御史台上論天旱人飢狀

《御史台上論天旱人飢狀》是唐代文學家韓愈於貞元十九年(803年)上書皇上期望減免百姓賦稅的狀。文章開篇描寫嚴重的災情,接著將皇帝的仁德與百姓的苦難交織在一起敘寫,構成強烈的對比。作者認為造成這一嚴重情況的原因,是地方官吏橫徵暴斂的結果,最後請求皇帝特敕京兆府停徵今年京畿地區的稅收。文章記述清晰,形象生動,直言不諱,感情強烈;多用當時口語,明白曉暢。此外,敘述具體,運用比喻,形象生動。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御史台上論天旱人飢狀
  • 創作年代:唐代
  • 作品出處:《昌黎先生集
  • 文學體裁:狀
  • 作者:韓愈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文學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御史12上論天旱人飢狀
3臣伏4以今年已來,京畿5諸縣,夏逢亢旱6,秋又早霜,田種所收,十不存一。陛下7恩逾8慈母,仁過春陽9,租賦之間,例10皆蠲免11。所征至少,所放12至多;上恩雖宏,下困猶甚13。至聞有棄子逐妻以求口食14,拆屋伐樹以納稅錢15,寒餒16道途17,斃踣18溝壑19。有者皆已輸納,無者徒被追征20。臣愚以為此皆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者也。
臣竊2122陛下憐念23黎元24,同於赤子25。至或26犯法當戮27,猶且寬而宥之,況此無辜之人,豈有知而不救?又京師者,四方之腹心,國家之根本,其百姓實宜倍加憂恤28。今瑞雪頻降,來年必豐,急之則得少而人傷,緩之則事存而利遠。伏乞29特敕30京兆府31,應32今年稅錢及草粟等在百姓腹內33,征未得者,並且停徵,容至來年蠶麥,庶得少有存立34
臣至陋至愚,無所知識,受恩思效,有見輒言35,無任36懇款慚懼之至37。謹錄奏聞,謹奏38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御史:諫官,唐代設定的一種官職名稱。
  2. 台:與閣、府、寺等相似的一種機關。
  3. 右:古時寫文章是從右往左的豎行寫法,因此“右”代指右邊的文章標題。
  4. 伏:俯伏著,一種謙恭的用語。
  5. 京畿(jī):都城及其周邊一帶。
  6. 亢(kàng)旱:大旱。
  7. 陛(bì)下:對皇帝的尊稱。
  8. 逾(yú):超過。
  9. 春陽:春天暖氣發動,能生長萬物,所以叫春陽。
  10. 例:一概,大抵。
  11. 蠲(juān)免:免除。
  12. 放:放免,也就是蠲免。
  13. 上恩雖宏,下困猶甚:皇上的恩澤雖然大,下面百姓的困苦卻更嚴重。上:皇上; 弘:大;猶:卻;甚:厲害,嚴重。
  14. 口食:口中之食,食物。
  15. 稅錢:德宗建中元年(780)起正式實行兩稅法,其中戶稅按戶收錢,地稅按墾田收穀物,這“稅錢”就是戶稅錢。
  16. 餒(něi):飢餓。
  17. 塗:通“途”,道路。
  18. 踣(bó):仆倒。
  19. 溝壑(hè):深溝坑谷。
  20. 有者皆已輸納,無者徒被追征:家中還有錢財的人全部已經繳納,沒有錢財的人仍然被催逼徵收。 輸納:繳納;追征:催迫徵收。
  21. 竊:私下裡。
  22. 見:覺得。
  23. 憐念:愛惜關懷。
  24. 黎元:古代稱百姓為“黎民”,黎元就是百姓。
  25. 赤子:嬰兒,因為初生嬰兒皮膚發紅,所以叫“赤子”。
  26. 至或:甚至有的人。
  27. 當戮(lù):判處殺戮。
  28. 又京師者,四方之腹心,國家之根本,其百姓實宜倍加憂恤:再說京師長安地區,是天下的中心,國家的基礎,那裡的百姓的確應該加倍的顧念和撫恤。京師:京城長安,此指京畿地區;四方:天下,國家;腹心:指中心地區;根本:根基,基礎; 實:實在,的確;憂恤:顧恤。
  29. 乞:祈求,請求。
  30. 敕(chì):詔書。
  31. 京兆府:管轄京畿地區的行政官署。
  32. 應:許諾,應允。
  33. 腹內:唐朝時的一種俗語,公文中也常常用到,相當於後來的“名下”。
  34. 容至來年蠶麥,庶(shù)得少有存立:也許到了明年蠶絲上市新麥收穫的時候,百姓差不多可以得到一點點存活的機會。容:或許,大概;蠶麥:用作動詞,蠶絲上市新麥收穫;庶得:差不多得到,或許得到;存立:存活立足。
  35. 臣至陋(lòu)至愚,無所知識,受恩思效,有見輒(zhé)言:我極淺陋極愚笨,沒有見識,受到恩澤思念報效皇帝,有了看法就要講出來。 至陋至愚:臣子給君王進言的套話。陋:目光短淺,見識淺陋;知識:見識,見解;輒:則,就。
  36. 任:勝。
  37. 懇款慚懼之至:臣子向國君進言的套話。
  38. 謹奏:謹此奏明。用於臣子給國君進言的最後,以表明進言完畢。

白話譯文

右題,臣俯首,今年以來,京師周邊各縣,夏天碰到了大旱災,秋天又遇到了早霜凍,地里的收成,連原來的十分之一都沒有。陛下您的恩德超過對孩子慈愛的母親,仁慈之心就連春天的陽光都趕不上,賦稅和田租,按照以前的慣例統統免除掉了。雖然陛下您徵收的田租少了,但普通官員施加給百姓的壓力卻更多,雖然陛下您慈愛寬宏,普通百姓卻更加困苦。甚至聽到有人扔掉孩子趕走妻子,就為了能吃上一口飯;拆掉房子砍伐樹木,來湊夠納稅的錢,大街上滿處都是飢餓寒冷的人,許多人餓死在了路邊的溝里。有錢人家有能力都已經納了稅,而窮苦人只能受到逼迫壓榨。我愚蠢地認為造成這樣的局面是大臣們沒有上奏,所以陛下您有所不知。
我私下認為皇上您愛惜自己的百姓,就像愛護嬰兒一樣,就連有人犯法應該被處死,您還饒恕了他,更何況這些無辜的百姓,您如果知道了他們的處境怎么可能不去救助他們呢?再說京城是國家的心臟,一個國家根本所在,這裡的老百姓應該受到更多的照顧。如今瑞雪連續降下,明年一定是豐年,如果急子逼迫百姓強征賦稅不但不能多收稅,還會傷害到百姓的積極性,而緩徵賦稅就會給百姓留下餘地因而能維持國家的長遠利益。我萬分懇請陛下您能頒下告示給京兆府,今年應徵錢糧賦稅而沒有徵收的,前去徵收但還沒有繳納的,今年全部停止徵收,等到明年蠶絲、麥子收穫以後,老百姓收穫完畢還有節餘的時候再徵收。
我這個人愚昧淺薄,沒什麼眼光見識,因為感受皇恩浩大,想要報答陛下,有了點想法就趕緊說了出來,言辭懇切甚至恐懼到了極點。微臣這裡恭謹地寫下奏狀呈遞給皇上您,謹奏。

創作背景

《御史台上論天旱人飢狀》寫於唐德宗貞元十九年(803年)冬,時韓愈三十六歲,在京任監察御史。韓愈到御史台後,正好遇到朝野關注的兩件大事:一是當時由宦官把持的“宮市”和“五坊小兒”之害,再次激起京城百姓的憤怒和反對。第二件事是韓愈擢遷監察御史之際,恰值關中遭受嚴重旱災。然而,京兆尹李實為邀功取寵,一面欺瞞朝廷,一面橫徵暴斂,使災情愈演愈烈。韓愈見此,憂心如焚,決心上書朝廷,為民請命,以減緩稅賦。他為了弄清災情的實際程度,便約同張署和李方叔二人,下到京城附近的農村去親自察看,只見沿途到處是逃荒要飯的饑民和餓死路邊的屍體,人們衣不遮體,不僅賣兒賣女,拆房賣地,而且竟以人屍充飢,更加痛心疾首,當晚回到署衙,便寫下這篇為民請命的奏章。

作品鑑賞

文學賞析

  • 思想感情
《御史台上論天旱人飢狀》這篇文章,集中反映了韓愈的思想、精神和情操。
首先,文章充分展示了韓愈憂國憂民、精忠報國的精神。他認為京畿地區乃“四方之腹地,國家之根本,其百姓實宜倍加憂恤。”這是鞏固國家政權,治國安邦的需要,因此“有見輒言”,在“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的情況下,不顧個人安危,而上書直言災情的真相。
其次,文章充分體現了韓愈“以民為本”的思想。他在文章中振臂高呼,為民請命,指出:由於奸佞當道,“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上恩雖弘,而下困猶甚。”毫不顧忌地揭示出“至聞有棄子逐妻以求口食,拆屋伐樹以納稅錢,寒餒道途,斃踣溝壑,有者皆已輸納,無者徒被追征”的嚴重局勢。並警告道:“京師者,四方之腹地,國家之根本,其百姓實宜倍加憂恤。”同時強烈呼籲朝廷:“伏乞特敕京兆府:應今年稅錢及草粟等在百姓腹內征未得者,並且停徵,容至來年。”
再者,文章充分表達了韓愈剛正不阿的爭臣風範和浩然正氣。在文章中,韓愈一是明確指出“群臣之所未言,陛下之所未知”,是造成關中災情愈演愈烈,民不聊生的重要原因;二是指出“急之則得少而人傷,緩之則事存而利遠。”對朝廷的征繳政令和幸臣李實的橫徵暴斂,公開提出了反對和批評。展現了韓愈不畏強權、敢於碰硬、直指時弊、奮不顧身的膽略和氣概。
同時,文章有力地烘託了韓愈為國為民,捨生忘死,不惜身命的崇高境界。他在御史台上不畏強權,上書直言關中災情,為民請命;在刑部侍郎位上犯顏直諫,冒死諫迎佛骨,是為國為民舍官。特別是從這次為民請命來看,當時因韓愈不願投靠權貴,仕途極不得志,好不容易才經李汶推薦,擢拜御史台,按照常理來說,韓愈應該謹慎守官,保住得來不易的要職和富貴;然而,他為了國家的安危,關懷百姓的死活,而不顧丟官的危險,毅然在“群臣之所未言”的形勢下,上書直指時弊。
  • 寫作特點
《御史台上論天旱人飢狀》在寫作上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一是開門見山,直指時弊,毫無陳言套話。文章緊緊圍繞關中災情和如何解決展開論述,毫無半句虛語廢話。
二是觀點鮮明,言簡意賅,論述十分精闢。全文雖只有三百多字,但卻闡述了7個觀點,而且論述精透,如皓月當空。
三是語言流暢,俗語聯珠,用詞質樸大方。如文中“坼屋”、“瑞雪”、“百姓腹內”等,俱是民間俗語,給人以生動、親切之感。

名家點評

近代文學家童第德韓愈文選》:文體明白曉暢,兼用當時口語,如拆屋、瑞雪、百姓腹內等等,務求人人都解,就是韓愈自己所說的“當時之文”。

作者簡介

韓愈畫像韓愈畫像
韓愈(768—824年),字退之,河南河陽(今河南孟縣南)人,唐代文學家。自謂郡望昌黎,也稱韓昌黎。幼孤,由嫂撫養,刻苦自學。德宗貞元進士,任監察御史,以事貶為陽山令。憲宗元和十二年(817年),隨宰相裴度平淮西,升任刑部侍郎。又因諫阻憲宗迎佛骨,貶為潮州刺史。穆宗時,詔為國子監祭酒,轉兵部侍郎、吏部侍郎。卒贈吏部尚書,謚“文”。世又稱韓文公。
韓愈在政治上反對藩鎮割據,恩想上尊儒排佛,文學上力反六朝以來的駢偶文風,提倡散體,與柳宗元同為古文運動的倡導者。其散文在繼承先秦、兩漢古文的基礎上,加以創新和發展,筆力雄健,氣勢磅礴,為後世古文家所宗,舊時列為“唐宋八大家”之首。其詩力求新奇,並以文入詩,對宋詩影響頗大。有《昌黎先生集》傳世。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