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士林(清朝江蘇巡撫)

徐士林(清朝江蘇巡撫)

本詞條是多義詞,共2個義項
更多義項 ▼ 收起列表 ▲

徐士林(1684-1741年),字式儒,山東文登人。出生農民家庭,“秉性質直”,入私塾後,奮志勵學,27歲中舉,29歲中進士,曾為皇子皇孫授課,乾隆皇帝也在其學生之中。所以說,乾隆皇帝的滿腹經綸其中就有“文登學”的因子。乾隆五年,任江蘇巡撫病逝在任上,終年五十八歲,入祀賢良祠。

基本介紹

  • 本名:徐士林
  • 字號:字式儒
    號雨峰
  • 所處時代:清朝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山東文登
  • 出生時間:1684年
  • 去世時間:1741年
  • 主要作品:《皖讞詞》
人物簡介,任職,經歷,人物軼事,送禮贈言,三擋皇駕,四謝師恩,

人物簡介

徐士林(1684~1741)字式孺,號雨峰,山東文登徐家村人,清朝江蘇巡撫,卒祀京都賢良伺。出身寒微,秉性質直,勤政愛民,被乾隆皇帝譽為"忠孝性成"的一代楷模。
徐士林

任職

徐士林,字式儒,文登縣爬山後徐家村人。康熙二十三年生於貧寒農家,自幼奮志勵學。康熙五十二年中進士,任內閣中書(輔佐皇帝辦理國政的機關要職),後升禮部員外郎(中央部級官吏);雍正五年,任安慶知府,五年後又升任江蘇按察使;乾隆五年,任江蘇巡撫,病逝在任上,終年五十八歲。

經歷

徐士林歷康、雍、乾三朝,三十餘年"清勤敬慎",是清代有名的清官。《文登縣誌》記載,士林"立身端方,歷宦途不為乾謁。其任京師,非公務未遂與公卿接比;為道府與督蕃臬交,未嘗一饋送,其守身之嚴謹可知也。"徐士林還特別精於斷案,史書上稱他"治獄如神"。在他任知府、按察使、巡撫期間,明察詳審,判明了很多疑案大案,改正平反了很多冤假錯案,深得民心。現今文登縣圖書館內還藏有他在任時審理案件的手書記錄七十二則從這些案例中,可以看出徐士林斷案執法的求實精神和審慎態度。
徐士林病逝後,乾隆皇帝極為悲痛,下諭痛悼道:士林"鞠躬盡瘁,遂致沉疴。臨終無一語及私,勸聯以憂盛危明之心為長治久安之計。此等良臣,方資依使,乃今溘世,朕實切切含悲不能自已也!"(《清史稿》三十五卷)他下詔書,破例將徐士林這個地方官祀於京師"賢良祠",與開國元勛和輔佐重臣同等待遇,並賜金井玉葬。一個封建官史,即能為皇帝賞識器重,又能察民情,順民意,確實難得。所以在正史和正史之外,便流傳著許多頌揚他的傳奇故事。

人物軼事

送禮贈言

徐士林任江蘇巡撫的時候,經常進京向乾隆皇帝面奏。按當時官場通例,做地方官的,每次進京或逢年過節和皇親國戚的喜慶吉日,都要獻上異珍奇寶以忠孝。徐士林在江蘇這富庶之邦,魚米之鄉為官,更該多多貢奉珍貴禮品。可是徐士林偏偏不理會這件事兒,在任數年沒給皇宮進過一次貢。不但皇親國戚王后妃嬪指責徐士林不世故,連乾隆本人,也覺得徐士林未免太失禮了。天長日久,風也刮到了徐士林耳朵里,這一年除夕之前,他也備了一份禮物,派人星夜進京城,獻給乾隆皇帝。
臘月三十日,乾隆攜帶三宮六院、文武百官在保和殿觀賞各地送來的賀年禮品。普天下的奇珍異寶集中陳列於一室,整個大殿珠光寶氣。乾隆對這些禮品司空見慣,不以為然,只是特別注意察看每件禮盒上的送禮人的姓名。他仔細看一了遍,又瀏覽了一次,最後怏怏不快地坐在御椅上,叫來負責收禮品的總管太監問道:"江蘇徐士林送來何物?"
太監一聽,大驚失色,以後皇上知道徐士林送來了什麼禮物,要怪他個匿藏不報之罪,便戰戰兢地結巴起來:"他……沒,沒……
"送的什麼?"乾隆急不可耐的追問道。
"送的……"這太監為何如些驚慌?原來他當年做過乾隆的侍讀,同乾隆一起跟徐士林念過書,深知徐士林為人,也知道乾隆的脾氣。今天早晨,他接到徐士林派專人送來的年禮,打開一看,竟是重新裝裱的幾本舊書。心想,這樣的年禮送給皇上,不是挖苦聖上嗎?皇上能不怪罪?所以他沒有拿去陳列,放到了後宮。沒想到皇上竟追問起此事,他能不害怕嗎?
乾隆見太監吞吞吐吐的樣子,厲聲說:"拿來!"
"是,奴婢去取。"太監轉身,急忙到後宮把那幾本舊書拿來,雙手擎著,跪在皇上面前。那些王公侯妃一見,個個擠眉弄眼,嗤之以鼻,等待皇上對徐士林問罪。
乾隆見只是幾本舊書,倒沒發作,只是急於看看內中究竟,便揭天宗卷,取出徐士林的賀年奏疏,一字一句地看起來。
徐士林寫道:蒙皇上天恩,對我破格擢升,……恭逢元旦,理當進貢方物。可是皇上知道,臣一身之外,寸絲粒粟,都是皇上所賜,黎民供給,我自己尚物貢奉皇上呢?只是炯炯臣心,願皇上象唐堯虞舜一樣治理天下,國泰民安,萬世無疆。由此,望皇上恕我赤誠之心進言。臣自幼學《尚書》,謹擇典謨要義,寫成數卷心得體會,具裱繕冊,適逢元旦拜呈。只要皇上肯賞臉御覽,對治國安民略有得意,臣就不勝榮幸之至……"
乾隆看罷奏疏,臉上的怒氣早已消散。接著又翻著那本精心裝裱的舊書,不住地點頭讚許。那些王公大臣好生奇怪:皇上對稀世珍寶不感興趣,對這幾本舊書倒愛不釋卷了。
看著看著,乾隆叫道:"好!拿筆來!"
太監取來文房四寶,乾隆揮筆寫了"贈人以的,不如贈人以言也"朱批回贈了徐士林。
乾隆皇帝給徐士林的贈言題詞不少,徐士林唯獨對這條特別珍愛,隨身攜帶。因為這條御批對他有特別的用處,那些擅長阿諛獻媚之徒給他送禮,他就出示皇上的御批駁回。
據傳,這道御批徐士林傳給了他做過知縣的兒子徐朝亮。兒子也用它來拒絕禮品。

三擋皇駕

乾隆皇帝最愛遊山玩水,在皇宮裡住膩味了,就想下去轉悠轉悠。其實,皇帝出訪,也不都是為了遊玩,巡視吏治,體察民情,招賢納士,尋求治國安邦大計者也是有的。只是絕大多數皇帝老子出訪,常常不但不能為黎民解決什麼問題,還會給百姓送去很多麻煩,結果是勞民傷,誤國害民。所以,各地老百姓和那些為官清廉、深得民心的地方官,都不希望皇帝到他們那裡去。
徐士林教乾隆讀書的時候,講過孔夫子故鄉齊魯之地,說過他的老家,秦始皇東巡過的東海邊疆。自然是把這些地方描繪得山水秀美,地靈人傑。所以乾隆做了皇帝以後,就想到他老師徐士林的家鄉一游。
皇帝老子是金口玉牙,想去哪兒就去哪兒。可是,"清史"里查不到乾隆下登州的記載,幾次南巡都是越路而過。原來全被徐士林了駕。
徐士林做安慶知府的那年春天,乾隆皇帝下河南到安慶府,徐士林深知為接皇駕對老百姓的騷擾,修卸街,建行宮,備珍味,積奇寶,要忙亂數月半年,還怕皇上見怪。國庫的花銷更不必說了,還要驚擾沿途百姓,夾道迎駕送駕,乾隆游過安慶,遊興正濃,又叫徐士林陪同他到他的山東老家巡視。徐士林一聽,就想到家鄉貧究困苦的父老鄉親,怎么也不能讓皇帝再去作踐他們。便對乾隆說:"登州景色最好看的時候是秋天……"說著,便把膠東的秋景繪聲繪色的地給乾隆敘說了一番,乾隆準奏,說秋天一定前往。
到了秋天,徐士林進就述職,乾隆又想起游登州的事。這事徐士林並沒有忘記,早有準備,便啟奏皇上說:"為皇上駕監,我回了老家一趟,沒想到那裡水旱蟲風,四災為患,莊稼顆粒不收,百姓流離失所,路毀橋斷,車輦難行,聖上請看,"說著,從懷裡拿出特意準備的一個豬尾巴大的小蘿蔔,雙手呈在乾隆面前,說:"這是我在老家爬山下拔的一個最大的蘿蔔,可見那裡的災情是何等嚴重!望聖上暫緩東巡登州為宜。"
乾隆聽了,自然不想在這個時候去了,當即準奏;同時下了詔書,救濟登州災民。其實,那年登州地方是個好年景,徐士林變著法兒擋皇駕,護著家鄉父老。
徐士林做江蘇巡撫的時候,乾隆三次下江南,在江寧府,又對徐士林說:"我漫遊了不少舉國聞名的名山大川,就是沒有到過老師家鄉的爬山和留有始皇帝足跡的成山,深為遺憾。"徐士林聽了,知道乾隆又要提出東巡登州的事了,便深思了一會兒,非常惋惜地說:"原來皇上想東巡臣下故里,是想到爬山一游,那真是皇恩浩蕩。可異家鄉黎民無福受授,那爬山萬歲是萬萬去不得的。"
乾隆皇帝沒有察覺徐士林是在變著法兒哄他,便問:"你那爬山為何我就去不得?"
徐士林說:"山道崎嶇,車輦無法通過。"
乾隆說:"那我就步行而上。"
徐士林說:"聖駕難保,誰敢伴駕前往?"
乾隆聽罷,心裡不悅,生氣地說:"文武百官,滿朝皆是,還愁沒人保駕?再說,到你故里一游,難道你也不陪?"
徐士林知道聖怒難犯,但心裡並不發慌,平心靜氣地對答道:"陪伴聖駕,臣不怕赴湯蹈火,可是那爬山不僅難上,那時間,也怕聖上耽誤不起呀。"
乾隆說:"上個爬山,難道還要三年五載?"
徐士林說:"三年五載不行,聖上請聽當地一首民謠。"
乾隆側了耳朵,徐士林念道:"爬山爬山,一爬九年,俯首摸地,仰首摩天,要是踏蹭腳,就掉進了金粉灣。"念過民謠,徐士林又解釋說:"那金粉灣是爬山下的一個無底深淵,假苦掉了下去,神仙也沒法救了。"
乾隆皇帝聽了,嚇了一身冷汗。不過他還是倒驢不倒架,硬充好漢說:"不去了,我倒不是怕掉進金粉灣,就是九年的功夫耽誤不起。"

四謝師恩

徐士林家境寒微,生活困難,促使他奮志勵學,17歲就入了縣學,成為少年秀才。23歲背了一袋炒黃豆上路,準備到登州府城參加舉人考試,朝行夜宿,一日,來到了煙臺南初家村,此時他已經貧病交迫,無奈住進了一家小旅店,豈料自此一病不起,十幾天后剛有點好轉,他便掙紮起來,然而囊中羞澀,還不清旅店的欠債,要求店主寬容,允許他打工抵債。店主看他老實,就點頭許可了。真是天無絕人之路,一天,午台南塂楊同翁老人來初家辦事,在旅店門外看到徐士林正在擔水洗衣,視其面貌、衣著,根本不像個勞工,問他為何如此,他照實以對。於是,好心腸的楊同翁替他償還了欠債,把他領回自己家中。
楊同翁是一位飽學之士,因在科舉的路上,歷經坎坷,對仕途早已心灰意冷,退居林下,以耕讀為本,治家勤儉,在當地雖非富戶,卻也稱得上是一戶殷實之家。
當徐士林的病基本康復了的時候,可惜舉子的考期已過,加上楊同翁考察了他的文思,雖然敏捷,但論證之中,謹慎有餘,氣勢不足。經楊同翁的指點,徐士林頓開茅塞,遂拜在楊同翁的門下,兩位忘年之交的朋友,從此成為師生。
第二年考期又到了,徐士林躍躍欲試,楊同翁看了他的模擬試帖,認為還不到爐火純青的地步,說服他暫緩赴試,讓他再攻讀一年。
這時,村裡有些人,背地裡議論楊同翁培養一個外地的秀才,有點胳膊肘向外拐。楊同翁聽到以後,微微一笑,說:“你們知道什麼!徐士林是一匹千里馬,有朝一日,必飛黃騰達;徐士林也是一隻大鵬,到時候,必扶搖直上九萬里!”
第三年,考期又到了,楊同翁給他打點了行裝,親自送他上了路。徐士林此去一舉成名,蟾宮折桂,載譽歸來。先到午台南塂拜謝老師,臨別時請老師教誨,楊同翁給他題詞曰:“敏事,慎言”四字。這年,徐士林27歲。
徐士林29歲公車進京,登二甲進士。歸途,又先到午台南塂拜謝老師。臨別時又請老師教誨,楊同翁給他題詞曰“溫良恭儉讓”五字。
徐士林拜官內閣中書,回家探親的路上,又先到午台南塂拜謝老師,臨別再請老師教誨,楊同翁給他題詞曰“愛民致君保國”六字。楊家的後人,將其祖上的三次題詞,總結為“四五六字箴言”,世代相傳。
徐士林官至江蘇巡撫,上任之前,最後一次專程到午台南塂向老師辭行,此行,他為老師題了一面大匾,匾額四個大字曰“恩同怙我”,上題曰:“同翁楊老先生夫子大人侍下”,下題曰:“後學徐士林拜題”。
“怙我”,典出《詩經·小雅》“無父何怙?無母何恃?”“怙恃”都有依靠的意思,後借為父母的代稱。可見,徐士林把老師當作自己的親生父母那樣看待。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