忍耐教育

日本“忍耐教育”:放學家長不接 雨天獨自撐傘回家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忍耐教育
  • 屬性:心理教育法
  • 地區:日本
  • 例子:放學家長不接 雨天獨自撐傘回家
  • 含義:動怒之前,請忍耐幾秒鐘
簡介,專家解讀,看法,

簡介

忍耐教育
動怒之前,請忍耐幾秒鐘
最近,我在網上看到了《威海教育》的快報欄目中有這樣一則訊息:一名學生在課堂上做小動作,被老師制止後,在課堂上公開罵老師。老師一怒之下,就用書本捲成的紙棒“教育”了學生的頭部。學生住進鄭州153醫院後,被診斷為腦震盪。事後老師承認自己太衝動了,打人是不對的,並說“出現這種情況,不是我本意,現在該怎么解決就怎么解決,該我承擔醫藥費我就承擔!”老師真誠地向學生家長道了歉,動情之處,還流下眼淚。
讀完這則訊息,我覺得造成這種橫眉冷對,勢不兩立的對峙局面,主要是由於老師當時的不冷靜造成的。學生在接受教育的過程中,對教師進行隱性或顯性頂撞這是常見的。畢竟學生年齡小,知識淺,頭腦簡單,自控能力差。但學生大多數是“吃軟不吃硬”的。這名學生在課堂上做小動作時,老師如果以一個眼神或一個手勢暗示或提醒他一下,或許他會馬上集中精力學習的。課後再坐下來心平氣和地與他交談,想方設法找到他的“閃光點”,並創造條件使之揚“長”,從而達到教育的目的。
記得有一次,在上思品課時,我偶然發現班上有個學生眼睛總是偷偷地往桌洞裡看。當時,我很氣憤,就悄悄地走過去,發現他桌洞裡有一本《情感讀本》。他好緊張,以為我會沒收了他的讀物。我知道他愛好讀課外書,就輕輕地用眼神暗示他不要再看了。下課後,我叫住了他,要他把那本《情感讀本》帶到辦公室來。我和藹地說:“你很喜歡看課外書吧?老師也很喜歡。可是你上課看它不耽誤學習嗎?”當他心悅誠服地認識了自己的錯誤後,我讓他把書帶回家仔細讀,看完後再寫一篇讀後感,他便愉快地接受了。而後,我還讓他利用晨會的時間把他寫的讀書心得念給大家聽,同學們都聽得聚精會神,他也自豪極了。
經歷了這件小事後,我覺得:課堂上忍耐幾秒鐘冷處理突發事件總比聲色嚴厲的訓斥,不講方式當眾批評,效果要好得多。相反,有的老師誤認為,對那些不負軟的學生一定要拿出教師架子,給他們點顏色看看。其實,當學生與教師發生衝突時,只要我們冷靜並及時地控制住自己的情緒,表現出一種大將風度,那么“頂撞”這種現象是可以消除的。這樣既表現了教師的高風亮節,同時在學生心目中也會更有位置。有個學生在談到與老師頂撞的心情時說:“我知道自己錯了,可看到老師板著臉,擺著訓人的駕勢,我就煩了。因此,就故意與老師對著幹。
如果老師是一種心平氣和的態度,我就沒有勇氣頂下去了”。看來,教育學生必須因人而異,採用不同的教育方式:如果學生性格孤僻內向,不善言談,教師就可以書信交往的形式與學生溝通;如果學生性格外向、較開朗,教師就可採用談話法與學生交流;如果學生性格暴躁,教師則可採用“冷卻法”,待其冷靜之後與學生交心談心;如果性格較“剛”的學生,教師就可運用以“柔”克剛的方法,推心置腹與學生懇談;如果碰到性情特別古怪的學生,教師還可另闢蹊徑,採用“曲徑通幽”的辦法,請與其相好的同學或家長出面協調等等。“方法是奇蹟的母親”。只要我們始終保持清醒、理智的頭腦,肯動腦筋,我們就一定能找到打開學生心扉的這把“金鑰匙”,從而達到化干戈為玉帛的目的。
這種“忍耐教育”還表現在制服上。幼稚園的制服一年四季都是裙裝,外面可以套大衣,但是到了幼稚園門口,大衣和帽子手套等防寒用品就必須摘掉。運動服分長袖長褲和短袖短褲,能夠一冬天堅持穿短袖短褲的孩子會得到表揚。
教育家贊科夫曾說過:“喊學生之前,先忍耐幾秒鐘”。的確,在教學過程中,面對突發事件,作為教育工作者,只要我們先忍耐幾秒鐘,讓理智戰勝感情,我們就能尋到良方,化解矛盾,消除隔閡,增進互信,構建和諧、融洽的師生關係。這樣,不但有利於教師的教書育人,而且更有利於學生的健康成長,何樂而不為呢?

專家解讀

心理學家稱:中國人習慣妥協忍耐主因是團隊精神思想
忍字心頭一把刀,可見做到容忍何其不易,有時甚至要承受錐心之痛。西漢名將韓信,忍受胯下之辱,終成大器;孫臏裝瘋賣傻,最後收拾了龐涓……在國人心目中,忍耐是一種美德。在英雄的感召下,“忍”已經融入到國人的性格之中。
凡事主張“和為貴”
說到中國人的忍耐,就不得不提到儒、釋、道合流造成的影響。首先,儒家中心思想之一就是“和為貴”。孟子曾提出“五倫”之說,即“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這就教導國人,人與人的交往要遵從既定的原則,不可亂了章法。道家也強調“忍”和“避讓”,在為人處事上,提倡打太極似的迴旋策略;化解矛盾衝突時,經常強調退一步海闊天空。至於佛教,更是強調忍耐、寬恕,主張“慈悲為懷”,只要放下屠刀,即可立地成佛。
在這些思想的感召下,忍耐在百姓中間紮下了根,即使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常可以發現忍耐的精神。唐肅宗年間有位宰相,家中百口合住一處,看起來其樂融融。皇帝納悶地問:“家有百口,矛盾不少,你怎么處理得這么好?”宰相答道:“全靠一個忍字。”
善解人意者能忍
香港城市大學曾對國人進行過一項調查。結果顯示,西方人會通過四種方式解決矛盾,即對抗、迴避、妥協和順其自然。相比之下,遇到矛盾時,大多數中國人更願意選擇“妥協”。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這是因為中國人更容易和別人產生“共情”的緣故。美國芝加哥大學心理學教授阿茲·凱薩爾的研究為此提供了進一步的解釋。國人強調團隊精神,相互依存程度較高。大家都希望通過人際關係明確自己的位置,所以更善解人意。
這種能力不僅表現在“和平時期”,也表現在與他人發生衝突的時候。我們從小被教育,一旦發生了矛盾,應該試著站在對方的角度看問題。這樣就會產生“共情”,對於他人的冒犯也更能容忍。
忍耐就是大智慧
子曰:小不忍則亂大謀。可見,孔夫子把“忍”看作人生智慧。至於越王勾踐,更是“忍一時之氣,爭千秋之利”的典型。勾踐被吳王夫差打敗之後,依謀臣范蠡之計向對手求和,並且入質吳國受盡屈辱。勾踐歸國後,臥薪嘗膽,最終滅了吳國。這個故事教育國人,忍耐的過程也是磨練心志的過程,善於忍耐的人具有大智慧,更善於把握長遠的生活。
雖然忍耐是種美德,但需要提醒的是,忍耐也應有底線,如果你無論何時都一味地退讓,那就不是忍耐,而是不折不扣的怯懦了。所以,面對別人無理要求時,你要勇敢地維護自己的權利。另外,忍耐也不是徹底放棄,而是好漢不吃眼前虧,韜光養晦再想長久之計。

看法

教育教學工作需要忍耐與克制
人在社會上或在工作中表現出的人與人的關係是一種相互依存的關係,不僅所肩負的事業存在共性,而且也有很多工作必須依靠合作協同才能完成,否則,互相拆台,暗中作梗,明處搗亂,要想把一件事情做好是不大可能的。而讓周圍的人都能捧場與合作,自然需要氣氛上的和諧一致。倘若情感上互不相容,氣氛上彆扭緊張,就不可能協調一致地工作。當然,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個性、愛好、追求和生活方式,因各自的教養、文化水平、生活經歷等區別,不可能也不必要求每個人都處處與他所處的民眾合拍,但是,任何一項事業的成功,都不可能僅靠一個人的力量,誰也不願意成為群體中的破壞因素,被別人嫌棄而“孤軍作戰”,這就是共同點。
一個有修養、集體感強的人,能夠利用這一共同點主動熱情地與周圍人接近,以自己的情緒、語言、得體的行為和善意的態度去感染、吸引或幫助他人,使周圍的關係更和睦、更融洽。與人為善,尊重他人,是與人友好相處的基礎。切忌孤芳自賞,自詡清高,給人一種高人一等的感覺,不平等的態度永遠贏得不了友誼。友好相處最和諧最融洽的方式莫過於以愛心關愛他人。每個人在工作中、生活中都會遇到困難、意外事故甚至不幸。善於發現、主動關心別人的困難和苦惱,給予必要的得體的精神和行動上的支持和幫助,可以說是我們的義務。冷凍、不關心他人,既不與大家共享歡樂,也不為別人分擔痛苦的人,不僅生活孤獨,而且也很難得到別人的幫助。
理解、寬容是保證和諧融洽的“和事佬”。無論怎樣力求完善,人身上都有著令人遺憾的弱點,甚至令人生嫌的毛病。即使看到別人不及自己的地方,不能以己所長而鄙視人家或詆毀別人。我們應該知道,每個人的個性、習慣、工作方法、態度都可能不同,與你不合也許與別人合,因此你的正確態度應該是:理解。應該求大同存小異,不必苛求對方,寬以待人是以理解做基礎的。以客觀的態度給人以評價,會使我們從別人身上看到自己所沒有的優秀之處,還使我們對人的缺點錯誤抱有一種善意公正的態度。
要做到和氣,其實就是贏得好人緣,好人緣是事業成功的基石之一,特別是從政者、經商者、教育者、管理者、服務者和有一定交際性活動的人,更應該在人緣上多下功夫。
與身邊的每一個人保持和氣,便不會輕易被人無端妒忌和挑刺兒。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一旦有了一些成績,更容易被人認可和稱譽。現實生活中,確實有很多人是靠這些未被周圍人埋沒的一個小小成績而取得了進步的。因為在事業剛起步時取得進步,從而幸運地超過了其他同時起步的人,所以,也就捷足先登,踏上了更有利於發展自己的康莊大道。很顯然,與人保持和氣,是一個人走向成功和獲取幸福的又一秘訣。
其實,忍讓和寬容說起來簡單,可做起來並不容易。因為任何忍讓和寬容都是要付出代價的,甚至是痛苦的代價。人的一生誰都會常常碰到個人的利益受到他人有意或無意的侵害。為了培養和鍛鍊良好的心理素質,你要勇於接受忍讓和寬容的考驗,即使感情無法控制時,也要緊閉自己的嘴巴,管住自己的大腦,忍一忍,就能抵禦急躁和魯莽,控制衝動的行為。
不要以善於誹謗他人、損人利己而知名。這種事情雖不困難,但會遭人唾棄。每個人都想著如何報復你,背後惡言惡語說你的壞話。你只有一個人,他們人多勢眾,很容易就能打敗你。不要對他人幸災樂禍,也不要多嘴多舌,妄加評論。喜歡說閒話的人都遭人厭。或許他們能混跡於大人物之間,但別人不過是把他看做笑柄,而不是把他作為做人明慎的榜樣。此外,說長道短之人會聽到別人說他的更不堪入耳的話。
靈魂有其美麗的服飾,就是那些使人精神光華照人的瀟灑與豪放。這種胸襟並非人人都具備,因為寬闊的胸襟需要雄偉的氣度。擁有了這種胸襟和氣度,即使是面對敵人也不吝讚美之辭,並且在行為上予以寬大。當報復的機會來臨時,這種胸襟最見精彩。它並不規避可以報復的情況,而是善加運用,化潛在的報復行動為出人意料的慷慨舉措。治人之道,奧妙就在於此,政治的超凡境界也由此產生出來。擁有這種胸襟的人從來不會炫耀他的勝利,也從來不裝腔作勢;勝利即使是憑本事而得來的,他也懂得不露痕跡。
生活中有許多事當忍則忍,能讓則讓。忍讓和寬容不是懦怯膽小,而是關懷體諒。忍讓和寬容是給予,是奉獻,是人生的一種智慧,是建立人與人之間良好關係的法寶。一個人經歷一次忍讓,會獲得一次人生的亮麗,經歷一次寬容,會打開一道愛的大門。
忍讓和寬容是制止犯錯誤,甚至犯法的良方,你經常帶上這個“護身符”,保你一生平安。因為善於忍讓和寬容的人,不會被世上不平之事所擺弄,即使受了他人的傷害,也絕不冤冤相報,忍讓寬容會時時提醒自己:“邪惡到我為止。”
蜜蜂在螫人時,連生命都投進去;人絕不可像蜜蜂那樣,一時不能忍耐,人家被你傷害,自己卻也被毀滅。
我們應在程度上和時間上,對憤怒加以規範和限制,一者不可發怒過甚,再者不可發怒太久。你的怒氣須帶一種輕蔑的意味,不宜帶有半點的恐怖,如此你便顯得很高超,而非柔弱怯懦。一個人失去了耐心,他的靈魂也就難以保全。
要在憤怒消失後,心平氣和地好好想一想憤怒所生的惡果和對人生不良的影響,此外再沒有其他的好辦法。
腳踏實地,戒驕戒躁。明慎的人總是盡力保持自己的自控能力。真正的人格和真正的性情修養乃是由此顯現出來的。因為氣度恢宏、襟懷寬廣的人均不會輕易受情緒的左右。激情則是陰晴無定之氣,稍稍放縱逾越就會殃及我們的判斷力。此病傳染到唇舌邊,不可避免會危及到人的聲譽。人要做到徹底把握自己,在事情一帆風順或波濤洶湧之時都沒有人能批評你過於激動有失常態,而是都佩服你優越非凡。
自古以來,凡成大事者都是控制自己情緒的高手,喜怒不形於色。一個成功者應該懂得如何控制自己的情緒,不讓它隨意地揮發。雖說人是一種具有思維和感情的動物,每個人都有情緒的波動,這也是人和其他動物的不同之處。不過,現實生活中有人控制情緒功夫一流,說哭就哭,說笑就笑,當然,說生氣就生氣。
隨意哭笑的情緒表現到底是好還是壞?有人認為,這是一種“率直”的性格,是一種很可愛的人格特徵。這么說也不是沒有道理,因為喜怒哀樂都表現在臉上的人,別人容易了解,也不會對他持有戒心,而且,有情緒就發泄,而不積壓心裡,這也有利於身心,但說實在的,這種“率直”實在不怎么適合在社會中生存。
不能控制情緒的人,往往給人一種不成熟或還沒長大的印象。仔細想想,只有小孩子才會說哭就哭,說笑就笑,說生氣就生氣,這種行為發生在小孩身上,大人會認為這是一種天真爛漫,但如果發生在一個成年人身上,人們就不免會對這個人的人格發展感到懷疑了,就算不當你是神經病,至少也會認為你還沒長大。如果你認為這沒有多大關係,如果你已經這樣做好幾年了,或是已經過了三十歲,那么別人會對你失去信心,因為別人除了認為你“還沒長大”之外,也會認為你沒有控制自己情緒的能力,這樣的人,一遇到不順就哭,一不高興就生氣,怎能做成大事?這已經和你個人能力無關了。
一個人容易哭,會被他人看不起,被人認為是一種“軟弱”,容易生氣則會傷害別人。哭其實也是心理壓力的一種緩解,可是人們始終把哭和軟弱聯繫在一起。不過大部分人都能忍住不哭,或是回家再哭,但卻不能忍住不生氣。其實生氣有很多壞處:它會在無意中傷害無辜的人,有誰願意無緣無故挨你的罵呢?而被罵的人有時是會反彈的,大家看你常常生氣,為了怕無端挨罵,所以會和你保持距離,你和別人的關係在無形中就拉遠了;偶爾生一個氣,別人會怕你,常常生氣別人就不在乎,反而會抱著“你看,又在生氣了”的看猴戲的心理,這對你的形象也是不利的;生氣也會影響一個人的理性,對事情作出錯誤的判斷和決定,而這也是別人對你最不放心的一點。
情緒激動時不要行動,否則你會凡事都一塌糊塗。那些缺乏自制力的人,算不上是自己的主人。激情經常使人喪失理智,因此,試著去找個明慎的第三者,一個未為情緒所制的人給自己一些建議。所謂當局者迷,旁觀者清。明慎之人察覺到情緒來襲時,會立刻加以控制並使其逐漸消退,否則就會使自己變得熱血沸騰、魯莽衝動而誤事。短暫的爆發,會導致連日迷亂,甚至功虧一簣。
這是一種最高精神品質,應該秉持這種優秀品質,不被庸俗、短暫即逝的印象左右。一個人的修養沒有什麼比自製及控制自己的衝動情緒更偉大的了,這是一種意志力的勝利。即使情緒影響到你個人,也不要使之影響你的地位,特別當地位對你十分重要時。這是明智的避禍之舉,也是獲得他人新生的捷徑。
西班牙人以缺乏耐心而聞名,比利時人則以富有耐心而著稱。後者凡事務求功德圓滿,前者凡事都草草收場。許多人苦心孤詣,克服千難萬險,但僅僅局限於滿足征服的過程,而不知道如何將勝利進行到底。他想證明自己不是沒有能力去做,只是不願意去做罷了。這永遠是一種缺陷,表明此人如果不是多變不專,就是魯莽行事。凡是值得做的,就應該自始至終徹底地完成;不值得完成的,又何必去做呢?聰明的獵人不僅僅是跟蹤獵物,也應該學會動手捕捉這些獵物。
生活最重要的原則是懂得如何忍耐。智慧的一半真諦藏在其中,容忍愚蠢和屈辱更需要耐心。智者能洞穿這世間的一切,也有逃身的巧智,但痛苦即由此生,因為現實不允許他張口指導或逃避。當我們發現最令我們痛苦的人竟然是我們最信賴的人時,忍耐就達到了極致——難能可貴的是,這是一種力量,能夠幫助我們戰勝自我;還有哪一種力量能強大過心靈的智慧之力呢?能忍辱負重者,方可受天之大任,成天之大業。忍耐能帶來無可估量的內心平靜,而內心平靜是智慧的源頭,也是這世間的福祉。
所以,在社會上行走,控制情緒是很重要的一件事,你不必喜怒不形於色,讓人覺得你陰沉不可捉摸。但情緒的表現絕不能過度,尤其是哭和生氣。如果你是個不易控制這兩種情緒的人,不如在事情發生並引發你的情緒時,趕快離開現場,讓情緒過了再回來,如果沒有地方可暫“躲避”,那就深呼吸,不要說話,這一招對克制生氣特別有效。一般來說,年紀越大,越能控制情緒,也不易被外界刺激引動情緒,所以你也不必太沮喪。
如果能恰當地掌握你的情緒,那么你將在別人心目中呈現一種沉穩、令人信賴的形象,你雖然不一定能因此獲得重用,或在事業上很快就有很大幫助,但總比不能控制情緒的人好。還有一種人,他們控制自己的情緒已經到了很高的境界,能在必要的時候說哭就哭,說笑就笑,說不生氣就不生氣,而且還表現得恰到好處,這種人控制情緒已經練就了一種功夫。實際上,在人際關係中,忍耐是對他人生存空間的尊重。這種忍耐,有時是很委屈、很憋氣、很窩囊的,但是其效果往往是對他人有利,對公眾有利,對整個人類生存環境有利,最終自己也會收穫一份慰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