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縮毛蕨

微縮毛蕨,台灣植物志第一版名稱(台灣植物志第二版改稱廣葉毛蕨)。根狀莖粗短,橫臥,密被淡棕色、披針形、背面及邊緣有毛的鱗片。

基本介紹

  • 中文學名::廣葉毛蕨
  • 中文別名::突尖小毛蕨 微縮毛蕨
  • 二名法::Cyclosorus ensifer (Tagawa) Shieh
  • 界::植物界
  • 門::蕨類植物門 Pteridophyta [傳統系統]
  • 亞門::真蕨亞門 Filicophytina [秦仁昌系統]
  • 綱::薄囊蕨綱 Leptosporangiopsida [秦仁昌系統]
  • 目::水龍骨目 Polypodiales [秦仁昌系統]
  • 科::金星蕨科 Thelypteridaceae [秦仁昌系統]
  • 族::毛蕨族 Trib. Goniopterideae
  • 屬::毛蕨屬 Cyclosorus [秦仁昌系統的金星蕨科Thelypteridaceae]
  • 種::廣葉毛蕨 Cyclosorus ensifer
  • 分布::特產於台灣台北、南投、苗栗一帶。
葉子形態,孢子形態,產地分布,生長習性,

葉子形態

葉近生,葉柄長10-15厘米,基部疏被鱗片;葉片長23-30厘米,中部以上寬約5厘米,向基部略變狹,頂部急狹縮成羽裂的尾狀羽片,側生羽片7-9對,下部2-3對略漸縮短,對生,相距1.5厘米,急尖頭,基部一對或成三角形耳片或長圓形,中部羽片互生或近互生,相距8毫米左右,長3-4厘米,基部寬6-7毫米,披針形,漸尖頭,基部上側圓截形,稍突出,常覆蓋葉軸,下側圓楔形,邊緣淺裂成鋸齒狀。葉脈下面清晰,側脈每裂片約3對,基部一對出自主脈基部以上,遠離羽軸,形成梯狀三角形網眼,第二對側脈伸達缺刻以上的葉邊。葉紙質,下面沿葉脈疏被短毛。

孢子形態

孢子囊圓形,生側脈中部,每裂片1-2對;孢子囊柄上部有一枚具單細胞柄、頂端膨大的棒形腺體;囊群蓋乾後陷於囊群中。

產地分布

特產於台灣(台北、南投、苗栗)。

生長習性

生低山林下的溪邊石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