忠奸抗衡/中國王朝內爭實錄

歷史上的忠臣、奸臣、昏君早已成為過去,但他們的言行事跡卻是一部永遠也讀不完的書,發人深思。我們撰寫《忠奸抗衡》一書的目的,也正是在於通過抨擊禍國殃民的奸臣賊子、庸主昏君,頌揚公忠體國的賢能忠臣,給人們以啟迪。 中國古代的忠臣、奸臣形形色色,他們之間的鬥爭錯綜複雜。《忠奸抗衡》以容易引起現代人共鳴的典型人物、典型事件作為選擇標準。在撰寫中,我們探索著用一種較新的筆法寫作,以增強趣味性、可讀性和啟迪的作用。本書由楊英傑、喻大華編著。

基本介紹

  • 書名:忠奸抗衡/中國王朝內爭實錄
  • 出版社:遼寧人民出版社
  • 頁數:194頁
  • 開本:16
  • 作者:楊英傑 喻大華
  • 出版日期:2013年4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7205076161
內容簡介,圖書目錄,文摘,序言,

內容簡介

忠臣不僅講究知行合一,還講究不可為而為之。文天祥顛沛流離,九死一生,為的是“留取丹心照汗青”,史可法血灑揚州,為的是向垂死的故國盡臣子的最後一份力量。這就好比父親病危,做兒子的明知不可救也要盡力去救。體現了不畏強暴,不屈不撓的精神,並且可以取得人格、信念上的勝利,但在事實上卻注定是失敗者、犧牲者。
歷史上的忠臣、奸臣、昏君早已成為過去,但他們的言行事跡卻是一部永遠也讀不完的書,發人深思。我們撰寫《忠奸抗衡》一書的目的,也正是在於通過抨擊禍國殃民的奸臣賊子、庸主昏君,頌揚公忠體國的賢能忠臣,給人們以啟迪。本書由楊英傑、喻大華編著。

圖書目錄

出版者的話
前言
魂兮歸來
大漢之旄
大隋巨奸
烽火長安
北國宮變
天日昭昭
浩氣丹心
元初奸佞
熱血千秋
青天海瑞
遼東忠魂
大明孤忠
千秋功業

文摘

赤縣神州古俗:
五月初五日,滔滔湘江,浩浩洞庭,千帆競渡,百舸爭流,萬眾呼喚:
“魂兮,歸來,三閶大夫——”
“魂兮,歸來,三閶大夫——”
時光回到2000多年前,那是秦、楚、齊、燕、趙、魏、韓七雄混戰,爭奪天下的戰國時代。
楚懷王十一年(前318年),楚國年僅22歲的蘭台宮文學侍臣屈原,被楚懷王擢升為左徒。楚國的宰相稱為令尹,左徒是僅次於令尹的副相。屈原與楚王同姓。他的祖先屈瑕是楚武王之子,因封於“屈”地,所以以屈為氏。在楚國的貴族中,屈氏受封最早,族人最盛,綿世最久,由春秋至戰國,屈氏子孫,或為將,或為相,都是顯要人物。屈氏與景氏、昭氏同為楚國的“著封”。
貴族的家世,使屈原自幼受到良好教育。他天資聰穎,勤奮好學,廣泛地涉獵了諸子之學,而受儒家、法家思想影響尤深。他把儒家所提倡的忠君報國、愛人重民、修身正己視為自己做人的行為準則;把法家的明法度、重耕戰、以法治國視為理民興邦的途徑。儒家、法家的積極人世、奮發有為的思想薰陶,培養了他堅貞不屈、百折不撓的性格。
屈原驟升要職,年少得志,意氣風發。他準備像伊尹、呂望輔佐商湯、周文王那樣去輔佐懷王,乾出一番大事業,以不負國家的重託、黎民的期望、君王的信重。
屈原對列國的形勢、楚國的狀況與處境十分清楚,並且深明其中的縱橫之術及治亂興衰之道。七國之中以秦最強。秦本是僻居西陲的弱國,一向被諸侯所輕蔑。秦孝公恥於被諸侯所輕,重用商鞅實行變法:廢井田開阡陌,承認土地私有,獎勵耕織;廢除世卿世祿,以軍功大小賜爵賞田宅;厲行法治,有法必依。變法成功,秦遂國富兵強,依恃其優於別國的實力,連年攻伐各國,欲統一天下,成為山東六國的嚴重威脅。齊國一直是東方大國。齊威王任鄒忌為相,改革舊制,重視農桑,擅漁鹽之利,經濟繁榮,國力雄厚,為七國之首富。
七國之中,雖然秦最強,齊最富,但楚國的領土最大。楚國雄踞長江中下游,地廣人眾,物產豐富,且有雄兵百萬,甲堅如金石,矛銳如蜂蠆;士卒悍勇如飄風,為山東六國之冠,足可以與強秦抗衡。但屈原也清醒地看到,楚國這個立國已達七八百年之久的古國,舊制因循,積弊冗深。特別是受封食祿的世家大族太多,權勢太大。他們不但侵吞大量的國家財富,而且還壟斷國政,利用權勢,對上威脅國君,對下壓制賢能、欺凌百姓,致使國政日益腐敗,造成賢才棄楚外流,百姓操戈反叛,外敵不斷入侵。龐大的楚國正在日益衰落下去,面臨著嚴重的危機,屈原為此感到痛心疾首。
審時度勢,屈原認為楚國的當務之急是迅速調整與各國的關係,改革國內的弊政,謀圖振興,與秦國爭奪天下。他要向懷王進陳富國強兵之策。
滾滾長江,激流迴蕩。風卷著巨浪,呼嘯著撲向阻遏洪流的崖石,仿佛要把它擊碎、撕裂,發出一聲聲雷鳴般的轟響……
江畔郢都的王宮內,刀拔弩張,唇槍舌劍。楚國的權臣顯貴們正在進行一場事關楚國前途命運的大辯論。
剛剛上任的左徒屈原,頭上戴著巍巍高聳的切雲冠,身穿玄衣縲裳,腰系佩玉革帶,英俊瀟灑,正在向懷王慷慨進言:
“當今天下,七雄並立。贏秦虎視於西,韓、趙、魏、燕窺我以北,齊雄踞以東,皆有亡我之心。楚不強則不存。楚欲富國強兵,必須內施變法革新,外行聯齊而抗秦,舍此而別無它路。”
“臣、臣以為不然……”老態龍鐘的司馬子椒喘息著起來反對屈原。“變其故而易有常乃是逆天之道,逆天道而行必不祥。所以聖人不易民而教,智者不變法而治。祖宗之法不可變易!”子椒是王族中的前輩,朝廷中的元老,官居司馬,執掌軍事大權。他的話在朝中常常是一言九鼎。
大臣們紛紛交頭耳語,嘰嘰附和。
“司馬所言甚是!”懷王的愛子子蘭支持子椒的意見。他接著說道:“另外,兒臣認為左徒的‘聯齊抗秦’之策也是萬萬不可取的。秦是天下第一強國,又主動與楚交好。齊不如秦強,今背盟棄強而交弱,豈不是自招禍患嗎?”
懷王點了點頭。
屈原針鋒相對地駁斥子椒、子蘭,他又向懷王進言道:
“司馬與王子之論不可取。臣以為先王之法雖然善美,但已實行數百年。時異則事異。時代不同了,事情變化了,處理事情的章法也就要隨之改變。試看當今列國,魏用李俚變法,魏先稱雄於諸侯;齊用鄒忌變法,齊富甲天下;趙用魯仲連變法、韓用申不害變法,趙、韓振興;至於秦用商鞅變法,國富兵強更為天下人所知。司馬所謂‘不易民而教,不變法而治’,實非聖人之言,智者之為!至於子蘭王子的憂慮,是只見其表而未知其里。秦乃虎狼之國,意在吞併諸侯,一統天下。它與楚國交好,目的是聯楚而滅齊、魏、韓、趙、燕諸國,一旦諸國破滅,豈能容楚一國獨存?今若楚、齊聯盟,魏、韓、趙、燕必從,六國聯合伐秦,何愁秦國不滅?秦滅則楚強,那時,一統天下者,舍楚而誰?”
屈原早就以能言善辯而聞名於楚國,他的侃侃精論,駁得子椒、子蘭啞口無言。其他大臣面面相覷,不敢置辭。
大臣中有個上官大夫叫作靳尚。他30餘歲的年紀,身姿挺拔,風度翩翩,極富有男人的魅力。只可惜金玉其外,敗絮其中,為人奸險狡詐,心黑手毒,貪婪成性。他不懂什麼治國之術,只因為善於討取懷王寵姬鄭袖的歡心而爬上了大夫的高位,也深得懷王的寵信。屈原才華橫溢,品性清高,平日最鄙視靳尚,從不與他交往。因此,對屈原的高升,他充滿了仇恨與嫉妒。但他知道屈原是一顆正在躍起的新星,他不敢輕易得罪。在屈原與子椒、子蘭激烈爭辯的時候,他站在懷王座前謙恭地傾聽著。子椒、子蘭發言,他不時地微微點頭,好像是在表示支持;屈原發言,他面帶笑容,好像是讚許。他遊刃左右,看風使舵,等待時機,擲出最後的賭注。如果說子椒、子蘭反對屈原是出於不同的政見,那么靳尚則是一個心懷叵測的奸邪小人。這類人最容易得到昏君的信重,禍國殃民。
懷王熊槐是一個頭腦簡單、目光短淺、毫無主見的人。他看不清列國形勢,自以為楚國處於“天下第一大國”的地位,不知道秦國是楚國的主要敵人。即位之後,先後與魏國、齊國開戰,並與秦國結盟於齧桑(今江蘇沛縣西南),中了秦國分化瓦解諸國、各個擊破的“連橫”之計。經屈原指明,才知道上了大當。對屈原提出的改革,他有點猶豫,但聽說將來能夠一統天下,卻正中他好大喜功的心懷。懷王採納了屈原的建議,命屈原負責起草國家的憲令,接待各國的賓客,處理國家的內政、外交事務。P1-4

序言

歷史是人類知識、智慧的積累,是先輩留給後代的經驗和教訓的總結,故日“讀史使人明智”。不過,在生活快節奏的今天,要讀一部煌煌歷史巨著,對許多人來說,不下非常的決心,恐難靜心卒讀。即便下定決心,恐怕是縱有開頭、亦難有結尾。鑒於此,我們策劃出版了《中國王朝內爭實錄》叢書。
我們這套書的出版,試圖走出一條新路,即高雅的學問通俗去作。我們覺得,在學術界有一種不成文的清規戒律,學術高居文雅的殿堂,傲守高不可攀、曲高和寡的自尊,以理性、冷峻為美。這種清高和自尊,我們是很欽佩的。但是,思想和知識是需要傳播的,只有讓更多的人了解並掌握,一代傳一代,思想才能成為不朽,知識才能成為永恆。所以我們請專家學者,走下殿堂,靠近民眾,在雅和俗之間架起一座橋樑。當然我們這裡所說的俗,不是低俗,不是粗俗,更不是媚俗,而是請學有專長的學者,把他們的學術成果、學術觀點,用清新雅麗的語言、閃爍著思想火花的華采辭章,用讀者喜聞樂見的表現形式,再現歷史,讓更多的人了解歷史,並以史為鑑。
歷史是異彩紛呈的,是博大精深的。我們涉足歷史,並不能因這幾本小書,就奢望趟過歷史的每一條河流。經反覆論證,徵求學者的意見,決定圍繞著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鬥爭展開論述。從皇位、相位、寵位、軍閥、朋黨、忠奸之臣、新舊勢力、以及文字獄八個方面,系統地研究了統治階級內部的矛盾鬥爭,再現了統治階級內部矛盾鬥爭的複雜性、多面性,手段和方法的殘酷性和陰險性。他們有的為了國家大業,忍辱負重,矢志不二;有的身不由己,莫名其妙地成為犧牲品;有的為了一個權字,朋友可以反目,兄弟可以成仇,甚至刀劍相加,同室操戈。當然歷史是複雜的、矛盾的,在你死我活的鬥爭中,不能以簡單的善惡來做終極評判,也不能因其手段的殘忍和卑劣,而否定其對歷史發展的促進作用;反過來,也不能因其有功於社會,而贊成其手段的殘忍和卑劣,而應該歷史地、客觀地評判。總之,經過作者獨具匠心的條分縷析,一條是非、善惡的脈絡,清晰地展現在讀者面前。讀者不僅可以從中追覽歷史的風風雨雨,而且可以了解史學家的觀點和其對歷史的客觀評價;不僅可以追睹歷史上驚心動魄的廝殺,而且可以掩卷沉思,得到歷史的啟迪。 我們懷著忐忑不安的心情期待著讀者朋友的認可和誠懇的批評、指正。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