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膽色素

膽色素 bilin 亦譯後膽色素類。亦作bilichrome。 一種生物色素,是某些卟啉(porphyrin)代謝中形成的黃色、綠色、紅色或褐色非金屬化合物系列之一。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膽色素
  • 外文名:bilin
後膽色素,相關知識,

後膽色素

除出現於獸類的膽色素中以外,無脊椎動物、低等脊椎動物、紅藻和綠色植物中也有這種色素類。它不僅給動物體某些部位或其產物以不同的顏色,而且也是綠色植物光周期中不可缺少的,也是紅藻光合作用過程中的附助色素。
膽色素(bilepigment)是動物膽汁的主要基本成分之一,由紅褐色的膽紅素和青綠色的膽綠素組成,由於兩者的含量比例和濃度的不同而使膽汁呈現各種顏色。人的膽汁幾乎只含有前者,通常是黃褐至紅褐色。一般地,肉食動物的膽液多含膽紅素;草食動物的膽液多含膽綠素,多少帶有綠色。
膽色素是血紅蛋白的分解產物,是由4個吡咯核和3個碳原子結合起來、在兩端具有2個羥基的一系列4吡喃衍生物的總稱。根據碳原子的雙鍵數目可分為O的後原膽色素原(belane,如尿後膽色素原),1的甲川膽色素(bilene,如糞後膽色素),2的二甲川膽色素(biladiene,如膽紅素),3的三甲川膽色素(bilatriene,如膽綠素)。血紅蛋白在血紅素加氧酶(hemeoxikinase)的作用下,生成膽綠素,繼續還原成膽紅素。膽紅素其側鍵的4,5丙炔酸基(propynoicacid)上和葡糖苷酸結合後進入膽汁,在腸道內成為尿膽色素和尿膽色原而排出,但也有重新吸收返回肝臟的。另外一部分進入大循環從腎經尿排出。糞的顏色是由於膽紅素經腸內細菌還原生成糞膽色素原,再氧化成糞膽色素所致。在糞中排出的尿膽色素原,氧化後變成尿膽色素呈黃色。通常在血液中也含少量膽色素,但因某種原因可大量出現而呈黃疸。此外,已知有數種膽色素系統的物質,如海鷗卵殼的綠色膽綠素、海藻的藻紅蛋白(phycoerythrin)、藻青蛋白(phycocya-nin),蝶的蝶綠蛋白(pteroverdin),存在於昆蟲體液中的中膽綠素(認為是葉綠素的分解產物)等。

相關知識

膽色素是動物膽汁的主要基本成分之一。由紅褐色的膽紅素和青綠色的膽綠素組成,由於兩者的含量比例和濃度的不同而使膽汁呈現各種顏色。人的膽汁幾乎只含有前者,通常是黃褐至紅褐色。一般說肉食動物的膽液多含膽紅素,草食動物多含膽綠素,多少帶有綠色。膽色素是血紅蛋白的分解產物,是由4個吡咯核和3個碳原子結合起來,在兩端具有2個羥基的一系列4吡喃衍生物的總稱。膽色素如圖a、b、c所示,根據碳原子的雙鍵數目可分為O的後原膽色素原(belane如尿後膽色素原),1的甲川膽色素(bilene,如糞後膽色素),2的二甲川膽色素(biladiene如膽紅素),3的三甲川膽色素(bilatriene如膽綠素)。血紅蛋白在血紅素加氧酶(hemeoxikinase)的作用下,生成膽綠素,繼續還原成膽紅素。膽紅素其側鍵的4,5丙炔酸基(propynoicacid)上和葡糖苷酸結合後進入膽汁,在腸道內成為尿膽色素和尿膽色原而排出,但也有重新吸收返回肝臟的。另外一部分進入大循環從腎經尿排出。糞的顏色是由於膽紅素經腸內細菌還原生成糞膽色素原,再氧化成糞膽色素所致。在糞中排出的尿膽色素原,氧化後變成尿膽色素呈黃色。通常在血液中也含少量膽色素,但因某種原因可大量出現而呈黃疸。此外,已知有數種膽色素系統的物質,如海鷗卵殼的綠色膽綠素、海藻的藻紅蛋白(Phycoerythrin)、藻青蛋白(phycocya-nin),蝶的蝶綠蛋白(pteroverdin),存在於昆蟲體液中的中膽綠素(認為是葉綠素的分解產物)等。
膽色素(bilepigment)是含鐵卟啉化合物在體內分解代謝的產物,包括膽紅素(bilirubin)膽綠素(biliverdin)、膽素原(bilinogen)和膽素(bilin)等化合物。其中,除膽素原族化合物無色外,其餘均有一定顏色,故統稱膽色素。膽紅素是膽汁中的主要色素,膽色素代謝以膽紅素代謝為主心。肝臟在膽色素代謝中起著重要作用。

膽紅素的生成及轉運
(一)膽紅素的來源
體內含卟啉的化合物有血紅蛋白、肌紅蛋白、過氧化物酶、過氧化氫酶及細胞色素等。成人每日約產生250?50mg膽紅素,膽紅素來源主要有:①80%左右膽紅素來源於衰老紅細胞中血紅蛋白的分解。②小部分來自造血過程中紅細胞的過早破壞。③非血紅蛋白血紅素的分解。
(二)膽紅素在血液中的運輸
在生理pH條件下膽紅素是難溶於水的脂溶性物質,在網狀內皮細胞中生成的膽紅素能自由透過細胞膜進入血液,在血液中主要與血漿白蛋白或α1球蛋白(以白蛋白為主)結合成複合物進行運輸。這種結合增加了膽紅素在血漿中的溶解度,便於運輸;同時又限制膽紅素自由透過各種生物膜,使其不致對組織細胞產生毒性作用,每個白蛋白分子上有一個高親和力結合部位和一個低親和力結合部位。每分子白蛋白可結合兩分子膽紅素。在正常人每100ml血漿的血漿白蛋白能與20-25mg膽紅素結合,而正常人血漿膽紅素濃度僅為0.1-1.0mg/dl,所以正常情況下,血漿中的白蛋白足以結合全部膽紅素。但某些有機陰離子如磺胺類、脂肪酸、膽汁酸、水楊酸等可與膽紅素競爭與白蛋白結合,從而使膽紅素游離出來,增加其透入細胞的可能性。過多的游離膽紅素可與腦部基底核的脂類結合,並干擾腦的正常功能,稱膽紅素腦病或核黃疸。因此,在新生兒高膽紅素血症時,對多種有機陰離子藥物必需慎用。
二、膽紅素在腸道中的轉變
生理情況下,腸道中約有10-0%的膽素原可被重吸收入血,經門靜脈進入肝臟。其中大部分(約90%)由肝臟攝取並以原形經膽汁分泌排入腸腔。此過程稱為膽色素的腸肝循環(enterohepaticcirculationofbilepigments)。在此過程中,少量(10%)膽素原可進入體循環,可通過腎小球濾出,由尿排出,即為尿膽素原。正常成人每天從尿排出的尿膽素原約0.5-4.0mg,尿膽素原在空氣中被氧化成尿膽素,是尿液中的主要色素,尿膽素原、尿膽素及尿膽紅素臨床上稱為尿三膽。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