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驤(清末台灣抗日義軍將領)

徐驤(清末台灣抗日義軍將領)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徐驤(1858—1895),字雲賢,台灣苗栗人,祖籍廣東(粵籍,客家人),秀才出身,清末台灣抗日義軍將領。徐驤家世以農耕為業,但他素有大志,“耕而兼讀,耕讀之餘,更以餘力習武技”。徐驤勤奮耐勞,並善於團結民眾,常資助貧苦鄉民,深得當地農民的信賴。在抗擊日本侵略的新竹保衛戰中壯烈殉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驤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台灣苗栗
  • 出生日期:1858年
  • 逝世日期:1895年
人物簡介,人物生平,民團團長,發展隊伍,進攻新竹,尖筆峰激戰,大甲溪失守,又失彰化城,壯烈殉國,歷史背景,抗日事跡,後續肯定,

人物簡介

徐驤(1867—1895),家名來昭,字雲賢,又稱徐昂,祖籍廣東鎮平縣(蕉嶺)興福鎮穀倉村,是蕉嶺徐氏開基祖徐探玄17世孫。1765年,其高祖徐俊彩率全家遷台灣苗栗縣頭份鎮墾殖。徐驤18歲中秀才,曾掌教蒙館。
1894年中日甲午之戰,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把台灣割給日本。他在苗栗頭份組織義軍,與吳湯興共商抗日保台大計,日軍在基隆登入後,他充當吳湯興右翼,沿途設伏,痛擊進犯新竹之敵,殺敵200多人。
不久,尖筆山之役,黑旗軍統帥劉永福派參謀吳彭年率軍前來助戰,統領楊載雲及黑旗軍將領袁錦清、林鴻貴殉國。日軍施詭計全力猛撲,日軍統帥北白川宮能久親王也受了重傷。他與吳湯興退守八卦山,吳湯興壯烈犧牲。
吳湯興殉國後,徐驤率餘部至台南謁見劉永福統帥。劉永福認為徐驤年輕有為,勸他暫回祖國大陸。徐驤感動淚流滿面,表示決心與台灣人民誓死抗日,並懇求劉帥同意他再招募義軍,並給予援助。劉帥聽後深為讚賞,當即答應他的請求,彼此密切聯合抗日。此後即部署到內埔布告招募義軍,台南人民包括客家子弟踴躍報名,以劉金安、鐘任三、曾作霖3人分掌文書、軍需、參謀工作,組成勁旅730多人,開赴抗日前線,駐守於斗六溪畔,決心痛擊日軍。
1895年10月7日,日軍增兵圍攻嘉義,城被攻下,義軍守城將領王德標回守台南,徐驤率義軍退守曾文溪。日軍傾全力發動進攻,徐驤身先士卒,帕頭束腰,指揮義軍拚死迎擊,在血戰中身中數彈,臨死前豪邁地對義軍們說:“大丈夫為國捐軀,死而無憾!”徐驤殉國事跡已載入國史,《辭海》中“徐驤條”有扼要記載。

人物生平

民團團長

1895年,日本強迫清政府割讓了台灣和附屬島嶼,日軍在台北登入。台灣人民義憤填膺,奮起反抗,推舉黑旗軍劉永福為抗日領袖。可是,黑旗軍只有幾千人,怎能扭轉危急形勢呢?徐驤挺身而出,召集鄉民們說:“我們雖然把台灣的抗日重任托於劉公,但劉公孤立無援。我們應該組織起來,人自為戰,家自為守,誓與我台灣島同生死,共存亡!”激昂慷慨的言詞,感動了大家。會一散,各鄉就選派了壯丁,組成民團,推舉徐驤為團長。從此,徐驤同台灣人民五經轉戰抗日寇。
徐驤雕像徐驤雕像

發展隊伍

徐驤自動組織民軍抗日,被民眾推為民團長。當台北失陷、日軍繼續南犯時,徐驤向鄉民號召說:“吾台,吾民父母之鄉也。吾民之田廬在於是,子孫在於是,祖宗丘墓在於是。台亡,吾民將安歸乎?諸公皆健者,義薄秋雲,氣吞百川,際此生死存亡之交,何興乎來,執挺以為劉(永福)公助。庶幾人自為戰,家自為守,成則建造新邦,熠躍千古,敗則舉吾民之骨血與全台俱盡焉!是亦亡國之榮也”。鄉民感奮,紛紛回響,皆“握拳自擊其掌”,表示願投效義軍,跟隨徐驤,戰死在所不辭。於是,各鄉分別精選壯丁,組織隊伍,與劉永福領導的黑旗軍,配合作戰,狠狠打擊敵人。

進攻新竹

1895年6月底,日軍攻陷新竹。7月,徐驤與台灣諸義軍統領商議共同恢復新竹城。10日這天,諸義軍集中在新竹城周圍,徐驤親率精銳由北路進攻,襲擊敵軍側翼,不幸這次軍事行動因奸徒告密而失敗。徐驤隨機應變,避開敵人的重兵追擊,隱蔽到茂密竹林里,敵人不諳地形,不敢貿然闖進竹林,只在外面亂闖,堅持到傍晚時分,敵人疲憊不堪,徐驤乘機出擊,首尾夾攻敵人,使敵軍措手不及,在敵人慌亂中,義軍從容退出重圍。此後,徐驤領導義軍在新竹周圍不斷襲擊入侵日軍,使敵人膽戰心驚,日人所著《台灣統治志》曾不得不承認我國抗日軍民的“頑強”和“勇猛”。

尖筆峰激戰

1895年8月初,日軍為奪取尖筆峰,集結了兩個加強聯隊,分兩路向台灣義軍進攻。徐驤所部僅五百餘人,負責在枕頭山抗禦。9日,敵軍再出動三個聯隊,加上戰艦三艘,水陸兩路向尖筆峰攻擊,徐驤等義軍將領率領民團進行了艱苦的搏鬥。他們利用熟悉的地理形勢,抄襲敵人後方,大量消滅日軍有生力量,俘虜敵官兵多人。但終因敵眾我寡,未能取得全勝,最後不得不轉移陣地,尖筆峰終於落入敵手。

大甲溪失守

8月21日,敵軍繼續南下進攻大甲溪。大甲溪是台中地區門戶,據有天險,敵人若不得大甲溪,就不能進犯台中,而台中又背山而海,居中馭外,可以控制全台。因此大甲溪的得失,在戰略上具有重要意義。為取得這次戰役的勝利,徐驤在戰前向義軍諸統帥獻計就:“我軍拋弱,又無大炮,不利正面交鋒,只能利用大甲溪支流縱橫扔利形勢,廣設伏兵,誘敵深入後突然伏擊,必能制勝。”這意見得到了大家的贊同。當日軍渡過溪水一半時,徐驤率領民團從隱伏處齊聲吶喊,把敵軍橫截兩段,然後義士們勇猛衝殺,使敵軍一時大亂,紛紛落水,屍體重疊,以致溪水不流。大甲溪一役使敵軍傷亡慘重。同月25日,日軍另一支部隊在大甲溪附近,又一次遭到徐驤義軍同樣的伏擊,日軍且戰且退,死傷殆盡。徐驤民軍與日軍在大甲溪一帶相持近一月,最後因漢奸土匪等民族敗類的內應,才淪於敵人手中。

又失彰化城

大甲溪失守後,日軍轉向彰化進攻。徐驤義軍在劉永福的統一指揮下,與黑旗軍相配合,從山上向進犯的敵軍凌空攻擊,山上矢石紛紛地如雨下落,危石訇然從半空壓頂,使敵寇死傷無數。徐驤義軍又乘夜襲擊敵營,日軍更是自相驚擾,自相踐踏,死傷大半。後日本侵略者又重操故伎,收買漢奸土匪武裝匍匐至山頂,偷襲義軍,才使徐驤所部受到重大損失,日軍因而攻下彰化縣城。

壯烈殉國

10月底,日軍向台南地區進攻。徐驤和劉永福堅守嘉義西南的曾文溪。曾文溪距台南府城僅二十公里,形勢十分重要。徐驤率義軍和高山族人民共約七百餘人,在溪尾莊迎敵。他知道戰鬥的艱難和形勢的危急,下定決心破釜沉舟與敵人決一死戰。敵軍集中了強大兵力,馬步並進,炮火齊發,義軍方面一無炮火,二無馬隊,但士氣昂揚,人自為戰,在血泊中猛烈砍殺敵人。但終因力量懸殊,義軍傷亡重大,徐驤在戰鬥中為炮火所傷,壯烈殉國。臨死前,他仍壯心不已,大聲呼喊道:“中華、中華,我所至愛。大丈夫為國捐軀,死而無憾!”。充分表現了這位台灣抗日英雄的一片愛國熱忱。曾文溪陷落後不久,台南也為日軍所占。從此,我國神聖領土台灣,淪為日本的殖民地達五十年之久。

歷史背景

1894年,日本勢力西進朝鮮半島,朝鮮之宗主國大清光緒帝決定對日宣戰。甲午戰爭結果為清朝失利,雙方在日本下關展開談判。事前,光緒帝同意改革派奏請,裁示:“準巨額賠償,不準割讓寸土。”談判陷入僵局之際,大清太皇太后慈禧出面裁示:“聯合外力,保衛遼東;萬不得已,割捨台灣。”
最後清政府的代表李鴻章在日本之進迫下,遂割讓台灣。訊息傳至台灣,人心憤慨,成立台灣民主國。民間組織民軍,企求聯合全島志士合力抵禦來接收的日本軍隊。日軍在艋舺士紳的引導下,首先入主台北城,惟當時各地義軍群起抗日。

抗日事跡

時年38歲的徐驤散盡家財,號召鄉民組成“田賦軍”,與吳湯興和姜紹祖共結民兵抗日。此後,徐驤投身於乙未戰爭的抗日先鋒行列,全台南北轉戰數次,於吳湯興與姜紹祖戰死後,徐驤加入南台灣義軍,多次殲滅日本軍隊。徐驤最後在斗六的纏鬥中陣亡時,劉永福說道:“內地諸公誤我,我誤台人。”
雖然《清史》與《台灣通史》等文獻強調乙未戰爭的台方守軍為劉永福的黑旗軍與唐景嵩的廣勇,而有學者指出中華民國的教科書對乙未戰爭的描寫竟只有兩行字,是為客家人的悲哀。

後續肯定

民間肯定徐驤為“台灣抗日領袖第一人”,在黃南球所編寫之新竹縣誌中甚多表揚。
民主進步黨執政時期的行政院客家委員會主任委員李永得親勘位於苗栗頭份鎮的仁愛公園,允諾儘速專案成立“徐驤紀念公園”,認為仁愛公園現址鄰近頭份市區,鎮民使用率高併兼具周圍環境的美化,十分有助苗栗縣民追思英烈徐驤的精神。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