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朴(中國產業用紡織品協會名譽理事長)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徐朴,紡織工程技術專家。早期重點研究東北棉紡紗性能、細紗雙皮圈牽伸裝置,對棉纖維伸直度的理論研究有突破。在擔任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院長期間,不斷推進科研體制改革。退居二線後,為推進非織造布和產業用紡織品的技術發展積極努力。為紡織科技進步作出了貢獻。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朴
  • 國籍:中國
  • 出生地:江蘇省南通市啟東縣
  • 出生日期:1934年5月7日
  • 職業:紡織工程技術專家
  • 畢業院校:江蘇省立蘇州工業專科學校
  • 代表作品:《東北棉紡紗性能研究》
生平介紹,技術成就,簡歷,主要論著,

生平介紹

徐朴,1934年5月7日出生於江蘇省南通市啟東縣。1948年中學畢業後,考入江蘇省立蘇州工業專科學校紡織專業,1953年畢業後回響國家號召支援東北建設,分配到遼寧省瓦房店紡織廠任技術員。徐朴在學校學習期間曾選修俄文,工作後仍堅持自學,有一定俄文基礎。1954年11月,紡織工業部在華東紡織工學院開辦出國人員俄文訓練班時,請他去擔任俄文教師,並負責編寫專業教材和輔導資料。對於英文和日文,他也是通過自學,具備了順利閱讀的能力。1955年11月回到瓦房店紡織廠,歷任試驗室技術員、主任、紡紗分場主任。
徐朴徐朴
1960年3月-1978年,調遼寧紡織研究所任工程師、紡織室副主任,從事棉紡技術研究。中間有一段時間曾調遼寧省紡織局任工程師,主管科技和質量工作,負責編制全省紡織科技計畫並組織實施。曾作為地區代表參與紡織部組織的自動絡筒機和棉紡紡部勞動生產率專題調研並擔任調研組長。紡部勞動生產率調查報告在1977年全國紡織工業技術經驗交流會上發表,頗受紡織科技界關注。
1978年調紡織工業部科技司任工程師。1982年10月1984年6月任新技術辦公室副主任,曾組織國外引進設備的消化吸收和改進試製工作,包括棉紡、棉織、棉印染、針織等設備,經有關部門和企業的共同努力,使國產設備的技術水平有一定提高。1984年6月-1986年12月任科技司副司長,兼任新創辦的紡織科技開發總公司總經理。在任期間與有關單位聯合舉辦首屆國際紡織和服裝工業展覽會,此後即改名為北京中國國際紡機展。當時他還分工抓成果評審,“六五”攻關部分項目立項、檢查和督促以及“七五”攻關項目的前期準備和立題工作,促成南通三棉的織機改造、針織高級整理、液氨整理等科技項目取得較好進展。
1986年底,徐朴調任紡織部紡織科學研究院院長,併兼院科技委主任。他帶領全院職工一方面狠抓科研工作,一方面大力推進紡科院的體制改革。1993年10月,紡織部紡織科學研究院更名為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北京中紡科技實業總公司也同時正式掛牌,徐朴任院長兼公司總經理。1993年,該院被外貿部批准為首批具有科技產品進出口經營權的科研院所。徐朴在任期間,還經國家科委批准建立起了以紡科院為依託的國家合成纖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並爭取到世界銀行貸款建設非織造布產業基地,為紡科院的持續發展和建設打下良好的基礎。1994年5月,紡科院參與承辦第一屆中國國際非織造布產業用紡織品展覽會取得圓滿成功,以後該展覽會每兩年在北京舉行一次。1995年1月,紡科院機械廠與日本東麗和日本伊藤忠合資成立“北京中麗化纖機械有限公司”,促使紡科院化纖機械製造跨上了一個新台階。
1995年,徐朴退居二線,任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顧問。同年,中國紡織總會聘任他為中國非織造布和產業用紡織品協會籌委會主任。2002年6月該協會成立,選舉他為名譽理事長。
徐朴1983年8月參加中國共產黨。1988年評為教授級高級工程師,1992年度享受政府特殊津貼。曾當選為第八屆全國政協委員,1994-1998年任北京市人民政府顧問。曾任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理事,第十九、第二十屆常務理事,紡織部科技委歷屆委員。

技術成就

徐朴在瓦房店紡織廠任技術員、紡紗分場主任期間,堅持刻苦鑽研,不斷提高理論水平。他鑽研數理統計、機率論等基礎課程,用以解決生產上遇到的技術問題。葉奕梁是他的同班同學,當時在遼寧金州紡織廠工作。兩人志趣相投,經常在一起探討技術問題。他們對棉布疵點格分布的試驗方法和質量控制進行分析研究,套用二項分布理論建立棉布散布性疵點的函式關係,這是棉布採用疵點格率的理論根據,至今這一方法仍在棉布質量檢驗中廣泛套用。從1954年開始,徐朴就運用機率論和數理統計的方法控制棉紗質量和生產管理,取得很好效果,促使瓦房店紡織廠當時的質量和管理都達到先進水平。1956年,他對東北棉纖維的紡紗性能作了深入研究,和葉奕梁一起發表了《東北棉紡紗性能研究》、《東北棉纖維成熟度對紡紗性能的影響》等多篇論文,提出東北棉纖維成熟度與纖維細度、強度之間的關係和合理的紡紗工藝,使東北棉的適紡支數從原來的21英支、23英支逐步提高到26英支甚至32英支。所提措施和方法曾被各地重視和推廣。1958-1959年,他主持了細紗雙皮圈牽伸裝置提高牽伸倍數的研究。在20世紀50年代一般細紗牽伸都在15倍左右,通過他的研究能提高到20-30倍,質量穩定,取得較大經濟效益。當時寫的論文《提高雙皮圈牽伸裝置牽伸能力的探討》在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年會發表受到好評。他還創造了細紗滑溜肖,這一成果當時在遼寧大部分棉紡廠推廣,提高了棉紗質量,後來在國內其他地區亦得到推廣,並在國家成果公報上發表。
徐朴1986年末就任紡科院院長時,正是我國科研院所管理體制發生實質性轉變的關鍵階段。原來的科研院所都是吃“皇糧”的,而隨著科技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以及黨的十四大確定我國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目標,科研單位被逐步推向市場,這一轉變直接關係到每一個科研院的生存與發展。紡科院在徐朴的帶領下,走出了一條改革發展的新路。
他接任院長不久,就遇上國家要求科研院所交納“兩金”(醫療保險金、養老保險金)。他和在京的13箇中央級研究院(所)院(所)長一起聯名給中央領導上書,反映科研院所在改革中面臨的困難和問題,並對科技體制改革的實施步驟提出意見和建議。這封建議書得到中央領導和國家科委的重視,由此國家科委以這13個院(所)為基本骨幹成立了中央級大院大所院所長聯誼會,每年定期召開會議交流院所改革經驗,每當新的改革政策出台,國家科委也都要召集會議徵詢他們的意見,形成了院所與科委定期的交流機制,這對科研院所的改革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他從參加這些活動中,更好地領會國家科技體制改革的政策,也及時學習到兄弟院所改革的動向和經驗,對紡科院的改革增加了新的思路和得到新的啟發。在他領導下,紡科院根據科技體制改革各個時期的要求並結合自身的條件,實行了三個階段的改革歷程:一、通過減撥事業費實行課題承包,開展橫向技術服務;二、通過與紡織部簽訂科技承包協定,擴大自主權,在確保國家科研任務的基礎上發展科、工、貿一體化經濟實體;三、提出以市場為導向,效益為中心,科研為基礎,建設科、工、貿一體化科技企業(集團)的目標,加快全院企業化、產業化、集團化和國際化的進程。根據改革各個階段目標的需要,又相應制定出院內部的各項配套措施,包括堅持以科研工作為基礎,人才分流和結構調整,完善承包和分配機制以及多方面籌集資金促進產業發展等措施,從而調動起全院科技人員的積極性,為實現院的發展目標共同努力。在這一時期,結合紡科院的科研成果,建立和發展了一批科、工、貿經濟實體,包括化纖機械、毛紡織品、熱牽伸輥、紡織化學助劑、油劑、塗層織物、紡織醫療製品等。同時還把科研開發和工程開發結合起來,在建立起國家化纖工程研究開發中心後,又申請取得工程設計許可證和營業執照,形成了具有直接承接工程設計和工程承包的資格和實力。紡科院的科技成果也由單項的成果轉讓和一般性的技術服務發展到成套技術轉讓、整個工程承包以及直接形成產業,大大加快了科技成果轉化為生產力,實現科技為經濟建設服務的宗旨。紡科院通過科技成果的推廣套用也極大地增加了自身經濟實力。在徐朴任期內,紡科院的年銷售收入從1千萬元增加到1.5億元。紡科院的科技體制改革實踐得到了紡織部(紡織總會)和國家科委的關心和重視。在紡織部1992年召開的科研院所工作會議上,紡科院作了經驗介紹;在1994年國家科委和財政部聯合召開的中央級科研單位改革經驗交流會上,紡科院作了以“加速科技成果商品化、產業化的探索”為題的經驗介紹。1992年,他還曾當選為全國紡織科研院所聯誼會第二屆理事會理事長。每年他都要組織各地紡織科研院所進行院所改革經驗的交流,對當時整個紡織系統科研院所的改革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科技體制改革在實施過程中要面對許多矛盾、困難和問題,是一項系統工程,徐朴通過全身心的投入,不斷探索和實踐,帶領全院職工闖出了一條改革的新路,為紡科院的建設和持續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1995年,我國產業系統的體制改革也進入了新的發展階段。根據政府職能轉變的需要,中國紡織總會決定籌建中國非織造布和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徐朴受命負責這一行業協會的籌建工作。在此之前,他已經擔任中國紡織工程學會產業用紡織品專業委員會主任。協會籌建初期,他一方面抓緊協會的申辦手續,一方面根據紡織總會的要求邊籌建、邊開展工作。首先,他組織紡粘非織造布、水刺非織造布兩個行業每年召開一次年會,後來組建成紡粘分會、水刺分會,組織相關行業的企業、科研單位、學校的領導、科技人員撰寫論文和交流資料,互相交流經驗,使大家更深入了解國內外同行業的發展動態和技術發展動向。同時,還組織兩年一次的非織造布和產業用紡織品展覽會及研討會,吸收廣大企業參加,起到了交流、促銷和宣傳各自產品的作用。這些活動後來一直延續下來,成為協會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其次,還召開過全國篷蓋布、建築膜結構材料、過濾材料、醫衛用品、造紙用紡織品、農業用紡織品、土工合成材料等專業交流會議。開展這些活動,對促進產業用紡織品和非織造布的發展、推動行業技術進步都發揮了積極作用。隨著籌建工作的進展,徐朴對非織造布和產業用紡織品產生更加濃厚的興趣,並熱愛紡織工業中這一新的領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和鑽研這一紡織高新技術領域,大量閱讀了國內外的有關文獻、資料,又通過出國考察、參觀國際產業用紡織品和非織造布展覽會的機會收集資料,了解最新技術動態。在協會組織召開的各種專業會議上,經常由他作國內外現狀分析及發展方向的報告。從1995年至今,他在刊物或專業會議上發表的報告和文章有20多篇。主要包括對新型篷蓋布、膜結構材料、過濾材料、紡粘非織造布等技術的發展趨勢,新的水刺技術、熔噴技術、漿粕氣流成網技術等系統介紹,對國內企業找差距和開發自己的新產品、新技術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由於他擁有紮實的基礎理論、外文和紡織專業知識,刻苦的鑽研精神,經過在行業協會的數年實踐,很快成為非織造布和產業用紡織品的專家,為行業的技術發展做了大量工作。

簡歷

1934年5月7日 出生於江蘇省南通市啟東縣
1948-1953年 蘇州工業專科學校紡織科學習、畢業
1953年9月-1954年10月 遼寧瓦房店紡織廠技術員
1954年10月-1955年11月 華東紡織工學院出國人員俄文訓練班教師
1955年11月-1960年3月 遼寧瓦房店紡織廠試驗室技術員、主任、紡紗分場主任、紡部分場輪班主任
1960年3月-1969年8月 遼寧紡織研究所工程師,紡織室副主任
1969年8月-1975年10月 遼寧省紡織局工程師
1975年10月-1979年10月 遼寧省紡織研究所紡織室主任、工程師
1979年10月-1982年10月 紡織工業部科技司工程師
1982年10月-1984年6月 紡織部新技術辦公室任副主任
1984年6月-1986年12月 紡織部科技司副司長
1986年12月-1995年 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院長
1995年-1996年 中國紡織科學研究院顧問
1995年-1998年11月 中國非織造布和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籌委會主任
1998年11月-2002年6月 中國產業用紡織品行業協會協助籌建工作
2002年6月— 中國產業用紡織品協會名譽理事長

主要論著

1.徐朴,葉奕梁.關於套用疵點格百分率方法的討論.紡織通報,1955(4)
2.葉奕梁,徐朴.梳棉機給棉羅拉加壓及棉層變形諸問題的研究.紡織通報,1956(10)
3.葉奕梁,徐朴.開棉效能與打擊力的分配.紡織通報,1957(4)
4.徐朴,葉奕梁.東北棉紡紗性能的研究.中國紡織工程學會年會論文.1958
5.徐朴(執筆).提高雙皮圈牽伸裝置牽伸能力的探討.中國紡織工程學會1959年年會論文集
6.徐朴,葉奕梁.牽伸過程消除纖維彎鉤的作用.紡織技術,1963(6)
7.徐朴,葉奕梁.再論牽伸過程消除纖維彎鉤的作用.紡織技術,1964(2,3)
8.徐朴,沈鎮林等.棉纖維伸直度研究.國家科委科學技術研究報告,1964
9.徐朴,沈鎮林等.細紗牽伸裝置中滑溜肖的套用.紡織技術,1965(7)
10.沈鎮林,徐朴等.螢光纖維示蹤法測定纖維伸直度.紡織技術,1965(10)
11.徐朴.我國產業用紡織品的發展現狀及趨勢.非織造布,1996(2,3)
12.葉奕梁,徐朴.篷蓋布類產品生產和套用的新發展.紡織導報,1998(5)
13.徐朴.紡粘非織造布在技術上的發展動向和幾點建議.北京紡織,1999 (1)
14.徐朴,葉奕梁.防紫外輻射機理及產品研究.棉紡織技術,1999(7)
15.徐朴,葉奕梁等譯.威靈頓產業用紡織品手冊(美).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0
16.徐朴.面向21世紀的非織造布工業.非織造布,2000(1)
17.徐朴.面向21世紀的產業用紡織品.紡織導報,2000(2,3)
18.葉奕梁,徐朴.防禦紫外線輻射紡織品的綜述.紡織標準與質量,2000(5,6)
19.徐朴,王正宏,陶同康.化纖新材料在岩土工程中的套用.中國工程院諮詢項目報告.2001
20.葉奕梁,徐朴.關於漿粕氣流成網非織造布技術.紡織導報,2002(1)
21.葉奕梁,徐朴.漿粕氣流成網技術的新進展.紡織導報,2002(2)
22.徐朴.非織造布行業前景樂觀.紡織導報,2002(4,5)
23.徐朴,葉奕梁.水刺纏結非織造布的發展潛力.紡織導報,2003(1,2)
24.徐朴.中國的產業用紡織品及非織造布工業.德國法蘭克福國際產業用紡織品12屆論壇.2003
25.徐朴.我國非織造布的現狀及發展趨勢.桑麻會刊,2004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