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屬需要

從屬需要是尋找和保持人際關係的基本動機。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從屬需要
  • 套用學科:心理學
  • 套用範圍:社會心理學
概述,從屬需要的影響因素,行為,環境,測量方法,自陳法( self-report),投射法( projective),影響,

概述

從屬需要是指個體與他人建立友誼、進行親密交往、和個體進行社會化的要求。

從屬需要的影響因素

除了個體在交往動機上的差異外,特定環境也可以激起一種暫時的從屬需要的狀態。

行為

從屬需要相對較高的個體,他們的行為特點有,寫更多的信,打更多的市內電話,經常開懷大笑並且與他人保持較近的身體接觸,儘量避免對下屬員工作出消極的評價,渴望每周有更多的約會並且更喜歡在關係中投入情感,更願意表達渴望畢業後就結婚,較少對下屬員工表現出反社會和消極的行為,較少獨處,更樂意被其他人評價為受歡迎的、淳樸的和熱心的人。

環境

有時,外在的一些事件能引起從屬需要。報紙和電視劇經常描述一些情境,在一些不平常的事件中互不相識的人聚在一起並進行了友善的交往。這種例子既有自然災害(洪水、地震和森林火災)也有公眾事件。我們尋求處於同一環境的他人,而且這樣做是非常有益的:人類具有強烈的交往動機,而且交往也是一種回報。

測量方法

已經有兩種方法試圖把從屬需要作為一個特質進行測量,而且他們看起來涉及了需要的某些不同方面。

自陳法( self-report)

直接問及一些與交往相關的願望和活動,觸及了交往的外顯動機。

投射法( projective)

包括了一些模稜兩可的圖片,要求被試解釋圖片的內容,這種方法含有較少意識需要,觸及了交往的內隱動機。
研究發現在外顯測量上得分高的大學生非常具有社會性,而且他們交往面也很廣,然而那些在內隱測量上得分較高的學生則傾向於在涉及親密關係的兩人環境中交往。由此可見,外顯交往動機導致了社會環境中的交往,而內隱交往動機導致了親密人際環境中的交往。

影響

當我們的從屬需要沒有得到滿足的時候會導致負情緒、產生一種失去控制的感覺以及歸屬感的缺失。也有研究表明當歸屬需要沒有得到滿足時,人們會適合於管理社會信息並對這些信息變得更為敏感。就像身體飢餓會增加我們對食物線索的敏感性一樣,社會飢餓也會增加我們對於社會線索的敏感性。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