信仰、理想追求、審美情趣、社會地位、家庭背景、文化修養、道德標準、生活習俗等社會特性上保持一致或相近,以相互認同、相互信任、相互聯繫、親密和諧,從而確保雙方在人生道路上步伐一致。社會特性對等性原則意味著:戀愛雙方在世界觀與價值觀上講究“基本接近”,在理想與信仰上講究“志同道合”,在審美情趣上講究“氣味相投”,在社會地位上講究“基本匹配”,在家庭背景上講究“門當戶對”,在文化修養上講究“旗鼓相當”,在道德標準上講究“求大同,存小異”,在生活習俗上講究“步調一致”。社會特性對等性原則也是由勞動能力的互補性來決定的。由於任何事物的互補性都必須建立在確定的時空區域、環境條件、假設前提、共同基礎之上,勞動能力的互補性也必須建立在勞動者共同的生活空間、共同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共同的社會生產力水平、共同的社會歷史時期之上,勞動者必須首先認可、適應和能動地運用這些共同的基礎條件,然後才能確立各自的差異性和互補性。由於男女的結合必然導致兩個社會關係網的聯結,如果不遵循“門當戶對”法則,雙方都不容易順利地被對方的社會關係網所接納,就不可能在這個新聯結的社會關係網內和諧相處,而且還會造成社會等級秩序和組織結構的混亂;男女雙方生活在共同的社會環境和社會歷史條件下,必須遵守共同的生活習俗、道德標準和觀念體系,否則,其社會角色將得不到社會的允許與寬容,其情感與思想將受到社會的排斥,其勞動行為將得不到社會的支持與配合,其勞動成果將得不到社會的承認,從而無法生存下去,更談不上發展。社會特性對等性原則還是由男女的雙向選擇來決定的。男女都希望找一個勞動能力較強的異性作為自己的配偶,雙向選擇的結果實現了勞動能力的匹配與對等:勞動能力強的男性與勞動能力強的女性相匹配,勞動能力弱的男性與勞動能力弱的女性相匹配。由於人的價值觀、理想追求、審美情趣、社會地位、家庭背景、文化修養、道德水平等社會特性可以從不同角度反映其勞動能力的高低,因此戀愛所追求的雙方社會特性的基本對等也是勞動能力對等原則的具體體現。

兩性關係的歷史演變

人類文明的發展史,在一定意義是就是兩性關係或婚姻關係的演變史。婚姻關係作為一種最基本的、最普遍、最深刻的社會關係,其發展也必然是一個從簡單到複雜、從低層次到高層次的進化過程,在總體上分為三個階段:
1、生理分工促成“多夫多妻”制的形成
最原始的社會關係是家庭關係,最原始的家庭關係是兩性之間的生理合作關係。生物從無性繁殖發展成為有性繁殖,實現了從體內的生理分工走向體外的生理分工的一次大飛躍,從而形成了兩性之間的生理合作關係。在低等的有性生物中,生物機體的組織結構和生物本能比較簡單,其發育成熟只需要較寬鬆的機體內環境和外環境,也只需要較短的時間,胎兒在母體內的停留時間和嬰兒的餵養時間都比較短,母親可以相對獨立地完成整個生殖活動,此時兩性之間的合作往往局限於簡單而短暫的純生殖意義上的性交活動,通常只發生在交配季節,且可以在幾乎所有異性之間進行。這種兩性關係是一種短暫的、不穩定的“多夫多妻”制。
2、勞動分工促成“多夫多妻”制向“一夫一妻”制的轉化
隨著生物的不斷進化,生物機體的組織結構和生物本能日趨複雜化,其發育和成長需要越來越苛刻的機體內環境和外環境,需要越來越長的孕育和培育時間,這就要求不斷延長胎兒在母體內的停留時間,並且不斷增長母親與父親對嬰兒的餵養和看護時間,需要兩性之間形成持久的、穩定的、合理的勞動分工來共同承擔生育、養育和培育後代的重擔,男女因此結為夫妻並組成穩定的家庭,其中,丈夫主要負責從外界獲取生活資料和擔負安全保護的責任,妻子則主要負責生育、養育和培育後代,並進行一些輔助性的家務勞動,婚姻關係逐漸從“多夫多妻”制轉化為“一夫一妻”制。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繼續發展,家庭手工業開始出現,家庭內部夫妻之間的勞動分工繼續擴大和深化,男女之間的利益相關性繼續增長,家庭的穩定性繼續加強,“一夫一妻”制越來越走向超穩定狀態。
3、職業分工促成“一夫一妻”制向“多夫多妻”制的轉化
隨著社會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新的生產領域不斷出現,家庭手工業的生產規模開始快速增長,需要吸收大量外來職員,各種各樣的家庭手工業在自由競爭過程中相互兼併、相互聯合,並進行資產和人員的重組,逐漸發展成為具有特定社會職能的社會組織,其人員組成、生產形式和管理方式逐漸脫離了家庭的色彩,人與人的主要合作關係不再建立在家庭內部夫妻之間的勞動分工基礎之上,而是建立在家庭外部人與人之間的職業分工基礎之上。具有不同社會職能的社會組織之間的分工與合作逐漸取代了男女之間的分工與合作,具有不同技術特長的個人之間的分工與合作逐漸取代了夫妻之間的分工與合作,這時男女之間的利益相關性逐漸削弱,家庭的穩定性逐漸下降,家庭的職能逐漸從生產領域和消費領域退出,具體表現為:越來越多的人走出家庭、走出家鄉到外面打工,把越來越多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用於影劇院、娛樂城、旅館、酒家等具有特定消費職能的場所,家庭對於子女的培養教育職能逐漸由各種全托、半托式的學校、幼稚園來幫助完成,家務勞動逐漸由各種職能的家政服務公司或鐘點工來幫助完成,住房公寓化趨勢迅速發展。男女之間利益相關性的下降,必然導致家庭穩定性的下降;經濟關係的開放必然推動著整個社會關係的開放,進而推動著兩性關係的開放,因此婚姻關係又將逐漸從“一夫一妻”制轉化為“多夫多妻”制。
4、生育分工促成“多夫多妻”制向“無夫無妻”制的轉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人的壽命不斷延長,特別是隨著疾病(特別是癌症、心腦疾病等)醫療技術、營養保健技術、冷凍冬眠技術、基因修復技術、人體衰老延緩技術、情感機器人技術(即人機融合技術)等的發展,人的壽命將會大幅度地延長,社會對於人口數量和質量的控制將越來越嚴格,越來越多的人將逐漸被迫喪失或主動放棄人口生育的權力,人口生育和養育將會逐漸成為一種社會化生產的一部分,成為部分女人和男人的終身職業,從而形成新的社會分工——生育分工。此時,人類的婚姻關係將走向無性繁殖的“無夫無妻”制,具體表現為:一是,人的生殖系統逐漸退化,精子與卵子的生命力不斷下降,懷孕給婦女所帶來的痛苦越來越強烈,婦女的哺乳能力逐漸衰退,能夠並且願意自然順產的婦女越來越少;二是,隨著婦女的政治、經濟和文化地位的上升,婦女的社會實踐活動不斷擴展,並不斷向男性壟斷的行業滲透,男女之間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上的能力差異不斷縮小,必然導致男女生理特徵上的差異不斷縮小,“奶油書生”和“大腳女人”不斷增多,即男性化的女性和女性化的男性越來越多,男女在性格和氣質上的差異性不斷縮小;三是,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的壽命不斷延長,人口增長將受到越來越嚴格的控制,為確保人口的少生和優生,越來越多的人將被迫失去生育的權力,隨著社會競爭的不斷加劇和生活節奏的不斷加快,越來越多的婦女不願意為生育而失去工作和事業,不願意為生育而失去身材和容貌,從而主動放棄生育的權力,人口生育將可能成為部分女人和男人的終身職業;四是,基因工程、生物化學、克隆技術等生命科學的發展,最終將促使人的生殖系統完全退出歷史舞台。
總之,人類社會發展的最終結果是人的生殖系統將完全退出歷史舞台,人類的繁衍將必然會重新回到無性繁殖的“軌道”上來,到那時,“性”僅僅是人與人之間的一種純“娛樂節目”,而完全喪失和遠離生殖的原始意義。人類的婚姻關係最早來源於無性繁殖的“無夫無妻”制,最終又將走向無性繁殖的“無夫無妻”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