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奴隸到將軍

從奴隸到將軍

《從奴隸到將軍》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拍攝、王炎執導的戰爭劇情片,由楊在葆張金玲等主演,於1979年上映。

該片講述奴隸出身的羅霄為求生存和復仇參加軍閥部隊後,逐步認識到反動軍隊的黑暗本質,接受革命思想,從一名舊民主主義者成長為堅定的共產主義戰士,投身於民族解放事業,最終犧牲在戰鬥前線。

基本介紹

  • 導演:王炎
  • 編劇:梁信
  • 主演:楊在葆,張金玲
  • 製片人:柴益新
  • 出品公司:上海電影製片廠
  • 中文名:從奴隸到將軍
  • 外文名:From slavery to the generals
  • 製片地區:中國
  • 類型:劇情,戰爭
  • 片長:160分鐘
  • 上映時間:1979年
  • 對白語言:漢語國語
  • 色彩:彩色
演職員,電影視頻,電影圖片,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音樂原聲,幕後花絮,獲獎記錄,幕後製作,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1915年冬,彝族奴隸娃子小籮筐為求生路,投奔滇軍,17歲就開始了戎馬生涯。10年征戰,小籮筐被提升為副連長,改名肖羅。他受到孫中山的“三民主義”的鼓舞,在北伐中浴血奮戰,被升為代理副團長。不久,被驅往剿共第一線。他在多次訪問蘇區之後,在陳毅將軍等的策應下,率部起義成功,擔任工農紅軍的師長。肖羅再次易名羅霄,以紀念新生。不久,他因為堅持毛主席的革命路線,竟被降為馬夫。1934年冬,羅霄重被任命為代理師長。他身先士卒,英勇作戰。紅軍勝利到達陝北後,羅霄又奔赴抗日前線。在陳毅將軍的領導下,他出任新四軍挺進江北部隊司令員,揮師北上,百戰百勝,常勝將軍的赫赫威名,傳遍中外。在日寇無條件投降時,羅霄將軍卻癱瘓了,然而,他卻堅持在板車上指揮戰鬥。直到1947年夏,羅霄在完成一次大規模戰役的指揮後,在戰車上溘然長逝。陳毅將軍慨然揮毫:“生死尋常事,奮鬥與君同。”
電影《從奴隸到將軍》連環畫封面電影《從奴隸到將軍》連環畫封面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配音
羅霄楊在葆----
索瑪張金玲----
陳毅馮淳超----
郝軍施錫來----
鄭義吳喜千----
耿大刀邵萬林----
老李頭徐殿基----
小馬兵楊同順----
陳大炮徐才根----
趙上士單錦文 ----
小籮筐鄭星----
小索瑪馬景霞----
黃大闊嚴翔 ----
蘇長官李緯----
白副官鄭嘉森----
八姨太倪以臨----
杜參謀長葉志康----
奧田單特----
中央社記者凌雲----

職員表

製作人導演副導演(助理)編劇攝影配樂剪輯道具美術設計造型設計服裝設計視覺特效燈光錄音布景師
柴益新王炎楊蘭如  沈佳良梁信沈西林 鄭宣(副攝影) 陳永鈞(副攝影)葛炎諸錦順薛順奎韓尚義(總美工) 顏錩銘 陳紹勉楊龍生陳先榮 曹穎平姜亦素李明德周恆良張阿九 林福增(繪景)
編輯
陳瑋若
煙火
沈松林
軍事顧問
謝中光
助理
徐惇慶
特技設計
姜亦素
特技攝影
梅雲熹
合唱
上海廣播藝術團、雲南省歌舞團
演奏
上海電影樂團
指揮
姚笛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演員介紹

  • 從奴隸到將軍
    羅霄(肖羅、小籮筐)
    演員:楊在葆
    彝族土司的奴隸娃子,為報私仇參加討袁軍。表面上他得到軍閥重用,其實一直受到歧視和監視。他在黑暗中摸索著救國救民的真理,當認識到共產黨才是中華民族的希望後,毅然加入紅軍。他身經百戰,胸襟寬廣,機智倔強,質樸耿直,剛毅不屈,對革命忠心不二,即使受到錯誤處分也無怨無悔。
  • 從奴隸到將軍
    索瑪
    演員:張金玲
    樸實善良的彝族女奴隸,賣身葬母時與羅霄邂逅、結成夫妻。二人相敬如賓,相互理解。到蘇區後,她接受了革命思想,不但是羅霄的生活伴侶,也成為他的革命同路人,和他一起吃苦,一起戰鬥,把自己和他的命運緊緊結合在一起。
  • 從奴隸到將軍
    老李頭
    演員:徐殿基
    滇軍的老伙夫,老實忠厚。當他被軍閥遣散後無家可歸時,羅霄將他接到家中視如長輩。在羅霄夫婦隨紅軍長征後,他歷盡艱辛撫養羅家的三個孩子。
  • 從奴隸到將軍
    郝軍
    演員:施錫來
    共產黨員,老紅軍,羅霄的革命引路人。他在白區偵查時結識了羅霄,引導正獨自摸索救國之路的羅霄認識到只有共產主義才能救中國。當羅霄起義後,他長期與羅霄搭檔指揮戰鬥。
  • 從奴隸到將軍
    鄭義
    演員:吳喜千
    滇軍軍官,羅霄的老上級。窮苦人出身,靠卓越戰功、一身傷疤而被提拔為副團長。他富於正義感,不喝兵血,但不願過問政治。最終由於出身低微、年紀老邁遭遣散,潦倒而死。
  • 從奴隸到將軍
    耿大刀
    演員:邵萬林
    滇軍下級軍官,和羅霄在槍林彈雨中一起衝鋒陷陣,結下深厚弟兄情誼。他講究江湖義氣,隨羅霄起義當了紅軍後,因為看到羅霄受錯誤路線迫害而憤憤不平,一度產生動搖,想脫離革命,還勸說羅霄急流勇退。後來在羅霄幫助下認識了自己的錯誤。
  • 從奴隸到將軍
    黃大闊
    演員:嚴翔
    滇軍的參謀長。原來以販買煙土、軍火為職業,後來從日本警官學校畢業,在舊軍隊中以喝兵血、殘殺人民而飛黃騰達。
角色演員介紹參考資料

音樂原聲

片中插曲
曲名備註
《永遠和你在一起》
演唱:張金玲
詞、曲:葛炎
《紅軍和受苦人在一起》
編詞、作曲:葛炎

幕後花絮

  • 該片主人公羅霄的原型是中國工農紅軍和新四軍高級將領、軍事家羅炳輝
  • 導演王炎在看到劇本前就已知該片拍攝難度較大,故再三謝絕,但在領導、前輩的敦促下,他最終接受了這個任務。
  • 全片有涉及九個省的五十堂景,韓尚義帶領的美工組採用實景,整部電影只搭了10堂景,實景、外景占了全片的80%。
  • 羅霄結婚和入黨後在馬上唱的彝族酒禮歌,一開始是請專業歌手演唱錄製的,後來發現,經過專業訓練的音色裝飾性過強,情緒與劇中角色有距離,為了增加影片的真實感,作曲和錄音師決定由演員本人配唱,然後在錄音樂時配樂。
  • 該片在始興拍外景時,協助拍攝的軍隊接到緊急命令,要馬上回去執行任務,但當時還有180多個鏡頭沒有拍,製片人連忙給解放軍總政治部發電報請求寬限幾天,總政治部同意再給四天時間。攝製組爭分奪秒地在四天內搶拍了剩下的大部分鏡頭。
  • 在拍攝記者訪問團採訪日軍俘虜的戲時,由於不了解日本人的生活習俗,王炎專門請教了自己的同行、導演張天賜。1980年,當該片作為中國影展的參展片在日本放映時,一位日本女作家告訴王炎,她的丈夫原是侵華日軍,影片中對日軍戰俘的描寫讓她很感動,所以她領著兒子連看了兩遍。

獲獎記錄

獲獎時間獲獎獎項獲獎方
1980年
1979年中國文化部優秀影片獎
優秀故事片
《從奴隸到將軍》
青年優秀創作獎
第一屆文匯電影獎
最佳編劇
梁信
1983年
第一屆解放軍文藝獎
《從奴隸到將軍》
1995年
第一屆全國少數民族題材電影騰龍獎
故事片二等獎
《從奴隸到將軍》
優秀編劇獎
梁信

幕後製作

創作緣起
寫一個奴隸如何成長為將軍,是編劇梁信腦海中盤旋了二十多年的願望。1959年,中國革命軍事博物館剛籌建時,梁信為蒐集素材在裡面呆了幾天幾夜,腦海中全是革命將帥們的事跡,這時他就萌生了描寫一位開國將軍成長經歷的願望。1975年,他觀看了美國影片《巴頓將軍》,該片給了他極大的刺激。他愈發感到關於新中國開國將帥的電影太少了。於是,儘管當時正是“四人幫”橫行之時,他還是頂著壓力,秘密創作了《從奴隸到將軍》的劇本初稿。
1978年,上影廠把《從奴隸到將軍》列為獻禮國慶30周年重點影片。由於這是上影廠在文革結束後第一次拍攝規模宏大的電影,所以,不但製作班底都是廠內的“精兵強將”,根據文化部指示,上影廠還向由北影廠借調導演王炎來執導影片(王炎曾與上影廠合作過《南征北戰》)
演員選擇
關於主角羅霄的扮演者,王炎的第一人選就是楊在葆。但是,這個意見招致上影廠上上下下的一致質疑,連楊在葆本人也覺得自己不像個將軍。而王炎認為,羅霄是從革命戰爭中成長起來的軍人,不是什麼軍校培養出的將軍,所以“不像將軍”正是楊的長處。後來經過兩次拍樣片試戲,楊在葆的表演得到了上影廠領導的首肯。
創作原則
攝製組從一開始就確立了“儘可能正確而有深度地揭示歷史真實與生活真實”的原則。在籌拍階段,主創人員通過各種渠道廣泛查閱有關資料,邀請專家作專題報告,鑑定服飾道具裝備,到羅活動過的主要地區廣東、廣西、湖南、貴州、江西、蘇等地,參觀革命歷史跡。在這一過程中,他們糾正了原劇本中一些不符合生活實際的地方。如原劇本描寫了羅霄少年時娶親的喜慶場面以及“初夜權”,如果拍成影像會使影片富有傳奇色彩。但實地走訪彝族地區後,他們發現土司家奴隸娃子成婚不可能舉辦隆重儀式,彝族也沒有所謂“初夜權”的習俗。為了尊重生活真實,梁信刪除了那些描寫。
拍攝過程中,影片的美攝道各部門都遵循著“真實”的原則進行創作。由於舊軍隊留平頭、光頭多,所以化妝師說服演員、特別是在鏡頭一晃而過的民眾演員剃光頭、平頭。
在延安拍羅霄在延河邊晨跑的戲時,為了不露出破綻,總美工師韓尚義除了根據歷史情況改造地形,還動員看熱鬧的人都穿起抗戰時的服飾,帶著當年的用具來體現延安的歷史風貌。他們請延安的革命老人來驗證片中的服裝道具、生活習俗,是否符合歷史真實。連羅霄打的拳也經過考證,採用了舊軍隊常見的“小洪門拳”。
韓尚義還注意到色彩與劇情的搭配。比如大革命失敗,羅霄在農舍養傷,劇本中描寫院中栽著翠竹紅桃,但是,韓尚義畫了草圖後,發現艷紅的桃花與劇中規定的情境不統一,便在外景中“栽”了白色的梨花,以烘托人物苦悶的心情。
為了增加生活氣息,除了把幾千套新軍裝做舊外,服裝組每次出外景,都帶上墨汁、木炭,在現場對服裝繼續進行加工,還發動協助拍戲的戰士、民眾一起打補丁。演員們則把各自的戲裝掛在宿舍里煙燻火燙,加強效果。

影片評價

正面評價
該片是一部優秀的影片,其所塑造的羅霄這一英雄典型,無疑將走進中國電影園地光輝人物形象的行列。這個人物的成就,首先在於真實。電影工作者嚴格遵循現實主義的創作方法,忠實地描繪了人物性格發展的邏輯性,也如實反映了客觀歷史的制約性。編劇梁信用實際行動批判了“四人幫”顛倒黑白的謬論,用作品答覆了人們的疑難,還歷史以本來豐目,顯示了可貴的勇氣和膽略。編導還衝破了“四人幫”設定的禁區,正確描寫了無產階級的人情美,使羅宵的形象更加豐滿生動,有血有肉。(電影評論人、原《大眾電影》編輯部副主任許南明評)
負面評價
該片的劇本內容寫得太滿,影片在充分發揮電影藝術表現手段上就比較困難。另一方面,藝術表現手法的運用過於拘謹,不夠豐富。整部影片精雕細刻與大刀闊斧結合不夠,顯得比較平淡,藝術感染力就不夠強。(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副研究員翁睦瑞評
生活本身提供了反映了傳奇英雄人物性格極為豐富的素材,但是由於條條框框框框的影響,該片的創作者們逐漸離開了人物,使本應獨一無二的羅霄卻在影片的後半部中逐漸減弱了獨特的風貌。片中一些重要人物著墨較多卻缺乏個性,導致不能有效地襯托主人公的形象。(原中國電影評論家學會名譽會長梅朵評)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