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詩(微詩)

微型詩

微詩一般指本詞條

微型詩顧名思義就是短小的詩作,一般數行以內的小詩,特點是語句短少、修辭精到、內容深刻、意境深遠。古代的佛家禪偈可以說是微型詩的代表,近代微型詩在形式、內容上都有了更大的發展,逐步形成了獨特的創作團體。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微型詩
  • 別稱:微型散文詩
  • 出現年代:1917年初
  • 著名派別:新月派
介紹,發展,創作方式,方式,"四字"章法,範例,形式,代表作品,參考書目,

介紹

微型詩是三行以內的小詩,特點是短、精、深,優勢是快餐文學,難點是於一粒砂中雕刻世界。‘螺螄殼裡做道場’,要求著一種更為精細、精審與精製的藝術營造,同時也開拓了生活與詩的新天地。(《微型詩》創刊辭)
中國微型詩古已有之,現代微型詩也隨著現代小詩的產生應運而生。現代小詩誕生於“五四”前後,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改革開放以來,迎來了中國小詩創作第三次高潮(第一次為“五四”時期,第二次為“抗日戰爭”時期),詩人們紛紛致力於現代小詩的創作,這是時代變革與發展的需要。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世界信息的一體化進程加快,人們需要在短、頻、快的信息中獲取物質發展機遇,而其密不可分的精神食糧,即文學、藝術等,理所當然地不能去占用其寶貴時間和精力。加之生活節奏的加快,隨之而來的精神疲勞,使人們產生緊張、壓抑之感。這個時候,如果有瞬間的精神愉悅,必然會使人們的緊張和疲勞得到鬆弛,煥發新的激情。小詩以其篇幅、語言短小精悍,意味雋永深長滿足了這一需要,所以得到了較快的發展,而小詩中的微型詩創作也越來越豐富多彩,並逐漸形成獨立的創作群體。以上微型詩只單一從微詩的狹義角度而論,從廣義上來說,微型詩,應該還包括3段以內,100字左右的微型散文詩.

發展

1917年初發生的文學變革,是中國文學歷史上一個鮮明的界碑,標誌著古典文學的結束,現代文學的起始。上世紀末尾,在維新運動的直接促助下,就出現了突破傳統的觀念和形式,以適應社會改良與變革要求的嘗試,其中就包括“我手寫我口,古豈能拘牽”的新詩派,讓詩歌“適用於今,通行與俗”的詩界革命。雖然由於當時的條件尚未成熟,這一系列由社會變革的熱情所煽動的文學革新嘗試只開花,未見其果。但是,其文學因時而變的信念和關注社會變革的使命感,其向傳統文學觀念與手法挑戰的激進精神,都為後起的文學革命奠定了基礎。
1917年1月,胡適在《新青年》上發表了《文學改良論》,他從“一代有一代之文學(一時代有一時代之文學)”的文學進化論角度,認為文言文作為一種文學工具已經喪失了自身的再生力,中國文學要適應現代社會,就必須進行語體革新,廢文言而倡白話。他提出文學改良應從“八事”著手:須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須講求文法,不作無病之呻吟,務去濫調套語,不用典,不講對仗,不避俗字俗語。胡適此文的發表適逢其時,毫無疑問是文學革命的發難之作。在同年二月號《新青年》上,陳獨秀發表了措辭嚴厲的《文學革命論》,表明了更堅定的走文學革命之路的立場。文中提出“三大主義”作為“文學革命”的征戰目標:“曰推倒雕琢的阿諛的貴族文學,建立平易的抒情的平民文學;曰推倒陳腐鋪張的古典文學,建設新鮮的立誠的寫實文學;曰推倒迂晦的艱澀的山林文學,建設明了的通俗文的社會文學。”陳獨秀從內容到形式對封建舊文學持批判否定的態度,主張以“革新文學”作為革新政治改造社會之途。
“五四”文學革命在創作實踐上是以新詩的創作為突破口,而新詩運動則從詩的形式上解放入手。梁啓超曾努力在詩歌上進行實質性的改革,他提倡“新意境”“新語句”“古風格”,但最終因三者存在著實際上的矛盾,改革就此流產。胡適在綱領性的《談新詩》里明確提出,必須“推翻詞調曲譜的種種束縛;不拘格律,不拘平仄,不拘長短;有什麼題目,做什麼詩;詩該怎么做,就怎么做。”胡適無疑是中國第一個白話詩人,他的《嘗試集》充滿了矛盾,顯示出從傳統詩詞轉變到新詩的艱難歷程。那一時期,比較活躍的白話詩人還有劉半農、周作人等,他們的詩集主要發表在《新青年》《新潮》《少年中國》《學燈》等刊物,這些刊物是“五四”新文化運動的重要陣地。
1923年對於中國微型詩是極其重要的一年。冰心同時出版了《繁星》《春水》以及宗白華的《流雲小詩》,引起了人們對“小詩體”的關注與興趣。毫無疑問,冰心是中國微型詩之母。小詩體來源於外國,是在周作人翻譯的日本短歌和鄭振譯翻譯的泰戈爾《飛鳥集》影響。它的主要作者除了上述所提到了二位外,還有徐玉諾、何植三等人。小詩是一種即興式的短詩,一般以三五行為一首。小詩的出現,一方面表現了詩人對於詩歌形式的多方面努力和探索,另一方面從外部表現了詩人捕捉自己內心世界微妙感情與感受的努力。小詩體從外部客觀世界的描繪轉向內心感受、感覺的表現,句法與章法趨於簡約化。一般要求在三行以內,以巧以小制勝,表現作者剎那間的感興,寄寓一種人生哲理或美的情思。
我國詩歌發展的歷史,基本上依兩條線索發展。一條以儒家哲學為基礎,強調詩歌的濟世化人的功利作用,重詩的“興觀群怨”,帶有強烈的入世精神;一條以道家哲學為基礎,強調詩人審美體驗的深化和詩的審美境界的開拓,重內心觀照,帶有濃濃的出世色彩。然而,以上兩條線索的發展既非同步,亦非平行。禪屬宗教,詩屬藝術;兩者是不同的意識形態。但宗教與藝術之間往往有著趨同性,或有著形式上的異質同構。因而,二者是可以互相滲透的。而禪宗與詩歌的聯繫就更為密切了。
禪宗以“梵我合一”為其世界觀理論,在它看來,我心即佛,佛即我心,客觀世界中的萬物均為我心幻化而已。據說有一天,印宗和尚問眾人,風吹幡動,究竟是風動還是幡動?眾人或說風動,或說幡動。而慧能說:風也不動,幡也不動,而是人心自動。慧能後來成為禪宗的奠基人。故禪宗認為,既然人人皆有佛性——本心,那么只要能發掘出“本心”,就人人皆可成佛。而發掘本心的方法就是“頓悟”。“頓”是指“直接當下”,“悟”即妙悟。“頓悟”就是“直指人心,見性見佛”,它強調在直覺體驗中“直接當下地領悟佛教真諦。如果揭開禪宗神秘主義的宗教外衣,我們會發現,“頓悟”其實與藝術思維中的“靈感”十分相像。“這是一種非分析又非綜合、非片斷又非系統的飛躍性的直覺靈感”。它是人類的一種基本思維形式。錢學森把人類的思維分為三種形式,即抽象(邏輯)思維、形象(直感)思維和靈感(頓悟)思維。“頓悟”和藝術創造中的靈感有著同形同構的關係。
佛教倡導“攝心靜坐,潛神內觀,息慮靜緣”、“簡單為真理”,微型詩的創作主旨便是“以小取勝,以巧取勝”,那三行小詩正是佛的真實寫照,也正是非功利化的象徵。
現代心理學已經發現,靈感思維主要發生在潛意識,是顯意識和潛意識相互交融的結果。它的發生一般分為準備、鬆弛、爆發、驗證四個階段。對藝術創造主體而言,準備階段實際是一個長期觀察、不斷積累的過程,觀察時間越長,所積澱的形象形式也就越豐富,並最終形成某一定勢的直覺力。鬆弛階段的主要特點是理性思維加工停止,而非理性思維開始運轉,即顯意識活動處於停頓狀態,而潛意識活動漸趨活躍。因為靈感主要發生在潛意識,故這是靈感爆發的重要前提。禪悟是由欲界到禪界,主張“對境觀心”,即往往借取客觀事物作暗示,促使聯想的飛躍,從而獲得頓悟,達到佛我同一、物我雙忘的境界。而詩悟是由客觀到主觀,即從對外物的靜心觀照中獲得物我雙遺的審美愉悅。因此,兩者均不離欲界,又超越欲界,而這一超越又建立在不以功利為目的和靜心觀照的基礎上,最終又都獲得了心靈的淨化。這是禪悟與詩悟相通的又一個方面。這實質上就是藝術思維的超越性。只有超越了功利,審美主體才能在審美時獲得最大程度的審美愉悅。費歇爾在《美學》中說:“我們只有隔著一定的距離,才能看到美,距離本身能夠美化一切。”瑞士心理學家布洛更是明確指出,距離是美感的一種顯著特點。禪僧與詩人的這種超越功利性的頓悟正與這種“心理距離說”相符。一切文學的創作,根本便是靜其心。禪宗發展了他們的“言不盡意”說,把“不立文字”作為其根本宗旨之一。所謂“不立文字”,就是不藉助文字解釋禪法大意。在他們看來,每一個語言符號均有明確的規定性,而這種規定性會使被表達事物固定化。禪理是豐富的、多義的,只可意會,不可言傳。所以,語言文字遠遠代替不了禪理真義,而只能是幫助人們通向禪理真義的工具。禪理真義只能靠內心自悟。
“不立文字”並非“不用文字”,而是超越文字,將語言文字從邏輯的束縛中解放出來。“不可言說畢竟又要言說,不可表達卻還要表達;既不能落入平常的思辨、理性和語言,又得傳達、表示某種意蘊。這就不但把日常語言的多義性、不確定性、含混性作了充分的展開和運用,而且也使得禪宗的語言和傳道非常主觀任意,完全不符合日常的邏輯和一般的規範”。微型詩將短小的詩歌進行了進一步的再加工,縮之為精華,字里行前透著天地,言不盡意。四川大學的張弢教授曾提出過“無我相”的概念:儒、釋、道三家哲學的共同特徵是“無我相”;中國古典詩歌藝術的根本精神也是“無我相”。代表儒釋道三家精神的詩人屈原、王維和陶淵明三派詩歌,以藝術手段顯現至高無上之境——“物我皆忘”,“物我一體”。在此境界之中,詩歌作為藝術家心靈的外化,絕不是單純的語言文字對情感的宣洩,而是生命中修煉境界的極致,通達這種“無我”的人格境界和藝術精神,正是中國微型詩歌創作的根本精神。微型詩追求詩的意境,拘以體物而取之象外,張文勛先生在《從佛學的“六根”、“六境”說看藝術“境界”的審美心理因素》一文中,曾就佛學的“境界”說與藝術創造的“意境”說的關係,作過深入系統的論述,證明了二者之間有著密切的關係。

創作方式

方式

時下微型作品幾為時代主流,蓋現代社會的快節奏使然,人們對長篇大論失去了耐心,這實際上從某種程度上反映了這個時代的浮躁特徵,但既然存在了就自然有它的道理,我對此不歡呼也不踏貶,由著它去便了。簡單更讓人接受,簡單中也能出真理。
說到微型詩的創作,可以從以下兩點談起:
1、微型詩的隨意性。隨意不是隨便,更不是東拈西拿的拼湊。詩歌是文學作品,人之所以稱為高級動物就是因為人有思想。人對所見事物有所感想,便是文學的起始。
微型詩沒有古典詩歌格律的要求,所以就有了它的隨意性。你可以寓意,你可以抒情,你也可以邊隨意邊抒情。在寫作微型詩之前,你應當在腦海里明確兩點:一、我要寫什麼;二、我要怎么寫。一份內心的感情,你要用微型詩表現出來,你在腦海里有了一個寫作的輪廓,你可以先把它用普通散文的形式寫出來;有了成型的散文框架後,你就要開始“縮文”了,把華麗的辭藻扔了,把主幹留下來,再進行加工,便可以成為一篇微型詩了。當然,在微型詩的實際創作中,並沒有特定的程式,當代詩歌形式已經趨於鬆散的自由體。
2、微型詩的立意
微型詩創作應當遵循“先因風起皺而後揚波”的道理。也就是說,在動筆之前,先對某一個有了感覺的事物進行提煉,找出其中最閃亮的東西,從中挖掘出其內涵,確定自己的表達方向,然後再對其本身進行剪裁,使其情節完全符合自己的表達方向,如果不夠,還可根據表達的需要,充分發揮自己的想像,編出一些情節來為主題服務。這其中有一個提煉加工的過程,說得再通俗些就是,作品來源於生活但又比生活更高。

"四字"章法

對於微詩,各家說法不一,定義一直較為模糊,經過這幾年的接觸,給我總的感覺;微詩是一種現代化的,逾時速的,跨空間的,取長詩及古詩之精華,去傳統文藝之沉長和糟粕,形成的一種獨特的,精髓的,明朗的,讓現代人容易接受的文學體裁, 對於詩歌,它應該有自己的獨立性,也應該有包容之關係,因此對於文學來說,可以說它是一種獨立的體裁.在我國微型詩並不是當今才涎生的新生事物,早在20世紀初,微型詩就流行詩壇.說代表作家數冰心,她出版的《繁星》《春水》都是微型詩的前期代表作品.另外還有宗白華的《流雲小詩》,也是中國現代詩壇中具有典型意義的微型詩作品集.根據微詩(包括微型散文詩)的特點,筆者以為寫好微詩應該從"短\快\美\空"四字入手.
微詩的"短"
A.微詩,顧名思義,微者短小也.從其名,便也明確微詩要以短小為基本要求.
B.從詩作者的創作來看,微詩一般為100字以內,以三行為限的短體詩歌(微型散文詩則一般為三段,被除數不超過300字).可以這樣說,這是順應時代潮流和發展的需要,當今世界科學文化日新月異,經濟生活突飛猛進,人人都在趕時間,人人都在向時間要績效,空閒的時間和空間實在太少了,他們也就要求閒暇時能夠有一些短小,精華,有勁的精神糧食補充他們疲乏和勞累的精神世界,調節強烈的高節奏的現代生活,因此,許多短小精悍的文學藝術作品便應運而生,其中也包括我們的微詩.
微詩的"快"即時效性
A.微詩要生存,首先要適應社會的"快"節奏.這也在"短.B"談了.
B.任何文學作品都有褒善抑惡的作用,微詩也不另外.更何況微詩是順應潮流的產物,因此,其"快"就顯得更為重要了.在中國微詩論壇上唐淑婷詩友所作之<<跪行路>>堪稱時效性的典範:

範例

《追求》(組詩)
文/跪行路
(題記:貴州鄉村殘疾教師陸永康36年如一日地跪在講台上講課。
(一)
動地的木鞋聲
禪語
折而不曲的師魂
(二)
山路
撕咬 每一
(三)
講台上的曲膝
教學生做 直立的
(四)
三十六載跪行路
(五)
身軀跪下
許多人看到一座山 拔
微詩的"美"
A.微詩的結構美,詩文的結構之美,這裡的結構之美包含對漢語文字的解析。這類作品不僅能讓讀者感覺到賞心悅目,體現現代人結構生活的需求,體現人類的本能之唯美心理,更能體現漢語言文字的那種精神精緻完美的結構。如韓振球的《春》《夏》《秋》《冬》以及非馬的《磚》:
《春》
日子
被幾個可憐的人牽制著
在,生生世世中輪迴
《夏》
目光陰鬱
文章虛偽
火熱的詩情——反反覆覆的回憶
《秋》
曾經生意昂然的生命
被這無形之火
鍛鑄成這,漫天憔悴的風景
《冬》
誰的文字
水一樣的在水上
徘徊?澎湃?
《磚》作者:非馬
疊羅漢
看牆外面
是什麼
B.微詩的音樂美,古往今來詩歌的音樂美是眾多詩者我最終追求,在微詩創作上也有許多追求和創作者音樂美的詩者,如:
《蜻蜓》
蜻蜓飛呀
秋色
把妹妹的心事炫成一副畫
《 笑》
放開眼神的長線
把春天
飄在奶奶的臉上
《陽光》
陽光象美麗的麻花辮
纏著遊子的身體
石頭開花,一地純真的童年
賴楊剛的這幾首,就很好的體現了微詩的"節奏,韻味"等詩的音樂美.
C.微詩的想像美,但乏文學類作品都存在著想像美,微詩中的想像美更具經典性,短短的兩三行表現了豐富多彩的想像,何其美哉,在中微論壇上這樣的詩作,隨處可見,並且不泛有佳作,如:
《孵化》
文/張步伐
夜色是蛋清
我是蛋黃
夢正孵化著我
《梅》
--張明昭
一聲 冷艷的笑
驚慄了寒冬
D.微詩的意境美,意境是詩的靈魂,沒有好的意境,就可以說無所謂好詩,微型詩如何體現自身的意境美,也是創作微詩創作的一大難題,試看以下幾首:
《如果我死去》
文/自由鳥
請你繼續綻放生命的美麗
不要在我們相約的舊橋 淌下
晶瑩的憂傷
《夜行》
文/唐淑婷
月華拍肩,歸家的步履
如磬 驚起鄉路上
蟲鳴四濺
<早春的原野>
--傅月心
是誰,把原野潔白的面紗悄悄撤去,潮潤的面龐上,蒸騰起縷縷勻暢的呼吸。
你看,陽光被原野一節一節含在口中,甜美的滋味,一波一波滲透心底;這一刻,曾是一冬的希冀。
笑聲掠過身邊,小女孩手中的絲線,擎著一葉飛揚的綠。原野的心意,就這樣被藍天輕輕拾取……
E.微詩的情感美,文學藝術因情而生,為情而存,沒有情感的文學藝術作品猶如"行屍走肉,形同空骸",作為微詩筆者信奉這樣一句話,好詩讓情更真,好情讓詩更濃.例舉幾首,以饗詩友:
《悼屈原》
文/傅月心
一路行吟而來,奈何蛇蠍當道!擱淺的夢,在風中飄搖。
陸離劍,淬火於一腔熱血,劍光過處,淌出汨羅江深藍的淚,澆不息戰火熊熊。
一聲玉碎,驚醒千年浪濤;不沉的文字,凝成龍的脊柱!澄澈滾滾濁流,忠魂蓮蕊般芬芳,詩魂蓮芯般清苦。
《鴉片戰爭》
文/新綠
一把燒鴉片的烈火
燒出了清朝王國的腐敗
燒起了一場激憤
《父》
文/奧冬
默默注視著我的成長
猶如
注視地里的莊稼
微詩的"空"
《夕陽西下》
文/周末有約
——摘自組詩《斷腸人在天涯》
夕陽染病
像潦倒的詩人
醉落西湖
A.從微詩的內容而論,微詩具有廣泛性,即空曠性,它不僅是"言志""抒情""明理",還可以寫物寫景寫人寫天寫地寫世間萬物寫一切的所有,所有的一切,其所寫內容說有多寬就多寬,說有多廣就有多廣.
B.從微詩的意義而言,微詩可以寫好的,也可以寫壞的,並無所專指,實為空也.
C.從微詩的時間和空間而言,可以上書五千年,下寫五千年,可以寫宇宙的廣博,可以寫人間萬物.

形式

在所有的文學樣式中,詩歌是起源最早、歷史最久的一種樣式。散文、小說等文學作品要靠文字記錄才能流傳,而最早的詩歌是人們的口頭創作,靠口耳流傳,可以不依賴文字。像《左傳》所記的宋國築城民夫們諷刺華元的詩,就是口頭創作,那些民夫都是一個大字不識的。當然,這還不是最早的詩歌,最早的詩歌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詩歌的起源和勞動有關係。西漢時代的典籍《淮南子·道應訓》里有這樣的記載:
今夫舉大木者,前呼“邪許”,後亦應之,此舉重勸力之歌也。
許多人一起抬大木頭,用喊號子協調大家的步伐,鼓勵大家出力,號子很有節奏。如果在號子中加進一些有內容和有趣的話,那就是原始詩歌了。魯迅曾把這種喊著“杭育杭育”聲音的勞動號子稱作最早的詩歌,並風趣地說這就是“杭育杭育”派。此外,詩歌的起源還同宗教和娛樂有關係。古書《呂氏春秋·古樂篇》記載:
昔葛天氏之樂,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闋。
葛天氏是傳說中的古代部落。他們的宗教兼娛樂活動是,由三個人拿著牛尾巴,邊跳舞,邊唱歌,歌辭有八段。歌辭沒有流傳下來,但從同書所記的《玄鳥》、《遂草木》、《奮五穀》等題目推測,內容大約是有關圖騰崇拜、神話傳說和農業生產的。古代有“玄鳥生商”的說法,商民族奉“玄鳥”(燕子)為圖騰,這裡的“玄鳥”可能也是類似的神話傳說。“草木”、“五穀”顯然是有關牧業和農業的事。這些歌辭就是原始的詩歌,不過它們不是獨立存在,而是和音樂、舞蹈結合在一起的。這種情形從當前世界上某些原始民族中仍可看到。詩歌首先和舞蹈脫離,後來又漸漸脫離曲調,成為朗誦和閱讀的詩歌,但仍保留著音樂性,即有節奏和韻律。詩又稱“詩歌”,就說明了它與音樂的關係。
中國詩歌雖然已經突破了格律的束縛,但我認為詩歌若完全將格律拋棄,詩歌將亂成一團。詩歌需要自由,詩歌也同樣需要格律。當然,這裡的格律並非巋然不動。微型詩是詩歌的組成部分,微型詩也應當同音樂站在同一戰線上,不斷創新。
詩是分行的藝術,這是毫無疑問的。但是把微型詩限定在三行以內是否必要呢?微型詩是詩體的創新。所謂詩體,即是詩的格式,一般包括句式、句法,篇章結構,聲韻等因素,這些因素,用不同的方式組合所形成的格式,豐富多樣,無限精彩,而微型詩只是其中之一。微型詩從其勃興的客觀環境來看,是“變革時代的快餐文化”,是適應現代生活的快節奏而蓬勃發展的微型文學大潮的一條支流;從創作主體來看,體現了詩人對精緻化藝術的自覺追求;從詩體發展本身來看,微型詩是從小詩中分離出來的獨立詩體。所以,微型詩是客觀現實需要、主觀自覺追求和詩歌發展規律互動作用下興盛的一種嶄新詩體。雖“微”,但卻承載著時代發展的需要、折射著詩人靈魂的顫動,也承負著探索新詩發展的使命。不成規矩無以成,限制微型詩的行數是“有的放矢”。聞一多先生就曾把詩歌創作中追求格律形象地比喻為“戴著鐐銬跳舞”,但他說:“恐怕越有魄力的作家,越是要戴著鐐銬跳舞才跳得痛快,跳得好。只有不會作詩的才感覺格律的束縛。對於不會作詩的,格律是表現得障礙;對於一個作家,格律便成了表現得利器”。所以,有限制必有反限制。正如歌德所說的“在限制中才顯示出能手,只有規律能給我們自由”。明王夫之《姜齋詩話》云:“論畫者曰:'咫尺有萬里之勢。’'勢’字宜若眼。若不能勢,則縮萬里於咫尺,直是《廣輿記》前一天下圖耳。五方絕句以此為落想時第一義。”微型詩雖三行之內,卻能孕蓄無限於有限,以有限體現無限,如同在一幅不足盈尺的畫面,渲染出浩瀚無際、綿邈不盡的景象和情意,激發出讀者豐富的聯想、杳渺的遐思。這正是微型詩“限制”與“無限”的藝術辯證法。當然,若是創作者把“三行以內”抓住牢牢不放,你將可能陷入一個創作的誤區。微型詩並不將三行以上的詩拒之門外,三行以上的詩仍可以冠上“微型詩”這個響亮的名字。詩,應該是生命個體精神世界的自由抒寫,正確的態度應該是:行於當行,止於當止,不削足適履,該多少行就多少行。只不過多於三行,就是小詩、短詩甚或長詩了。
中國古代詩歌從逐漸擺脫儒家傳統詩教的束縛,走向唐代的多元與輝煌,禪宗的影響不容忽視。這種影響主要表現在禪宗的頓悟思維方式改變了詩人的藝術思維模式。由於頓悟思維與靈感思維十分相似,所以,禪悟的非功利化、非邏輯化和非客觀化特徵使詩歌創作在內容上由重再現客體轉向重表現主體,風格上由溫柔敦厚轉向空靈幽遠,為中國古代詩歌藝術開闢了一個不同於儒家傳統詩教的嶄新天地,大大增強了詩的美感。在我國古代詩歌的發展歷史上,魏晉南北朝是一個重要的轉折點。因為從總體看,我國詩歌無論是內容還是風格,在這一時期均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內容上,從重再現客體轉向重表現主體;風格上,從溫柔敦厚轉向空靈幽遠。這種轉變自魏晉始,到盛唐達到高峰。造成我國詩風這一轉變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佛教的影響是主要原因之一。

代表作品

陳志歲微型詩十首
(作者簡介:當代詩人楹聯藝術家
人生
燭!
梅花
為鼓勵與嚴寒抗搏之儔儕堅持,
便把春訊息透露給人。
人們高舉我,
是為了讓我照得更廣。
世上最勤奮的人,
永不忘大地的恩。
水井
只緣深入和虛心,
故能不斷充實自己、施益於人。
但使主人喜歡,
不捉鼠也照樣得寵
精避人以暗,
巧為貓遺(weì)魚,
慣逍遙於糧倉橫取。
窗門
可迎來光明,
也掩蔽醜陋。
新時代之幸福夢初圓,
小康生活泛上那遠山勞者的臉。
農村
古傳的錘響和織布聲迎來了現代機器的輕囂,
富餘勞力跑業務、貿市不怕路遙,
泥土親白的鐵鋤在逐年減少。
 
王煜微型詩七首
(作者簡介:山東青年作家、詩人)
哈巴狗
為主人忠盡一生
最後仍落了個
千古罵名
炮彈
外表冷漠內心狂熱
為了一個堅定的目標
不惜焚燒自我
香菸
吞雲吐霧間
炫耀著一段又一段
虛無的人生
胡楊
剛毅的站姿
藐視一切
定要活出個嶄新的自我
彩虹
生命雖短暫
卻將美麗永遠定格在人間
蠟燭
將痛苦默默下咽
將光明和歡笑留給人間
燈塔
黑暗中
一處微弱的燈光
給迷路的人指引方向

參考書目

《中國現代文學三十年》北京大學出版社
《詩刊放假》徐志摩陝西人民出版社
《新月詩選》1931年9月
《談微型詩的“分行”》寒山石
《中國文學史》上冊,第292頁,復旦大學出版社1996年
《禪宗與中國文化》葛兆光第162頁,上海人民出版社1986年
《滄浪詩話·詩辨》嚴羽
《判斷力批判》上卷第41頁,商務印書館1964年
《別林斯基選集》第三卷第5頁,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年
《中國古代詩歌藝術之根本精神——“無我相”》張弢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