怡親王府

怡親王府

康熙第十三子愛新覺羅·胤祥,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清世宗雍正帝即位時,受封怡親王。管理戶部三庫,在財務管理上有所建樹。雍正三年(1725年),興修水利,清世宗為其題寫“忠敬誠直,勤慎廉明”的匾額。胤祥於雍正八年(1730年)卒,謚賢,他是雍正唯一禮遇的胞兄弟,屢加賞賜,主要是因胤祥於政治無野心,為“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是除鐵帽王之外,又一"世襲罔替"親王。 怡親王共九代,王府前後共有三處。

基本介紹

發展歷史,王府主人,其他王府,第一座怡親王府,第二座怡親王府,第三座怡親王府,

發展歷史

怡親王府又有新舊兩處之分。怡親王府舊府位於王府井大街路東,怡親王新府位於朝陽門內大街路北。康熙第十三子胤祥,封怡親王,是除鐵帽王之外,又一"世襲罔替"親王。始王弘曉是怡賢親王允祥的第七子,因府邸改建賢良寺於乾隆年間遷居此地,占地六千平方米。至載垣時兩受顧命。慈禧發動宮廷政變,載垣作為主要政敵,被革爵賜死,乾隆年間新補的“鐵帽子”王爵也降為不入八分輔國公,收府第。同治元年(1862年)改為莊恪親王允祿四世孫鎮國公載泰襲輔國公,另居他所。三年復親王爵,改以寧良郡王弘皎四世孫鎮國公載敦襲怡親王,仍居寧郡王府,為新怡親王府。該府則賜孚郡王。這樣就形成了怡親王府兩度遷移,共有三處結果。
康熙第十三子胤祥,封怡親王,是除鐵帽王之外,又一"世襲罔替"親王。
王府初在煤渣胡同,後遷朝陽門內大街。同治初年,怡親王府改賜孚郡王(道光第九子奕?),今科學出版社處。(可見詞條孚王府)
怡親王怡親王
怡親王府舊府位於王府井大街路東
始王胤祥為清聖祖第十三子,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世宗即位時,受封怡親王。管理戶部三庫,在財務管理上有所建樹。雍正三年(1725年),興修水利,清世宗為其題寫“忠敬誠直,勤慎廉明”的匾額。允祥於雍正八年(1730年)卒,謚賢,將其府改為賢良寺,並賜嗣王新府於今日朝陽門內。胤祥是雍正唯一禮遇的胞兄弟,屢加賞賜,主要是因胤祥於政治無野心,為“自古無此公忠體國之賢王”。
《乾隆京城全圖》繪有賢良寺,東起今校尉胡同,西鄰王府井大街,北至金魚胡同,南起帥府園胡同。中路正門面闊五間,大殿面闊七間,左右配殿面闊七間,後殿面闊五間。府址現為校尉國小和紙盒廠。
怡親王新府位於朝陽門內大街路北,始王弘曉是怡賢親王允祥的第七子,因府邸改建賢良寺於乾隆年間遷居此地,占地六千平方米。
1861年,第六任怡親王載垣(“顧命八大臣”之首)被慈禧太后強令自縊,並剝奪了他的王位和王府。
1864年,孚郡王奕訁惠年滿20歲,按制度應搬出皇宮,分給王府。於是朝廷將收回的載垣怡親王府分配給了奕訁惠,即朝陽門內大街的孚王府。

王府主人

姓名:愛新覺羅·胤祥別名:允祥
怡親王府怡親王府
生辰:康熙二十五年十月初一
民族:滿族
忌日:雍正八年五月四日
籍貫:滿洲
地區:北京
國家:清
職業:和碩怡賢親王
信仰:道教/薩滿教
父親:聖祖 仁皇帝 康熙(順治十一年三月十八日出生,順治十八年正月十九日即位,在位年數61年,康熙六十一年十一月十三日去世。)
母親:庶妃 章佳氏,即敬敏皇貴妃,與玄燁之十三女、十五女同母。
康熙二十五年(1686)十月初一日生。“詩文翰墨,皆工敏清新”,“精於騎射,發必命中,馳驟如飛”。康熙三十七年(1698)從玄燁謁陵,自此出遊皆從。康熙末年,諸皇子爭奪皇位鬥爭激烈,允祥從不參與其間。
六十一年(1722)玄燁去世,胤禛即皇帝位,封其為怡親王,並命其總理戶部三庫,自此即全力輔佐風根治理國家,胤禛亦對其十分信任。雍正元年 (1723),賜增護衛,四月命其總理戶部事,請減江南賦稅浮糧,蘇州歲30萬兩,松江l 5萬兩,又減浙江之嘉興、湖州、江西之南昌之浮糧,每歲通計減6l萬兩。
二年(1724)因功增親軍。三年因其總理戶部事務謹慎忠誠,復加封郡王,任其在諸子中指封,並加俸銀萬兩。是年,京畿被水,十二月命其總理京畿 水利營田事務。
四年(1726)疏言興修、疏浚河渠,築堤置閘,區分疆畮,經畫溝塍,分直隸諸河為四局。
五年(1727)特賜御書“忠敬、誠直、勤慎、廉明”扁額。
七年(1729),因準噶爾部竄擾邊疆,六月,命其辦理西北兩路軍機。十月,敘協贊功待詔增儀仗一倍。
八年(1730)五月初四日去世,時年45歲。詔復其名為胤祥,配享太廟。六月溢號賢,並命將“忠敬誠直 勤慎廉明”八字冠於賢字上。又命入把京師賢良詞。乾隆十九年(1754)九月詔入盛京賢王祠。三十九年(1774)詔以其爵位世襲罔替。
雍正帝把胤祥的功績和品行概括為八個字,即忠、敬、誠、直、勤、慎、廉、明。這八個字在胤祥的主要政績上都基本有體現:

其他王府

第一座怡親王府

位於王府井帥府園。該處之府,只居住過始封王允祥一代。雍正八年允祥死後,雍正帝命將此府改成賢良寺,為允祥冥福。 在《乾隆京城全圖》上,從所繪賢良寺的形制上可見王府之貌。在南起帥府園胡同、北至金魚胡同、東起今校尉胡同、西至近王府井大街處的範圍內,有面闊5間的正門、面闊7間的正殿、面闊各7間的左右配樓、面闊5間的後殿、面闊各7間的後寢和後罩樓,顯露出王府的嚴整、宏偉。
怡親王怡親王
府改寺落成於雍正十二年(1734)
據《宸垣識略》卷五記載:“賢良寺東安門外帥府胡同,雍正十二年建。本怡賢親王故邸,舍地為寺,賜名賢良。乾隆二十年移建於冰盞胡同。有世宗御製碑暨今上御書心經塔碑”。移建後的寺,規模縮小,但名氣很大,李鴻章進京時曾住該寺。20世紀80年代為校尉國小校,現寺已無存。

第二座怡親王府

位於朝陽門內大街路北。
在賢良寺落成之前,怡親王新府(即第二座怡親王府)在新址落成。繼襲怡親王爵位的允祥第七子弘曉,自第一座怡親王府中遷出,居於該處。中路建築有:面闊5間的大門、面闊7間的大殿、面闊5間的正殿、各面闊7間的後寢和後罩樓。據《天咫偶聞》記載:府中“藏書之所曰樂善堂。大樓九楹,積書皆滿。” “乾隆中四庫館開,天下藏書家皆進呈,惟怡府之書未進,其中為世所罕見者甚多,如《施注蘇詩全本》有二,此外可知,至載垣以狂悖誅,其書始落人間。”
鹹豐十一年(1861),慈禧發動宮廷政變。襲怡親王爵位的載垣被革爵處死,府第,書被收回。後將此處府邸改賜孚郡王為邸。此後,該府也未再發還怡親王后裔。這是該府於鄭親王府失而復還不同,也是造成以後又出現第三座怡親王府的原因。
怡親王府怡親王府

第三座怡親王府

此處原為寧良郡王府。同治三年(1864)雖復怡親王爵,但改以寧良郡王弘晈四世孫鎮國公載敦襲怡親王爵,仍居於寧郡王府。因此寧郡王府成為了第三座怡親王府,或即新怡親王府。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