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村鎮

宋村鎮

宋村鎮,坐落在膠東半島東南部,依山傍海,環境優美,經濟發達,全鎮總面積138平方公里,耕地面積65833畝,山巒面積18405畝,灘涂面積3600畝,海岸線長18公里,人口40653人(2017),轄53個行政村。是山東省經濟百強鎮和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似一顆璀璨的明珠,鑲嵌在黃海之濱。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宋村鎮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
  • 下轄地區:宋村、西馬村等
  • 政府駐地:宋村
  • 電話區號:0631
  • 郵政區碼:264403
  • 地理位置:文登區南部
  • 面積:138平方千米 
  • 人口:40653人(2017) 
  • 氣候條件:東亞季風區域海洋性大陸氣候區
  • 著名景點:昌陽古城
  • 機場:威海國際機場
  • 火車站:威海站
  • 車牌代碼:魯K
地理環境,沿革,區劃,區域規劃,自然資源,主要產業,城市建設,工業經濟,特色產業,所轄村,古色文明,傳說,產業規劃,

地理環境

宋村鎮位於文登區南部,距文登城區14千米。東、東南與張家產鎮和侯家鎮相連,西接米山鎮和澤頭鎮,北靠文登城區,南瀕黃海五壘島灣。面積138平方千米,人口40653人(2017)。轄宋村、徐格莊、西馬、小床、雙石、河格莊、潘格莊、大床、寺前、鄭家溝、臧格莊、宋疃莊、青嶺、埠後、青龍夼、姜家莊、山西、周格莊、李仙莊、金格西里、金格北里、金格南里、集西、草埠、東孔格、郭家店(郭家店、九頂埠)、姚山頭、硝灘一村、硝灘二村、硝灘三村、西海莊、北馬、南馬、石灰窯(石灰窯、上莊子、桃庵)、曲疃莊、上徐村、渠格莊、神格莊、山東、紫金山、鵓鴿崖、爐上、下徐村、台上、城東、小寨、大寨、停駕溝、 上、石羊、小澤頭、大澤頭、菜園子53個行政村,52個自然村。鎮政府駐宋村,距文登城區15千米。地勢北、東高,多丘陵,西、南低,為平原。海岸線長20.1千米。煙即高速、澤(頭)石(島)、寺(前)五(壘島)公路縱橫貫通境內。鎮政府駐地系漢昌陽縣城故址,附近有石羊,九頂峰漢代墓群,是文登區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宋村鎮歷史悠久,物產豐富,經濟發達,是漢代昌陽古城所在地,也是傳說中的龍鄉聖地。農業主要盛產小麥、玉米、花生、蔬菜、對蝦、果品等,是膠東花生、果品、蔬菜生產基地。形成以蔬菜生產為龍頭,林果、畜牧、水產為主體的優質高效農業新格局。其中,蔬菜生產更是成為膠東地區最大的專業鎮和集散地。特產姚米、桑蠣是歷代朝廷貢品。工業已形成以建築建材、紡織、木製品、冷凍冷藏、電子、食品、機械等行業為主的工業體系。主導產品為棉紡、化纖、塔吊、水泥、高檔木製家具、微型變壓器、起重設備等。
宋村鎮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外經外貿突飛猛進.青島,威海汽車專用線、石島,青島公路和寺前五里島公路呈三角形貫穿境內,是文登區南部主要的交通樞紐。海陸空交通十分便利。距威海港50公里。石島港60公里。埠口港10公里。距煙臺機場80公里。威海機場20公里。青島機場170公里。距桃威鐵路文登站台15公里。客貨運輸可通過上述航線。直達國內外大中城市。鎮區水、電、暖、路、通訊等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全國模範敬老院,省級規範化中學,影劇院、公園、體育中心等一應俱全。外商投資工業已具規模。現擁有三資企業30家。利用外資5000萬美元。年出口交貨值達10億元,成為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和招商引資先進鎮。
宋村鎮先後被授予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山東省經濟百強鎮、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示範鎮等榮譽稱號。2001年被省政府批准為山東省中心鎮。2006年被評為全國環境優美鎮。
宋村鎮

沿革

清末屬甘泉都一、三、六、十里,迎仙都二、七、九里。1930年屬第三區、第四區13個鄉鎮,始有宋村鎮。1941年12月起,為文西縣套河區。1955年9月後屬宋村區。1958年8月設立衛星公社,1959年改為宋村公社。1984年3月撤社設鎮。1990年末,面積135平方千米,人口16658戶、52979人,其中鄉村16342戶、51876人,轄53個行政村,55個自然村。1997年,轄宋村、徐格莊、西馬、小床、雙石、河格莊、潘格莊、大床、寺前、鄭家溝、臧格莊、宋疃莊、青嶺、埠後、青龍夼、姜家莊、山西、周格莊、金格西里、金格北里、金格南里、集西、草埠、東孔格莊、郭家店、九頂埠、姚山頭、硝灘一、硝灘二、硝灘三、西海莊、北馬、南馬、石灰窯、上莊子、桃庵、曲疃莊、上徐村、渠格莊、神格莊、山東、紫金山、勃鴿崖、爐上、下徐村、台上、城東、小寨、大寨、停駕溝、坓上、石羊、小澤頭、大澤頭、菜園子55個行政村。

區劃

所轄村代碼
371081106(53村):~200姚山頭村 ~201硝一村 ~202硝二村 ~203硝三村 ~204東孔格村 ~205郭家店村 ~206集西村 ~207宋村 ~208台上村 ~209城東村 ~210石羊村 ~211西海莊村 ~212小澤頭村 ~213大澤頭村 ~214菜園子村 ~215耩上村 ~216停駕溝村 ~217大寨村 ~218小寨村 ~219下徐村 ~220鵓鴿崖村 ~221渠格莊村 ~222上徐村 ~223紫金山村 ~224寺前村 ~225山東村 ~226爐上村 ~227神格莊村 ~228曲疃莊村 ~229北馬村 ~230南馬村 ~231西馬村 ~232石灰窯村 ~233徐格莊村 ~234雙石村 ~235小床村 ~236大床村 ~237潘格莊村 ~238河格莊村 ~239青嶺村 ~240山西村 ~241姜家莊村 ~242青龍夼村 ~243金格西里村 ~244金格北里村 ~245金格南里村 ~246埠後村 ~247李仙莊村 ~248周格莊村 ~249藏格莊村 ~250草埠村 ~251鄭家溝村 ~252宋疃莊村

區域規劃

下轄53村委會、52自然村,分別為:宋村、石羊、小澤頭、大澤頭、徐格莊、西馬、小床、雙石、河格莊、潘格莊、大床、寺前、鄭家溝、臧格莊、宋疃莊、青嶺、埠後、青龍夼、姜家莊、山西周格莊、李仙莊、金格西里、金格北里、金格南里、集西、草埠、東孔格、郭家店(郭家店、九頂埠)、姚山頭、硝灘一村、硝灘二村、硝灘三村、西海莊、北馬、南馬、石灰窯(石灰窯、上莊子、桃庵)、曲疃莊、上徐村、渠格莊、神格莊、山東、紫金山、鵓鴿崖、爐上、下徐村、台上、城東、小寨、大寨、

自然資源

宋村鎮地處東經122°北緯37°4′,屬於暖溫帶東亞季風區域海洋性大陸氣候區。宋村鎮年均氣溫11.2℃;極端最高氣溫達36℃,極端最低氣溫達-25℃,年均無霜期為210天,年均日照時數為2545小時,日照百分率為59%;年均降雨量為700毫米,年均相對濕度為85%。宋村鎮位於文登區西南部19公里處,鎮政府駐宋村。交通便利,基礎設施完善。青(島)威(海)汽車專用線、石(島)青(島)環海公路、石澤公路、寺五公路貫穿境內。宋村鎮區距埠口港10公里,威海港50公里,石島港60公里,威海機場20公里,煙臺機場80公里,青島機場170公里,是文登區南部五個鄉鎮的重要結合部,必經的交通樞紐。鎮區水、電、暖、路、通訊等基礎設施配套完善。全國模範敬老院,省級規範化中學,影劇院、公園、體育中心等一應俱全。外商投資工業已具規模。現擁有三資企業30家。利用外資5000萬美元。年出口交貨值達10億元,成為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和招商引資先進鎮。宋村鎮先後被授予全國小城鎮建設示範鎮、山東省經濟百強鎮、山東省精神文明建設示範鎮等榮譽稱號。2001年被省政府批准為山東省中心鎮。2006年被評為全國環境優美鎮。
梭子蟹梭子蟹

主要產業

宋村鎮歷史悠久,物產豐富,經濟發達,是漢代昌陽古城所在地,也是傳說中的龍鄉聖地。農業主要盛產小麥玉米、花生、蔬菜、對蝦、果品等,是膠東花生、果品、蔬菜生產基地。形成以蔬菜生產為龍頭,林果、畜牧、水產為主體的優質高效農業新格局。其中,蔬菜生產更是成為膠東地區最大的專業鎮和集散地。特產姚米、桑蠣是歷代朝廷貢品。工業已形成以建築建材、紡織、木製品、冷凍冷藏、電子、食品、機械等行業為主的工業體系。主導產品為棉紡、化纖、塔吊、水泥、高檔木製家具、微型變壓器、起重設備等。宋村鎮海岸線長,水產資源十分豐富,盛產魚、蝦、貝、藻等。海水養殖面積達到了6000多畝;主要產品有貢品“姚米”、對蝦、梭子蟹、文蛤、羅非魚等20多種。
宋村鎮宋村鎮

城市建設

建設是小城鎮的關鍵。2001年開發商品樓11000平方米,2002年開發商品樓18000平方米。宋村鎮圍繞中心鎮建設,以基礎設施建設為重點,堅持農業抓特色,工業強骨幹,外經擴規模,三產促繁榮,以二、三產業為動力,沿青石公路西改東推,寺五線北擴南建,老鎮區改造與新城區擴建同步進行的發展思路,合理布局,配套建設。累計投資1億多元,先後完成了鎮區水、電、路、暖及通訊“五通一平”等一大批公用設施建設,基本實現了鎮駐地、中心村和各大區的綜合配套。鎮區自來水普及率達100%,電話普及率23.6部/百人,人均綠化面積7平方米,城鎮化水平達40.8%。先後投資1100多萬元,建起了占地100畝的鎮辦中學,並配套微機室、語音室和實驗室,成為省級規範化中學。新建了5萬平方米居民樓和教師公寓,基本解決鎮辦企業、外資企業和機關單位幹部職工住房問題。投資300萬元,建起了標誌性回龍公園,配套燈控噴泉、仿古長廊、假山綠地等附屬設施;投資500萬元,新建了全省一流的鄉鎮醫院和全國模範敬老院;2002年投資8萬多元,在中心醫院及人口密集的台上村建成兩處水沖廁所;投資100多萬元,大搞鎮區綠化,鎮區實現了樹、花、草配套,三季有花、四季常青的綠化格局,2002年對宋村鎮政府新修的3200平方米的廣場中1600平方米進行了綠化,擦亮了宋村鎮對外的窗戶,同時改善了辦公條件。
山東力象集團山東力象集團

工業經濟

山東省威海市文登區宋村鎮是膠東半島重要的經濟重鎮,面積138平方公里,人口5.7萬人,轄53個行政村,擁有以山東力象集團為龍頭,華夏、宇宏、巨力、房產開發處等四大公司為骨幹的43家鎮村企業,形成了機電、化纖、棉紡、建材、食品、海水養殖等主導行業。成立了以威海第一家韓資企業、文登三吉電子有限公司為首的三資企業27家,契約引進外資1100萬美元,實際利用外資750萬美元。2002年全鎮鎮村工業總產值達到18.6億元,銷售收入達到15.9億元,實現利稅1.7億元,上繳稅額907萬元,分別比上年增長16.9%,20.1%,13.7%,18%。年外貿進出口交貨值達到3000萬美元,出口創匯總額達2500萬美元,各項主要經濟指標均列威海市鄉鎮企業前列。加大對內、對外招商引資力度,加強合作,共同發展,是宋村鎮工業發展的根本方向,也是促進全鎮工業結構戰略性調整的重要措施,我們熱情歡迎各方朋友前來洽談、投資辦廠興業。我們將充分利用沿海開放城市和資源優勢,為國內外客商提供最優惠的服務,讓我們共同努力,加強合作,攜起手來,創造宋村鎮工業美好的明天。
日光溫室日光溫室

特色產業

宋村鎮蔬菜生產起步早,規模大,自1992年鎮政府在全鎮大力發展以日光溫室為重點的蔬菜生產以來,先後投資1000多萬元、建起100畝的蔬菜批發市場、蔬菜物資專營市場、蔬菜保鮮庫和蔬菜研究所等服務機構,從物資、銷售、技術等各方面為菜農提供優質服務,使蔬菜生產得到迅猛發展,種植面積從1992年不足2000畝,發展到現在的1.8萬畝,其中日光溫室達1萬畝,年收入達1.5億元,成為威海市最大的蔬菜專業鎮。1999年,根據文登市委規劃以宋村為中心,輻射周邊鄉鎮的蔬菜經濟區的發展思路,結合農業產業結構調整,宋村鎮計畫利用三年時間,發展蔬菜1萬畝,使全鎮蔬菜總面積達到3萬畝,其中日光溫室2萬畝,年收入突破4億元,建成膠東蔬菜第一鎮。宋村鎮黨委政府充分利用原有1萬畝蔬菜的資源優勢,發揮蔬菜示範園、蔬菜研究所的科技推動效應,緊盯無公害標準化生產大作文章。2003年,鎮政府向省技術監督局申請立項了1000畝無公害生產基地項目,投資270多萬元在硝灘泊、周格泊兩個蔬菜生產方中分別建起了600畝的無公害蔬菜生產基地。鎮政府同時成立了宋村鎮無公害蔬菜服務中心,以蔬菜示範園、蔬菜研究所為先導,按國家《無公害蔬菜生產標準》引種推廣了20多個無公害新品種,並在工商部門註冊了“昌陽”牌無公害蔬菜商標,在威海市內設立無公害蔬菜銷售專櫃,部分蔬菜通過深加工已出口到日本、韓國、香港等國家和地區。 目前,全鎮無公害蔬菜生產形勢良好,預計每畝標準日光溫室大棚年收入可達1.5萬元以上,純收入在8000-1萬元之內。這將極大地鼓舞全鎮無公害蔬菜標準化生產的範圍擴大。宋村鎮政府計畫到2004年全鎮無公害標準化蔬菜生產要達到5000畝,2005年達到10000畝,最終建成膠東最大的無公害蔬菜生產供應基地。
宋村鎮宋村鎮

所轄村

宋村 元初,昌陽古城之西有宋家、韓家、楊家3莊。天順時,3莊合一,宋姓勢盛。872戶。
徐格莊 元初,胥姓自文城來居,稱胥格莊。清中期,徐姓由徐家莊遷此,遂易名。240戶。
馬家3村 元初,韓姓自山馬來馬山之陽立村;明洪武時,其南、西又建新村,
分別稱北馬(421戶),南馬(400戶),西馬(204戶)。
大床,429.小床 明初,于姓自斥山遷套河西岸立村,稱桃花莊,演作套河床。明末,北建小套河床。1940年後,分別稱大床(350戶)、小床(152戶)。
雙石 清順治十八年,畢姓自神格莊來兩巨石之南立村。221戶。
河格莊 元初,何姓自文登營一帶來居,稱何格莊。約元末改稱石灰窯店。明中期,洪水在村中沖開一河,遂稱今名。301戶。
潘格莊 明初,殷姓自今榮成滕家來為潘姓富戶守田莊。120戶。
寺前 明萬曆時,叢姓由套河南岸萬家疃遷灣東寺前安村。518戶。
鄭家溝 明末,鄭姓自今乳山縣油古村來兩山間立村。217戶。
臧格莊 元代以前,臧姓建村。元初,姚姓來居,襲舊稱。386戶。
宋疃莊 明初,宋姓從九頂埠來居。106戶。
青嶺 明嘉靖時,劉姓來山嶺東側建村,稱嶺東。1981年改今名。380戶。
埠後 清初,楊姓自靖海衛來九頂埠之北建村。88戶。
青龍夼 明中期,于姓自大床來居,地處狹長草夼,似青龍蜿蜒。345戶。
姜家莊 明萬曆二年,姜姓自文城河南來居。351戶。
山西 明崇禎三年,張姓自姜家莊來宋村之北、回龍山之西安村,初名集後張家。康熙時,稱集後。1981年改為山西。154戶。
周格莊 元末,周姓從江西吉水來居。620戶。
李仙莊 元朝中期,李姓自靖海衛來落神山之南建村。235戶。
金格3村 明嘉靖時, 曹姓從陝西潼關衛鼓樓門底來居,以村南有巨石似牛,取名金牛莊。清末演作金格莊,時有西、南、北3村。1958年,分別改為金格西里(249戶),金格南里(107戶),金格北里(156戶)。
集西 明初,殷姓從河南安陽來居,稱殷家莊。嘉靖時,宋村設集,遂稱集西。433戶。
草埠 宋末,王姓自斥山十王墳來土嶺上立村,嶺周野草叢生。375戶。
4東孔格 明末,孔姓自村東鳳凰山來居,稱孔格莊。1981年易今名。360戶。
郭家店 明朝中期,郭姓自山後郭家來設酒店。1956年九頂埠併入。522戶。
姚山頭 明萬曆時,姚姓自臧格莊來山丘盡頭建村。750戶。
硝灘3村 明末, 宋姓自九頂埠、林姓自文城峰西來居,南臨海灘多硝,稱硝灘。1984年4月分設硝一,硝二,硝三,3個行政村,分別為262戶、315戶、201戶。
西海莊 清初,于姓自南魚池來桑島居住,以島名村。1940年以後,嫌村名不雅,以方位改今稱。240戶。
石灰窯 明初,杜姓從鄰村上莊子來建石灰窯。與上莊子、澇夼、桃庵為同一行政村。335戶。
曲疃莊 明末,曲姓自青龍夼遷此為富戶看莊。640戶。
上徐村 明末, 劉姓建上莊子。清初,隋姓自竇家頭來為徐姓守山林。335戶。
渠格莊 明朝中期,葛姓從雲南,徐姓自威海來溝渠兩邊居住。167戶。
神格莊 明萬曆四年,鄒姓自海埠(今屬環翠區)來神廟東側立村。410戶。
紫金山 明崇禎九年,姚姓自姚山頭來紫荊山陽立村,演作紫金山。308戶。
鵓鴿崖 元末,田姓來鵓鴿窩山之北崖立村。326戶。
山東 明末,韓姓自侯家集後來回龍山之東立村。202戶。
爐上 清初,劉姓自五里頂後來居,設紅爐。102戶。
下徐村 明初,田姓自陝西來居。後,董姓自雲南來居,以族中為官者大賢為名。清初,徐姓興,以地勢低於北村稱下徐村。509戶。
台上 明正德時,劉姓自駕山來昌陽古城後寺土台上建村。249戶。
城東 明成化時,王萃自北涼水灣來昌陽古城東門外立村。360戶。
小寨、469.大寨 明末,王姓、孫姓分別建村。相傳昌陽縣曾在此設大、小營寨。大寨321戶,小寨210戶。
停駕溝 明朝中期,劉姓自雲南來溝谷之中居住。每年三月初二日趕回龍山會的人抬著“龍母駕”經此溝必小憩,故名。125戶。
石羊 明初,劉姓自文城來居。此處臨漢昌陽墓地,有石羊2隻。清末,西側林家莊併入。400戶。
小澤頭 明朝中期,邱姓自今榮成邱家來小片沼澤地西頭立村。210戶。
大澤頭 明中期,劉姓自杏樹夼來大片沼澤地東首立村。255戶。
菜園 清中期,劉姓自停駕溝來開荒種菜。68戶。

古色文明

昌陽古城
位於宋村境內。昌陽最早為戰國時期齊國城邑。史料記載,齊貴族田和遷康王,居東海濱,人稱“康王城”。漢朝設昌陽縣,為縣治。《威海市地名志》載:“昌陽縣,古縣名,在今文登市南境。設治於宋村鎮城東村西。因地處昌山、昌水之陽得名。”《前漢書?地理志》卷二十八載,東萊郡轄縣十七,內有昌陽,並雲“昌陽有鹽官,莽曰夙敬亭”。東漢時,省不夜縣入昌陽,轄境相當於今文登市、榮成市和環翠區全境。西晉初,省昌陽縣併入長廣縣。元康八年(298年)復置於萊陽市境,今市境南屬之。北魏時,境南部改屬觀陽縣。
今昌陽故城址北依昌山,南瀕昌水,南北長500米,東西寬350米,面積17.5萬平方米,範圍在宋村、城東村、石羊諸村之間,現地表已無痕跡,僅地下保存有夯土城牆基礎,在城址內外曾發現房基、窯址、陶井等遺蹟,出土過漢代磚瓦、柱礎石、石臼、銅車飾、陶罐、五銖錢等文物。1950年前後,土城牆殘跡高處尚存4~5尺,耕作時常可拾到刀幣、五銖錢等物。1959年人民公社整地改土時,城牆基被徹底清除。
石羊古文化遺址
位於宋村鎮駐地東南石羊村北100米處。1955年發現,總面積約7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1米,上層為黑陶,下層為紅陶,採集的石器有斧、錘、石簇、臼等;陶器有鼎、罐、紡輪等;骨器有骨刀等。該遺址破壞較嚴重,屬新石器時代。
姜家莊古文化遺址
位於宋村鎮駐地西北姜家莊村北200米處。1978年發現,總面積1.9萬平方米,文化堆積厚約2米。遺址在發現前因修平塘和用土受到嚴重破壞。出土的石器有石斧、石錘、石磨棒、礪石;陶器有鼎、罐、缽、壺、支座,多為夾沙紅陶;骨器有鹿角、骨錐等。系新石器時期遺址。
姚璣墓
位於宋村鎮西北臧格莊村東南。該墓為御葬,石刻較多,墓前石龜碑座上矗立2米多高墓碑,兩旁雕刻石獅子、石翁仲、石狗各一對。1954年全國第一次文物普查時,定為縣級文物重點保護單位。石碑毀於1966年“文革”初期,墓地毀於1973年農業學大寨整田改土運動中。
光緒《文登縣誌?碑文》載有《千戶姚璣公碑銘》全文。姚璣,元代忠顯校尉管軍總把千戶事,為大唐四大賢相之一姚崇第5代裔孫,現宋村鎮臧格莊、姚山頭、紫金山等村姚氏3000多人,威海市1.1萬多姚姓人,多是姚璣之後。
徐士林之墓
清江蘇巡撫徐士林之墓位於宋村鎮郭家店村西。墓為御葬,石刻較多,4匹高大的青石馬,身上配有馬鞍,另有石獅子、石翁仲、石狗等,均精雕細刻,翔翔如生。1954年全國第一次文物普查時,定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葬毀於1958年公社化運動初期,石刻毀於1966年“文革”初期。
徐士林原籍為澤頭鎮徐家村,而墳墓在宋村鎮郭家店,民間有多種說法。一說是:徐士林病故前告訴屬下,死後埋在自己家鄉南面的爬山前店子村西。可是部下只記得店子村,棺槨在石島港下船後,沿大路走到郭家店子村時,打聽這個村叫什麼名字,人們說這個村叫郭家店子村,他們誤以為就是徐大人所說的店子村,就在此埋葬。第二種說法是:徐大人沒有做官之前,在郭家店子村教書。一天,忽聞西鄰婦女在家哭嚎,即問學生“鄰女因何事而哭”。學生答:“因其丈夫闖關東多年無音訊,門中人商量要將她賣掉,她傷心至極,悲憤而哭”。第二天,徐士林取出銀兩和一封書信,派學生送到西鄰家中。敲門時,有人問乾什麼?學生答:“她家男人有家書送來”。門中人聽說後便不敢再把這位婦女賣掉。湊巧幾天后,出外的男人突然歸來。夫妻見面,女人問:“你剛捎來書信銀兩,人怎么就回來了?”男人聽後一時摸不著頭腦,夫妻共同打聽書信,才知是教書的徐先生救了一命。為了表達救命之恩,夫妻二人送去錢財禮品,均被徐士林謝絕。最後,徐士林說:“這樣吧,你家在村西的那小片荒地,就給我做個塋地吧。”夫妻倆立即同意。所以,徐士林死後就葬在這裡。
石羊古墓群
位於石羊、小澤頭、城東和台上村之間,面積約60萬平方米。該墓群以昌陽古城址為中心,分南北兩個墓區,南墓區墓葬較多,破壞嚴重。出土的遺物有漢畫像石、石墓門及銅鏡、銅洗、銅劍、銅壺、陶壺、盤等多種。時代自戰國至漢。現存封土較大和尚知墓址的大墓6座。有3座位於石羊村西北,呈“品”字型排列,其中一封土最大的傳為“康王冢”,於1955年被民眾掘開,經省文物管理處派員調查,確認為漢磚壁木槨墓。一棺重木槨,槨上有門窗,製作精工。採集的隨葬品有漆器、銅器、陶器等,漆器有案、盒盤、套、碗、角杖等;銅器有鼎、壺等;陶器有彩繪陶壺,其上墨書“白酒器”三字;另有角質髮簪和鉛祭等。清雍正《文登縣誌》載:“齊康公墓在縣南三十五里石羊村東,碑碣無存,止有石羊一對。”
石羊古墓群北墓區位於宋村北山丘上下。現存較大的墓冢6座,封土最厚的高5米,直徑20米,俗稱“觀星台”。整個墓區和出土文物,為研究膠東漢文化提供了重要資料。1980年列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7年6月列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二馬古墓群
位於侯家鎮二馬村北,分布面積約14萬平方米,大部分處於二馬村下。1988年發掘磚室墓一座,出土五銖錢和畫像石,屬漢代墓群,與昌陽漢古城遺址有連帶關係。
九頂埠古墓群
位於宋村鎮郭家店村北丘陵,因原有9座墓冢而得名,又稱九頂山。現存墓群8座,封土最大的高4米,直徑25米;最小的高2米,直徑15米。墓群保存完好,無遺物出土,年代不祥。1980年公布為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漢代石羊
位於宋村鎮石羊村東南一農戶後園中。石刻原立於漢墓群神道兩旁,原有兩座,現存一座。石羊身長120厘米,高52厘米,雙眼,雙角線條清晰,為漢代物。村名由此而來。

傳說

禿尾巴李龍王傳說。據雍正本《文登縣誌》載:“縣南柘陽山有龍母廟。相傳山下郭姓妻汲水河崖,感而有孕,三年不產,忽一夜雷雨大作,電光繞室,孕雖娩,無兒胞之形。後每夜有物就乳,狀如巨蛇,攀樑上,有鱗角,怪之,以告郭。郭候其來,飛刃擊之,(物)騰躍而去,似中其尾。後妻死,葬山下。一日,雲霧四塞,鄉人遙望,一龍旋繞山頂。及晴,見冢移山上,土高數尺,人以為神龍遷葬雲。後,禿尾龍見,年即豐。每見雲霧集,土人習而知之,因構祠祀之。”除專設李龍王、龍母廟數處外,境內近百處寺觀大都增建“李龍王廟”或“龍母大殿”。每年三月初二龍母生日和六月初八李龍王生日,是全縣民眾的祭祀大典。道光《文登縣誌》所記情節同上,唯改郭姓妻為“李姓妻郭氏”。因“自明祀神龍於柘陽山,山之後多郭氏,山之前多李姓也。”(光緒《文登縣誌》)。乾隆年間袁牧著《子不語?禿尾龍》記為“文登縣畢氏婦,三月間漚衣,見樹上有李,大如雞卵,采而食焉,十四月產一小龍。”其餘情節同上。舊時,文登人闖關東的特別多,禿尾巴李龍王的故事傳到東三省後,人們又創造了李龍王跟黑龍江的白龍戰鬥,李龍佑護山東人的故事情節。“康熙五十三年,龍現於宋村之北山”,說李龍從柘陽山回到這裡,於是在此建李龍王廟和龍母墳,山名改為回龍山。
據《宋村鎮志》記載:明弘治年間,文登宋村鎮山東村來了一對討飯的夫妻,他們是侯家柘陽山後郭家人,姓李。村民懷著憐憫之心,將他倆留在村里住下來,將村西北角3間草房讓給他們居住。李家夫妻膝下無兒無女,李老漢55歲那年,妻子一天去河邊洗衣,見水中有條紅鯉魚,回家不久便懷了孕,過了一年零三個月,在農曆六月初八日生了個男孩,取名李丕昭。這孩子與眾不同,長了條尾巴,孩子長得很快,不長時間就能走路,獨自外出,天不黑不回來,每天晚上回家吃奶,母親便昏過去。這天晚上,李老漢用瓢把燈扣住,手拿鐮刀在一旁等著,一更後見老伴昏過去了,馬上將瓢揭開,只見一條龍,尾懸樑,頭伸在母親懷裡吃奶。李老漢拿起鐮刀一下子把龍的尾巴砍了下來,龍痛得抓起李老漢騰空而起,把他丟到東南大海里。自此,李龍王變成了禿尾巴。
李龍王的少年故事。李龍王名李丕昭,9歲時外出扛活。一天,主人要他去澆園。他在井台上睡著了。主人很生氣,李丕昭說:“今天中午有大雨,不用澆。”主人說:“這樣好的天氣,我還準備打場呢。”李說:“別打場,天一定下雨。”中午時,果然下了一場大雨。後來,主人經常問他天氣情況,百靈百準。主人覺得這個小孩非同一般,就讓在京城做官的兒子把他領到京城,介紹到張天師府上打雜。一天,官至南京工部尚書的文城人叢蘭到張天師府里閒敘,李丕昭端茶水上來時,叢尚書問他:“你家在那裡?家中有什麼人?想不想回家?”李丕昭說:“山東文登宋村人,家有老母,好幾年沒回家,很是想念,但天師不準回家。”叢尚書轉臉對天師說:“小李是我的老鄉,看我的面子,準他個假,讓他回家看看母親。”張天師說:“準你兩天假,一天去,一天回。”這樣,小李子和風細雨地沿著河、湖、海回到了老家宋村山東村,探望了母親。回京後,感激叢尚書為自己請假。一年,叢尚書要回家祭祖,小李得知後對叢尚書說:“你回家,我沒有別的禮物相送,我送把傘給你遮陰涼。”叢尚書上轎趕路,一出門,一朵雲彩遮住了轎子,轎行雲從,一直送到文登城,叢尚書一下轎走進家門,雲彩消散,一聲晴天霹靂,大雨傾盆而下。叢尚書恍然大悟,原來祥雲就是李丕昭送的傘。(宋村徐高進講敘)
回龍山的來歷。李丕昭在張天師府里打雜,幾年後,母親病重去世,李龍王回家將其母親安葬在昌山上。後第二次回鄉,將其母遷葬於老家柘陽山上。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再次回家祭母掃墓,想念自己出生的地方,一夜之間,將其母之墓從柘陽山搬回昌山,昌山因此改名回龍山。山東村西北角李龍王父母住過的地方建起了龍王廟,廟前建有戲樓。回龍山前修建了龍王李丕昭大殿,大殿頂端豎有道光皇帝所賜橫匾。龍王像前立著敕封的“五湖四海九江八河龍王之位”。山頂龍母墳前玉碑上書有“龍母之墓”,一棵柘樹像把黃蓋傘立於墓前。(宋村徐高進講敘)
李龍王與黑龍江。李龍王葬母回京後,明弘治皇帝要召見他。李龍王受皇封后,離開京城到江海湖河去巡查,見東北一條江里有條白蛟作害禍民。李龍王託夢給沿江百姓:現江水泛濫多災,都是那白蛟作害,我欲為民除害,請父老鄉親幫忙。開戰後,你們見到黑水,就是我,你們扔飯給我吃,如是白水,就是白蛟占上風,你們就撒乾石灰。到了開戰之日,沿河百姓都到江岸觀戰,見到黑水就拋餑餑,見到白水就撒石灰,一直戰了九天九夜,白蛟被李龍打敗了。人們為了感謝李龍王的恩德,就把這條江命名為黑龍江。至今東北一帶在江里放排的老大都要先問一聲:“有沒有山東人?”夥伴們答:“有!”這才開始放排。意思是,有山東李龍王保佑,定能平安無事。(宋村徐高進講敘)
回龍山山會與龍母壽誕節。《宋村鎮志》記載:回龍山原名叫昌山,位於漢昌陽城北2公里處。自漢時山上即有巨神龍祠。明代,傳神龍搬往柘陽山。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傳神龍又在昌山出現,並改昌山為回龍山。自此每年農曆三月初二龍母誕辰日,百里之內,甚至東北三省民眾都來為龍母慶壽。村民們自動出麥子蒸大餑餑,派代表挑到柘陽山、回龍山等寺廟,上供祭祀,舉行盛大廟會。許多村民還在自家院中祭祀。開山之日,自晨至晚,聚眾數萬人,儀仗大隊有旗、幡、傘、盤、騾馱元寶,後跟騎馬保鏢之武士。其後為棍棒、九節鋼鞭、長槍、短刀、劍戟對打,再次之是踩高蹺、二抬閣、舞獅子、跑活馬、龍門秋、抬龍駕,再後面是金瓜、斧鉞、朝天蹬、龍鳳扇,一字排開長蛇陣。鞭炮開道,鑼鼓喧天,對台大戲,連唱三天。信奉神龍的人們攜帶香紙,磕頭作揖,香火晝夜不斷。直到1940年2月18日,日軍入侵宋村,山會終止。1941年8月20日,日軍指使李樹堂率偽軍120餘人竄到回龍山安設據點。回龍山上廟宇等建築慘遭兵燹,繁榮了270餘年的古廟就此完結。
禿尾巴李龍王傳說還有另一個版本。
文登縣城南20公里柘陽山前,有座建於後周末年的柘陽寺。明弘治年間,香火旺盛,祈福求子保平安的善男信女,熙熙攘攘、絡繹不絕。寺廟附近住著李氏一家,媳婦李郭氏勤勞賢惠。只是年過四十,仍未生子,全家人都極為企盼。
有一年,天干地旱,顆粒無收,李家父母雙亡,安葬雙親後,又欠下債務。夫妻二人只好賣掉田地房舍,還清債務,踏上逃荒之路。走到宋村北山腳下的山東村時,村裡有位好心人,把幾間空草房借給他們暫住。夫妻二人勤勞樸實,打短工為生,兩年過後,蓋了三間草房。
一日,李郭氏來到昌陽河邊洗衣服,忽然感到口渴,雙手捧起河水,一飲而盡,忽遇蒼龍浮現水面,轉瞬而逝。一月後,李郭氏懷孕,夫婦倆興奮不已。十月過後,李郭氏絲毫沒有分娩跡象,胎兒在腹中躍動,夫妻倆在疑懼中充滿希望。李郭氏懷孕第三年的六月初八日夜晚,雷聲滾滾,風雨大作,腹中一陣翻騰,知道要生產了。沒等丈夫找來接生婆,李郭氏在電閃雷鳴中分娩後,隨之昏迷過去。
李郭氏醒來,風雨已停,丈夫和接生婆闖進門來,只見破裂的胎衣,卻不見嬰兒。此後幾天夜晚二更過後,有條長長的物體撲入李郭氏懷中吃奶,李郭氏隨即暈了過去。丈夫聽了妻子的訴說後,很是惶恐。夜間,他用水瓢扣上油燈,手持鐮刀,蹲在炕前守候。一陣涼風吹來,便聽到妻子急促的喘息聲,丈夫掀開瓢,只見一條黑龍,尾巴纏在房樑上,頭偎在妻子懷裡吃奶。慌亂之中,丈夫飛起鐮刀砍在龍尾上。黑龍疼痛難忍,騰空而去,一股強勁的旋風將龍爸爸卷出草屋,跌入東海。黑龍被砍傷的尾巴從空中落下,落在香菸裊裊的獨秀峰上,變成峰頂巨大的山石。
李郭氏傷痛欲絕,整日以淚洗面。幾天后,有個臉色黝黑的小男孩進門喊“媽媽”,李郭氏緊緊地將孩子抱在懷裡,感到莫大安慰,便給兒子起名叫“炭兒”。炭兒天真頑皮,每見到水,就興奮不已,常常跑到昌陽河邊玩水。一次,他跳入河中,搭救了落水的小伙,受到鄰居們的誇獎。炭兒八、九歲時,已是成人模樣,母親給起個大名“李龍”。夥伴們都愛稱他“老李”。李龍不僅勤奮,還能預測風雨,鄰里們遂對他刮目相看。
後來李龍在龍虎山拜張天師為師,冬練三九,夏練三伏,練就了人龍變化、興雲布雨。一天,李龍在張天師府上結識了同鄉、大學者叢蘭。幾年後,叢蘭升任明朝右都御史,鎮守三關。三關地處蒙古高原水源奇缺。一日,叢蘭正在犯愁,朦朧中似覺有人牽自己的手領到一處窪地上。叢蘭便命兵士掘地三尺,一會兒便見噴泉湧出。叢蘭將泉命為“龍泉!”
時關東薩哈江來了一條白蛟,興風作浪,常使江水泛濫,沖毀房屋,淹沒五穀、家畜和野獸,沿江百姓苦不堪言,把此江稱為“白龍江”。叢蘭向正德皇帝舉薦李龍擔當除蛟重任。李龍受命來到關東,隻身躍入江中,尋找作惡多端的白蛟。李龍因幼時禿了尾巴,又水情不熟,漸漸處於下風,被白蛟嘶叫著追出江面。李龍連戰數日不能取勝,疲於奔命。一日,在山東老鄉的協助下,鄉親們暗中準備了石灰塊和饅頭。黑龍與白蛟激戰正酣時,黑龍浮出水面,老鄉們紛紛向江中投饅頭。白蛟浮出水面,人群將成筐的石灰塊狠狠拋向江中。
大戰三天三夜,黑龍越戰越勇,白蛟眼睛半瞎,落荒而去。從此,白龍江風平浪靜,兩岸風調雨順,人們安居樂業。為紀念黑龍的功德,人們自發地將江名改稱黑龍江。此後,凡在黑龍江行船的船家,開船前一定要問:“有沒有山東老客?”聽到“有!”方才起錨。因為船家視山東人為黑龍化身,能夠保佑行船平安,遂漸漸形成風俗,直至今天。
正德皇帝得到捷報後,封李龍為“五湖四海九江八河之總龍王”。清康熙五十三年(1714年),人們發現李龍王有出現在山東村西的山頂上。此後山頂多了座墳頭,旁邊還有一棵傘狀柘樹。人們奔走相告,將山起名為“回龍山”,在墳頭旁立了龍母墓碑,在山前建起了李龍廟,形成了規模盛大的廟會。
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七月十八日,皇帝敕封李龍為 “溥惠佑民”褒獎匾額,並將李龍列入國家祀典。文登及周邊地區,有上百處寺廟供奉著李龍王和龍母,有10多處大型廟會。其中,回龍山廟宇建築群長達2.5公里,主廟區龍王大殿橫匾上書“溥惠佑民”四個鎦金大字。每年三月初二、六月初八回龍山廟會,煙臺、威海、東北、江南數省乃至韓國、日本、新加坡等國家和地區,香客信主、商家前來祈拜,習俗延續至今。
伴隨“闖關東”“下南洋”等人口遷移活動,許多地方都在演繹著李龍王的傳說,建起了李龍廟。黑龍江省黑河市和五大連池市,分別在江邊和池畔建造了李龍雕像。(許建中蒐集整理)
禿尾巴李龍王的神話,是文登人民首創,生動地體現了中國儒、道兩家傳統文化,及勞動人民在遭遇天災人禍、求告無門的情況下,渴望駕馭自然、掌握命運理念。中國民間文學研究會主辦的《民間文學論壇》1989年5月號載王太捷《禿尾巴李龍王傳說的演變》一文,對各地流傳的禿尾巴龍的故事起源和流變作了深入考察,認為文登縣的有關記載最早、最詳、最系統。從而認定,文登是禿尾巴李龍神話的發祥地。2006年11月,宋村鎮“禿尾巴老李傳說”被列入首批山東省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08年6月,被列為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之中。

產業規劃

大型農副產品精細加工區
宋村鎮現已建立大型農副產品精細加工區,加工區達到“七通一平”標準,各項配套設施一應俱全。目前,泰和食品、東西食品、糧油食品、榮華食品等一批龍頭項目已進區建成投產。
現代化畜牧養殖
宋村鎮現有山東家家悅集團、山東榮華食品集團、山東環山集團三大農業龍頭企業,重點建設肉雞養殖小區和生豬養殖小區,形成產、加、銷一條龍產業體系,結合觀光休閒農業建設,增加養殖效益。目前,在回龍山民俗生態旅遊觀光區內規劃土地500畝,進行果園養雞;在姚山頭村東北面規劃建設2.5萬頭種豬養殖場以及2.5萬隻種貂養殖場。
現代化物流區基地
宋村鎮政府與山東家家悅集團聯合投資3億元,建起膠東地區最大、具有國際標準化水平的家家悅農副產品交易中心,總建築面積達5.5萬平方米,果蔬、水產等農產品的年交易量可達20萬噸,加工中心年加工能力達10個億。
回龍山民俗生態觀光旅遊招商開發項目區
宋村鎮的回龍山歷史文化悠久,是龍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文登學”四大主流文化的組成部分之一。宋村鎮政府以李龍王傳說為核心,已經成功舉辦了2期回龍山民俗文化節。同時,以現代農業生產為基礎,融入以觀賞性、科學性、藝術性和趣味性為一體的民俗觀光開發指導思想,營造一個文化旅遊、休閒觀光、體驗農家生活的空間。強調農業的主體地位,以種植蔬果、花草、糧食和養殖各種禽畜、魚、等休閒觀光的主體觀景。通過科學配量,利用食物鏈將種植業、養殖業及資源的綜合利用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創造一個潔淨、優雅、淳樸的園區環境,方便遊客,從而提高農業觀光園的綜合經營效益。同時為遊人提供參與趕牛犁地、播種栽苗、澆水施肥等農事作業,體驗農耕生活。同時在觀光園東北擬建設一處生態餐廳,主體建築為一個高樓溫室,建築面積為3000平方米。溫室頂部採用pc板,四周圍護結構採用雙層中空玻璃,預備空調系統,溫簾風機及遮陽系統,以保持室內溫度,內部預備蔬菜樹,OFT水培、柱式、牆式立體栽培,珍奇瓜果、特色蔬菜、芳香植物、藥用植物、可食用花卉等。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