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碑亭(開封乾隆御碑亭)

御碑亭(開封乾隆御碑亭)

定慧寺天王殿前是一座木結構的古式方亭,上蓋琉璃瓦,亭中豎立一塊石碑,上面碑文是乾隆皇帝第一次南巡時作的《游焦山歌》,背面是乾隆第三次來焦山時作的《游焦山作歌疊舊作韻》。因是皇帝手書刻碑建亭,所以稱“御碑亭”。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御碑亭
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乾隆皇帝自北京起駕,渡漳河,經安陽、淇縣、輝縣,從孟津渡黃河抵達洛陽,游香山寺、少林寺、登嵩山華蓋峰之後又來到了開封。在開封停留期間,他來到禹王台,有感而發,寫下了詩文,勒石流芳,早已成為開封的一景。
御碑亭
御碑亭,亭中碑高1.85米、寬1.05米,御碑最上面刻有二龍戲珠,碑上刻著清乾隆皇帝南巡開封吹台時親筆寫的一首詩。原文是:“京國探遺蹟,苔碑率隱埋。何期得古最,果足暢今來。勝日停鑾蹕,凌晨陟吹台。傳蹤思頡曠,作賦羨鄒枚。風葉梧青落,霜花菊白堆。尋廊欖郊郭,俯極崔巍。杜子真豪矣,梁王安在哉?無須命長笛,為恐豫雲開。”草書筆走龍蛇,氣韻生動,一氣呵成。
乾隆御碑是御碑亭的靈魂所在,御碑亭也是因其得名的。當時乾隆年近四十,意氣風發,舉國上下國泰民安。初登禹王台看到禹王台的美麗景象和祖父康熙御書的“功存河洛”匾額,興致勃發,禁不住吟五言律詩一首,以作留念。乾隆題寫的詩句後由地方要員請工匠刻石立碑,以志紀念。現在這塊石碑就屹立在禹王台後的御碑亭內。
御碑亭
清代碑亭,正對著禹王廟的後門,在禹王廟的中軸線上,現在的碑亭是後來重新修建的。乾隆皇帝的碑文主要描述的是來到開封探訪古蹟,後來在清晨來到了古吹台的師曠演奏處閱兵,看到的景象和聽到的故事,頗有感觸。他寫到了造字的倉頡、撫琴的師曠和作賦的鄒枚,其中“風葉梧青落,霜花菊白堆”的詩句被廣為流傳,這句詩既是對禹王台美景的描繪,也是對當時開封菊花的讚美。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