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剽竊

心理剽竊

“心理剽竊”(plagiatpsychique)是非文學性語言的剽竊,指的是作家在寫作同一個場景時剽竊其他作家寫作該場景的創作心理而用不同的語言進行表述;或有意識剽竊別人的寫作創意進行更好的創作行為。因在文學上難以定性為剽竊,所以將其定性為心理剽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心理剽竊
  • 外文名:plagiatpsychique
  • 含義:非文學性語言的剽竊
  • 詞源時間:2007年
  • 出處:《湯姆死了》
釋義,詞源,場景性心理剽竊,創意性心理剽竊,

釋義

瑪麗·達里厄塞克被指心理剽竊
“心理剽竊”(plagiatpsychique)是非文學性語言的剽竊。
具體表現:
1、作家在寫作同一個場景時剽竊其他作家寫作該場景的創作心理而用不同的語言進行表述;
2、將別的作家創意有意識地剽竊來加入自己的創作思維來寫作,能看出原作的影子;
因在文學上難以定性為剽竊,所以將其定性為心理剽竊。

詞源

2007年,瑪麗·達里厄塞克出版小說《湯姆死了》(Tomestmort),以第一人稱刻畫四歲幼兒夭亡後,母親悲傷十年,方接受喪子現實。卡米耶·洛朗斯隨即指責達女士“心理剽竊”(plagiatpsychique),稱書中所寫喪子之痛,脫胎於她1995年描寫喪子之痛的回憶錄《菲利普》。瑪麗.達里厄塞克堅決否認剽竊,稱寫此類小說不必有親身體驗,並反譏洛女士的指控“卑鄙”。此事迅速成為事件性話題,“心理剽竊”亦成法國文壇的新興術語。

場景性心理剽竊

瑪麗·達里厄塞克的小說《湯姆死了》(Tomestmort)被卡米耶·洛朗斯指“心理剽竊”(plagiatpsychique),稱書中所寫喪子之痛,脫胎於她1995年描寫喪子之痛的回憶錄《菲利普》。其實《湯姆死了》里只有一句話,能在《菲利普》中找到字句吻合的對應,即悲慟中的母親所言:“我不想要另一個(孩子);我只想要他,一模一樣的他。”而這句話,凡是喪子之母皆會如此表達。瑪麗·達里厄塞克說,她自己的媽媽也曾在失掉一個孩子後,說過同樣的話。
“讀《湯姆死了》時,我生出厭惡的感受,仿佛此書就在我的房中寫成,(達里厄塞克的)屁股坐在我的椅子上,橫躺於我悲傷的床。”卡米耶·洛朗斯2007年在一篇評論文章中寫道。
達里厄塞克於2010年1月5日出版其剽竊研究專著:《警察報告:剽竊指控及小說監管的其他形式》(Rapportdepolice : Accusations de plagiat et autres modes de surveillancedela fiction),宣稱剽竊指控對作家而言,宛如“象徵性謀殺”(meurtre symbolique)。追考阿波利奈爾、左拉喬治·桑弗洛伊德、曼捷斯塔姆、達芙妮·杜莫里哀和保爾·策蘭,他們或曾受到指控,或曾寫過幼童之死;而構罪於剽竊,實為文學監管之常用手法,從柏拉圖到古拉格,其歷史源遠流長。

創意性心理剽竊

在納博科夫最有名的小說《洛麗塔》問世之前,曾有一部標題為“洛麗塔”的18頁短篇小說,寫的也是一鰥夫一少女的畸戀,首版於1916年,被收入一個現在早已買不到的德國短篇故事選集裡,作者署了一個假名“海因茨·馮·里奇博格”。另一位學者隆·羅森鮑姆由此進一步推演分析道:納博科夫寫作《洛麗塔》時的確有意識地“剽竊”了里奇博格,但他先以獨特的方式向這位不知名作家表達了歉意,那就是此前完成的小說《微暗的火》:一個自稱查爾斯·金博特的瘋子,確信住在他隔壁的一個偉大的美國詩人謝德的最後一部作品——一首名叫“微暗的火”的長詩——是寫他金博特的,於是徵得謝德夫人的同意,代為編訂出版謝德這首長詩遺作,但發現詩中並無他的傳奇經歷,便穿鑿附會,在作品中填充進許多注釋,讓這首詩讀起來像是一個關於他自己和他的“王國”的傳奇故事。羅森鮑姆指出:倘若里奇博格在世,他難道不會像金博特那樣高呼“《洛麗塔》剽竊了我的創意”呢?
因此羅森鮑姆認為,納博科夫是在用這種隱晦的方式向里奇博格致歉,結果寫出了《微暗的火》這另一部傑作。現在讀到《絕望》,不由也聯想起來:這個故事是不是又和納博科夫對“剽竊”的濃厚興趣有關?赫爾曼為發一筆橫財進行了周密的部署,結果發現命運跟自己開了一個大玩笑:他賴以設謀的基本判斷“菲尼克斯和我猶如雙胞胎一般”竟只是他的一廂情願!但換一個角度看,這又仿佛是納博科夫對自己的自嘲:一個精心剽竊了他人作品的作家,滿以為已然天衣無縫,卻連第一個讀者的眼睛都沒能瞞過。《洛麗塔》最初發表於1955年,晚於《絕望》20年,這樣看來,他似乎在用這部小說預估自己以後可能應得而未得的下場!他在書中描寫的赫爾曼密謀時既興奮又惴惴不安的心理,莫非正是當時謀劃和後來親筆寫作《洛麗塔》時的寫照?不過倘若這一部部作品果真是在“剽竊”的心理背景下寫成的在“剽竊”的心理背景下寫成的,那么納博科夫則以剽竊的方式成名。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