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源性發聲障礙

心理源性發聲障礙,是指播音中因過分激動或緊張造成的結巴或發不出聲音等現象。人發音是不需特別加以注意的熟練化動作過程,如果對發音動作過分注意,會影響發音的流暢,形成發音錯誤;由於各種因素造成的心理緊張都會影響運動中樞的活動,造成發音器官肌肉活動失調,影響發音器官的動作。

這種障礙如不能及時克服,可能會形成在一定場景下發不出聲的嚴重後果。播音中常見的由心理因素造成的發聲障礙有結巴、習慣性發音錯誤、語句開頭髮音困難等。糾正方法以清除心理負擔為主。心理源性發聲障礙主要表現為發音的延遲與異常,發音的發展速度低於相應年齡才平,說話吐詞不清或發音錯誤。最容易發錯的音有s、z、c、sh、ch、zh、l、m、n、j、x等。上述一些相近的音相互替代,如把老師(lao shi)說成老西(lao xi),把奶奶(nai nai)說成買賣(mai mai)。把單詞起始或中間的音省略,固定性地把一些音發錯,發音變調或不連貫等現象。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