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浩村

志浩村

志浩村,村級行政單位,土地總面積2158畝,現常住人口1863人。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志浩村
  • 行政區類別:村
  • 面積:2158畝
  • 人口:1863人
簡介,改革開放,致富階段,

簡介

該村北部有一座百年小石橋,橋腳由石頭疊成,故稱疊石橋,歷史上疊石橋就是南通市通州區川姜鎮與海門市三星鎮交界處的代名詞,橋北是海門市三星鎮繡品城,橋南是志浩市場——現叫南通家紡城,兩個市場像一對相擁相抱的孿生弟兄。
1978年前志浩村是一個純農業村,人均耕地一畝。一個男勞力全年收入200—250元,一個一等女勞力全年收入150—200元,一個二等女勞力全年收入140元左右。主食:以雜糧、山芋為主,好的農戶忙時兩乾一稀,一般人家一乾兩稀,困難人家以稀為主。穿衣:每年每人發布票1.5丈和每人1—2斤自留棉花。住房:70%住的小瓦蓋頂屋,20%住的簡易平瓦房,還有10%住的草屋,沒有樓房。全村約50輛腳踏車。縫紉機少數人家有,當時姑娘出嫁時能有三響(收音機、縫紉機、鐘)一轉(腳踏車)就是最好的了。

改革開放

1978年中央提出改革開放。開始三、四年農村還是人民公社體制,上設生產大隊,下設生產隊(小隊),屬集體經濟,農戶有幾個方的自留地。1982年村裡有近百戶搞手工業彈簧生產,稱彈簧村,少數婦女做一些繡花枕頭套,在路上設攤出售,個體經濟開始萌芽。
30年後的今天,按2007年底統計,該村戶籍人口同30年前差不多,所有耕地全部成為商城用地,村民都住進了新農村樓房群。外來人口11000人。全年產品銷售收入22.4512億元,全部實交稅額5658萬元;本村個體工商戶360戶(包括私人企業160多戶),人均可支配收入2萬多元。全村小洋房551幢,基本上戶戶住進了小洋房(別墅),小轎車150輛,電腦150台。電視機、電話機基本上每戶都有,有的人家有幾台電視機,空調多數人家有。手機凡搞經營的人都有。吃的糧食、蔬菜都是到市場去購買,多數人根據需要都能滿足。穿的根據季節變化而翻新,冬天個個都有羽絨服,年青人講款式,年老的衣裳沒有補釘,這裡的人從服式上看和城市沒有區別。
志浩市場不僅使本村的人先富起來,還帶動周圍一方農民富起來。

致富階段

志浩村三十年的歷程是全村人民致富的歷程。大體可分為四個階段:
1、起步階段(1978年——1992年)。改革開放以後,農村實行聯產承包。八十年代中期以來,該村一部分青年農民搞副業、串鄉走戶搞買賣,尋找商機。這些人中有21戶每戶投500元,共集資金10500元,辦起集體企業,名稱叫南通縣川港志浩交易所,市場形態為地攤式,入住商戶共64戶,1992年底成交金額340萬元。 2、發展階段(1992年——1996年)。志浩市場的建立與發展,推動了川港、姜灶等地家紡經濟的發展。海門市政府對三星市場的大手筆運作引起了當時南通縣委、縣政府的重視。縣委領導親自帶領縣各部門負責同志考察市場後,立即召開會議,落實發展志浩市場的措施,籌措80萬元用於市場的發展,使志浩市場為棚頂式,入住商戶360戶。1996年底成交額6400萬元。 3、大發展階段(1996年——2004年)。這期間,國家對個體經濟的存在與發展給予充分的肯定,並以法律形式固定下來,這給志浩市場的大發展帶來千載難逢的機遇。1995年末,志浩市場聯合通州市川港毛紡廠、南通羅萊公司,合資建辦了志浩市場第一座樓群式“經營大樓”,建辦面積1100平方米,總投資898萬元。1996市場吸引外商澳門新輝煌公司,對1992年建造的棚頂式市場進行全面徹底改造,建築面積21000平方米,總投資3500萬元。 1996年以川港鎮人民政府與澳商合作,成立了南通興泰市場開發有限公司、聯合置業有限公司,開發建設後現代市場格局逐步形成,開發了市場東段託運街、市場西段經營樓群,建築面積28900平方米,總投資4300萬元。至此,一個樓群式經營,集化纖、滌棉、純棉等八大系列床上用品面料,近萬個花色品種及各配套設施比較完善的面料市場初具規模,享譽全國乃至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至此,通州市志浩市場,達到占地面積80000平方米,建築面積56000平方米,入住商戶1120戶,成交額躍至120億。 4、飛躍發展階段( 2004年迄今)。隨著市場的日益繁榮,原有店鋪己不能滿足交易現狀。為此,通州市和川港鎮黨委、政府決定規劃建設“中國南通家紡城”,再次為通州、川港經濟的發展提供巨大的空間。中國南通家紡城受讓面積 62.3萬平方米,規劃七個片區(面料、輔料、商務、會展、倉儲、物流、客運), 90.68米 高層建築——南通瑞豪國際大酒店己正式開工建設。家紡城全部建成後,將占地面積46.7萬平方米,建築面積60萬平方米,成交額將成倍、幾倍躍升,成為世界最大的家紡城之一。
短短三十年,志浩村之所以發生巨變,其主要原因是:
(一)改革開放激發了廣大村民求富求變的積極性。十一屆三中全會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了祖國大地,鄧小平吹響了發展經濟的進軍號,煥發了廣大民眾創業的積極性。首先是青年農民回響了黨的號召。他們起初離土不離鄉發展商品經濟,爾後走遍大江南北,白山黑水,翱翔在市場經濟的大海里,率先富裕起來。當地民眾說:“有本領大膽的人可以發大財,勤勞膽不大的可達小康,不勤勞體腦一般的只能溫飽”。 (二)黨委、政府為發展經濟搭“戲台”。村黨支部把農民組織起來辦市場。當時的南通縣委、縣政府組織力量幫助發展市場經濟,並建立建設市場指揮部,市(縣)、鎮、村主要領導參加指揮部,抽調40多位精兵強將到現場辦公兩年多,具體幫助解決統一規劃、公共設施建設、征地、拆遷、招商引資等問題。特別是建500多幢小洋房(別墅),拆遷、建房是一個系統工程。他們制訂政策,逐一動員落實,使所有的村民各得其所,三人一戶得到上下兩層、車庫共200多平方的房子,老人一戶得到兩上兩下樓房或三間,每間24平方米的平房。民眾反映:現在搬進的小洋房、都是朝南,陽光充足,空氣新鮮,天井稱心、省工省力省錢,是生活的樂園。特別是做夢也沒有想到困難戶也住進了新樓房。
(三)當地民營企業家唱主角。當地民營企業家劉伯香種過田、當過兵、做過工、生活簡樸,是個實幹家。他原是集體企業的廠長。企業改制後,他運用一部分原始積累,開發志浩市場。以後,他又到崑山、揚州等地開發房地產,取得了豐厚的回報。他將工業取得的利潤,又投入到志浩市場的開發中去。他先後實際投資7億元,徵用了935畝地,擴展、提升市場及其配套設施,為建設南通家紡城作出了重要貢獻。 (四)年輕老闆在發展經濟中打了頭陣。在建設南通家紡城,發展當地家紡業中,一些年輕的老闆嶄露頭角,大顯身手。如陸維祖、陸維國兄弟倆買了10畝地,造了大廠房,現有300多工人生產床上用品,後發起成立了南通聯邦實業有限公司,下屬聯邦國際大酒店系準三星級酒店。三十年來,志浩村人民發財了,發了財的人們繼續積累資金,發展生產,求得更多的利潤。他們生活已城市化,不光追求物質上的享受,還追求精神上的享受,他們除自身不斷進取,還把子女從小送到高質量學校就讀,有的已上大學,有的出國留學,一代高科技人材正在成長。
現在,志浩村進入了快速發展期。大多數人富了,農民的得益是實實在在的。但他們沒有忘記村里尚有100個左右的老人生活相對較差。他們原來主要靠每人一年1000元的土地補償費生活。現在物價漲了,開支大了,已難以維持。村黨支部對這一困難人群正在想方設法,使他們能更好地享受改革開放的成果,在生活上有一個明顯的改善。
看了志浩村三十年的巨變,我們深信志浩村的明天將會更加美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