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勝堡

得勝堡

得勝堡是明長城大同鎮重要關隘。位於山西省大同市北約45公里。自古為聯結晉北與內蒙古的主要通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今由山西大同通往內蒙古呼和浩特的國家級主要幹線公路由此口通過。 得勝口明初始建,同時在關口南建有得勝堡。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得勝堡
  • 外文名:Fort in victory
  • 位於:位於山西省大同市
  • 材料:土築
人文歷史,長城防禦體系,門樓風格,文人典故,

人文歷史

得勝堡位於山西省大同市位於新榮區堡子灣鄉,距市區40公里。
該堡先為土築,萬曆二年(1574)磚包,城周“三里四分,高三丈八尺”。嘉靖二十八年(1549)宏賜堡參將移駐此堡。今堡城包磚多被拆走,保存有磚砌券拱南關門。關門外嵌有一匾額,陰刻楷書“保障”二大字,並署有“萬曆丙午歲秋旦立”。關門裡亦有一額匾,陰刻楷書“得勝”二大字。門洞內東西側牆壁各嵌有石碑一塊,西牆碑風化嚴重,字不可辨,東牆碑字跡清晰完整,為萬曆三十五年(1607)八月擴修得勝堡記事碑。

長城防禦體系

得勝堡不是一個孤立的軍事設施,而是由得勝堡、鎮羌堡、四城堡三個城堡和其北面的長城與得勝口關組成的嚴密的防禦體系。得勝口關在得勝堡北面,位於長城上,北邊是馬市。鎮羌堡位於得勝堡東北2里的鎮羌堡村,長城以內,東拒飲馬河,嘉靖24年建。四城堡,又稱市場堡,位於得勝堡北部,同樣在長城內,是歷史上的馬市之一。得勝口長城向西連線拒牆堡,向東過飲馬後後向南一段後向東往鎮川口而去。得勝堡東南飲馬河西岸長城第一個敵台旁修有羊馬城(修有牆壁的土圍子),《圖文長城——山西卷》作者李少文老師富有詩意地命名其為“巡河堡”,但此建築實際上只是一個墩院,或者稱為塢壁,其級別不能作為城堡。
得勝口群堡得勝口群堡

門樓風格

門樓東西兩側為厚實的黃褐色土牆,尤其東側牆體稜角分明,十分齊整。門樓砌磚有修補痕跡,門洞上的磚雕圖案精巧。門楣上額匾陰刻“保障”二字,門裡匾額陰刻“得勝”二字。
得勝堡
登上門樓,放眼望去,四邊堡牆輪廓完整,牆體規整。牆外田野遼闊,牆內房舍成片。一條大街從南門向北延伸,穿過一座磚箍方台,方台下有門洞,台上曾建玉皇閣。《新榮區文史資料》(第六輯)稱,得勝堡原有閣樓4座,分別為南城閣、日菩薩閣、玉皇閣、神武閣。得勝堡南門為萬曆年間擴修時所開,門外原有瓮城,瓮城向東開門;出瓮城為月城,月城向南開門,南城閣建在月城門樓之上。如今,四座閣樓及瓮城、月城均已不存。
黎中輔《大同縣誌》載:“堡方二里,高三仞,厚二仞余,門樓二,明嘉靖十八年築。”據《新榮區文史資料》(第六輯)介紹,嘉靖十八年(1538年)修築時叫“綏虜堡”,萬曆二年(1574)包磚,萬曆三十二年(1604年)七月進一步擴修,堡名改為得勝堡。重修的得勝堡外牆一律下砌石頭,上為磚包。堡牆設敵台18個,各置千斤銅炮一門,稱“二將軍”;瓮城牆上置千斤銅炮一門,稱“大將軍”;堡牆上女牆跺口各置二百斤重“千腿”鐵炮一門。牆四角築角樓,東牆正中築鐘樓

文人典故

得勝堡以北1公里即是得勝口,是連線口裡口外的重要關口。
得勝堡是明長城的重要軍事邊堡,也是蒙漢民族融合的一個重要節點。不僅軍旅文化、邊塞文化底蘊深厚,而且民族融合文化尤為豐厚。據李大鈞、李大宏合著《大同晉商》介紹,隆慶五年(1571年),明王朝在得勝堡舉行隆重敕封儀式,封蒙古首領俺答汗為順義王,後又封三娘子為忠順夫人,開放大同、宣府等地“立互市”。萬曆五年(1577年),又在長城沿線新平堡、助馬堡等地設10個互市點,馬市數十年高度繁榮,推動了明代晉商的興起。
正如詩人李杜詩所言:“天王有道邊城靜,上相先謀馬市開”。馬市的開闢是明王朝與蒙古韃靼部落由戰爭到和平的轉折點,民族干戈化玉帛,蒙漢民族文化由此走向融合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