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庭花·一春不識西湖面

《後庭花·一春不識西湖面》是宋代詞人許棐的一首閨怨詞。這首小詞抒發了幽居孤淒,傷春念遠之情。上片寫一春孤居,未覽西湖春景;下片寫雕梁燕有情來相伴,東風無情吹落花。全詞通篇纏綿哀怨,淒切感人。

基本介紹

  • 作品名稱:後庭花·一春不識西湖面
  • 創作年代:北宋
  • 作品體裁:詞
  • 作者許棐
  • 作品出處:《梅屋集》
作品原文,注釋譯文,詞句注釋,白話譯文,創作背景,作品鑑賞,整體賞析,名家點評,作者簡介,

作品原文

後庭花
一春不識西湖面1,翠羞紅倦2。雨窗和淚搖湘管3,意長箋短。
知心惟有雕梁燕,自來相伴。東風不管琵琶怨4,落花吹遍。

注釋譯文

詞句注釋

  1. 一春不識西湖面:指整個春天自己都獨居房中,未去欣賞西湖春景。
  2. 翠羞紅倦:湖面上葉密花謝,春意闌珊。
  3. 湘管:用湘竹做的毛筆。
  4. 琵琶怨:漢代烏孫公主遠嫁,很不情願,卻也無可奈何,只得一路彈琵琶,幽怨之聲不斷。

白話譯文

整個春天都沒有見到西湖的姣好面容了,我的這個樣子,羞於會見綠葉,懶于欣賞紅花。在下著春雨的窗前。我含著眼淚,手握湘竹管的毛筆寫信,情意綿長,而信箋卻短。
知道我心意的,只有那雕樑上的燕子,它天天與我作伴。本希望可以把春光留下,可春風卻不管琵琶的哀怨。仍然把花兒吹落,遍地都是凋零的花瓣。

創作背景

這首詞寫於暮春時節,作者作為一位獨守空閨的少婦,因景生情,心中有無數話要講,來表達對遠方親友的懷念。

作品鑑賞

整體賞析

這首詞是寫一位獨守空閨的少婦思遠懷人的情愫。詞人仍以少婦的口吻,女性的角度展露抒情主人公的心曲,而實質上是詞人設身處地的一種體察性的描繪,亦即詞人情感在描寫對象上的投射和滲透。
上片先從春遊說起。我們的女主人公因為良人離家遠行,無心緒去風光旖旎的西湖春遊。“一春不識”,涵蓋了整個一個春天都未出遊;而“不識西湖面”則把西子湖人格化了。“翠羞紅倦”乃“羞翠倦紅”之意。這位少婦本來是花容月貌可以與綠葉紅花匹敵的,但因心緒不佳,面色無華,因而羞見綠葉,倦賞紅花。這是從一個層面、一個角度表現了女主人公鬱郁心情。
接下來。詞人又從另一個角度、另一個層面表現她的情緒:“雨窗和淚搖湘管,意長箋短”。在下著霏霏細雨的窗前,這位少婦在給良人寫信,她含淚搖著筆管將自己的情思傾吐在紙上,然而意長箋短,言不盡意,心中的萬語千言只能略表一二。這裡的“湘管”是指筆管乃由湘妃竹所制。相傳大舜南巡不歸,其二妃娥皇、女英(帝堯之二女)日夜哭泣,淚灑於竹,竹盡成斑。因而“湘管”也包含悲苦、垂淚之意。“雨窗和淚”已夠悲矣(天淚與人淚合一),再加之湘妃之淚,三淚交融,少婦心境之悲表現盡矣!這是第二個層面。
下片前二句乃第三層面:少婦之心惟有雕梁之上的燕子理解。這表現了女主人公是寂寞的,空房只有燕子相伴;同時也說明女主人公是貞潔的,她從不招蜂惹蝶,每天和她在一起的只有樑上燕;再者表明孤高的、內向的,她不與凡人為伍,只與紫燕為友,向它傾訴心曲。
最後兩句展示了女主人公內心世界的第四個層面:她通曉音律,善彈琵琶,她把自己的哀怨訴諸其弦:她怨時光的流逝,紅顏的短暫,希望春光較長地留在人間;然而東風無情,它不管琵琶的哀怨,仍吹走了春光,把落花吹得滿地都是。這落花豈不是自己青春的象徵嗎?她哀嘆自己的美麗年華就這樣在離愁別恨中匆匆凋零,等閒消逝。

名家點評

宋·陳郁《藏一話腴》:“寫照非畫物比,蓋寫形不難,寫心唯難也。”

作者簡介

許棐(?—1249)字忱夫,海鹽(今屬浙江)人。隱居秦溪,築小莊於溪北,儲書數千卷,植梅於屋四檐,曰梅屋,懸白居易、蘇軾二像事之。淳祐九年卒。《宋史翼》有簡傳。有《獻醜集》一卷,《梅屋集》五卷,《梅屋詩餘》一卷。《四庫總目提要》謂其詩“沾染於江湖末派”,大抵以趙紫芝等為矩矱,以高翥等為羽翼,以書賈陳起為聲氣之聯絡,以劉克莊為領袖,“然其詠歌閒適,模寫山林,時亦有新語可觀”。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