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倩

1962年 出生於宜興丁蜀蜀山老街。

1980年 入宜興紫砂工藝廠工作,啟蒙老師為許成權。隨許成權學習兩年後,經紫砂工藝廠考核選拔調入紫砂研究所。由徐漢棠大師傳授全手工製作兩年,期間由總輔導顧景舟大師,朱可心前輩指導。其後師承周桂珍大師至今。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志倩
  • 出生地:宜興丁蜀蜀山老街
  • 出生日期:1962年9月15日
  • 性別:女
個人簡介,作品收藏、刊登及獲獎情況,優秀作品展示,相關文章摘錄,

個人簡介

徐志倩工作照徐志倩工作照
1983年~1995年 兩次選入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專修陶藝理論,授課老師為張守智教授,王建中教授等。
1996年 與台灣古農行合作,創辦徐志倩工作室至今。
徐志倩是當今紫砂界系統得到傳統紫砂工藝傳承的藝人之一,因家世、師承淵源,基本功紮實,傳統作品古樸渾厚,法度森嚴。從事紫砂創作已逾二十八載,事藝為人卻天真淡泊不事張揚,是當代實力派紫砂藝人中的優秀代表。

作品收藏、刊登及獲獎情況

出版書籍《靜遠堂談藝錄——徐志倩卷》,《徐志倩》等 。 作品刊登在《中國紫砂》、《新藝刊》、《中國商報》、《雲南普洱茶》等各類報刊雜誌。
作品《匏尊》由安徽省博物館永久收藏。
作品《掇只》由雲南省博物館永久收藏。
作品《鼎盛中華壺》在第十一屆中國工藝美術大師精品博覽會中,獲得金獎。
作品《江山一統》在雲南旱災期間,義賣後悉數捐往雲南陸良縣馬街鎮黃官營國小,並鑿井一口,潤澤永存。

優秀作品展示

吉壺吉壺

相關文章摘錄

關於捐贈紫砂壺“匏尊”的情況介紹
著名古陶瓷專家 李廣寧/文
2009年9月24日省古陶瓷專業委員會向安徽省博物館捐贈一把宜興紫砂壺,捐贈儀式在省博物館貴賓室舉行。鄧鋒副館長代表省館向捐贈代表王雷會長一行致以熱烈歡迎和誠摯地感謝,並頒發了收藏證書。
該紫砂壺名“匏尊”,是2007年省古陶瓷專業委員會為紀念成立專門在宜興花重金訂製的。為此,學會專門派一個專家組去宜興定壺型、選泥料,並確定製壺師。經反覆調研比較,最後確定壺型為“匏尊”,所用泥料為天然紫泥“底槽清”,並由宜興紫砂一廠的徐志倩工藝師擔任制壺師。
宜興紫砂壺是我國陶瓷製品中最著名的傳統茶具。其因具有濃郁的民族風格和文化品位,歷來受到文人雅士的追崇。“匏尊”是宜興紫砂壺的傳統造型之一,也是制壺難度最大的“光貨”類造型之一。特點是線條洗鍊、端莊豐滿、小中見大。做這種壺最見作者功力。稍有不濟則形神俱失。
宜興紫砂壺所用的泥料只產於宜興,是一種夾在“甲泥”礦層中的“嫩泥”,故又有“泥中泥”之稱,產量非常小。該壺所用的泥料是著名的紫泥“底槽清”料。純天然的紫泥“底槽清”料本身已很珍貴稀少。
傳統的宜興紫砂壺是手工藝品,講究做工。以純手工製作且技藝高超者為貴。目前紫砂壺的製作成型方法有三種:一為純手工打泥片鑲接成型;二為搪坯(藉助模具)成型;三為注漿成型。難度最大且質量最高者為第一種,它需要制壺者有高超純熟的技藝。該壺制壺者徐志倩,女,46歲,是宜興紫砂一廠的工藝師。其為我國著名紫砂壺工藝大師周桂珍的弟子,人在中年,技藝精湛,正是出精品的年齡。該壺是徐志倩老師不用模具,不用代工,手工精心製作的作品,體現了很高的制壺水平。
燒制紫砂壺需要掌握恰到好處的窯爐溫度,要做到不欠不過。欠火會形成生燒變色,過火則易變形起泡。此壺形體端正,紫色剛純,表明是在窯溫最佳情況下燒成的正品。
壺蓋內有制壺者的印章。壺底上部有一方形印記,圖案為宋代蓮花注子注碗的形象。該印記是省古陶瓷專業委員會的標識,其設計圖案參照原型是出土於我省宿松縣北宋紀年墓中的景德鎮窯影青瓷蓮花注子注碗。原件文物現收藏在省博物館。
壺底中部刻有“安徽省古陶瓷專業委員會成立”字樣,以示紀念之意。
壺底下部刻有“28-1安徽省博物館”字樣,意為該壺是限量版壺之一。省古陶瓷專業委員會訂製“匏尊”壺共28把,同型,同大小尺寸,每把均有編號並刻有收藏者的名字。學會全體會員為表示對省博物館的崇敬之意,一致同意捐贈一把給省博物館,並特意將該壺編號為“28-1”,刻上收藏者“安徽省博物館”。
捐贈該壺至少有兩種意義:
1、它紀念安徽省第一個省級古陶瓷專業學會的成立,標誌著我省盛世收藏、文化繁榮的時代景象。
2、這把壺是著名工藝師用珍貴泥料精心手工製作的傳統工藝品,體現了當代傳統紫砂壺的制壺水平。
總之,是一把值得收藏的好壺。
//
徐志倩,1962年生,1980年進宜興紫砂工藝廠,拜許成權工藝師門下,1983年經廠方考核入選陶藝研究所,師承徐漢棠、周桂珍,專攻壺藝,並得到泰斗顧景舟、朱可心悉心指導,後被選送至中央工藝美術學院專修陶藝理論。壺藝生涯至今已逾27年。
俗話說,台上十分鐘台下十年功,看徐志倩做壺就像一場視覺盛宴。泥條在她手裡變得十分乖巧聽話,隨著轉盤和拍子的飛旋,一個造型別致的身筒倏忽之間就成型了,她做得是純手工壺,講究眼到、手到、心到,全憑經驗和悟性,經過多年的積累,徐志倩的技巧日臻純青,能圓善方,竹葉梅花信手拈來,網友們給她的壺起了一個美妙的名字“小倩壺”。
小倩壺的特點概括起來可以用兩個字形容——自然。不矯情、不做作、不八股,清湯掛麵,清新怡人,透著一些些的慵懶氣息,跟徐志倩本人的氣質如出一轍。如果說顧景舟的壺以“骨感”為美,何道洪的壺以“豐腴”為美,那么徐志倩的壺就是以“嫻靜”為美,在她的作品裡,能看到一種與世無爭的淡泊,雲捲雲舒的雅韻。她說:“顧景舟只有一個,我一輩子都做不出他那種線條的力度,所以我做壺的時候心態很放鬆,不刻意追求形意,做壺就好比做人,我把自己做好了相信能把壺做好。”多么樸素坦誠的話啊!
在這個圈子裡,用模具壺冒充手工壺,找槍手代工等現象屢見不鮮,但徐志倩始終不為所動,堅持純手工做壺,從不代工,她說:“我的每一把壺都是自己親手所制,從不欺騙,無愧我心。”
紫砂界有一句話叫做:材質美才是真的美!我想改個字用來形容徐志倩恰如其分:品質美才是真的美!
——摘自《新藝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