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法偈

這首偈,否定菩提樹和明鏡台等物質性的本體的存在,宣稱萬事萬物均在人的本性中,人心就是萬有的本體,人性中本來就有“佛性”。由此推理,不必累世修行便可以頓悟成佛,即“放下屠刀,立地成佛”。這是對神秀偈的徹底否定,也即主觀唯心主義對客觀唯心主義的徹底否定,直接把握住“見性成佛”的關鍵,被稱為“頓悟派”。這種觀點,比之神秀那套逐漸修行的“慚悟”學說,自然更有吸引力和號召力,因此也就顯得更為透徹,難怪弘忍要選定慧能為自己的法嗣。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得法偈
  • 年代:初唐
  • 作者:慧能
  • 體裁:詩偈
作品原文,作品注釋,作品簡析,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得法偈
菩提本無樹①,明鏡亦非台②。
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③?

作品注釋

①菩提樹:梵文意譯,亦作“覺樹”“道樹”。音譯則為“畢缽羅樹”,印度產常綠喬木,樹子可作念珠。據傳南朝梁僧智藥自天竺移植中國,多產於廣東。南方佛教國家信徒常焚香散花,繞樹作禮。相傳釋迦牟尼在畢缽羅樹下結咖趺坐,經過靜思,排除蠱惑,終於大徹大悟,即證得菩提(覺悟),成為“佛陀”。後世遂稱畢缽羅樹為菩提樹,用“菩提”表示對佛教真諦的徹悟或功德圓滿,修道成佛。
②明鏡:禪宗寺廟的禪堂中多懸掛大鏡子,作為佛徒坐禪修行的輔助物。《資政記》中有:“坐禪之處,多懸明鏡,以助心行。”
③塵埃:佛教認為各種塵埃都是污染人的性情的東西。《淨心戒規》云:“云何名塵,沾污淨心,觸身成垢,故名塵。”且有四塵、五塵、六塵之說。

作品簡析

公元661年(唐龍朔初年),慧能慕名投禪宗五祖弘忍門下為行者,在碓房舂米。數月後,弘忍命弟子各作偈,考核他們的佛學修養,以便從中遴選法嗣。十大弟子之首的神秀先作一偈,偈曰:“身是菩提樹,心如明鏡台。時時勤拂拭,莫使有塵埃。”被稱為《無相偈》。慧能則針對神秀之無相偈復作此偈。弘忍對神秀的偈不甚滿意,對慧能則倍加讚賞,秘密地把衣缽傳授給他。
這首偈,同神秀的那一首,在修行方法上具有原則的區別。神秀的那首《無相偈》,強調“時時勤拂拭”,後人以其主張“拂塵看淨”,稱之為“漸悟派”。

作者簡介

  惠能
慧能像慧能像
(638—713)唐代高僧。俗姓盧氏,三歲喪父,家境艱貧,稍長以伐薪賣柴為業養母度日。二十四歲時辭母出家,往蘄州黃梅東山參拜五祖弘忍大師。初為行者,隨眾勞役,踏碓舂米。後因書寫了得法詩偈而備受弘忍賞識,囑付衣法,成為禪宗六祖。因當時佛教內部爭奪宗祖地位的競爭十分激烈,惠能多次遇險,最後藏跡於獵人群伍之中,隱居十五年。弘忍入滅之後,惠能才開始傳法受戒。此後演化佛法三十餘年,弘法度眾無數。武則天、唐中宗聞其名聲,多次敕書徵召入京,他皆以老病相辭,竟不奉詔。七十六歲時赴新州入滅。其思想核心有二,一是自有佛性說,一是頓悟成佛說。在世界佛教史上,他是一個把中西佛教思想融合貫通的思想家。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