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現代科學觀

後現代科學觀是後現代主義在批判現代科學觀尤其是科學主義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對科學的總體認識,其來源駁雜,存在著多元性與複雜性,但共同的核心觀點是質疑科學的客觀性和真理性,質疑科學的價值中立。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現代科學觀
  • 屬性:對科學的總體認識
  • 基礎:批判現代科學觀
  • 核心觀點:質疑科學的客觀性和真理性
產生背景,理論實質,

產生背景

1 戰後資本主義工業文明的種種弊端
從歷史上看,培根的近代經驗論、笛卡兒的唯理論以及休漠對形上學的否定,奠定了科學主義萌芽的哲學根基,孔德的實證主義標誌著科學主義的誕生。社會歷史的演變也為科學主義的孕育、發展鋪平了道路,文藝復興時期科學的反神權功績、世紀牛頓經典力學體系的建立以及以世紀三大科學發現為代表的兩次科技革命極大地改變了世界的面貌,改善了人類的生活。科學的力量令人震撼,科學主義也在人們對科學的頂禮膜拜中不斷發展、壯大。但是, 隨著科技的發展, 尤其是人類利用科學手段過度掠奪自然而導致日益嚴重的環境污染、生態危機等的出現, 對理性的作用抱著懷疑以至否定態度的後現代科學觀逐漸產生。後現代思想家提出了以“否定”“破壞”“消解”“顛覆”現存一切觀念、價值、制度為主旨的思想觀念, 並試圖建構起科學與社會、科學與人、科學與自然之間的全新關係。
2 已有科學理解與科學新發現的衝突
傳統科學認為世界運行具有精確的規律、物質運動嚴格遵守因果決定論、宇宙的演進將沿著墒增的方向進行, 等等。這些觀點遭到了量子力學、相對論、非線性力學和自組織理論的普遍責難。例如微觀領域中的波粒二象性說明了隨機的幾率現象, 這與絕對決定論是相對立的對波粒二象性的理解和把握必須依賴於實驗條件和環境, 這也與機械決定論那種不管環境如何變化,而物質的性質穩定不變的觀點相衝突。這些理論所強調的“不確定性”“非中心性”“非整體性”“非連續性” 等核心內容為後現代科學觀所吸收和利用,科學的必然性、普遍性、預言性由此受到挑戰。

理論實質

儘管後現代科學觀來源駁雜,存在多元性和複雜性,但它們在對科學主義範式進行解構、試圖重新建構起科學與文化的關係等方面仍然存在某些相似的話語元素。
質疑科學的客觀性和真理性,強調多元性和開放性。
科學主義者認為科學的對象是純粹的客體,科學的觀察和實驗是客觀的,所得的證據和數據是客觀的,對證據和數據的分析也是客觀的,因此所得的結論是客觀的,科學具有不容質疑的客觀性和真理性。但是,世紀末以來的物理學革命表明,科學研究主體與客體在微觀領域並不像在巨觀世界裡那樣具有絕對分明的界限,純粹的、客觀的事實和觀察由此受到質疑。例如在微觀領域,人通過儀器觀測粒子,粒子的行為在觀測前和觀測時是不一樣的。後現代科學觀據此認為儀器會對粒子的行為產生影響,這種影響歸根到底是人的影響,因此,科學認識的過程並不是純粹客觀的,它存在一個主體客體化、客體主體化的過程。又如在測量一個物體的長度時,不管測量工具如何精密,也無法測出它的真實長度。在後現代思想家看來,人根本無法認識事物的存在,認識到的只是經驗中的存在科學理論的真理性只存在於一定的語境和關係中,是一種綜合性的、具有暫時性質的對話對同一事實不存在中心的、唯一的描述, 而存在非中心的多元描述不同的理論是從不同的角度對事物進行的“透視”,它們之間是“平權”的關係,每一種理論都有其特殊價值。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