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和園大戲樓

德和園大戲樓

大戲樓在頤和園德和園內。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建。德和園大戲樓建於大型院落“德和園”內,是中國現存最大的古戲樓。它高21米,分上中下三層。下層天花板中心有天井與上層戲台串通,中層戲台設有絞車,可巧設機關布景,上天入地,變化無窮。 大戲樓面對頤樂殿,翹角重檐三層,高21米,底層舞台寬17米。三層舞台之間均有天井通連,可表現升仙、下凡、入地諸情節。底層舞台地下室有水井、水池,可設定水法布景。南部毗連的兩層扮戲樓是規模巨大的後台。清末,京劇藝術勃興,著名演員如譚鑫培楊小樓等曾在此為慈禧演戲。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德和園大戲樓
  • 外文名:Heart and garden theater building
  • 朝代:清朝
  • 建造時間:1891年
  • 地理位置:北京
簡介,概述,建築特色,修繕工程,1984年修繕,2011年修繕,修後重開,

簡介

中國清代有三大戲樓馳名中外,它們是頤和園內德和園大戲樓、故宮博物院暢音閣大戲樓和河北承德避暑山莊內的清音閣大戲樓。它是中國目前保存最完整、建築規模最大的古戲樓。它位於仁壽殿西北,宜芸館東。它總高約22米,第三層檐口以下的高度18米,底層舞台總寬17米,總深16米。戲台共有三層台面,名福、祿、壽三台 。每一層台面都設上下場門,可同時演出。大戲樓首層上部有七個天井,地面有六個地井,天井、地井都通向後台,演員可從中出入。雪花可從天井飄下,水景可從地井噴出。台面地板下還安置了水缸,起聚音和共鳴作用。戲台還設有翻板和高壓水機等機關。神仙自天而降,鬼怪由地而出,十分驚險壯觀。
德和園大戲樓德和園大戲樓
清代宮廷每逢慶典都有演戲活動,乾隆以後此風愈盛,戲樓、戲台也就成了宮廷及御苑中不可缺少的一種建築物。慈禧嗜好京劇,聽鸝館內小戲台已不適應當時的需要,因此另選仁壽殿與樂壽堂之間的怡春堂舊址興建德和園大戲樓。戲樓的對面是慈禧聽戲的場所——頤樂殿,一旁的偏殿是慈禧賞給王公大臣們聽戲的場所。儘管大戲樓成了慈禧個人的享樂之地,但她的愛好也無意中促進了京劇流派的發展。當時紅極一時的京劇演員譚鑫培及楊小樓曾在這裡獻技。

概述

在德和園內,與承德避暑山莊里的清音閣、紫禁城內的暢音閣,合稱清代三大戲台。德和園大戲樓是為慈禧60歲生日修建,專供慈禧看戲。高21米,在頤和園中僅次於最高的佛香閣。戲樓共三層,後台化妝樓二層。頂板上有七個“天井”,地板中有“地井”。舞台底部有水井和五個方池。演神鬼戲時,可從“天”而降,也可從“地”而出,還可引水上台。德和園大戲樓,是專為慈禧演戲的地方。是僅次於佛香閣的高大建築。德和園大戲樓始建於清代末葉,高達二十一米,在古典建築中,是我國目前保存最完整,建築規模最大的古戲樓。它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和歷史價值。德和園大戲樓與我國京劇藝術的發展有著直接的關係。京劇經過多年的演變,最後成為一個完美的劇種,是在德和園大戲樓完成的,這是它的重要歷史價值。

建築特色

德和園是頤和園內專為慈禧看戲修建的大型建築群,由大戲樓、扮戲樓、頤樂殿、看戲廊等建築組成。從1891年到1895年建成,消耗白銀71萬兩。這裡原為清乾隆時期怡春堂舊址。德和園的地基就坐落在怡春堂遺址的廢墟上,全園占地面積3851平方米,是一個四進院落,以大戲樓為主體,包括園門、大戲樓、看戲廊、頤樂殿、後罩殿、配殿、後垂花門等。大戲樓翹角重檐,氣勢恢弘,莊嚴雄峻,令人讚嘆。
德和園外景德和園外景
“德和”出自《左傳》:“君子聽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意思是君子聽了美好的音樂,就會心平氣和,從而達到道德高尚的境界。此樓專為慈禧看戲而建,大約也是取這個意思。大戲樓是舞台,扮戲樓是演員化裝的地方,正對著大戲樓北面的頤樂殿,即是慈禧看戲的地方。頤樂殿裡面設有寶座和供慈禧休息的寢室等,裝飾陳設頗為講究、奢華。慈禧是個戲迷,也很懂戲。聽戲的時候,常常聽著演員唱,她會拍腿擊節,有時還跟著哼唱幾句,興致來時,還會粉墨登場,演個角色。不少京劇名家在這裡唱過戲。
當年,德和園(大戲樓)與紫禁城裡的暢音閣、承德避暑山莊的清音閣並稱清宮三大戲台,德和園(大戲樓)是最大的。大戲樓共三層,稱福、祿、壽三台,第一層台是樂隊演奏的樂池,其他兩台是演出台。總高21米,底層的戲台寬17米,戲台的頂板有天井,台底有地井。用來表現戲劇中神仙從天而降、雪花從天上飄下來、鬼怪從地下鑽出的場面。戲台下面有水井,演出需要時,可以噴出水來。
德和園院內德和園院內
據清宮史料記載,從光緒21年大戲樓建成到光緒34年這13年間,德和園大戲樓共上演過200餘出不同劇目。慈禧在這裡看戲達260多場次,慈禧看戲在戲台對面的頤樂殿里,由后妃、公主、福晉等陪同,看戲廊是王公大臣看戲的地方,那時,光緒也只能坐在看戲廊上陪看。
大戲樓面對頤樂殿,高21米,翹角重檐三層,底層舞台寬17米。三層舞台之間均有天井和地井通連,頂部有絞車牽引,可表現戲劇中升仙、下凡、入地等神出鬼沒的情節戲台底部有一口深井和四個水池,用以設定水法布景,在演出《水漫金山》之類的戲時,舞台上能出現滔滔白浪。大戲台的後半部分是兩層的扮戲樓,是規模巨大的後台,演員們在此化裝和上場前的候場:大戲台對面是慈禧看戲的頤樂殿,殿中有專設寶座,但慈禧一般總坐在頤樂殿西裡間窗前的木炕上。頤樂殿東西兩側的看戲廊原來是分成一個個小間,按規定凡被賞看戲的王公大臣、貝子貝勒均坐在此處看戲。
德和園大戲樓與我國京劇藝術的發展有著直接聯繫。由於清朝歷代統治者都愛好京劇,使京劇藝術到了清末進入極盛時期,著名演員譚鑫培楊小樓王瑤卿等都曾在此為慈禧演戲。

修繕工程

1984年修繕

1984年9月10日,德和園整修後,正式對外開放,並成為頤和園一個新的景點。改造後的德和園,利用原有古建房屋及歷史記載,以原狀陳列和專題陳列的方式開闢為展區,其中大戲台和頤樂殿布置為原狀陳列,扮戲樓陳列車輿、戲衣,東看戲廊布置為“慈禧生活用品展”,西看戲廊布置為“清代宮廷玻璃器皿展”,兩廊展廳壁間陳列多幅慈禧在頤和園的生活照片。後院東、西配殿分別布置為帝後休息室,共陳列文物數百件。除了恢復大戲樓、頤樂殿及慶善堂慈禧畫像等外,還增加慈禧等人的模擬蠟像。服務人員穿著當年清代女官、宮女、太監、侍衛等宮裝,按照宮廷的生活方式為遊人提供服務。當時,還真的迎來了許多的旅遊者,人們才知道頤和園裡還有這么好的地方,聽說過“德和園”,但是沒有來過的人紛紛趕過來一飽眼福。對於這個訊息,國內外許多新聞媒體都進行了報導,一時成為熱門話題,影響很大。

2011年修繕

金龍和璽彩畫描下最後一筆,細雨朦朧中的大戲樓仿佛又回到了光緒年代,將有戲劇名角登台咿咿呀呀唱起來。昨天,我國現存最完整、建築規模最大的皇家戲樓德和園大戲樓完成修繕。11月底,德和園景區修繕工程將全部完工,並於2013年3月正式對遊客開放。
德和園前身叫怡春堂,始建於乾隆十五年,清漪園(頤和園前身)時期是乾隆遊園的臨時休憩場所,毀於道光二十四年的一場火災。光緒時期重修頤和園,為滿足帝後尤其是慈禧太后的娛樂生活,樣式雷第七代傳人雷廷昌負責將怡春堂舊址改建為德和園。德和園是一組大型的宮廷戲園建築,大戲樓位於德和園一進院內,是中國清代三大戲樓之一。大戲樓也見證了晚清的戲劇高峰,當時紅極一時的京劇演員譚鑫培、楊小樓都曾在這裡獻技,因此它被喻為中國京劇藝術的搖籃。
進入正在修繕中的德和園,入目便是被腳手架包裹嚴實的大戲樓,上百名工人正穿梭其間,空氣中瀰漫著淡淡的木頭味。大部分修繕工程都得靠純手工作業,負責為彩畫貼金的工人為了手底下不差分毫,甚至要屏住呼吸。
頤和園有關負責人介紹,此次修繕是新中國成立後對德和園景區規模最大的一次“動作”,包括大戲樓、頤樂殿、慶善堂等24座古建築,“此次修繕依然遵照不改變文物原狀、不破壞文物價值、最大限度保留和最小干預的原則,維持德和園的建築法式、不同時期的構造特點和歷史遺存。”修繕工程將持續到2012年11月底,然後進行封閉布展。
德和園景區將拆除建築的裹壟屋面,恢復傳統清水捉節屋面;更換糟朽嚴重的木構件和望板;恢復古建門窗裝修形式;室內重新裱糊,裝修燙蠟;按照光緒時期德和園彩畫樣式、紋飾進行恢復。同時,將恢復光緒時期東西看戲廊原有的格局和功能,1953年東西看戲廊被封閉改作展室。
上次修繕破壞了原有模樣
德和園大戲樓“穿”回光緒時期德和園大戲樓“穿”回光緒時期
德和園景區位於仁壽殿景區西北側,從仁壽殿景區走過,沿著仁壽南殿北側一條幽深石板路走二十幾步,推開一扇小門進入,便來到正在修繕的德和園景區。
德和園上一次修繕還是1955年,如今已時隔近60年。
頤和園管理處頤和園建設部副主任劉瑗介紹,上世紀進行油飾彩畫整修時,由於條件有限,沒有嚴格依照舊有彩畫進行描繪。修繕過程中,一些建築的原有門窗也被換成了玻璃門。此外,德和園建築群上原有的屋頂是瓦塊上下搭在一起的,被稱為“清水捉節”,但由於漏雨,被刷上了一層灰,卻不再是原來的模樣。
建築格局等恢復舊貌
此次修繕,是新中國成立後對德和園進行的規模最大、最科學嚴謹的一次修繕,對上述與原貌不一樣的形式進行了去除。
昨日在修繕現場,高大雄偉的大戲樓被工程腳手架圍了個嚴嚴實實。不同於現代工地,整個修繕現場沒有鋼筋水泥,空氣中飄散著淡淡的木頭氣味。一名工人正給完成彩畫的金龍刷上金膠,再將比紙還薄的金箔輕輕貼在上面,一條金龍頓時熠熠生輝。
據介紹,此次修繕力圖將德和園恢復光緒時期舊貌,包括恢復傳統清水捉節屋面;恢復古建木質門窗裝修形式;室內重新裱糊;按照清光緒時期德和園彩畫樣式、紋飾進行恢復;將1953年因遊覽需要而把德和園東西看戲廊封閉改作的展室,依照歷史原貌重新恢復為遊廊,恢復光緒時期東西看戲廊原有格局和功能。
此外,對建築結構進行了全面的整修,更換了糟朽嚴重的木構件和望板。
揭秘
新牆壁基紙壽命可達百年
此次修繕,德和園的室內牆壁表層採用了益壽延年圖樣的銀印花紙。這種紙迄今為止最接近清代皇宮的標準,經過了3年的反覆試驗才達到滿意效果。
內牆壁表層最裡面一層基紙,來自於安徽潛山的傳統作坊,是用桑樹皮纖維製作而成,並且要橫縱交織貼上6層。
“這次重新裝裱後的基紙抗張力保守估計可達100年”,頤和園的紙絹類保護專家王敏英介紹道,“我曾經在故宮的倦勤齋取到過乾隆時期基紙的樣本,二百多年了,仍保持了較好抗張力。我們在保護古建的同時,也把傳統的棚壁糊飾延續下去。”
12個監測裝置防古建沉降
修繕後,德和園將採用最先進的技術進行監測,為保護工作提供數據支持。
前期,監測人員已使用三維數字掃描技術採集古建築的基礎信息,通過計算機製作數字模型,測算出結構受力點。隨著修繕,監測人員在受力點安裝監測裝置,監測數據實時傳回到監測平台,一旦古建發生沉降、傾斜、位移等,監測人員能在第一時間獲知並進行處理。
據介紹,德和園大戲樓將安裝12個感測器,監測精確度可達毫米。
新聞背景
德和園建築群始建於光緒十七年(1891年),是一組大型的宮廷戲園建築。戲樓位於德和園一進院內,是中國清代三大戲樓之一,也是目前國內保存最完整、建築規模最大的古戲樓。它是晚清宮廷戲劇活動的主要場所,見證了晚清戲劇的昌盛,具有極高的文化和社會價值。
此次修繕工程於2011年10月10日開工,計畫於2012年11月底竣工。修繕包括大戲樓、頤樂殿、慶善堂等24座古建築,總占地面積約5940平方米,建築面積約3940平方米。

修後重開

經過18個月的封閉修繕,頤和園德和園2013年4月25日正式重新對外開放,園內大戲樓將再次傳出悠揚的京腔古韻。除了每天9時至16時,每逢正點的戲曲、歌舞等演出外,頤和園正在籌備一部歷史大劇,並與北京京劇院合作,將恢復百年前在這裡演出過的部分傳統劇目。
德和園大戲樓
舉辦的《慶演昌辰——慈禧與德和園演劇文物展》也在園內開幕。
由頤和園與北京故宮博物院聯合舉辦的首展《慶演昌辰——慈禧與德和園演劇文物展》,展出了來自故宮、頤和園、中央美院美術館、國家圖書館、第一歷史檔案館的128件精美絕倫的展品,為遊客解讀以慈禧和德和園大戲樓為背景的國粹京劇發展史。展期3個月,計畫於2013年7月25日閉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