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唯辛

徐唯辛

徐唯辛,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前執行院長、教授、文化部藝術品評估委員會委員、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美術家協會油畫藝委會委員、中國油畫學會理事、致公黨人民大學支部主委、美國UC伯克利歷史系訪問學者。美國新澤西肯恩大學中國研究中心客座教授。

1958年生於新疆烏魯木齊市,1978年考入西安美術學院;1985年考入浙江美術學院油畫系,1987年畢業,獲碩士學位。

代表作《饢房》、《工棚》、《礦工肖像系列》、《歷史中國眾生相:1966—1976》等。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唯辛
  • 國籍:中國
  • 民族:漢族
  • 出生地:新疆烏魯木齊
  • 出生日期:1958年01月09日
  • 職業:畫家,教師
  • 畢業院校:西安美院,浙江美院
  • 主要成就:獲第十屆全國美展銀獎
  • 代表作品:《工棚》、《2005中國煤礦紀實—礦工肖像系列、《過道》等
  • 身高:176cm
  • 血型:O型
  • 體重:77kg
人物履歷,作品賞析,藝術評論,媒體專訪,作品賞析,

人物履歷

1958年 生於新疆烏魯木齊市
徐唯辛
1972年 在烏魯木齊市第五中學始隨美術教師李大用先生習素描
1975年 作為知青下鄉插隊至三坪農場
1978年 考入西安美術學院師範系
1981年西安美術學院畢業;分配至新疆外貿地毯進出口公司從事地毯圖案管理工作 ,1982年 調赴新疆和田地區民眾藝術館工作;創作油畫《背水》
1983年 創作油畫《集市》、《布市》
1985年 考入浙江美術學院油畫系攻讀碩士研究生學位
1987年 油畫《饢房》獲首屆中國油畫展大獎;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油畫系,獲碩士學位;赴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任教
1991年 在台北舉辦個人作品展覽
1993年 赴西藏拉薩居住;遊歷西藏北部;創作油畫《酥油茶館》
1994年 《酥油茶館》入選第八屆全國美展
1997年 油畫《聖地拉薩》完成併入選“1997當代中國藝術展”;天津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徐唯辛油畫集》
1998年 《酸雨》創作中;完成《過道》油畫之一和之二;1999年油畫《酸雨》創作結束,入選廣東省美展,獲銀質獎;入選第九屆全國美展並獲銅獎。
2000年 作為中國百年160位傑出油畫家之一編入6卷大型典籍《20世紀中國油畫》;油畫《酸雨》入選20世紀中國油畫展;參加“世紀之門”當代藝術作品邀請展:進入清華大學美術學院第四工作室做訪問學者;ShirleyChang女士、張閭蘅女士贊助首次在香港舉辦個人作品展
2001年 進入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任教
2002年 在香港舉辦第二次個人展
2003年 任人民大學藝術學院繪畫系主任;創作油畫《工棚》;油畫《過道》入選第三屆中國油畫展精品展;《龍年1976》創作中;作品和創作情況在《東方藝術》雜誌“中國著名油畫家工作室訪問”專欄發表。
2004年 油畫《工棚》入選第十屆全國美展及北京《世紀風采》展,獲第十屆全國美展銀獎、北京市政府文藝獎、北京市政府文學藝術獎和北京市美術作品展覽佳作獎;《打工圖》、《1976·龍年》入選“世紀風骨50家展”。
2005年 任北京油畫學會副秘書長;作品參加《反手為雲覆手為雨》當代藝術邀請展覽
2006年 《礦工肖像系列》參加《現實主義7人展》、《學術狀態——當代藝術邀請展》、《世紀風骨——中國當代藝術名家雙年展》、《學術與品格——中國油畫研究展》
公共與機構收藏:上海美術館、深圳美術館、關山月美術館、浙江自然博物館、鳳凰美術館、卡地亞珠寶、IBM、基辛格基金會、泰康人壽藝術機構等。
2007年 當選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副院長;應“寒舍藝術機構”邀請赴台舉辦個人作品展;上海美術館“勞動者之歌”個人作品展;北京今日美術館《歷史中國眾生相1966——1976》作品展。
2008年 獲第二屆“AAC藝術中國年度影響力”年度藝術家獎;作品《薩馬蘭奇肖像》入選第三屆北京國際雙年展;作品《礦工肖像》系列入選台灣首屆福興國際雙年展;參與中國寫實畫派的汶川地震賑災作品創作活動;美國紐約chinasquareny畫廊《虛無眾生相》個展。
2009年 作品應邀參加第四屆成都雙年展、“天工開物——新知識分子”學院藝術作品展、瑞士馬提尼博物館《勞動者》作品展;應邀赴悉尼大學參加展覽學術交流活動。
2010 當選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執行院長;任中國美協油畫藝委會委員。
2011 應邀在哈佛大學費正清研究中心舉辦《流通中的肖像》個人作品展。
2012 由芝加哥大學巫鴻教授策展的《七個礦工——徐唯辛當代油畫作品展》在芝加哥大學北京中心畫廊展出。
2013 在UC伯克利東亞研究中心、UC伯克利博物館、威斯康星麥迪遜大學、UCLA發表題為《中國當代藝術觀察——思考與實踐》演講;當選中國美術家協會理事;作品參加巴塞爾邁阿密藝術博覽會;辭去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執行院長職務。
應邀為南非總統祖瑪、吳敬璉、厲以寧、丘成桐等政治家、經濟學家和科學家等名人造相。
出版著作
《中國當代新寫實繪畫從書---徐唯辛》
今日學院藝術家·徐唯辛今日學院藝術家·徐唯辛
內容摘要:12開全彩印48頁,全部收畫家寫實作品,包括“工棚”(獲第十屆全國美展銀質獎)、“酸雨”(獲第九屆全國美展銅質獎)、“饢房”(獲首屆中國油畫展優秀獎)等,均附名稱、尺寸、年代。由徐悲鴻藝術學院院長徐慶平先生作序。
《今日學院藝術家·徐唯辛》
內容摘要:徐唯辛,1958年生於新疆烏魯木齊市,1972年在烏魯木齊市第五中學始隨美術教師李大用先生習素描,1978年考入西安美術學院師範系,1985年考入浙江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班,1987年油畫《饢房》獲首屆中國油畫展大獎;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油畫系,獲碩士學位;赴廣州美術學院油畫系任教。現為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教授 、院長助理、繪畫系主任、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中國致公黨黨員、致公黨人民大學支部主委。
《中國現代藝術品評叢書·21世紀---徐唯辛》
《徐唯辛2007》
《歷史中國眾生相1966——1976》
《眾生》
內容摘要:徐唯辛受過系統的學院訓練,他先後畢業於西安美術學院師範系和浙江美術學院油畫系研究生班,獲碩士學位,掌握了堅實的造型基礎。這段學歷對他的藝術成長十分重要,但同樣珍貴的是,在青年時期他作為“知青”在農村勞動過三年,並在基層做過民眾藝術的普及工作。他對生活在底層的勞動大眾的了解,對他後來的藝術方向影響很大。在實踐中,他懂得了藝術與社會、與大眾的關係。他認定包括從西方引進的油畫在內的美術創作,“負有積極參與中國社會進程的責任”(徐唯辛:《隨筆幾則》)。在人們大談藝術的“現代性”、排斥或否定寫實主題性油畫,並模仿西方現代主義的風格樣式時,他發表意見,認為在當今中國社會具象寫實油畫還有廣闊的發展空間,認為“題材的選擇相對於純粹的形式探索更具有重要意義”。他主張用理性的精神來描繪社會現象,以“表現畫家的思考和人文精神”。他說:“這是中國寫實繪畫的出發點,也是從事具象寫實繪畫藝術家的驕傲。”(徐唯辛:《隨筆幾則》)總之,徐唯辛是一位善於思考、勤於探索的寫實油畫家,他有高度的文化自覺性。
徐唯辛徐唯辛

作品賞析

現實主義油畫的傳承和創新油畫進入中國僅有一百年的歷史。上世紀初,在中西文化的相互影響和碰撞中,徐悲鴻、李鐵夫、林風眠等藝術家將油畫從西方帶回中國,並與中國文化和現實生活結合,探索出一條油畫成為中國主要繪畫形式的道路。新中國成立後,中國油畫在民族化的過程中形成了現實主義的鮮明特色。改革開放20多年來,尤其是進入新世紀以後,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中國油畫在中西文化的交流碰撞中,中國油畫家能自覺堅持現實主義創作道路,探索如何以油畫反映中國的現實生活,顯得難能可貴,而中國當代油畫也以其卓爾不群的特色,越來越為世界所矚目。徐唯辛就是其中的重要代表。紮實的油畫寫實功底和獨立的思考賦予作品以豐富的內涵,並造就了深刻細膩的現實主義表現風格,使其作品呈現出獨特的韻味和學術價值。 從中學到下鄉當知青、中國美術學院的油畫研究生,再到如今的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學院教授,在對油彩和松節油如痴如醉的愛和迷戀中,徐唯辛的油畫寫實技法日趨完善。與此同時,他也在東西方文化的對比中,展開了對中國當代社會文化問題的思考和探索。他認為,中國與西方已開發國家不同的是,我們沒有經過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在人類思想史上還有一些關鍵的階段,如民主與法制、工業和後工業文明等都需要補課。仍處在一個後農業社會的中國,文化上距離真正意義上的“現代”還相當遙遠。藝術家應該清楚在當代中國社會的大背景下,不能因為落後而急躁,歷史的發展有其自身的規律,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作為一個具有真正意義上的知識分子身份的當代藝術家,要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要以作品來反映和關注社會進程。 讓我們回顧徐唯辛自上世紀80年代以來在中國油畫界產生影響的作品:1987年首屆中國油畫展獲大獎的《饢房》,是一件表現邊疆風情的傑作,形式上的唯美伴隨思想內容上的單純,猶如農業社會中一首恬靜、優美的牧歌;深入西藏、歷時兩年多時間完成的油畫《聖地拉薩》,是對西藏文化和藏族人民精神生活的深刻體驗和史詩般的展現,令人感到震撼。它是畫家天賦、實力和耐力的結晶,由此成為當代畫壇的力作。這之後,徐唯辛開始了艱難的蛻變。1998年開始創作的《過道》系列和《酸雨》(獲第九屆全國美展銅獎),明顯有了更加靠近繪畫本體的趨勢,反映的又是當下中國人對於生存環境的焦慮,對工業文明的後果的反思,因而凸現出明顯的“當代性”;“文革”和“民工”題材的作品,更是試圖在形式和內涵上對自己進行突破,反映了畫家對當代中國社會、文化敏感問題的思考,同時在油畫技巧上也更加揮灑自如。從徐唯辛的藝術發展上,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他對中國現實主義油畫的傳承和貢獻。
作品名稱:打工圖 作品名稱:打工圖 
民工民工
工棚工棚
《饢房》油畫 作於1987年《饢房》油畫 作於1987年
巴金巴金
《遇羅克肖像》《遇羅克肖像》
弘一法師—李叔同弘一法師—李叔同

藝術評論

新現實主義藝術家徐唯辛
——文/蘇旅
徐唯辛早在其研究生畢業創作《饢房》的時候就奠定了自己在中國畫壇上的現實主義畫家地位,多年來一直沒有太大的改變,不管是在陰雨連綿酷熱難當的廣州還是在沙塵蔽天干旱缺水的北京。不同的是,徐似乎更適應在北方的生活,他的一系列《工棚》、《民工》、《龍年1976》、《核基地》、《2005中國礦工紀實》等傑出作品都是到了北京以後才問世的。作為一個徹底的現實主義畫家,徐並不像某些畫家那樣有意或無意隱瞞自己的創作觀點,而是用畫筆和文字為自己面對當代社會的觀念和立場做直截了當的呼籲和宣言。畫如其人,也如其文,徐的作品大氣、簡單、明白,有很強的視覺衝擊力。早期在南方創作的《酸雨》、《過道》系列,真實地表現了藝術家對當代生活情境的困惑和質問,儘管這些聲音還顯得猶豫和模糊。但回到北方以後,藝術家的聲音開始清晰而且咄咄逼人,尤其是早些年創作的《2005中國礦工紀實》系列,那巨大的礦工頭像,臉上的創傷和苦難震撼人心,體現了深層次的人文關懷。創作的達百幅之巨的《歷史中國眾生相:1966—1976》系列,更是藝術家獨自面對“文革”這一特定的苦難歷史所發出的關於人性和良心的深度追問,這一浩大的藝術工程將不可避免地載入中國美術史和中國的文化史。徐唯辛是中國當代已經為數不多的敢於對人民的苦難大聲疾呼的藝術家之一,這需要藝術家的勇氣,也需要高超的藝術表現技巧。徐以藝術家的正直、良心和敏銳,以其犀利的畫筆為我們掀開了在看似歌舞昇平的盛世面紗下陰冷和殘酷的一角,使我們不得不直面這些仍然生活在地獄中的同胞們。徐的作品同時表明:用藝術的視覺圖式表現和記錄時代,仍然是藝術家不可迴避的一個主題。
為眾生造像
——文/李凝
“現實主義”是藝術史中的一個流派,常常通過寫實的藝術手法來表現社會現實。在近現代中國更迭動盪的百年歷史中,無數背負社會責任的藝術家最終都選擇了現實主義作為喉舌。這種創作形式不僅僅是藝術家的選擇,是客群的選擇,更是時代的選擇。對於創作個體之一的徐唯辛,整理他的從藝脈絡,我們不難看到其中的偶然,同時,也是必然。 面對徐唯辛的作品,總能感受到來自藝術創造的現實的力量。 從少年時代用粉筆臨摹國家領袖肖像,到深入少數民族生活的寫生創作,直到2005年開始創作當代眾生相系列,從事繪畫藝術三十餘年來,徐唯辛一直在探索著現實主義道路。特別在近兩年來的“當代眾生相”系列中,不但繼承了學院派現實主義繪畫技法的傳統,還大膽吸收了現代藝術的形式元素,進而賦予現實主義以當代文化語境下的新內涵,創作出鮮明的當代勞動者形象。 表面上看,徐唯辛不過是在不斷轉變所刻畫的對象,事實上卻是一個創作個體的主觀選擇與當代社會交織影響的結果,是小個體和大時代之間的呼應。藝術家既獨立於時代,同時卻又因為時代而被成就。每個階段的創作,徐唯辛都有意識地貼近所選擇的對象。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初的十多年時間裡,他的作品大多以刻畫邊疆少數民族生活為主,一大批諸如《集市上的新疆婦女》、《饢房》、《酥油茶館》等作品都具有明顯的時代痕跡。而1997年的《酸雨》則可看作徐氏現實主義創作的轉折點。徐唯辛毅然拋棄了帶有風情意味的題材和純熟的學院派寫實技巧,主動剔除那些有礙傳達內在精神的成分,從群體刻畫轉為個體局部放大的肖像,用粗礪的筆觸和單純的灰色調,直接指向自己更為熟悉的當代題材,沉澱為“徹底的現實主義者”。這一點,也恰恰反映了現實主義繪畫在中國所走過的,和未來要走的道路——為眾生造像。用真正飽含人文情緒的筆觸引領社會公眾的目光。 此次“勞動者之歌——徐唯辛油畫展”也正是秉承著關懷眾生的人文理念而策劃的。在策展過程中,徐唯辛對於時代、社會的關注度尤使我印象深刻,相信這也是他堅持現實主義創作的動力。他作為平凡人的生活和藝術經曆本身就是財富,雖然將近天命之年,卻還以始終貫穿著的熱情和理想來看待世界,甘心背負上無形的責任。同時,徐唯辛也不是一個唯美的人。他的作品理性、剛硬、正面,直指社會高速、不平衡發展背後的嚴峻問題,完全避免了文藝抒情的調子。在主人公們漆黑、粗糙、勞累,甚至傷痛的臉孔後面都是有尊嚴的靈魂。觀眾所產生的心靈震撼是對於人格平等的同胞的同情,而非貴族階層對底層的俯視。 選擇這個展覽作為“五?一”獻禮,對於美術館來說也有著深層的意義。我們希望能夠藉助藝術家、藝術作品來促成現實主義者們的社會理想,排解人們對當代藝術的種種誤解。當代藝術並不是材料、技術的簡單疊加,也不是譁眾取寵的概念,更不是輕賤現實、“玩藝術”人群家裡的時髦擺設。當代藝術的使命和源泉應該是關注時代,為當代的每個人傳達他們正經歷著的一切。當觀眾面對這些巨大的肖像,做目光之間的交流時,根本不需要多餘的輔助語言。此時,語言和這種單純的視覺力量相比,實在太無力。 去徐唯辛的畫室拜訪,看到他的一些新作品,也發現了些新的轉變。他正逐步調整自己的目光,在我們的時代中搜尋和放大更多曾經被忽視、遺忘的細節。相信“為眾生造像”將會是他一生的工作。謹以此展作為獻給當代勞動者們的一份禮物——這些永遠真正意義上的社會主流和先鋒們。2007年3月於上海美術館
牧民牧民
作品名稱:打工圖 作品名稱:打工圖 

媒體專訪

2012年12月14日,中國人民大學藝術學院執行院長徐唯辛接受了中國藝術網的專訪,當談到對於在哈佛舉辦了《中國形象——流通中的肖像》展有什麼看法時。徐院長說:“消費文化”的現象不是個噱頭。“我很同情80後這幫孩子們,他們生活在一個殘酷的年代,從摸到畫筆的一刻就知道畫畫可以賣錢,而且可以賺大錢。這在我們那個年代是不可能的,雖然我們生活在一個資訊貧乏的年代,但是我很慶幸,當年的我們都是真正純粹地談創作。”藝術是激情盎然的,但也是殘酷無情的,面對內心深處的良知,我們的藝術道路還任重道遠。

作品賞析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