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熱

後熱

後熱指的是為防止急冷進行焊後加熱。後熱的目的有兩個: 一是促使焊縫中的擴散氫儘快逸出,避免氫致裂紋; 二是適當減緩焊接接頭殘餘應力,防止冷裂紋或者再熱裂紋的發生。焊後熱處理和後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者的工藝與目的各不相同,不能相互代替。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熱
  • 外文名:After the hot
  • 目的:防止急冷進行焊後加熱
  • 造成原因:焊縫金屬熱脹冷縮等
  • 作用:消除焊接產生的熱應力
  • 學科:冶金工程
基本介紹,作用,不同方式影響,材料準備工作,測試過程,焊接質量結果,總結,

基本介紹

目前,許多標準中要求,火力發電廠金屬材料焊接完成或者因為工藝中斷後,需要及時進行焊後熱處理。但對於電站配管廠家,或者電建單位,由於種種客觀原因,無法立即進行焊後熱處理。為進一步保證焊接質量,避免出現裂紋,需要進行後熱處理。另一方面,焊接中斷後,短時間內不能重新進行焊接,或者一直保溫到重新焊接經濟上不合理,也需要進行後熱處理。
後熱的目的有兩個: 一是促使焊縫中的擴散氫儘快逸出,避免氫致裂紋; 二是適當減緩焊接接頭殘餘應力,防止冷裂紋或者再熱裂紋的發生。
從目的上講,後熱過程包含焊接工作停止(焊接中斷和焊接完成) 以後所有的熱處理形式,包括焊後熱處理。但是,後熱與焊後熱處理的不同點在於溫度,後熱普遍發生在比較低的溫度範圍; 而焊後熱處理要求的溫度普遍較高,即Ac1以下30 ~ 50 ℃。因此焊後熱處理和後熱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兩者的工藝與目的各不相同,不能相互代替。

作用

後熱的作用有:消除焊接產生的熱應力、均勻焊縫和熱影響區的組織、細化焊縫和熱影響區的晶粒、排除焊縫在焊接過程中產生的氫脆、通過熱處理可以使焊縫金屬與母材金屬更好的融合(往往焊接用材與母材的鋼號不一致,通過加熱擴散,更好的結合)。

不同方式影響

電力標準規定,對馬氏體型熱強鋼焊接接頭的後熱施工順序為: 焊後的焊件處於80 ~ 120 ℃、保溫1 ~ 2 h 完成馬氏體轉變,再加熱至300 ~ 400 ℃,保溫時間為2 ~ 4 h[2]。而有的鍋爐製造廠家及國外標準規定,焊接完成後,應恆溫350 ℃,保溫2 ~ 4 h 後,冷卻至室溫即可結束,馬氏體轉變在室溫環境下進行。針對不同的規定,對P92 鋼不同的焊口,採用不同的後熱工藝,完成後對其檢驗,判斷不同的後熱方式對焊口力學性能的影響。

材料準備工作

採取某電廠管道的原材料,材質為A335P92,規格為ID 368 mm × 41 mm,共六節,每節長度為250 mm。材質書等證明材料齊全。每兩節組成一個焊口,並在每節上打上鋼印作為標識。
焊材氬弧焊焊絲打底選用ThermanitMTS 616,規格OD2. 4 mm,手工電弧焊的焊條填充選用Thermanit MTS 616 規格OD 3. 2 mm,埋弧自動焊焊絲選用Thermanit MTS 616 規格OD 2. 4 mm,埋弧焊焊劑選用MARATHON 543。以上焊材均經焊材復檢,性能可靠。
為避免放置時間不同而引起實驗誤差,由三組焊工同時施焊。三組焊工均為熟練焊工,且焊工證在有效期內。各自所使用焊機性能可靠。

測試過程

1 焊接
每節管子開一側坡口並按要求組對,組成三個焊口,分別由不同焊工在同一時間施焊。三組試樣分別標號GYSY01、GYSY02、GYSY03。焊接過程中的工藝及預熱、伴熱、層間溫度均符合相關要求。
2 後熱過程
三組試樣均按時完成,時間相差不超過5 min。焊接完成後,對於GYSY01,不採取後熱處理,即直接放置在靜止空氣中慢慢冷卻。對於GYSY02,焊接完成後,升溫至350 ℃,恆溫2 h 後,後熱過程結束,焊口保溫緩冷,對於GYSY03,焊接完成後,先降溫至90 ℃完成馬氏體轉變,恆溫2h,然後再升溫至350 ℃,保溫2 h,後熱過程結束。
GYSY02 與GYSY03 後熱時,熱電偶位置布置合理且有打點記錄。後熱完成後,UT 檢測各焊口,均未檢測到焊接缺陷。
3 中間處理
為體現不同形式後熱對焊口質量的影響,以上三個焊口溫度降至室溫後,裸露放置於室外環境中,並保留30 d。期間室外為冬季,每日最高溫度不超過5 ℃,並發生一次降雪現象。
4 焊後熱處理
保留時間結束後,將上述三個試樣整體熱處理。三個試樣同爐處理,熱處理工藝為: 升降溫速度≤120 ℃ /h,恆溫溫度760 ℃,恆溫時間4 h。
5 熱後檢驗
經UT 檢驗,GYSY01 出現微裂紋,GYSY02 及GYSY03 焊接質量合格,無裂紋產生。
6 力學檢驗
將三個焊縫取樣並進行力學檢驗。根據相關規程,以上試樣的力學性能檢驗結果,均滿足焊口性能要求,可判斷為合格。

焊接質量結果

1) 在惡劣環境下,對於P92 鋼等有冷裂紋傾向的鋼,不作後熱處理,可能會出現微裂紋。
2) 後熱的主要作用在於避免氫致裂紋,因此不能用後熱代替焊後熱處理。
3) 常規電廠材料檢測方法中,無法明確判斷焊口是否進行過焊後熱處理,只能判斷是否進行了焊後熱處理。
4) 不做後熱處理,通過常規電廠檢測方法,也可能判定為合格。
5) 馬氏體轉變前進行後熱處理,或者轉變後進行後熱處理,兩者的效果相同,都可在一定程度上避免氫致裂紋。
6) 從經濟效益上分析,後熱前完成馬氏體轉變的,需要先降溫至90 ℃,保溫2 h,完成馬氏體轉變,然後再升溫至350 ℃,恆溫2 h,進行消氫處理。在實際生產中,對於小口徑大壁厚的管子,可能會出現降溫及升溫緩慢的現象。
經測試,夏天時,焊接完成後,溫度由280 ℃自然冷卻至90 ℃需要7 ~ 8 h,或者更長。此過程需要實時監控。採用本工藝順序,後熱過程可達16 ~ 18 h。而先消氫再完成馬氏體轉變則不需要。僅需要在焊接完成後升溫至350 ℃,恆溫2 h 後即可。

總結

1) 焊接完成或者中斷時間比較長、不能立即進行焊後熱處理的,對於有冷裂紋傾向的焊口,需要立即後熱處理,否則可能出現延遲裂紋或冷裂紋。
2)後熱的主要目的是消除氫,手段是通過減緩焊縫的冷卻速度,加速擴散氫的逸出,從而防止氫致裂紋的產生,只是一種臨時性措施,不能有效地降低焊接參與應力,因此不能用後熱代替熱處理。
3) 從理論上分析,不管是否進行後熱,馬氏體鋼在焊接完成後、焊接熱處理前,都要有馬氏體轉變過程( 100 ℃以下2 h) 。否則就有可能造成焊縫金相組織不符合要求。
4) 從實驗結果分析,後熱前完成馬氏體轉變或者後熱之後馬氏體轉變,兩者都達到了要求。
5) 後熱處理完成後再進行馬氏體轉變的工藝順序,生產效率明顯提高而成本有一定程度下降,建議推廣使用。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