怒江水電基地

怒江水電基地位於我國雲南省,怒江中下游幹流河段落差集中,水量大,淹沒損失小,交通方便,施工條件好,地質條件良好,規劃裝機容量21320兆瓦,是我國重要的水電基地之一。與以前提出的十二大水電基地相比,其技術可開發容量居第六位,待開發的可開發容量居第二位。開發怒江幹流中下游豐富的水能資源是我國能源資源最佳化配置的需要,是西部大開發、"兩電東送"的需要。

怒江流域水力資源豐富,我國境內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總計46000兆瓦,其中西藏26259.9兆瓦、雲南19740.1兆瓦;幹流總計36407.4兆瓦,其中西藏19307.4兆瓦、雲南17100兆瓦;支流總計9592.6兆瓦,其中西藏6952.5兆瓦、雲南2640.1兆瓦。怒江水力資源主要集中在幹流,理論蘊藏量占流域總量的80%左右。

怒江在西藏境內為上遊河段,進入雲南境內至六庫為中遊河段,六庫以下至中緬國界為下遊河段。怒江中下游徑流豐沛而穩定、落差大、交通方便、開發條件好,是水能資源豐富、開發條件較為優越的河段,是我國尚待開發的水電能源基地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怒江水電基地
  • 位於:我國雲南省
  • 怒江:古稱黑水
  • 怒江:全長3240公里
怒江,水文,地理,資源,怒江開發,怒江之爭,

怒江

怒江,古稱黑水,漢代稱瀘水,是雲南省三大國際河流之一,位於東經91°08′~100°15′和北緯23°05′~32°48′之間。它發源於青藏邊境唐古拉山南麓,由西北向東南斜貫西藏自治區東部,入雲南省折向南流,經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保山地區和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注入緬甸後改稱薩爾溫江,流經緬甸、泰國,在緬甸的毛淡棉附近流入印度洋。
怒江從河源至入海口全長3240公里,中國部分2013公里,天然落差4848米,平均比降2.4‰,雲南段長650公里;總流域面積32.5萬平方公里,中國部分13.78萬平方公里;徑流總量約700億立方米,省內流域面積3.35萬平方公里,占雲南省面積8.7%,河道長約619公里,天然落差1131米,平均比降1.827‰。上游除高大雪峰外山勢平緩,河谷平淺,湖沼廣布,中游處橫斷山區,山高谷深,水流湍急。兩岸支流大多垂直入江,乾支流構成羽狀水系。水量以雨水補給為主,大部分集中在夏季,多年變化不大,水力資源豐富。

水文

怒江流域上下游氣候變化較大,上游北部長冬無夏,下游則是長夏無冬。怒江流域為季風氣候區,5~10月雨季主要受西南季風控制,也受東南季風影響,水汽充沛,降雨集中。降水量由北向南增加,由西向東減少。怒江進入雨季後降雨連綿不斷。
怒江徑流主要來源於降雨,其次為上游的融雪補給。受流域內地形地貌的影響,徑流的補給方式在全流域記憶體在較大差異,上游區雪山融水、降雨和地下水補給並重;中游區以降雨補給為主,有少量的融雪補給,是流域內降雨量最大的地區;下游區則全部為降雨補給。怒江流域的徑流年際變化較小,年內變化較大,汛期6~10月的徑流量占全年徑流量的74.2%,而冬季枯水期(12月~次年2月)的徑流量僅占全年徑流量的6.6%。
怒江幹流洪水由暴雨形成,年最大洪水流量出現在7~8月,根據道街壩站徑流資料統計,實測最大洪峰為10400立方米/秒。

地理

怒江屬山區性河流,水沙主要集中在汛期,據道街壩水文站泥沙資料統計,多年平均含沙量0.61千克/立方米,多年平均輸沙量3301萬噸,汛期(6~9月)沙量占年沙量的89.0%。
怒江流域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自東北向西南傾斜。地形、地貌複雜,高原、高山、深谷、盆地交錯。按流域地形、地勢和氣候特徵的異同,大體可分為青藏高原區、橫斷山縱谷區和雲貴高原區。怒江上游為青藏高原區,地處青藏高原東南部,地勢高亢、氣候寒冷乾燥。怒江從青藏高原流出後進入藏東南橫斷山縱谷區,進入滇西橫斷山區後,流向正南,西為高黎貢山,東為怒江山脈——碧羅雪山,形成高山夾江之勢,最窄處東西向寬僅21公里,谷窄水急,兩側從高山直接注入的小支流眾多,且流程短,與幹流垂直相交形成典型的“非”型水繫結構。在六庫以下為雲貴高原區,河流進入中山寬谷區,兩側山勢漸低,河谷時展時縮,沿江有平壩。
怒江中下游所經地區位於青藏滇緬歹字型構造體系中段與滇西徑向構造體系複合部位,褶皺斷裂發育,構造複雜。根據最新出版的1:400萬《中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區劃圖》(50年超越機率10%),中游的松塔~福貢河段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0g,地震烈度為Ⅶ度;福貢~六庫河段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15g,地震烈度為Ⅶ度;下遊河段(六庫以下)地震動峰值加速度為0.20g~0.30g,地震烈度為Ⅷ度。

資源

怒江流域內自然資源豐富。水能資源豐富且開發條件較好,其中雲南省境內可開發的水電站裝機容量為17988.1兆瓦,約占全省的17.6%;礦產資源豐富且品種多、品位較高,已初步查明有一定儲量和開採價值的礦床有200多處,主要有鉛、鋅、銀、銅、錫等;森林資源、旅遊資源等亦較豐富。
怒江入雲南省境內後,流經怒江僳僳族自治州、保山市、大理白族自治州、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和臨滄市。流域內主要聚居有僳僳族獨龍族、藏族、彝族傣族景頗族和漢族等民族。由於地處邊疆、基礎條件差等原因,流域上游地區工農業生產水平較低,經濟發展水平相對落後,不少縣是國家級或省級貧困縣。下游地區農業生產相對發達,主要農作物有水稻、玉米、小麥、豆類等。熱帶經濟作物種植比重較大,主要有甘蔗、咖啡、熱帶果類等。

怒江開發

怒江中下游幹流河段落差集中,水量大,淹沒損失小,交通方便,施工條件好,地質條件良好,規劃裝機容量21320兆瓦,是我國重要的水電基地之一。與以前提出的十二大水電基地相比,其技術可開發容量居第六位,待開發的可開發容量居第二位。開發怒江幹流中下游豐富的水能資源是我國能源資源最佳化配置的需要,是西部大開發、“兩電東送”的需要。
怒江流域水力資源豐富,我國境內水力資源理論蘊藏量總計46000兆瓦,其中西藏26259.9兆瓦、雲南19740.1兆瓦;幹流總計36407.4兆瓦,其中西藏19307.4兆瓦、雲南17100兆瓦;支流總計9592.6兆瓦,其中西藏6952.5兆瓦、雲南2640.1兆瓦。怒江水力資源主要集中在幹流,理論蘊藏量占流域總量的80%左右。
怒江在西藏境內為上遊河段,進入雲南境內至六庫為中遊河段,六庫以下至中緬國界為下遊河段。怒江中下游徑流豐沛而穩定、落差大、交通方便、開發條件好,是水能資源豐富、開發條件較為優越的河段,是我國尚待開發的水電能源基地之一。
1958~1959年昆明勘測設計研究院(以下簡稱昆明院)就已經對雲南省境內的怒江幹流進行了全江查勘,提出了《怒江幹流水力資源普查報告》。2003年8月,中國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通過了怒江中下游(幹流松塔以下至中緬邊界)河段兩庫十三級梯級開發方案,即:松塔水電站丙中洛水電站馬吉水電站鹿馬登水電站福貢水電站碧江水電站亞碧羅水電站瀘水水電站六庫水電站石頭寨水電站賽格水電站岩桑樹水電站光坡水電站的開發方案,全級總裝機容量2132萬千瓦,年發電量為1029.6億千瓦時。方案推薦馬吉、亞碧羅、賽格和六庫水電站為怒江中下遊河段近期開發工程,碧江、瀘水和岩桑樹等可作為後續工程。而伴隨開發方案通過的,是長達數年的爭辯和一度的停工。
規劃梯級開發方案技術經濟指標見表。
怒江水電開發“復活”成定局
怒江水電開發箭在弦上。1月23日,國務院辦公廳公布《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稱,我國在“十二五”將積極發展水電,怒江水電基地建設赫然在列,其中重點開工建設怒江松塔水電站,深入論證、有序啟動怒江幹流六庫、馬吉、亞碧羅、賽格等項目。
此次規劃的明確,意味著怒江水電開發的重啟。此前,因是否會破壞“原生態環境”等爭論,怒江水電開發進度已延宕近十年,怒江亦被外界稱為中國乃至世界水利開發主要受阻於環保因素的一個罕見案例。
近5年內,雲南已“三答怒江開發問題”。2009年、2011年、2012年兩會期間,都有雲南省高層公開表示,怒江水電開發必須處理好流域、生態環境、當地民眾等問題;“怒江水電開發現在沒動,一個項目都沒動”。
2013年1月27日,怒江州委書記段躍慶更是在雲南省“兩會”上疾呼,希望在省級層面加大統籌協調力度、整合資源,推進怒江幹流開發。
據知情者透露,怒江當地政府每年都會組隊到北京遊說,獲取國家有關部門對怒江水電站開發的支持。而近兩年來,每年都和怒江水電開發主體—雲南華電怒江開發有限公司多次召開怒江幹流水電開發前期工作推進座談會。
如今,怒江開發“復活”已成定局,但移民、生態、地質等隨之而來的一系列問題,依然是其難以繞開的幾道坎。可以預見的是,有關怒江水電發展與保護的爭論仍會繼續。

怒江之爭

怒江的開發計畫刺激了從上個世紀90年代開始成長的環保記者們。對於怒江的水電開發,一些記者持批判態度,一邊進行報導,一邊不忘記自己“環保人士”的身份,他們以媒體和環保NGO(非政府組織)的雙重身份努力影響政府決策。
2003年9月,人民日報社記者趙永新的一篇題為《為子孫保留一條生態江》的文章,以其非同一般的影響力揭開了圍繞怒江開發所進行的長達數年的爭議。在這些反對建壩、開發怒江的記者眼中,對怒江無節制、無計畫的開發會貽害無窮。
2003年9月3日,在國家環保總局主持召開的“怒江流域水電開發活動生態環境保護問題專家座談會”上,汪永晨和來自雲南大學的何大明等專家學者,對怒江建壩發出了強烈的抗議。同時到場的還有汪永晨組織的十幾家媒體的記者,他們將會上專家們反壩的聲音通過各大主流媒體傳向社會,而這也是媒體與NGO第一次參加由政府部門召開的有關江河開發的研討會。
接下來在2003年10月25日召開的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第二屆會員代表大會上,汪永晨用一張會議用紙,一支鉛筆,徵集了62位科學、文化藝術、新聞、民間環保界人士反對建壩的聯合簽名——“請保留最後的生態江——怒江”。後來這份簽名被媒體廣泛宣傳,達到了廣泛的影響效果。次年3月,全國兩會期間,中國環境NGO代表撰寫的《保護天然大河怒江,停止水電梯級開發》、《關於分類規劃江河流域,協調生態保護與經濟開發的提案》議案提交給了全國政協委員和全國人大代表。
“環保人士連怒江都沒有去過”,為了回擊一些挺壩者的這種指責,2004年2月16~24日,汪永晨帶領北京和雲南的20名新聞工作者、環保志願者和專家學者到怒江進行了為期9天的採風和考察,並與當地的居民進行交流。接著,隨行的記者們便以怒江地區兩岸生物多樣性及文化習俗等題材進行了大量的報導。
就在他們“游”怒江的路上,一個令他們振奮的訊息傳來,溫家寶在發改委上報國務院的《怒江中下游水電規劃報告》上親筆批示:“對這類引起社會高度關注、且有環保方面不同意見的大型水電工程,應慎重研究,科學決策。”
自此,眾人關注的怒江水電工程被迫叫停。而事實上,後來據2005年9月9日香港《文匯報》訊息,當年7月,溫家寶總理赴雲南考察工作期間,有地方官員向他反映怒江水電建設停工已久,地方不知如何進退,希望中央能儘快定奪。溫總理回京後,立即指示國家發改委、環保總局、水利部等有關部門“加緊論證研究,儘快拿出自己的意見”。但是,在當時看來,媒體和環保組織又一次成功地影響了政府的決策。
一位持反壩態度的記者告訴《科學新聞》,在怒江開發中之所以持這種觀點,是因為“我覺得觸動最大的還是在崇山峻岭之間,人類試圖征服自然的行為,譬如西南的一些水電工程。但它們卻在一系列的地震斷裂帶上,將江河分成一段段靜止的河流,儘管工程方可能說他們做過各種試驗、防護,但是我認為對於大型工程來說,必須要公開更多細節、更多的公眾參與,更加有序的流域規劃,才能更好的開發江河。而不是目前的這種無序的開發方式”。
另一位參與了怒江開發報導的記者告訴《科學新聞》:“我認為,報導始終要中立。儘可能聽取各方意見。比如怒江事件,我做的更多的是在一項重大工程面前,民間組織如何成功影響政府決策,而這正是一個健全公民社會的必然組成部分”。
關於怒江開發的爭議一直持續數年,社會和政府對於怒江也十分關注。2008年國家公務員的試卷上的申論題目之一便是“怒江建水電站的爭議”。而從2003年怒江開發方案通過至今,關於怒江開發的爭議已經持續5年之久。水電水利專家們也一反往常沉默的做法,有一些人如水博(張博庭)等通過各種渠道對水電進行科普,而記者們也是從各自的興趣點進行相關報導,與之前不同的是,以反壩為主流此時轉變為百家爭鳴。
地震之劫
媒體對於水壩爭議的報導聚焦於怒江多年之後,一場地震將人們的視角吸引到了另外的點上。
2008年“5·12”大地震發生後,在舉國悲痛的同時,關注水壩的人們也將目光投到了距汶川僅17公里的紫坪鋪水壩。
在地震發生前,就有媒體報導說四川岷江上的紫坪鋪水庫高壩對於地震的抵禦能力太低,如果遇到松潘大地震後果不堪構想。當地震發生後,趕到紫坪鋪的行政官員看到大壩表面一片狼藉,馬上向上級報告紫坪鋪大壩的危險性。這個訊息被媒體得知後立即發布,從而也吸引了國內外的反壩人士的關注。但事實上,第二天水利專家們到現場檢查後認為,紫坪鋪大壩結構安全穩定,他們立即將大壩安全的訊息向社會正式發布。
紫坪鋪大壩在汶川地震的強烈搖晃下,並無損傷,反而在抗震救災中起了重要的作用。據介紹,5月17日紫坪鋪電站恢復併網發電,為震後搶險救災提供了便利條件;紫坪鋪水庫形成的寬闊水面,為地震後道路的嚴重塌方和空中氣候受阻的救災提供了可靠的水路保障。
而對於地震和大壩之間的關係,一些媒體也開始更多地表現出不同的視角,而不再僅僅是以環保作為唯一視點,更多地重視專家們的意見。如加拿大蒙特婁大學工學院嵇少丞教授在新語絲網站發表的《汶川大地震與紫坪鋪水庫有關嗎?》一文被《南方周末》刊登。
上述環保記者也表示,“媒體需要告知公眾這項工程中會影響到哪些群體,哪些環境因子。當然,反過來也需要說明的是事情的複雜性。也就是說,任何一件事需要和當地的特殊經濟、社會環境聯繫起來,就如我曾經在文章中引用過的一句話:你不能讓當地人光著屁股搞環保。”既然政府需要一個生態社會,那么就應更多給予這些地方財政轉移支付,劃分更多地功能區,譬如,環境保護的區域,就不要更多開發。”
而對於媒體多年來的反壩,水利水電等領域的專家們也在思考著自己的不足。“公眾的科學認知不足,而我們專家們的聲音沒有出去。”國際大壩委員會主席賈金生告訴《科學新聞》。
同時,雖然有專家認為這些反壩的聲音造成了怒江的擱置、移民矛盾的增加,但是專家們不否認他們不斷地“挑毛病”也是有作用的。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原院長高季章表示“這些反壩的聲音也是對我們工作的一種幫助,他們讓我們在水電的研究中可以考慮得更為周全”。
“世界上並沒有哪個組織是真正反壩的,要么他們是因為想要保持純原生態,要么是因為他們的某個在意的利益點被影響,才會導致他們表現出來對於大壩的反對。”一位對反壩有研究的水利水電專家對《科學新聞》解釋。 (本文來源:科學新聞 作者:閆岩)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