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維度

心理維度

心理維度:psychological dimension 維度應該是一種“屬性、範圍、係數、承受能力”意思的包涵。在不同的對象指代不同的意思。 比如,宇宙的維度、鋼鐵的維度、某事件的維度各代指自身某一領域的擴張係數。 心理維度即是心理某方面的承受能力,在此類事件中可伸縮的彈性有多大。超過了這個維度,會在此方面發生什麼變化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理維度
  • 外文名:psychological dimension
  • 包含意思:屬性、範圍、係數、承受能力
  • 學科範疇心理學
英文:,原題:,網路成癮,筆者觀點,專家點評,統計現狀,實際出發,舉例說明,

英文:

Study on the Dimensionalities of Ethnic Self-Esteem and the Development in Chinese Adolescents

原題:

[醫學心理學]艾森克認為人格的維度有
選項:
A.情緒性維度、氣質性維度和穩定性維度
B.情緒性維度、內外向維度和精神質維度
C.氣質性維度、內外向維度與穩定性維度
D.理智性維度、情緒性維度和意志性維度
E.理智性維度、內外向維度和精神質維度
答案:B

網路成癮

網路成癮其實是一種社會病症
近日,北京軍區總醫院炮製出了所謂的“網路成癮診斷治療標準”,將網路成癮定義為一種精神行為障礙,納入“精神病”診斷範疇,據說,該標準通過了解放軍總後勤部衛生部醫療管理局組織的專家論證,等向衛生部報批後擬向全國醫院推廣。
媒體報導此事後,很引起了一些爭議。大部分聲音反對將網路成癮納入“精神病”的範疇,然而,遺憾的是,這些聲音由於缺乏對網路成癮的形成機理之分析,顯得蒼白無力。看著一大群人圍繞著一個熱門話題指手畫腳,嘰里咕嚕地各各說了一個堆廢話,而且還有人為這種廢話買單,實在也是一件好玩的事兒。

筆者觀點

筆者也不主張將網路成癮納入“精神病”的範疇,無他,網路成癮雖然會引起精神行為障礙,但其形成的機理卻不能僅僅歸因於心理,或曰精神,而且用治療精神病的辦法恐怕也治不好網路成癮。或許,將網路成癮納入“精神病”範疇,將給精神病醫院或醫院的心理門診帶來不菲的收益,但也只是僅此而已。“網路成癮診斷治療標準”的軟肋在於僅僅只是從生理、心理維度來觀照網路成癮,恰恰忽視了產生網路成癮的最重要的一個方面,即社會維度。

專家點評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將網路成癮納入“精神病”範疇其實是對網路的“妖魔化”,甚至也是另一種社會心理症,即“網路恐懼症”的表征。由於我國的網路成癮者以13至17歲的青少年網路遊戲成癮患者居多,下面,筆者就以這一群體為例,對網路成癮的社會維度進行分析,或許對於網路成癮的治療不無幫助吧。

統計現狀

據統計,想到目前中國約有4000萬未成年網民,其中“網癮少年”有400萬,約占10%。其實,西方國家網路成癮的人很少,若僅僅只是從心理、生理的層面,恐怕很難解釋中國網路成癮的人,尤其是青少年那么多,而且比例那么大的原因。在我國,“網癮”往往被人們看成是與“毒癮”一樣的東西,自然,很多人就主張採取“戒毒”一樣的方式來幫助青少年戒除網癮,即使用“隔離法”,讓他們遠離網路,“不見可欲,使心不亂”——這種“堅壁清野”的思想甚至表現在政府制定的一些法規或政策里,如,規定網咖不能接納未成年人。不能不說,這是一種“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笨辦法,所能起到的效果是相當有限的——因為使青少年網路成癮的原因並不在網路本身,而是要到網路以外的地方去尋求——網路只是一種媒介,它只有被整合到一定的社會文化語境中才表現出它的各種功能與效應,不管是正面的還是負面的。

實際出發

在筆者看來,青少年的“網路成癮症”其實是中國傳統文化與現代文明,尤其是網路雜交的產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每一個中國人都是潛在的“網路成癮者”,因為中國傳統文化對於網路這種現代媒介破壞性的一面天生缺乏免疫力。青少年之所以比成人更容易成癮,除了他們判斷力與自制力的欠缺外,更重要的是沒有受到成人世界那么多的瑣事的牽絆。
中國的傳統文化重集體而輕個體,甚至根本沒有“個體”的概念,自然也缺乏對於作為個體的人的應有的尊重。幾千年的封建專制統治塑造出了國民嚴重的奴性心理,深重的軟弱無能的感覺攫住了他們,使他們很容易通過制御或虐待比他們更弱小的同類的路徑,來獲得某種心理補償——而且,奴才做了主人後,往往比他原來的主人更殘暴(這種殘暴可以是網路遊戲中虛擬的暴力)——這是網路成癮症最重要的社會心理基礎。
以幫助青少年戒除網癮而知名的華中師範大學客座教授的陶宏開先生,在銀川向五百多未成年人和他們的家長做“心靈深呼吸”演講時說:“網癮問題出現在未成年人身上,根子在親職教育的不成功、應試教育的失敗和社會不良文化的影響。戒除網癮沒有靈丹妙藥,需要家庭、學校和社會都負起責任。”其實陶宏開先生所說的那些原因,主要是因為我們作為封建專制基礎的“成人本位”的社會對於青少年缺乏應有的尊重,沒有把他們當成具有自主意識的個體的“人”來看待所造成的——文化具有相當的惰性,是最難變更的東西,傳統的“專制文化場”使處於其中的一切事物都按照與它相同的自旋方向而運轉。而網路具有彌散性、民主性、自主性、互動性,網路的這些特性使在現實生活中受到成人世界壓迫的、缺乏自主性的青少年們找到了做主人的或許說控制與操縱他人的感覺,使他們因壓抑而蓄積的心理能量找到了一個合法的發泄口。可奴隸做了主人以後,依然是奴隸,如果他沒法從主/奴二元對立的結構中擺脫出來的話——網路這個虛擬世界的“主人”最後成了網路的奴隸是必然的——因為他們不是作為獨立的個體,而是作為虛擬的“主人”進入網路的。
此外,隨著城市化浪潮而來的人口密度的增大而導致了生存空間的日益減小也是網路成癮症的另一個重要原因。人口密度的增大並不表示人與人之間交流的增加,相反,它意味著生存競爭的日益殘酷與由此而引起的人與人的真誠關係的喪失。現代的都市社會裡,人是孤獨的,寂寞的,儘管他是民眾的一分子,仍然無濟於事——他已經變成了一個原子。這種原子化的存在方式使人們渴望交流,不管這種交流是真實的還是虛擬的代用品。

舉例說明

寧夏《華興時報》一小讀者曾以電子郵件方式致函報社——
“真要感謝網路!沒有網路,也許我們更多的人會沉淪為罪犯或心理變態者。媽媽,我愛你,而我只能在網路上告訴您,您知道嗎?我很孤獨。我渴望心靈的交流,在我受傷的時候,在我渴望自由的時候……我絲毫沒有感覺到您對我的愛。您是否知道?有時我恨您。我像個沒有生命的木偶,我的一切言行都無法擺脫您為我鋪設的軌道。作為一個生命,我背負著全家的希望,這個責任已經把我壓垮了。”
不難發現,這位小讀者的心聲幾乎已經將“網路成癮症”的一切原因都濃縮進去了——與“網路成癮診斷治療標準”認為的恰恰相反,“網路成癮症”不但並非精神病,甚至具有治療和預防各類精神病的作用,其實是那些接近崩潰的心靈應對或逃避環境更大的傷害的一種自我保護方式。
醫生們將某種疾病的致病機理研究清楚,是為了能對症下藥,更好更快地治癒機體的疾病。從對“網路成癮症”的機理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出,企圖以“不見可欲,使心不亂”的“隔離法”戒除網癮或避免網路的破壞性,甚至將之納入精神病範疇,皆非明智之舉——現實也已證明這種方法收效甚微。治療“網路成癮症”是一項巨大的系統工程,只有改良社會與文化環境,消解了產生“網路成癮症”的各種社會與文化因素,方能引導包括青少年的人們合理地使用網路,並發揮網路巨大的促進社會發展的功能。(宕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