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固體廢物地下處置技術

德國固體廢物地下處置技術

《德國固體廢物地下處置技術》共11章,第1章~第9章主要介紹了德國固體廢物地下處置技術發展概況、殘存物質和廢物在岩石空間的地下處置(填埋場和廢物處置場的地質技術描述)、廢物地下填埋場的地質條件約束、固體廢物地下運輸技術、轉裝技術、充填技術、運輸總方案的評價方法以及放射性廢物處理技術等。第10章和第11章介紹了德國9個礦井對固體廢物地下處置的工作實例和充填技術規程。《德國固體廢物地下處置技術》適合礦山、科研設計院所、高等院校的採礦、環保專業的科技人員、大專院校師生以及管理人員閱讀參考。

基本介紹

  • 書名:德國固體廢物地下處置技術
  • 出版社:冶金工業出版社
  • 頁數:321頁
  • 開本:16
  • 品牌:冶金工業出版社
  • 作者:赫英臣 席北斗
  • 出版日期:2010年6月1日
  • 語種:簡體中文
  • ISBN:9787502452599, 7502452591
基本介紹,內容簡介,作者簡介,圖書目錄,序言,

基本介紹

內容簡介

《德國固體廢物地下處置技術》是由冶金工業出版社出版的。

作者簡介

赫英臣,黑龍江省雞西市人,1941年5月生。河北工程大學教授,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兼職教授、諮詢專家,德國地質學會會員。1962年畢業於黑龍江工學院(現哈爾濱理工大學),於1986-1989年在德國亞琛工業大學(THAachen)工程地質與水文地質研究所進修,獲名譽博士學位。早期研究方向主要是煤礦的“三下”採煤技術,主攻方向為水體下安全開採,發表論文50餘篇。自德國進修之後,主要研究方向為固體廢物安全處理與處置技術,廢物填埋場的選址技術,地下水保護與污染控制技術等。曾完成國家“八五”攻關,“863”和“973”國家計畫的重大課題與專題,獲多項獎,發表相關論文60餘篇,專著7部。在德國進修時編著的《固體廢物安全處置與污染治理技術》(德文版),已成為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的教科書,其他幾部書都是固體廢物處理和處置技術方面的重要著作。
作者是我國當前研究固體廢物安全處理與處置技術起步較早、論著較多、經驗豐富的環保技術專家。

圖書目錄

1 導論
1.1 概述
1.1.1 殘餘物質和廢物區分的法律基礎
1.1.2 地下填埋場作業內部運輸
1.1.3 運輸、轉裝和堆填工具的劃分
1.1.4 基本概念與定義
1.2 地下填埋場的基本知識
1.2.1 地下填埋場的類型劃分
1.2.2 地下填埋場的安全螢幕障
1.2.3 廢物地下堆填作業方法

2 德國固體廢物地下處置技術發展概況
2.1 概述
2.1.1 初步評價
2.1.2 任務與策略
2.2 定義與展現的有用空間的解釋
2.2.1 定義
2.2.2 殘餘物質與廢物的二元性
2.2.3 可提供的有用空間
2.3 地下填埋殘渣種類和填埋地點
2.3.1 按廢物技術導則規定的廢物種類
2.3.2 焚燒殘渣
2.3.3 其他產品殘渣
2.3.4 混合殘渣
2.4 至今地下填埋處置措施的環境影響
2.4.1 地下多組分填埋處置場(類型I)
2.4.2 地下單組分填埋處置場(類型Ⅱ)
2.4.3 井下直接套用處置(類型Ⅲ)
2.4.4 間接套用地下處置(類型Ⅳ)
2.5 可選殘渣類型的產生量評價
2.5.1 按廢物技術導則確定的廢物種類
2.5.2 來自化石能源載體的焚燒殘渣
2.5.3 來自手工業生產和污染治理的殘渣
2.6 為處置目的的地下空間潛力的調查
2.6.1 鹽礦
2.6.2 煤礦
2.6.3 金屬礦井
2.6.4 石膏礦井
2.6.5 石灰岩礦
2.6.6 花崗岩礦井
2.6.7 其他礦產開採的礦井
2.6.8 地下空間以及空間增長的地區分布概況
2.7 對廢物地下處置將來發展的評價_
2.7.1 地下套用
2.7.2 廢物地下處理的效率和計畫
2.7.3 對地下填埋場的需求
2.8 將來的填埋場場地
2.9 結論和行動計畫

3 殘存物質和廢物在岩石空間的地下處置(填埋場和廢物處置場的地質技術建議)
3.1 保護目標
3.1.1 概述
3.1.2 人的保護
3.1.3 環境的保護
3.1.4 對礦床的保護
3.2 殘餘物質和廢物在岩石空間堆放的基本計畫與證明方案
3.2.1 已有礦井
3.2.2 新開採的填埋空間
3.3 地層
3.3.1 概述
3.3.2 要求
3.4 屏障
3.4.1 概述
3.4.2 地質屏障
3.4.3 地質技術屏障
3.5 勘探、試驗和監測
3.5.1 目的
3.5.2 項目管理
3.5.3 調查方法
3.5.4 成果的套用與評價
3.5.5 建檔(資料彙編)
3.6 填埋殘餘物質和廢物的岩石空間穩定性
3.6.1 概述
3.6.2 對穩定性的要求
3.6.3 穩定性證明
3.6.4 計算方法
3.6.5 建築工程的觀測
3.7 運移過程
3.7.1 概述
3.7.2 數據測定
3.7.3 長期安全分析
3.7.4 數學模型
3.7.5 釋出計算的計算程式
3.8 保護目標實現的證明
3.8.1 證明的類型和範圍
3.8.2 場址選擇
3.8.3 場地勘探
3.8.4 安全考慮
3.8.5 建設和作業階段
3.8.6 關閉
3.8.7 證明指示序列概況
3.8.8 法規與規範
3.9 附屬檔案
3.9.1 殘餘物質和廢物地下填埋原則上適合的岩層
3.9.2 關鍵字

4 廢物地下填埋場的地質條件約束
4.1 煤層開採後作為地下填埋場建設利用的地下空間
4.1.1 廢物安全填埋
4.1.2 作為地下填埋利用的煤層開採空間的地質條件約束
4.1.3 水文地質條件
4.1.4 煤礦開採產生的地下空間類型
4.1.5 殘餘物質和廢物充填的可能性
4.1.6 地下填埋可能性結論
4.2 特別要在岩石力學條件約束下來考慮地下填埋場的廢物處理
4.2.1 環境保護與廢物處理
4.2.2 廢物經濟計畫
4.2.3 在地質介質中填埋的廢物處置
4.2.4 廢物填埋方案設計
4.2.5 安全證明的岩石力學觀點
4.2.6 殘餘物質地下處置場
4.2.7 在鹽礦床地層中礦囊填埋場的支撐狀態是建立數學模型的典型成果

5 固體廢物地下運輸技術
5.1 垂直運輸
5.1.1 藉助罐籠和箕斗提升的井筒運輸
5.1.2 天井自溜運輸
5.1.3 螺旋溜槽
5.1.4 充填矸石自流管道運輸
5.1.5 管道運輸
5.1.6 階梯式溜槽
5.2 垂直、傾斜和水平運輸
5.2.1 稠流運輸
5.2.2 稀薄流運輸
5.2.3 氣動運輸
5.2.4 翻斗提升機和翻轉軸運輸機
5.3 傾斜和水平運輸
5.3.1 軌道運輸機
5.3.2 無軌車輛運輸
5.3.3 連續運輸工具

6 轉裝技術
6.1 堆垛機
6.1.1 結構與功能表現
6.1.2 潛在的危險
6.1.3 堆垛機的一般情況
6.2 吊車
6.2.1 結構與功能原理
6.2.2 潛在風險
6.2.3 吊車的一般情況
6.3 輥式運輸機
6.3.1 結構與功能原理
6.3.2 潛在風險
6.3.3 輥式運輸機的概況
6.4 礦倉與料倉
6.4.1 結構與功能
6.4.2 潛在風險
6.4.3 礦倉與料倉的一般情況
……
第2部分 套用技術規程
第3部分 採樣與分析
參考文獻

序言

應德國聯邦科技部航空航天德國中心國際辦公室的邀請,我與中國工程院劉鴻亮院士作為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代表團成員於1999年8月參觀了德國北部的一個固體廢物地下填埋場。Sondershausen過去曾是一個開採鉀鹽的礦井,該礦井和Herfa-Neurode礦井(德國第一個固體廢物地下填埋場)一樣,主要用作危險性廢物和一些一般性固體廢物的地下填埋。我們參觀了從地面廢物供貨、井筒和巷道運輸,直至到堆填空間封閉的全部作業過程。
通過參觀使我們了解到把廢物輸送到地下處置的可行性和一系列的優點,我們認為這確實是環境保護方面的一項有效措施。我國採礦業發達,地下空間容量大,把廢物運到地下處置也是將來環保政策的發展方向。
為了將德國的廢物地下處置技術向中國推廣,德國亞琛工業大學的L.Krapp教授發揮了重要作用,在他的倡導下我們在1998年成立了項目組,為爭取在北京西部門頭溝地區建設第一個廢物處置示範場地做技術準備。《德國固體廢物地下處置技術》一書可以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也會啟發我們更深入去研究固體廢物的地下處置技術。本書內容豐富,除廢物處置的技術方法外,還有運行實例和技術規範方面的介紹,該書還特別系統地介紹了德國北維州採礦委員會編寫的《固體廢物地下充填技術規程》。該規程的指導思想很明確,就是要使廢物地下處置必須立足於安全;利於保護環境、保護礦床,利於礦井開採,確保作業人員人身安全;使廢物處置一步到位,不出現二次污染,遠離生物圈,確保生物圈的生態環境安全。因此,這個技術規程值得我們認真借鑑學習,深入研究。在此基礎上也要考慮我國廢物地下處置工作應該有一個什麼樣的技術規程作指導,應該有一個什麼樣的技術標準,應以哪些法律規定作為依據,這些問題是我們要面對的挑戰,我們要儘快做好技術準備。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