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李遺址

後李遺址

後李遺址(一期遺存)位於臨淄區齊陵街道辦事處後李官莊西北約500米處的淄河東岸,面積約15萬平方米。後李文化因該遺址而得名。

遺址主要分布在濟南、鄒平章丘淄博濰坊一帶,1988~1990年共進行了4次發掘,文化堆積厚達2米~5米。自下而上劃分為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後李文化遺存、新石器時代中期的北辛文化遺存、周代遺存、西漢明清遺存共12層。

後李遺址是山東地區迄今為止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考古文化和人類遺存,距今8200——7800年左右,其年代延續之長,內涵之豐富,實為罕見,勘稱海岱地區史前文化的源頭。對其發掘的真正意義不僅僅在於其文物所代表的文明程度,還在於它把整個山東地區的文化歷史提前了一大步,並最終連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

1992年被公布為省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6年被國務院核定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後李遺址
  • 地址位置:齊陵街道辦事處後李官莊西北
  • 遺址年代:約8500~7500年
  • 所處時代:新石器時代
  • 級別批次:第六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編號:114  Ⅰ-114
  • 批准單位:國務院
  • 批准文號:國發〔2006〕19號
  • 所在地區:山東省淄博市
文物遺存,後李文化遺址,摺疊文化,摺疊後李文化,

文物遺存

後李文化主要分布在濟南、鄒平、章丘、淄博、濰坊一帶,居民已過著以農業經濟為基礎的定居生活。器物類型簡單,圜底器較多。1988~1990年,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為配合濟青高速公路建設,對遺址進行了4次發掘。通過發掘發現,遺址的文化堆積厚達2米~5米,劃分為12層。自下而上的層次是:12~10層為新石器時代早期的後李文化遺存,9層為新石器時代中期的北辛文化遺存,8~6層為周代遺存,5~3層為西漢至明清遺存。.
後李遺址
在後李文化遺存中有灰坑、墓葬、燒灶、房址、陶窯等。灰坑為圓形、橢圓形和不規則形。墓葬有小型土坑豎穴式和土坑豎穴側室兩種形制。房址為半地穴式,不規則圓形,地面為夯土,堅實較硬。陶窯為豎式陶窯,分窯室、火膛和泄灰坑三部分。出土遺物有陶器和骨器。器形有鼎、缽、雙耳罐、釜、盂、器蓋及尖頂器等,其中以深腹圜底釜最為常見。陶質以夾砂陶為主,陶色以紅陶、紅褐陶居多,有少量黑褐陶和黃褐陶。紋飾有附加堆紋、指甲紋、壓印紋和乳釘紋。骨角蚌器多為鑿、匕、錐、鏢、刀、鐮等。有少量石器,以磨製為主。種類有錘、斧、鏟、磨盤、磨棒、刮削器、尖狀器等。

後李文化遺址

後李文化遺址位於臨淄區齊陵街道後李官村西北約500米處、淄河東岸的二級台階上,它地處沂泰山系北側山前沖積扇和魯北平原,距臨淄區辛店城區約12公里,西北距臨淄齊國故城約2.5公里。由於受淄河水的沖刷,遺址的西、南兩側形成高達10餘米的斷崖,遺址東西約400米,南北約500米,總面積約15餘萬平方米。後李文化遺址是山東地區迄今為止最早的新石器時代的考古文化和人類遺存,距今8200——7800年左右,其年代延續之長,內涵之豐富,實為罕見,勘稱海岱地區史前文化的源頭。.
上世紀60年代,專家們發現了後李官村遺址的存在,進行試掘後又獲得了一些別具特色的陶片,此後,考古學者在山東章丘、濱洲、濟南等地也發現了類似的標本,這些發現,拉開了發掘後李文化的序幕。為配合濟(濟南)青(青島)高速公路的建設,自1988年10月至1990年6月,山東省文化廳濟青高速公路工程文物工作隊,對後李文化遺址進行了四次大規模的考古發掘,共開探訪179個,揭露面積約6500平方米,清理小型墓葬189座,大、中型春秋墓各一座,大型春秋車馬坑一座,不同時期的灰坑3800餘座,另有灰溝、水井、陶窯、房基計40多處,其中的大型春秋車馬坑步入了1990年中國十大考古發現的行列,在此車馬坑基礎上修建的中國古車博物館則成為了全國為數不多的以古代車馬為特色的博物館之一。
“後李文化遺址”和真正意義上的“後李文化”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後李文化在後李文化遺址上,但是後李文化遺址上又不僅僅有後李文化,還有其他時代的文化,後李文化只是其中最早的文化遺存。先說一下後李文化遺址:該遺址最突出的特點是文化層次多而豐富,文化堆積厚達2至5米,由上到下共分12層,包含了新石器文化遺存、兩周(西周、東周)文化遺存和晚期文化遺存三大階段。從新石器時代早期的遺物到清代的器皿,首尾跨越了8000年,這些人類生活的痕跡和佐證物,在歲月之手的點化和指揮下,被層層疊壓在這一方小小的土地上,這在全國考古發掘中是罕見的,不僅證實了臨淄文明的久遠,同時昭示了整箇中華民族文化的豐厚和連續。再說一下後李文化:被考古界正式命名的“後李文化”,是後李文化遺址上最特殊、最主要的新石器文化,分為後李一期文化和後李二期文化,發掘中不但出土了房址、灰坑、灰溝、墓葬、陶窯等遺蹟,還出土了陶器、石器、骨器、角器和蚌器等遺物。後李文化的典型代表是該時期的陶器,一期文化的陶器都是夾沙陶,陶胎的質地與當時地層土的成分極為相似,只有極個別摻蚌殼和摻雲母的現象,說明當時製作陶器是就地取材;陶器的燒成火候較底,個別遇水即潰;陶色有紅褐陶、紅陶、灰褐陶和黑陶,紅褐陶最多;陶器的紋飾簡單,大部分僅見於器物的口部,種類有花邊紋、附加泥條堆紋和少量繩紋;陶器的種類單調,主要為圜底器,平底器和圈底器極少;器形有釜、缽、盆、罐、碗、盂、小口壺、實心陶支腳等。這一時期,既沒有三足器,也沒有彩陶和彩繪陶,陶器中的深腹圜
底釜為後李一期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總數約占全部陶器的80%,比較獨特,這與山東及其周邊地區已發掘的其他考古文化截然不同,是一種全新的文化層次。後李二期文化是後李一期文化的發展和延續,她與北辛文化有一定的共性,如都流行三足器和圜底器,器類都以鼎、缽、小口雙耳罐為基礎。同時與北辛文化又有較為明顯的差別,被認為是屬於北辛文化的一種地方類型。在後李文化遺址被發掘和確認以後的兩年內,考古學者又在魯北和魯西北地區相繼發現了10多處同類遺址,對其中的幾處遺址進行試掘獲取的資料,進一步印證了後李文化遺址發掘所證實的成果。由於後李文化遺址本身具有的獨特面貌和其群體分布的特徵,完全具備了考古學文化命名的基本條件,所以,為區別於其他考古文化,文物專家將其稱之為“後李文化”,承載這種古老文化的厚土就是後李文化遺址。這是山東淄博地區唯一一處以本市內的地點命名的考古文化,為臨淄這座在戰國時代就聞名世界的故都又增添了深沉、厚重的內涵。
在中國,目前公認的新石器文化大約起始於公元前6000年左右,即距今約8000年(最近考古發掘證實,其實際開始年代應當更早)。後李文化遺址不論是開始年代,還是它的文物特徵,都與我國新石器文化恰好吻合,同時又具備其獨特性,可以說,後李文化遺址是我國新石器文化遺址的代表之一;後李文化遺址的出土文物雖然在今天看來簡單、製作水平也比較低,但是這裡的先民在8300年前已經開始製作陶器,在當時的世界上已經是極高的文明。最近,有的學者提出,根據後李陶器製作的水平推斷,山東淄博是中國陶瓷的發源地,這一點,尚需進一步研究和證實。
其實,後李文化遺址的發掘,真正意義不僅僅在於其文物所代表的文明程度,還在於它把整個山東地區的文化歷史提前了一大步,並最終連成了一個完整的體系。長期以來,由於受資料、實物等諸多條件的限制,考古學者一直把北辛——大汶口文化視為山東地區最早的文化,但是,後李文化遺址的發掘,將山東文化的發源年代向前推進了1000多年,同時,整個海岱地區史前文化的譜系脈絡也從此清晰地顯現了出來,即:後李文化——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岳石文化。

摺疊文化

1、文化內涵與特徵
後李文化的遺蹟主要有房址、陶窯、灰坑、灰溝和墓葬等。房址均為半地穴式建築,平面形狀多為圓角方形或長方形;灰坑主要有圓形和不規則形兩大類,其中又有筒狀和鍋底狀之分;陶窯僅在後李遺址發現一座,陶器的製作工藝比較原始,種類單調,造型簡單。
2、年代
綜合文化層堆積,以陶器為主要代表的文化遺物的發展變化和炭四十年代數據,我們推定,後李文化的年代跨度約在距今8500~7500之間,前後延續了1000餘年的時間。

摺疊後李文化

1、後李文化的發現
1987年,山東省文物普查時,濟南市文物處和章丘市博物館曾在章丘市龍山鎮的西河、棗園鎮的摩天嶺等遺址,採集到一小部分別具特色的陶片;1987年秋,山東大學考古實習隊在濱州地區鄒平縣部分鄉鎮進行了一次文物普查工作,新發現各個時期的遺址60餘處;稍後,濟南市文物處在長清縣進行文物普查時,從張官和萬德西南遺址,也採集到類似的標本;1989年,濟清公路文物考古隊在臨淄區後李官莊遺址的發掘中,發現一種呈全新面貌的文化堆積;1991年春,在章丘市境內的西河、小荊山和摩天嶺等遺址再次發現後李下層一類遺存。1991年8月,有人正式提出“後李文化”的命名。
2、後李文化的分布
已發現的8處後李文化遺址,均分布於泰沂山系北麓的前平原地帶,分布範圍東起淄河東岸,經鄒平、章丘,西到濟南市西部的長清,東西距離超過150公里。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