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征北戰(1952年成蔭、湯曉丹聯合執導電影)

南征北戰(1952年成蔭、湯曉丹聯合執導電影)

《南征北戰》是上海電影製片廠攝製的戰爭片,由成蔭湯曉丹聯合執導,陳戈馮喆、張瑞芳等主演,於1952年上映。

該片改編自話劇《戰線》,講述了解放戰爭初期,在華東戰場上,人民解放軍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正確運用毛澤東運動戰的戰略思想,消滅敵人取得勝利的故事

基本介紹

  • 導演:成蔭、湯曉丹
  • 編劇:沈西蒙、沈默君、顧寶璋
  • 主演:陳戈,馮喆,張瑞芳
  • 出品公司:上海電影製片廠
  • 對白語言:漢語國語
  • 中文名:南征北戰
  • 外文名:Fighting North and South
  • 製片地區:中國
  • 拍攝地點:山東省
  • 類型:戰爭
  • 片長:122分鐘
  • 上映時間:1952年
  • 色彩:黑白
演職員,電影視頻,電影評論,劇情簡介,演職員表,演員表,職員表,角色介紹,幕後花絮,幕後製作,影片評價,

劇情簡介

解放戰爭時期,華東野戰軍在山東地區與敵人經過多次激戰,徹底粉碎了蔣介石軍隊對山東解放區的重點進攻。1947年冬,國民黨反動派集結優勢裝備和優勢兵力對華東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中國人民解放軍華東部隊在粟裕將軍的指揮下,於蘇中七戰七捷。為了更有力的殲滅敵人,出於長遠的戰略考慮,實施了大踏步的後退。 對這一舉動,起初有些戰士一時想不通。某師一團一營高營長率領的部隊,轉移到山東沂蒙山區的桃村待命,當地百姓對人民軍隊的後撤也十分有意見。為了平撫安定戰士和老鄉們的情緒,高營長和村長趙玉敏分別將上級的作戰意圖進行傳達和解釋說明。
南征北戰
這時,情況突然有了新的變化,反動派軍隊以為解放軍是在敗退,便集中了三十萬人馬,從三面向解放軍合圍,企圖與解放軍展開決戰。解放軍在桃村前面的大沙河阻擊敵人,戰鬥持續了六晝夜,然後向鳳凰山轉移,圍殲鳳凰山已經被解放軍包圍的敵軍李軍長所屬的七個師。高營長奉命在摩天嶺阻擊前來增援的敵軍張軍長的部隊。 鳳凰山戰鬥結束後,高營長又奉命擔任包殲援敵的前鋒,敵軍退守大沙河南岸負隅頑抗,高營長便抄小路偷渡大沙河,切斷敵軍退路,後敵人又想炸掉大沙河上游的水壩,用洪水阻止我軍過河。趙玉敏帶領游擊隊剪斷水壩上的炸藥導火線,保全了水壩,也保住了下遊人民的生命財產,使敵人的狠毒陰謀未能得逞。解放軍渡過大沙河,殲滅了頑敵,敵方張軍長及其參謀長均束手就擒。

演職員表

演員表

角色演員配音備註
師長陳戈----解放軍高級將領
師政委湯化達----解放軍高級將領
劉團長王力----解放軍團長
高營長馮喆----解放軍營長
教導員潘文展----解放軍某營政治教導員
張連長劉沛然----解放軍某連連長
指導員天然----解放軍某連政治指導員
陳德海王琪----解放軍某連班長
李進鐵牛----解放軍戰士
劉永貴仲星火----解放軍機槍手
王春強明----解放軍戰士
丁寶山孫永平----解放軍通訊員
戰士甲陳戈--------
戰士乙李保名--------
機槍助手王聲振--------
趙大娘布里加----房東大娘
趙玉敏張瑞芳----大娘女兒、村長、游擊隊長
永貴妻張慶芬----游擊隊員
二曼張鴻眉----游擊隊員
柱子劉兵----游擊隊員
婦女甲張晰--------
婦女乙安利--------
婦女丙崔玉梅--------
敵張軍長項堃--------
敵軍參謀長白穆--------
敵李軍長陽華--------
敵高級指揮官 穆宏--------
敵軍官董霖--------
敵軍官茅茸--------
敵軍官黃二彭--------
解放軍指揮員孫道臨----客串

職員表

製作人導演副導演(助理)編劇攝影配樂剪輯道具美術設計造型設計服裝設計錄音
張芳青成蔭 湯曉丹王炎 張望沈西蒙 沈默君 顧寶璋朱今明 顧溫厚葛炎陳曦 陳祥興翁世濤韓尚義(裝置設計) 韓辛 陳波生蔣幼安 周夢蕾支光苗振宇
特技
戈永良
演職員表參考資料

角色演員介紹

  • 南征北戰(1952年成蔭、湯曉丹聯合執導電影)
    高營長
    演員:馮喆
    解放軍的基層指揮員。他勇敢、堅定、剛毅、靈活、不怕犧牲,個性溫厚,富有智慧,還有一些書卷氣,既儒雅又英武。
  • 南征北戰(1952年成蔭、湯曉丹聯合執導電影)
    師長
    演員:陳戈
    經過長期鬥爭鍛鍊的解放軍高級幹部,忠勇、沉著、有思想、有智慧,善於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軍事科學和毛澤東軍事思想。
  • 南征北戰(1952年成蔭、湯曉丹聯合執導電影)
    劉永貴
    演員:仲星火
    解放軍戰士,桃村人,熱愛故鄉,誓死要保衛解放區,保衛自己的家庭和幸福,所以一開始對於部隊進行戰略撤退、放棄桃村很想不通。當部隊殲滅了大批敵人,獲得偉大勝利時,他才心悅誠服地認識到戰略方向是正確,就算丟掉十個桃村也值。
  • 南征北戰(1952年成蔭、湯曉丹聯合執導電影)
    趙玉敏
    演員:張瑞芳
    桃村的女村長,勇敢樸實。在戰鬥中,她帶領游擊隊剪斷水壩上的炸藥導火線,挫敗了敵人炸壩的陰謀,保全了水壩,也保住了下遊人民的生命財產。
  • 南征北戰(1952年成蔭、湯曉丹聯合執導電影)
    敵張軍長
    演員:項堃
    蔣介石的嫡系將領,處於“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位,極度狂妄自大、、驕橫拔扈、個人英雄主義,陰險毒辣殊忍,為了做垂死掙扎,不惜殺掉自己的部下——守將軍廟失利的團長。
  • 南征北戰(1952年成蔭、湯曉丹聯合執導電影)
    敵李軍長
    演員:陽華
    國民黨高級將領,老奸巨滑。因為曾和共產黨的軍隊作戰近二十年,所以他不敢輕易相信解放軍是在“撤退”,再加上想保存實力,故而在戰場上行動遲緩,猶豫不定,被張軍長瞧不起。
  • 南征北戰(1952年成蔭、湯曉丹聯合執導電影)
    張連長
    演員:劉沛然
    解放軍基層指揮員,作戰勇猛,忠誠、樸實。面對部隊不斷後撤的情況,他雖然不同意戰士們發牢騷,但其實自己也想不通。在高營長的耐心開導下,他才茅塞頓開。
  • 南征北戰(1952年成蔭、湯曉丹聯合執導電影)
    李進
    演員:鐵牛
    解放軍戰士,個性樂觀開朗,思想堅定,相信上級。當同伴王春因為部隊不斷北撤而灰心喪氣想轉到地方部隊時,他耐心地做王春的思想工作。
角色演員介紹參考資料

幕後花絮

影片段預告絮
  • 該片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拍攝的第一部軍事片。
  • 該片中的張軍長影射的是國民黨74師師長張靈甫。
  • 該片的劇本創作曾得到指揮過華東戰役的將領陳毅、粟裕等的關懷和支持,陳毅還親自修改了幾段對白。
  • 該片拍攝時曾和人民解放軍組成一個有四五千人的攝製組,前後歷時一年。
  • 由於電影是兩個組同時拍攝,人員多,為了讓每個人理解導演意圖,湯曉丹發明了”開黑板會議“的方法,導演把對每場戲的構想和拍攝要求畫在黑板上,這樣其他人便一目了然。
  • 在拍外景期間,裝道具的車突然爆胎,翻進了水溝,幾個押運人員都受了傷。除了姓翁的道具員因受重傷住院治療外,其他傷員包紮好傷口後又回到拍攝現場繼續工作。
  • 該片在山東青州拍外景,當地民眾們看到一隊戴著鋼盔、穿著美式皮靴的“國軍”走來時,許多人氣憤地朝這些“國軍”扔起石頭。軍事組的參謀忙提醒大家這是在拍電影。
  • 該片民工支前的場面中啟用的民眾演員都是從分散的各村邀請來的,所以導演擔心他們能否準時到達現場。然而,開拍那天時間還沒到,老鄉們就來了,而且身上穿的、手上拿的都是戰爭年代裡的衣物和用具。
  • 在片中演“國軍”的部隊是剛從朝鮮戰場拉回來的,戰士們不願演“國軍”,都在鬧情緒。部隊的營長教育大家說這是政治任務,拍電影是要揭露控訴國民黨的罪行。解放軍戰士們聽了營長的話後才放下了思想包袱。
  • 由於時間緊,當快到夏天時,許多冬天的戲還沒拍。為了不穿幫,在外景地民眾支持下,協助拍攝的戰士們把攝影機取景框能拍到的樹上的樹葉全捋掉了。
  • 該片副導演王炎後來與成蔭合作執導了1974上映的重拍版《南征北戰》。
穿幫台詞
該片描述的歷史事件發生於1947年初,電影裡稱呼蔣介石為“總統”,事實上蔣介石到了第二年1948年5月20日才就任總統。

幕後製作

劇體創作
1951年初,華東軍區解放軍藝術劇院演出的話劇《戰線》上演,這部反映解放戰爭時期解放軍在華東戰場上的英勇事跡的話劇引起沈默君、顧寶璋的共鳴,他們分頭開始了電影劇本的創作。不久後,由於陳毅同志的指示,華東軍區政治部決定把《戰線》改編成電影,由時任華東軍區兼三野文化部副部長的吳強具體負責。於是,《戰線》改編工作由沈默君、顧寶璋各自為戰轉為彼此合作。兩人很快拿出了初稿。初稿本囊括了華東戰場三年來的全部重大戰役,還有重慶談判等歷史事件,設定主力部隊、敵後武裝、地下工作三條主線。
根據集體會審意見修改後,劇本的二稿交給北京總政治部初審。總政治部的意見是主題需再集中。經過商量,作者將劇本主題集中於人民戰爭方面,著重表現解放軍為人民利益不畏艱苦、英勇鬥爭。他們花二十天完成第三稿。
由於劇本涉及華東戰場的許多實際問題,劇本報送陳毅審閱。陳毅指出,劇本應當正面、大膽地表現戰略思想問題,通過具體的軍事鬥爭故,表現毛主席運動戰的戰略思想。對於故事結構,陳毅提出從魯南撤退寫起,到萊蕪戰役為止。同時,他對表現方法和人物塑造也做出了具體指示,例如可以安排一個人物對戰略思想搞不通,以致喪失信心。根據陳的指導意見,劇本要動大手術,吳強決定把話劇《戰線》的作者沈西蒙也請來,共同創作電影劇體。7月底,劇本完成第四稿,正式定名為《南征北戰》。
經三野電影指導委員會和陳毅司令員審閱後,劇本略加修改報送北京。總政治部會同文化部電影指導委員會審查後,劇本又經歷了一輪刪改。劇本中唯一對運動戰思想不通的王春開小差的情節,被指為暴露政治工作的弱點,改為不開小差,解放軍方面全部是正面人物出場;劇本中張連長為阻止敵人突圍而犧牲,因為“主要人物不應當犧牲”的要求,改為普通戰士犧牲(成片時此處被刪除);劇本中擬通過高營長與趙玉敏涉及愛情的密切關係,表現部隊和民眾的關係,因為會審意見認為在戰爭時期軍人不應該和地方上的女同志談戀愛,這段愛情關係被改成似是而非的關係。
拍攝歷程
在劇本還在修改時,電影的拍攝準備工作已提上議事日程。該片被指定由上影廠拍攝,導演為北影廠的成蔭擔任。演員方面,既有來自解放區的湯化達、鐵牛、仲星火,也有原國統區的馮喆、張瑞芳。成蔭來到上影進行籌備工作,攝製組基本搭建完成,但因劇本仍在修改中,遲遲無法開機。後來為了確保如期出片,在安徽參加基層土改的湯曉丹奉命趕回廠內,帶領第二套拍攝班子,該片於是變為成蔭、湯曉丹共同執導。他們共同打磨成蔭已完成的分鏡頭台本。因日程緊張,兩個攝製組分頭拍攝,成蔭重點拍解放軍方面的戲,湯曉丹重點拍國民黨方面的戲。
由於當時新中國成立不久,經濟吃緊,粟裕將軍要求劇組節約每一分錢,儘量減少參拍部隊和民眾數量,以免影響生產和部隊正常工作。他還建議將劇本中的炸彌河橋改成炸彌河大壩,這樣既能保證質量又可減少投資。劇組遂根據粟裕的建議對劇本場景作了修改。為節省開支,劇組大量採用實地拍攝,並將殘破的青州火車站作為重點場景。對於拍攝用具和道具,能自己做的儘量自己做。為了拍攝戰場全景,攝製組還製作了一架左右能搖擺,上下能升降的木製升降機。
角色塑造
為了深入生活,在生活中找到創作依據,劇組參加了華東解放軍英模大會,加演對劇本時代背景和人物形象的理解。而後,演員們分成三個組進一步體驗生活:演老區民眾的去山東農村,與老鄉們同吃同住;演解放軍的下連隊;演國民黨將領的去俘虜營觀察國民黨軍官。剛從香港回來的馮喆,為縮短與角色的距離,他下部隊體驗每天上操場苦練刺殺,還在大冷天下水游泳改變體形。導演成蔭根據角色配置和演員實際情況,把高營長定位為部隊里的知識分子幹部,確定了既儒雅又英武的基調。
看了張瑞芳的試鏡頭後,成蔭認為她扮演的村長趙玉敏表情很真實,但是眼神不對應,走路也放不開,提示張注意觀察老區婦女怎么看人、說話和行動的,並為她選了一支小馬槍做隨身道具,讓她整天背著並練習軍事動作,特別要她學會戲中需要的匍伏前進和扔手榴彈的動作。
項堃開始塑造張軍長一角時按照以往的經驗突出角色的狂妄,但樣片出來後,導演指出他表演中形式的東西太多,看不出人物的思想感情。項堃意識到自己的錯誤後,尋找關於原型張靈甫及其他類似的國民黨將領的相關材料,反覆分析研究,琢磨人物的思想感情、性格特點。
南征北戰(1952年成蔭、湯曉丹聯合執導電影)

影片評價

《南征北戰》是新中國銀幕史上不朽的戰爭史詩,大量的經典段落和台詞至今讓人津津樂道。它敘事清晰,充滿藝術張力。人物形象鮮明,而且沒有簡單地臉譜化,很有生活氣息。與同時期其他戰爭題材影片相比,該片在戰爭場面的氣勢、戰役的規模、表現戰略決策和軍事思想等方面,都是空前的,堪稱新中國電影史上第一部具有戰爭史詩韻味的影片。其中,搶占摩天嶺、鳳凰山總攻兩場大戲,在當時技術條件很差的情況下,空間縱深鏡頭運用得相當成功,體現在畫面上的戰爭氣勢十分壯觀,是新中國電影表現戰爭大場面的經典段落(《北京晚報》評)
該片在說明運動戰這一點上顯然是比較集中的。可以看出作者不是一般意義上說明運動戰,而是有著具體的、足以說明毛主席偉大戰略思想的戰例作為它藝術描寫的藍本。因作者看準了一點,緊緊圍繞這一點說明作品的主題思想。因此,影片能在兩個鐘頭大體上說清楚當解放軍的裝備還是小米加步槍時如何戰勝了裝備精良而人數大大超過己方的美蔣匪幫。該片在藝術風格上樸素明快,導演和演員在現實主義道路上又前進了一步,在描寫對敵鬥爭的嚴肅性上特別成功。但是,作為一部故事片來要求,該片還缺少一些必要的東西,就是故事的情節和情節所必需的真實人的思想活動。另外,對於解放軍高級領導的描寫是片中比較薄弱的一環,從整體而言,該片在刻畫正面人物方面是不能令人滿意的。(原中國電影評論學會會長鐘惦棐評)

  
南征北戰(1952年成蔭、湯曉丹聯合執導電影)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