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班世界氣候大會

德班世界氣候大會

德班世界氣候大會,是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十七次締約方大會在南非東部港口城市德班開幕而稱之。“綠色氣候基金”是德班氣候大會核心議題。2011年12月,德班結束談判決定,實施《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並啟動綠色氣候基金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德班世界氣候大會
  • 召開時間:2011年12月
  • 組織者:聯合國
  • 性質:國際會議
簡介,詳情,公約,談判,怒斥,

簡介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11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第17次締約方會議在南非德班召開,《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存續問題,是德班大會期待解決的首個關鍵問題。但在這一議題上,各國矛盾重重,達成一致殊非易事。

詳情

“將是一次艱難的會議”
菲格雷斯27日在此間表示,德班會議主要有兩個方面的議程,一是落實2010年墨西哥《坎昆協定》的成果,啟動“綠色氣候基金”,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二是關於續簽《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談判,這是各國要面對的複雜的政治任務。
會議開始前,各方關於氣候變化的博弈日趨激烈。歐盟美國、“傘形集團”、“基礎四國”、“77國集團”、小海島國家以及最貧窮國家等雖然從不同的立場出發闡述了各自觀點,經過3次預備會議後,各方在《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等關鍵性問題上分歧依然嚴重,尤其是日本加拿大俄羅斯表示不準備續簽《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和美國的低減排目標,降低了人們對德班氣候會議的期待,為德班氣候會議蒙上了陰影。南非總統祖馬說:“德班會議顯然不會像逛公園那樣輕鬆,它將是一次艱難的會議。”
南非國際關係與合作部部長馬沙巴內23日表示,德班氣候大會要想成功,《坎昆協定》必須得到遵守,其中包括建立主要機制和制度,“綠色氣候基金”將成為德班氣候大會核心議題。菲格雷斯表示,應對氣候變化不僅僅關係到環境問題,而且意味著對全球生產、消費等各個領域都要進行革命性變革。
期待達成“德班路線圖”
作為德班氣候變化會議的主要議程之一,續簽《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無疑將是各方在此次會議上談判的重點。
歐盟代表團談判代表27日舉行新聞發布會表示,歐盟期待此次會議落實《坎昆協定》成果,啟動“綠色氣候基金”,同時期待能夠達成約束性減排目標。但歐盟氣候變化談判代表表示,歐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只占全球排放量的11%,在一些主要經濟體不承諾減排以及俄羅斯、日本、加拿大不準備續簽《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情況下,歐盟承諾強制減排意義不大。他表示,歐盟對簽署約束性減排協定持開放態度,期待達成“德班路線圖”,並形容這樣的“德班路線圖”為“訂婚”,即主要經濟體承諾減排及如何實現減排,但可以暫不規定開始強制減排的日期。
開發中國家對續簽《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態度堅決。“基礎四國”(中國印度巴西南非)在日前舉行的第九次氣候變化部長級會議上提出一個共同目標,即堅持《京都議定書》的二期承諾,希望在美國能夠做出量化減排承諾的基礎上,進一步落實開發中國家的減排行動。“77國+中國”和小島國都支持這個立場,英國也表態支持。英國外交部氣候變化特別代表約翰·阿什頓25日表示,英國正在努力推動歐盟把溫室氣體減排目標無條件地從20%提高到30%。為此英國還願意進一步提高自己的減排目標。
但一些已開發國家在該問題上立場迥異。美國氣候變化談判特使斯特恩近日表示,在德班氣候會議上美國不會就《京都議定書》問題與各方進行磋商,也不認為各方會在德班對2020年前的減排承諾達成具有約束力的協定。日本環境大臣細野豪志近日表示,日本反對延長《京都議定書》,希望達成所有主要排放國都參與的公平、具有約束力的新國際框架協定。
落實資金和技術安排是關鍵
氣候資金安排和技術轉讓關係到各國特別是廣大開發中國家切身利益,也是德班氣候變化會議的一個焦點。氣候資金安排分為短期資金和長期資金。根據《坎昆協定》,已開發國家應該在2010年至2012年為開發中國家提供300億美元的“綠色氣候基金”,這是短期資金。長期資金是在2012年至2020年,每年提供1000億美元支持開發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
開發中國家希望已開發國家儘快落實這些氣候資金安排,幫助開發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也發出呼籲,敦促富裕國家的政府在經濟困難時期加大捐款力度,以免這項全球性氣候變化基金面臨成為一個“空殼”的危險。祖馬力主在德班氣候會議上啟動“綠色氣候基金”,並希望已開發國家提供“綠色氣候基金”的啟動資金。在氣候融資方面,非洲國家強調,資金問題常務委員會應投入運行,並建議設立一個關於長期融資的附加議程。在技術轉讓方面,非洲國家認為德班會議應做出決定,使已開發國家向開發中國家的技術轉讓機制在2012年實現運轉。
已開發國家對此態度不一。歐盟27日表示,歐盟承諾在2010年至2012年提供72億歐元應對氣候變化資金,目前已經兌現其中的2/3,並願意進一步提供相關資金,支持建立金融支持機制。美國氣候變化特使斯特恩表示,美國贊成設立“綠色氣候基金”幫助開發中國家應對氣候變化,不過設立基金的大門並非只對已開發國家開放,對開發中國家、私營機構也是敞開的。

公約

【《公約》的制定】《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United Nations Framework Convention on Climate Change,簡稱《公約》)是1992年5月在聯合國紐約總部通過的,同年6月在巴西里約熱內盧舉行的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期間正式開放簽署。《公約》的最終目標是“將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穩定在防止氣候系統受到危險的人為干擾的水平上”。
世界氣候變化世界氣候變化
《公約》說:“感到憂慮的是,人類活動已大幅增加大氣中溫室氣體的濃度,這種增加增強了自然溫室效應,平均而言將引起地球表面和大氣進一步增溫,並可能對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產生不利影響。”
《公約》是世界上第一個為全面控制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排放,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給人類經濟和社會帶來不利影響的國際公約,也是國際社會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問題 上進行國際合作的一個基本框架。目前已有192個國家批准了《公約》,這些國家被稱為《公約》締約方。此外,歐盟作為一個整體也是《公約》的一個締約方。
《公約》締約方作出了許多旨在解決氣候變化問題的承諾。每個締約方都必須定期提交專項報告,其內容必須包含該締約方的溫室氣體排放信息,並說明為實施《公約》所執行的計畫及具體措施。
《公約》於1994年3月生效,奠定了應對氣候變化國際合作的法律基礎,是具有權威性、普遍性、全面性的國際框架。
《公約》由序言及26條正文組成。它指出,歷史上和目前全球溫室氣體排放的最大部分源自已開發國家,開發中國家的人均排放仍相對較低,因此應對氣候變化應遵循“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根據這個原則,已開發國家應率先採取措施限制溫室氣體的排放,並向開發中國家提供有關資金和技術;而開發中國家在得到已開發國家技術和資金支持下,採取措施減緩或適應氣候變化。
【《公約》締約方大會】
自1995年以來,《公約》締約方大會每年召開一次。
第2至第6次締約方大會分別在日內瓦京都布宜諾斯艾利斯波恩海牙舉行。1997年12月,第3次締約方大會在日本京都舉行,會議通過了《京都議定書》,對2012年前主要已開發國家減排溫室氣體的種類、減排時間表和額度等作出了具體規定。《京都議定書》於2005年開始生效。根據這份議定書,從2008年到2012年間,主要工業已開發國家的溫室氣體排放量要在1990年的基礎上平均減少5.2%,其中歐盟將6種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削減8%,美國削減7%,日本削減6%。  八國集團就長期減排目標達成一致
2000年11月份在海牙召開的第6次締約方大會期間,世界上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堅持要大幅度折扣它的減排指標,因而使會議陷入僵局,大會主辦者不得不宣布休會,將會議延期到2001年7月在波恩繼續舉行。談判形成歐盟-美國-發展中大國(中、印)的三足鼎立之勢。美國等少數已開發國家執意推銷“抵消排放”等方案,並試圖以此代替減排;歐盟則強調履行京都協定,試圖通過減排取得優勢;中國和印度堅持不承諾減排義務。
2001年10月,第7次締約方大會在摩洛哥馬拉喀什舉行。會議通過了有關京都議定書履約問題(尤其是CDM)的一攬子高級別政治決定,形成馬拉喀什協定檔案。該協定為京都議定書附屬檔案一締約方批准京都議定書並使其生效鋪平了道路。
2002年10月,第8次締約方大會在印度新德里舉行。會議通過的《德里宣言》,強調減少溫室氣體的排放與可持續發展仍然是各締約國今後履約的重要任務,強調應對氣候變化必須在可持續發展的框架內進行。“宣言”重申了《京都議定書》的要求,敦促工業化國家在2012年年底以前把溫室氣體的排放量在1990年的基礎上減少5.2%。
2003年12月,第9次締約方大會在義大利米蘭舉行。在美國退出《京都議定書》的情況下,俄羅斯不顧許多與會代表的勸說,仍然拒絕批准其議定書,致使該議定書不能生效。為了抑制氣候變化,減少由此帶來的經濟損失,會議通過了約20條具有法律約束力的環保決議。
2004年12月,第10次締約方大會在阿根廷布宜諾斯艾利斯舉行。 本次大會期間,與會代表圍繞《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生效10周年來取得的成就和未來面臨的挑戰、氣候變化帶來的影響、溫室氣體減排政策以及在公約框架下的技術轉讓、資金機制、能力建設等重要問題進行了討論。
2005年11月,第11次締約方大會在加拿大蒙特婁市舉行。2005年2月16日,《京都議定書》正式生效。本次會議為期12天討論關於運行的細節問題,包括靈活機制的履行程式等。靈活機制的討論主要包括聯合履約監督委員會問題和清潔發展機制理事會的建議。2005年11月,在加拿大蒙特婁市舉行的COP11達成了40多項重要決定。其中包括啟動《京都議定書》新二階段溫室氣體減排談判。本次大會取得的重要成果被稱為“蒙特婁路線圖”。
2006年11月,第12次締約方大會在肯亞首都奈洛比舉行。大會取得了2項重要成果:一是達成包括“奈洛比工作計畫”在內的幾十項決定,以幫助開發中國家提高應對氣候變化的能力;二是在管理“適應基金”的問題上取得一致,將其用於支持開發中國家具體的適應氣候變化活動。
2007年12月,第13次締約方大會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舉行,會議著重討論“後京都”問題,即《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在2012年到期後如何進一步降低溫室氣體的排放。15日,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通過了“巴厘島路線圖”,啟動了加強《公約》和《京都議定書》全面實施的談判進程,致力於在2009年年底前完成《京都議定書》第一承諾期2012年到期後全球應對氣候變化新安排的談判並簽署有關協定。
2008年12月,第14次締約方大會在波蘭波茲南市舉行。 八國集團領導人就溫室氣體長期減排目標達成一致,並聲明尋求與《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其他締約國共同實現到2050年將全球溫室氣體排放量減少至少一半的長期目標,並在公約相關談判中與這些國家討論並通過這一目標。同時會議總結“巴厘島路線圖”一年來的進程,正式啟動2009年談判進程。按照工作計畫,明年3月底、4月初、6月初分別在德國波恩舉行會議,明年6月各方將拿出談判文本,8月或9月還將召開一次氣候峰會,以便最終在12月的哥本哈根會議上取得成果。
2009年12月7日至19日,第15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5次締約方會議在丹麥哥本哈根舉行。經過馬拉松式的艱難談判,大會分別以《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締約方大會決定的形式發表了不具法律約束力的《哥本哈根協定》。《哥本哈根協定》維護了《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其《京都議定書》確立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就已開發國家實行強制減排和開發中國家採取自主減緩行動作出了安排,並就全球長期目標、資金和技術支持、透明度等焦點問題達成廣泛共識。大會授權《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及《京都議定書》兩個工作組繼續進行談判,並在2010年底完成工作。溫家寶總理出席會議並發表了題為《凝聚共識 加強合作 推進應對氣候變化歷史進程》的重要講話,全面闡述中國政府的立場主張。
2010年11月29日至12月11日,第16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6次締約方會議在墨西哥海濱城市坎昆舉行。會議一是在《京都議定書》下,確定已開發國家締約方在2012年後第二承諾期的減排指標;二是在《公約》長期合作行動特設工作組下,沒有參加《京都議定書》的已開發國家應該承擔與其他已開發國家可相比的減排指標。本次會議推動氣候談判進程繼續向前,向國際社會發出了積極信號。
2011年11月28日至12月9日,第17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7次締約方會議在南非海濱城市德班舉行。 “綠色氣候基金”是德班氣候大會核心議題。一是落實2010年墨西哥《坎昆協定》的成果,啟動“綠色氣候基金”,加強應對氣候變化的國際合作;二是關於續簽《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的談判。
2012年11月26日至12月7日,第18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8次締約方會議卡達多哈舉行。會議最終就2013年起執行《京都議定書》(簡稱《議定書》)第二承諾期達成了一致;第二承諾期以8年期限達成一致。大會還通過了有關長期氣候資金、《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以下簡稱《公約》)長期合作工作組成果、德班平台以及損失損害補償機制等方面的多項決議。加拿大、日本、紐西蘭及俄羅斯已明確不參加《議定書》第二承諾期。
2013年11月11日至11月22日,第19次締約方會議暨《京都議定書》第9次締約方會議波蘭華沙舉行。會議通過了德班平台、資金、損失損害補償機制一攬子決議。
【《公約》工作組會議】
2007年,為制訂2012年後的應對氣候變化長期行動,實現《公約》的最終目標,在印度尼西亞巴厘島召開的《公約》第13次締約方大會決定設立一個特設工作組,並稱之為《公約》長期合作行動特設工作組。
該工作組原本應在2009年哥本哈根大會時結束使命,但哥本哈根大會形成的《哥本哈根協定》延長了工作組的授權。

談判

德班氣候大會於2011年12月11日早晨5點半落下帷幕,大會通過了“德班一攬子決議”(DurbanPackageOutcome)。建立德班增強行動平台特設工作組,決定實施《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並啟動綠色氣候基金,德國和丹麥分別注資4000萬和1500萬歐元作為其運營經費和首筆資助資金。
“這是一屆具有里程碑意義的會議,不僅僅因為它是歷史上耗時最長的氣候大會,而且為全人類應對氣候變化描繪了詳細圖景。”聯合國氣候框架公約秘書處執行秘書菲格里斯說。

怒斥

在2011年12月11日凌晨的最後一次全體大會上,中國代表團團長、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解振華在發言時高聲怒斥已開發國家,贏得很多與會代表的鼓掌喝彩。
解振華在發言中強烈批評一些已開發國家拒不履行承諾、反而向開發中國家施壓的做法。他說,“一些國家,我們不是看你說什麼,我們是在看你做什麼。一些國家已經做出承諾,但並沒有落實承諾,並沒有兌現承諾,並沒有採取真正的行動。”
說到這裡,解振華的聲調逐步提高,接連發出質問。
“講大幅度率先減排,減了嗎?要對開發中國家提供資金和技術,你提供了嗎?講了20年到現在並沒有兌現。我們是開發中國家,我們要發展,我們要消除貧困,我們要保護環境,該做的我們都做了,我們已經做的,你們還沒有做到,你有什麼資格在這裡講這些道理給我?!”
中國代表團團長解振華:“要想真正的實現應對氣候變化,就要兌現自己的承諾,採取切實的行動真正實現應對氣候變化的目標。可是現在我們看到一些國家,我們不是看你說什麼,我們看你做什麼。
在工作間隙與中新社記者聊天時,解振華說,已開發國家人均GDP是開發中國家的很多倍,他們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還在增長,而開發中國家面臨消除貧困、發展經濟的艱巨任務,為什麼非要強加給開發中國家不合理的減排指標?
他說,有些國家的排放是奢侈性排放,是錦上添花,有些國家的排放是發展排放,有些國家的排放則是生存排放。中國既有發展排放,也有生存排放,另外還有24%是為了別人,主要是已開發國家的消費而排放。“如果要講公平,就應該按人均歷史累積排放來規定各國的減排義務,而不是光看排放總量。”
一位和他交手多年的談判代表說,解是一個“強硬”的對手,有非常強的氣場。解振華說,“中國有理,我們怕啥!”在他看來,和外國人談判,就得要硬氣,“你不硬氣,不但爭不來利益,還得不到尊重”。他說,很多談判對手都成了他的好朋友。
在同事的眼中,解振華是個“工作狂”,不停給自己加任務。為了不讓德班大會無果而終,解振華的日程表上,除了大會,小會不斷。與基礎四國、77國集團、美國、歐盟等的反覆多邊或雙邊磋商,讓他的兩位翻譯常常吃不上飯。
德班氣候大會再次拖入“加時賽”後,解振華奔走在會場和不同的會議室之間。對於一些已開發國家在最後關頭,還在不斷提出新的要求,解振華直言道,“這就是攪局”。他質問說,“這時候還在提新要求,到底是想辦成事呢,還是想辦砸事?”
12月11日清晨,冗長的氣候大會終於宣告閉幕。解振華快步走出會場,眼裡布滿了血絲。南非海濱城市德班此時天光微亮。
面對蜂擁而至的記者,略顯疲憊的解振華笑著說,“我們很高興地看到,大會就《京都議定書》第二承諾期做出安排,啟動了綠色氣候基金……”。在中國、印度等基礎四國和其他發展中國的共同努力下,“終於得到了我們滿意的結果”。
隨行人員說,過去24個小時,62歲的解振華睡了不到三個小時,早上只簡單吃了點麵條和粥。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