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根初

徐根初

徐根初 (1943.12-)上海市南匯人,軍事科學院副院長。1988年9月授大校軍銜。1992年7月晉升少將軍銜。1999年晉升中將軍銜。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根初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上海市
  • 出生日期:1943.12
  • 職業:軍事科學院副院長
  • 畢業院校:中共中央黨校
簡介,個人著作,

簡介

姓名:徐根初
性別:男
黨派:中共
參加工作年月:1962.06
學歷:函授本科
所學專業:經濟管理
徐根初(1943.12-),上海市南匯區人。1962年6月參加中國人民解放軍。大學本科文化。
歷任北京軍區後勤部計畫科長,後勤部參謀長。總後勤部副參謀長。1993年7月任後勤指揮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1999年11月任軍事科學院副院長、黨委常委。
1988年被授予大校軍銜,1992年由大校晉升為少將軍銜,1999年晉升為中將軍銜。

個人著作

中國和平發展與軍事力量的提升
戰爭發展或是和平發展,是古往今來大國發展的兩種模式、兩條道路。世界發展史特別是大國興衰史告訴我們,堅持走和平發展道路,是人類進步的時代潮流。和平發展,是中國國家發展道路和對外戰略的正確選擇,符合我國一貫堅持的對外大政方針,符合中華民族愛好和平的文化傳統,體現了我們的真誠願望,也一定能夠實現。中國堅持和平發展的原則主張,越來越得到國際社會的良好反響。
首先,和平發展,是基於我們民族文化基因的必然選擇。中華民族向來是熱愛和平的民族,追求和平是我們民族的基本精神和根本理念。在世界歷史上,中國人關於"和"的理念發育得最早,內涵最為豐富。早在殷商時代,中國的甲骨文中就有了“和”字。西周時期,周太史史伯就提出了“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觀點。到了春秋戰國時期,諸子百家經常運用“和”的概念來闡發他們的哲學思想和文化理念,老子的“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孔子的“禮之用,和為貴”、“和而不同”等等,都是“和諧”這一中華文明重要夾著取向的具體體現。
600年前,中國明代著名航海家鄭和率領當時世界上最強大的船隊“七下西洋”,遠涉亞非3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近代西方艦炮外交相反的是,鄭和和他的船隊,帶去的是茶葉、瓷器、絲綢、工藝,沒有侵占別國一寸土地。
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政府在對外關係中確立和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在解決香港、澳門、台灣問題上堅持“和平統一”的原則,在對待與鄰國有爭議的島嶼、領海、海洋權益問題上堅持“擱置爭議、共同開發”,胡錦濤主席提出“推動建設和諧世界”等,這些都是中國“和合”文化基因的具體表現。以大欺小、恃強凌弱、窮兵默式在中國人的思維中很難找到共鳴。
其次,和平發展,是我們基於對近現代中國歷史深刻反思而作出的慎重選擇。1840年鴉片戰爭以後的100多年裡,中國曾有過數次變革圖強的歷史機遇,但都因為外敵入侵或內部戰亂而喪失了。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的苦難和落後,一個重要原因就是缺少一個和平安寧的外部和內部條件。
而近20多年來中國能迅速發展也得益於相對和平的國際國內環境。1978年,中國在世界經濟總量中所占比重不到1%,現在已經達到4%。這些成就的取得,得益於我們把握住了和平與發展這個時代主題,得益於我們排除一切干擾,牢牢抓住難得的和平建設機遇,集中精力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也正因為如此,中國人民對21世紀初的和平發展機遇倍加珍視,把國家發展戰略機遇期作為我們最大的國家利益來加以維護。
第三,和平發展,是我們基於對全球化時代國家間利益關係認知而作出的理性選擇。在經濟科技全球化條件下,世界各國的利益關聯性日趨緊密,國與國之間在許多重大戰略利益上相互依存,需要相互合作,各國的發展都需要一個和平建設的環境,需要維護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相對穩定。在這個背景下,知識創新、管理創新成為經濟發展的主要增長源,通過做大蛋糕,謀求雙贏、多贏成為一種更好的發展模式。一味地爭資源、拼市場,通過犧牲別人利益來求得發展,最終也難以很好地實現自己的發展。
自上世紀八十年代以來,中國的經濟之所以能夠迅速發展,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對內通過改革創新,釋放了中國發展的潛能,對外通過積極開放,主動、和平地參與世界經濟一體化進程,從國外吸納了先進的科技成果,有益經驗和其他資源。與此同時,中國的經濟的高速增長,也帶動了亞洲乃至世界經濟的發展,彰顯了“做大蛋糕”的良好效應。
顯然,中國的發展不會以戰爭的方式挑戰現存的國際秩序,中國的發展是能夠在同世界的互利共贏中實現的,中國的發展完全可以成為人類的福祉。
中國實現和平發展需要適度發展軍事力量。近些年,中國正在積極推進軍事變革,軍事力量有了一些發展。這種發展不但不會衝擊和平發展戰略,而且是確保實現和平發展的必要條件。
一是維護國家領土、主權完整,特別是實現中國的完全統一,需要中國適度地發展軍事力量。維護國家統一與民族團結,對中華民族來說,不是一時的政治訴求和一般的政治選擇,而是千百年來華夏歷史長河的積澱中形成的一種強烈的歷史意識,是牢牢植根於中華民族五千年文明沃土之中的民族情感,是中華民族世代相承的至高無上的社會心理和基本價值觀。台灣問題所涉及的不是中國的一般利益、局部利益,而是全球化時代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核心利益、最高利益。就象當年美國聯邦不能同意南方邦聯的分裂一樣,中國人民也決不容許任何人以任何方式將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
對於海峽兩岸的和平統一,中國政府和人民有足夠的耐心和誠意。但是,台灣當局卻為了一己私利,不斷地挑起台獨事端。對於象陳水扁這樣不負責任、沒有誠信的“台獨”分子和政客,中國就不能承諾放棄使用武力。中國政府必須要有足夠的軍事實力牢牢地將台灣控制在“一個中國”的框架內。
二是維護全球經濟秩序穩定,特別是履行中國在維護全球共同利益的責任,需要中國適度發展軍事力量。作為一個資源相對匱乏的、經濟正在轉型的開發中國家,以市場的方式和平地從世界獲得經濟發展所需的資金、技術和資源是中國發展的重要條件和必要保障。中國人對於全球經濟秩序的穩定比任何一個國家都更加關切。
當前,影響全球經濟秩序穩定的因素正在趨於複雜。一些非傳統的安全因素,如海盜和地區衝突等正在成為全球經濟秩序不穩定的重要原因。據國際海事局統計,2004年,馬六甲海峽就發生了37起海盜襲擊事件。中國對外貿易的80%以上都要經由海洋運輸,海上通道安全事關中國經濟命脈。加強國際軍事合作,維護海上通道安全,是包括中國在內的許多國家的共同願望。作為一個大國,中國理應承擔更多的責任,這就需要中國具有自己國際地位和國際責任相適應的軍事能力。
三是應對恐怖主義的長期威脅,也需要中國適度發展軍事力量。當代恐怖主義的盛行並不偶然,它是國際政治、經濟和文化不平衡發展必然產物。2001年的“9·11”事件,使世界上最強大的美國為之一震。中國不是已開發國家,但與世界上大多數國家一樣,也是恐怖主義的受害者。
有資料表明,目前在境外針對中國、具有恐怖主義性質的組織就有數十個之多,在中國境內,有組織、有綱領、有計畫的恐怖主義組織的數目也有相當規模。近年來,在海外多次發生針對中國人和中國目標的恐怖暴力事件。
對於如何應對恐怖主義,美國戰略學者布熱津斯基指出,多邊合作是醫治反恐戰略無所作為的一劑良方。這話說得很有道理。應對全球恐怖主義,需要世界各國攜起手來,運用多種手段進行綜合治理。中國適度地發展軍事力量,是中國反恐怖主義的需要,也是進行反恐怖主義國際合作的需要。
當前,中國的軍事能力與維護和平發展的需要還有較大差距。中國的軍事力量還處在機械化半機械化水平,與世界上的軍事強國正在進入信息化時代相比存在著“代差”。中國必須加快發展,才能不擴大差距。在未來很長的時間內,中國仍將是一個開發中國家。中國沒有條件、也沒有必要投入大量稀缺的資源去與西方軍事強國進行軍備競賽。中國的軍事力量的發展,不可能改變世界軍事實力的基本格局。
中國軍事力量建設始終秉持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國防現代化是中國“四個現代化”的重要內容,也是國家協調發展的基本要求。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和中國經濟社會的不斷進步,建設信息化的軍隊,構建信息化的國防,是中國國家現代化的應有義務。中國國防現代化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無論中國國防現代化達到何種程度,我們都將堅持積極防禦的軍事戰略方針。“積極防禦”是由中國的文化傳統、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和發展道路所決定的,作為我們的基本國防政策,將是軍事力量建設長期遵循的指導原則。建國以來,雖然我們多次調整軍事戰略,但始終堅持積極防禦戰略方針的基本精神。中國軍事力量的發展戰略主要是:
第一,中國軍事力量發展始終恪守維護和平的政治使命。軍隊是執行政治任務的武裝集團,國家的政治目的是主導軍事力量發展的首要因素。中國作為一個熱愛和平的社會主義國家,一直把追求人類社會的共同進步,追求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最高理想。中國一貫遵循聯合國憲章,首先提出並長期堅持和平共處五項原則。近年來,中國積極倡導“互信、互利、平等、協作”的新安全觀,無論是與已開發國家還是開發中國家,我們都秉持求同存異、友好合作的原則。中國的這種國家政治追求,決定了中國軍隊是一支自衛性的武裝力量,是一支維護和平與正義的力量。中國希望爭取和平的國際環境發展自己,又以自身的發展來維護世界和平。中國發展軍事力量,是為了履行《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所賦予的職能和使命,中國軍事力量的政治屬性將始終是自衛性的。
第二,中國軍事力量的基本結構功能始終是防禦性的。中國軍隊歷經數十年的發展,形成了以陸軍為主體的、適應國土防衛作戰需要的基本力量結構。這種力量形態的形成,取決於中國軍隊抵禦外來入侵的、維護國內穩定的使命任務。進入21世紀,中國軍事力量建設仍然走的是與經濟建設協調發展的路子,堅持在國家經濟成長的基礎上,保持適度的國防投入水平,逐步推進國防和軍隊現代化建設水平。2005年國防經費支出預算占當年全國財政支出預算的7.43%,這個比例低於世界主要國家國防經費支出所占比重(美國是17.8%,法國是11.4%,德國9.25%)。適應世界軍事發展的趨勢,中國軍隊正在加快推進機械化、信息化建設,軍隊的科技含量也有提高,也發展了一些進攻性手段,軍兵種力量結構有了一定的變化,這主要是應對“台獨”分子分裂國家的危險行為,並沒有從根本上改變中國軍隊防禦性的基本結構功能。
第三,中國軍事力量的使用將始終注重遏制戰爭。無論中國軍隊怎么發展,發展到什麼程度,中國軍事力量的使用都將堅持控制危機、遏制戰爭、確保和平的基本原則。根據國家安全和發展的需要,充分發揮政治、經濟、外交等手段的作用,適度靈活地運用軍事手段,改善中國的戰略環境,減少不安全、不穩定因素,追求“不戰而屈人之兵”。正如中國有句俗話,拿起槍桿子就是為了不使用槍桿子。中國發展核力量,是為了打破核訛詐、核壟斷,中國向世界莊嚴承諾“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中國有限度地發展空間力量和遠海能力,是考慮到遏制戰爭比打贏戰爭要求是高,需要有打贏戰爭的實力,根本目的在於和平地維護自己的國家利益,有是為了不用,是力量均衡的需要。即使戰爭不可避免,我們也將堅持後發制人,做到政治上有理、有利、有節,戰略上“不打第一槍”。
資本主義從16世紀開始發端至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在這500年中,世界真正已經進入現代化的人口也沒有超過15億。在未來的幾十年里,中國人民和中國領導人決心將一個有著13到15億人口的大國,帶入一個總體發展水平達到中等已開發國家水平的國家。這是世界歷史上最大規模的現代化運動,其難度可想而知。中國的發展將如新中國的締造者毛澤東所說過的那樣,“中國會變成一個大強國而又使人可親”。
(作者:中國軍事科學院副院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