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叔向

徐叔向,南北朝時期劉宋名醫。祖籍東莞姑幕(今山東諸城),寄籍丹陽(今江蘇南京)。徐秋夫之子。傳其父業,究心醫術。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徐叔向
  • 職業:南北朝時期劉宋名醫
  • 祖籍:東莞姑幕(今山東諸城)
  • 寄籍:丹陽(今江蘇南京)
著作,名醫徐氏家族,

著作

<本草病源合藥要鈔>(五卷) 宋 丹陽 徐叔向撰 據<七錄>
<四家體療雜病本草要鈔>(十卷) 宋 丹陽 徐叔向撰 據《七錄》
<針灸要鈔> 宋 丹陽 徐叔向撰 據《隋書》
<療腳弱雜方>(八卷) 宋 丹陽 徐叔向撰 據《七錄》
<解寒食散方>(十三卷)宋 丹陽 徐叔向撰 據<新唐書>
<雜療方>(二十二卷) 宋 丹陽 徐叔向撰據<隋書>
<解散訊息節度>(八卷) 宋 丹陽 徐叔向撰 據《七錄》
<療小兒百病方>(三十七卷)宋 丹陽 徐叔向撰 據《七錄》
<談道術> 宋 丹陽 徐叔向撰 據《隋書》

名醫徐氏家族

公元420~589年,史稱南北朝時代。在短短的170年時間裡,中國分裂成南朝和北朝兩個國家,而南朝歷宋、齊、梁、陳4朝,北朝歷北魏、東魏、北齊、西魏、北周5代。
徐叔向
徐家第四代三人,道度生文伯,叔響生嗣伯、成伯,皆精醫術,且聲名顯赫,頗多成就,可謂徐氏家族杏林生涯中的一個頂峰階段。
徐文伯,字德秀,事南齊。史料載其“倜儻不屈於公卿,恥以醫為業”,故雖終生隨侍於帝王之側而人不以“太醫”稱之。公元456年前後,宋孝武路太后有病,腹部劇痛,眾醫束手,文伯診後說:“此石博小腸耳”,即小腸結石病(應為今之膽結石、泌尿繫結石之類疾病),用“水劑消石湯”治療,很快痊癒。於是被擢升為鄱陽王常侍。宋明帝年間,一宮女患腰痛連心,發則不醒人事,在眾醫都診為“肉症”的情況下,文伯卻認為是“發瘕”,並令給宮女灌了香油,服後吐出絲縷頭髮而愈。更為叫絕的是,宋後廢帝時期,一次,後廢帝與文伯同游,恰好碰上一孕婦,略知脈學的皇帝診後說懷的是女孩,文伯診之說:“腹有兩子,一男一女”。性急的皇帝便泯滅人性地要剖腹驗證,文伯阻止說,讓我針灸,便可分娩。後果然如他所說。亡後,文伯入齊,先後被封東莞、泰山,蘭陵3邢太守。撰有<徐文伯藥方>、<徐文伯療婦人瘕>等書,均佚。
徐嗣伯,字叔紹。善談老、莊之道,喜直言,曾任正員郎、諸府佐等職,尤以醫術精湛、善辨證論治而著名。有一次,南齊直閣將軍房伯玉因時常怕冷,便自服五石散(紫石英、赤石脂、鐘乳石等5種石藥炮 撰修《雷公藥對》與<藥對>,把藥分為宣、通、補、瀉、澀、滑、燥、濕、輕、重“十劑”;其所創導的逐月養胎法,注重飲食調攝,注意勞逸適度,講究居住衣著,重視調理心神陶冶性情,施行胎教等,這些都有特色,而且是開創性的貢獻。他還著有<家傳秘方>、<小兒方>、<明冤家錄>等書,均佚。年80卒,贈司徒,諡號文明。可惜的是,他的兩個兒子徐之林、徐同卿雖分別有太尉司馬、太子庶子的封號,但卻疏學無術,成了他最大的心病。與之相比,其弟徐之范雖聲名略微,但也以醫術出名,曾任北齊尚藥典御,官至太常卿,並襲之才西陽王之爵,後入周,隋開皇初病逝。
徐家第七代,較為知名的醫生是徐敏齋,系徐之范之子。他和父輩一樣,也博學多才,對醫學頗有成就。死於開皇中,贈朝散大夫。可惜史料記載不多,應是徐家基業走向衰微的見證人。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