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旦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

復旦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圍繞我國保障人民健康的重大戰略需求和國家戰略新興產業發展、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重大需求,由復旦大學和中科院蘇州醫工所聯合共建。復旦醫工所充分發揮復旦大學附屬醫院的臨床技術、資源優勢和蘇州醫工所的工程技術、成果轉化的優勢,以臨床需求為牽引,以智慧財產權為紐帶,創新體制機制,促進臨床醫學與工程技術的深度融合,推動創新鏈與產業鏈的有效銜接,致力於成為在生物醫學工程領域有一定國際影響力的醫療器械研發基地和生物醫學高級人才培養基地,為我國醫療器械和裝備產業的發展提供支撐。
復旦大學生物醫學工程技術研究所計畫3年內PI規模達到50人左右,聘用專職科研人員、科研博士後等50名左右。
智慧型影像診斷及轉化套用
智慧型影像技術及產品的建立,可以為臨床影像診斷提供重要的信息和輔助。本研究室以多種疾病的海量多模態影像數據為基礎,使用人工智慧及腦科學領域前沿算法,從圖像採集、數據重建、圖像融合、圖像分析、特徵提取、可視化等多個層面進行研發和改進,挖掘肉眼無法識別的深度影像信息;在此基礎上,開發有效的智慧型影像診斷和分析系統,推進相關技術和產品的轉化,最終套用於臨床,提高影像診斷的整體效率和水平。
計算機輔助手術
計算機輔助手術正在革新傳統手術模式,其核心技術是術前仿真、手術入路規劃、手術創口切割部位的精確估算、手術器械的精確定位以及術後評估反饋。本課題組基於外科學、計算機科學、數學、物理學,進行醫工交叉研究。研究方法和技術是指以病患自身的X光片、MRI、CT、超聲等影像學檔案為數據源,基於生物物理學和數學建模,使用計算機軟體建立虛擬現實空間,結合3D可視化技術,使醫生在術前能夠模擬術中的關鍵步驟,對手術部位定量測算和繪製;在此基礎上,藉助光學、磁等定位設備,在術中實時跟蹤顯示手術器械相對病變部位以及需要儘量避免傷及的重要組織器官的位置關係,從而輔助醫生進行精準手術操作。術後定量化分析反饋提供醫生詳實的術前、術中和術後數據,更好地為基礎和臨床醫學服務。
智慧型康復技術
圍繞臨床疾病康復需求,整合生物力學、機械設計,感測控制及新材料等多個學科,重點研究人體新型康復技術,開發相應智慧型輔具產品。實現生物力反饋及量化調控,改善疾病症狀,提高患者骨關節及神經肌肉系統功能,最大限度地恢復其獨立生活、工作和回歸社會能力。現階段主要研發產品包括下肢智慧型矯形器、液壓控制假肢及康復外骨骼。
智慧型醫學檢驗與病理診斷
針對檢驗科、病理科臨床需求,基於納米材料、生物感測、微流控晶片、光學成像等技術,提升臨床檢測與病理成像技術的性能,開發快速、準確的疾病檢測方法、試劑和設備,並朝著智慧型化、自動化方向發展,為患者提供簡便、快捷、準確的疾病檢驗和病理診斷手段。
血管介入和手術規劃
利用生物力學、生物材料學、機械製造和數值仿真等方法和手段研究心腦血管疾病介入治療的新方法和新技術,開發設計新型心腦血管疾病的植介入器械;通過計算機數值模擬等方法實現血管搭橋、植入介入器械等的虛擬手術,通過分析術前術後的血流動力學狀態,為臨床選擇合適的植介入器械、降低手術風險、提高手術效果提供指導。

  
醫學信號組學
面向醫學大數據的開發和智慧型套用,在磁共振、超聲、CT、光學等信號檢測和後處理技術中進行系統研究,利用機器學習、人工神經網路、複雜數據挖掘等新一代智慧型化信息處理技術揭示各類醫學信號大數據中蘊含的與疾病發生、發展、預後密切相關的內在聯繫。以醫學信號智慧型化處理為體,以醫療大數據和臨床精準診斷研究為兩翼,促成生物醫學信號處理與精準醫療研究的有機結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