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氏

源於風姓,出自上古帝王伏羲氏之後裔封地,屬於以封邑名稱為氏。伏羲氏出自湯古氏,以風為姓氏,堪稱中國第一姓。古時,“風”字為“颺”,後代因居水邊而改為“湯”,因此,伏羲氏之子有十,皆稱湯氏。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律氏
  • 類別:姓氏
  • 起源:上古帝王伏羲氏
  • 內容:律氏淵源簡介
律氏淵源,第一個淵源,第二個淵源,第三個淵源,第四個淵源,第五個淵源,第六個淵源,第七個淵源,第八個淵源,第九個淵源,第十個淵源,第十一個淵源,

律氏淵源

第一個淵源

在湯氏分衍的後裔子孫中,有人被封於日律(今河南固始),遂以邑名為姓氏,稱日律氏,亦稱湯律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湯氏、律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二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遠古帝王黃帝,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少典氏第十二代為黃帝軒轅氏,其父為少典國君啟昆,母為附寶,是啟昆之長子。黃帝複姓公孫,名軒轅,又名荼,字玄律,因生長於姬水(今河南新鄭潩水),又得姓為姬,成為姬姓的鼻祖。
在黃帝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之字為姓氏者,稱玄律氏,後省文簡改為單姓律氏,世代相傳至今,是非常古早的姓氏之一。

第三個淵源

源於嬴姓,出自戰國時期秦國學者游律子,屬於以為氏。據史籍《英賢傳》記載:“游律子著書一篇,言法家事。”游律氏出遊棣子,他以法家律學為本,又稱為游律子,是戰國初期著名的法家學者,為諸子百家中的法家代表人物之一。先秦法家的法學,在漢朝以後稱為律學,即由游律子而啟。律,在古代是刑書之稱,因此,律學不同於嚴格意義上的法學。律學濫觴於秦,興起於漢,繁榮於魏晉,隋唐集大成;至宋元趨向衰落,明清復興,迄清末而終結。按法家者流,法學、律學皆出於理官。自李悝著《法經》之後,則有商鞅、申不害、處子、慎到、韓非、游律子諸人,並皆有著作,均列在《漢志》法家之中。在戰國時期,此學最盛。中國傳統的法律學術從漢朝時期開始,逐漸轉變成為一種依據儒家經典對制定法進行講習、注釋的學問,歷史上稱之為“律學”。“律學”主要是從文字、邏輯和技術上對法律條文進行詳細解釋,關注的中心問題是刑罰的寬與嚴,肉刑的存與廢,律、令等法條的具體運用,以及禮與刑的關係等。因此,律學僅僅是對現行制定法的條文和詞句作文字上的註解,以期服務於法律的具體施行。
律學之肇,在游律子所著的《游律子》中可視端倪。而後經漢、唐、宋諸朝,律學從開始的衰落趨勢到元朝時期已發展成為一個全面衰落的事實,律博士的設定和通過科舉選拔法律人才的途徑,均被廢棄。元朝時期,代表漢文化的唐、宋法律體系在整體上遭到了輕忽,律學亦不例外。至明朝,在否定元朝政治統治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摒棄了元朝對律學的政策,鼓勵對律、例和“大誥”的學習與講讀。相對於元朝而言,律學在明朝大有復興之勢,也產生了一些高質量的律學成果。但由於封建專制主義和士人興趣的淡漠,律學並未真正中興起來。到了清朝,較之明朝情況略有不同。鴉片戰爭以前的前清時期,古文經學興盛,考據之風盛行,這使得整理、考訂、輯校前朝法律典籍和律學著作的活動,成了前清律學的一大貢獻和特色。尤其是清律繼承明律“講讀律令”的規定,極大地推動了律學的發展,出現了像王明德、吳壇、沈之奇、薛允升、沈家本這樣的律學大家。律學方法和律學成就也遠超前朝,如套用律學、律史學、比較律學以及古律的輯佚和考證等都成績卓著,一批堪稱經典的律學著作,如《讀律佩觹》、《大清律例通考》、《大清律輯注》、《唐明律合編》、《歷代刑法考》等,都誕生於這一時期,以致清朝時期律學成為傳統中國繼魏晉、漢、唐以後律學發展中的又一個也是最後一個高峰。但在清朝,律學已不再是推動國家創製基本法典“律”的原動力之一,而這一點正是漢、唐律學作為顯學的重要特徵。據研究,清朝律學同樣承前陋習,最終淪為民間刑名幕友的私家之學。鴉片戰爭以後,中國的形勢發生了根本的變化,在救亡圖存的危難年代,大批前清的士人和晚清的知識分子為變法圖強的願望所驅使,對法律和法律學術有了一種使命感,這使得晚清的律學和從西方引進的法學在整個國家與社會的學術體系中首次占據了重要的位置,律學著作和法學著(譯)作也大量出現,法律學堂和法律學術專業刊物也興辦起來。然而,其法律學術的興盛,嚴格說是法學在中國的開端和傳統律學的終結。
在游律子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名號為姓氏者,分稱游氏、律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四個淵源

源於官稱,出自漢朝時期律令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漢朝時期,朝廷設有律令師官位,為校尉、州刺使之下的隸屬官職,負責掌管轄區範圍內的法律。
在律令師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律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五個淵源

源於官稱,出自三國後期曹魏國律學博士,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三國後期的曹魏明帝曹睿在太和元年(公元227年),設定了律學博士,官六品,秩六百石,專門負責講授律令,隸屬於廷尉。到了晉朝時期,律學博士之官稱沿襲;一直到南北朝時期的北魏、陳國、北齊國等亦沿襲,只有南梁國改稱為胄子律博士。在隋朝時期,律學博士為大理寺下屬,唐朝因之。到宋朝時期仍回復稱律學博士,隸屬於國子監。
在歷朝歷代律學博士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律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六個淵源

源於官稱,出自十六國時期後趙國律學祭酒,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律學祭酒,是東晉十六國時期,由後趙國開國君主、羯族人後趙高祖明帝石勒(公元274~333年)所設定,職責是掌管教授律學。
在律學祭酒的後裔子孫中,皆有以先祖官職稱謂為姓氏者,稱律氏,世代相傳至今。

第七個淵源

源於契丹族,出自大遼國契丹族選刺部(遙輦氏部落)耶律氏家族,屬於複姓漢化省文簡化為氏。該支律氏為耶律·阿保機的後代,以複姓耶律氏省文簡化為姓氏,稱律氏。
耶律·阿保機:(公元872~926年),名億,字阿保機,小名啜里只;契丹國霞瀨益石烈(縣)耶律彌里(鄉)人(今遼寧林西木葉山)。著名的大遼國開國君主。耶律·阿保機出身於契丹族選刺部(遙輦氏部落)耶律氏貴族家庭,父親叫耶律·德祖撒剌的,母親是宣簡皇后蕭氏。耶律阿保機是他們的長子。耶律阿保機出生於唐末鹹通十三年(公元873年),逝世於遼天顯元年(公元926年),終年五十三年歲。耶律·阿保機的名字是由他母親起的,因為他的母親夢見太陽墮入懷中而有孕,出生時室內又有神光異香,因而起此名,其契丹和達斡爾語意為:吸收了光亮。耶律·阿保機從小聰敏過人,三月能走路,一周歲就能說話,預知尚未發生的事。雖然剛換乳牙,說話必涉及世務。當時他伯父當遙輦氏部落聯盟掌管軍國大事的大首領“于越”,耶律·阿保機有什麼疑問就向伯父諮詢。長大後的耶律·阿保機長大後身高九尺,豐上銳下,精神十足,目光射人,勇善射騎,明達世務。他展弓力達三百斤,初當管眾人的官“撻馬狨沙里”。當時小黃室韋不附,耶律阿保機以計降了他們;並討伐攻克了越兀、烏古、六奚、比沙狨等契丹諸部。
公元901年,耶律·阿保機任選為刺部夷離堇(軍事首領),專職征討,連破了室韋、突厥、奚族所轄剌哥,俘獲甚眾。在努力兼併了契丹族各部後,於唐末天復二年(公元902年),以兵四十萬伐河東代北,攻下九郡,獲牲口十萬,駝、馬、牛、羊不可勝數。之後,他在潢河南岸建立了龍化州城,將所俘漢人遷居於該地,積極發展農業、商業。
公元907年,耶律·阿保機被契丹諸部推選為契丹可汗。之後,他任用漢人韓延徽等輔政,制定法律,改革習俗,創造契丹文化。在後梁貞明二年(公元916年),耶律·阿保機率領契丹族人(今達斡爾族先民)創建了大契丹國(遼國),他理所當然地當了首位皇帝,群臣及諸屬國上尊號為“大聖大明天皇帝”,建元“神冊”。耶律·阿保機在權位二十年,即帝位十一年。
耶律·阿保機逝世後,葬於祖陵(今遼寧林西木葉山),廟號太祖,史稱“遼太祖”,耶律氏成為遼國的國姓。在遼太祖的後裔子孫中,有以家族姓氏漢化省文為單姓律氏者,世代相傳至今。

第八個淵源

源於高車族,出自十六國時期高車族斛律氏部落,屬於複姓漢化省文簡化為氏。高車,是北朝人對漠北一部分遊牧部落的泛稱,因其“車輪高大,輻數至多”而得名。南朝人稱其為“丁零”,漠北人又稱其為“敕勒”、“鐵勒”、“狄歷”等。是在魏、晉、南北朝時期活躍於中國北部和西北部的遊牧民族,自號狄歷,春秋時期稱作赤狄,原始居地在今貝加爾湖一帶,史學家認為,中國自商、周至隋、唐歷史上所稱的鬼方、丁零、高車和鐵勒,為同一民族在不同歷史時期的稱謂。鬼方對商、周歷史產生了一定的影響。丁零對漠北匈奴國家的興亡和中原十六國時期的歷史進程,也是起了重要作用的。而高車對於柔然汗國和北魏(拓跋魏),鐵勒對於突厥汗國和隋唐,所起作用更是不容忽視。高車和鐵勒不僅人口眾多,而且占據著漠北漠西廣大地區;其足跡所至,更遍及今日中國新疆天山南北和內蒙、陝西、甘肅、寧夏等省區。他們的生活狀況和政治動向,不僅同柔然汗國、突厥汗國盛衰興亡關係很大,而且對中國北魏隋唐的歷史發展,也發生了重大的影響。例如,導致北魏王朝衰亡的六鎮起義,高車就起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唐朝前期向北方和西北方的領土大擴展,鐵勒諸部也作出了巨大的貢獻。學術界一般都認為,丁零、高車、鐵勒是今維吾爾民族的先民,丁零、高車、鐵勒的歷史是今日維吾爾民族遠古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公元四世紀末至五世紀初,北魏政權連續九次發動了對敕勒部的戰爭,虜獲六十餘萬人,置於漠南各地,當時還有很多敕勒部落在漠北地區服屬於柔然。至公元五世紀末,柔然在北魏政權的打擊下趨於衰落,敕勒部落的阿伏至羅率眾十餘萬西遷,後在車師前部(今新疆吐魯番交河故城)建立了高車國(公元487~541年),共歷七主,前後約五十五年。高車國向南控制了通往西域的門戶高昌以及焉耆、鄯善,勢力東北至色楞格河、鄂爾渾河、土拉河一帶,北達阿爾泰山,西接烏孫西北的悅般,東與北魏相鄰,最後,高車國滅於柔然。
高車族有斛律氏部族,以部為姓氏,稱斛律氏,為當時敕勒族中一支較強大的部落,族人皆驍勇善戰,在南北朝時期曾出了斛律·金、斛律·光、斛律·羨等著名將領,其後裔大多融入鮮卑族,後再漢化為漢字單姓律氏、斛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第九個淵源

源於鮮卑族,出自十六國時期鮮卑族拓跋部,屬於複姓漢化省文簡化為氏。據史籍《氏族典》第十一卷記載,昌意,季子悃,遷於於北土後,統党項為拓跋氏,至鬱律生二子長曰沙莫雄、次曰什翼犍(什翼犍,衍傳北朝北魏道武帝,黃帝第一百零二代譜系),拓跋·鬱律的嫡支子孫後改為複姓長孫氏。在史籍《通志·氏族略》中記載,唐表長孫氏下並云:“長孫氏出自拓跋鬱律,生二子,長曰沙漠雄,次曰什翼犍。什翼犍卽後魏道武皇帝祖也。沙漠雄,為南部大人,後改名仁,號為拓跋氏(拔拔氏),至北魏孝文帝以拓跋(拔拔)為皇枝之長,改為長孫氏。”
在拓拔·鬱律的庶支子孫中,還有稱鬱律氏者,亦稱野律氏,後漢化省文簡改為單姓律氏、郁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第十個淵源

源於滿族,出自遼國時期回鶻族述律氏部落,屬於複姓漢化省文簡化為氏。據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滿洲八旗姓》記載:
⑴.滿族舒穆魯氏,亦稱伊拉里氏,源出遼國時期耶律氏,金國時期改稱移刺氏,明末後金時期並附為滿族,在元朝時期就已經多冠漢姓為律氏、耶氏、劉氏、王氏、李氏、鄭氏等,世代相傳至今。
⑵.滿族述律氏,亦稱舒祿氏,滿語為Sulu Hala,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漢義為“白馬”,源於遼國時期契丹可汗耶律·阿保機之後中的回鶻族,世居長白山地區,後多冠漢姓為律氏、蘇氏、徐氏等。
⑶.滿族述律氏,亦稱術魯氏、珠魯氏,滿語為Juru Hala,漢義為“雙”,是滿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源於金國時期庫莫奚族,世居赫舍里河流域(今吉林柳河、輝發河以及沙河下游,樺甸、輝南一帶),后冠漢姓為律氏、魯氏、惠氏等。

第十一個淵源

源於姬姓,出自戰國時期周王室大夫顏率,屬於以先祖名字為氏。顏率,戰國時期周王室大夫,以思維敏捷、言語靈惠著稱。在當時民眾的眼中,顏率可以說是“名嘴”之一,後成為東周王室的重臣太師。
顏率的“率”字讀音作lǜ,在其後裔庶支子孫中,有以先祖名字的諧音字“律”為姓氏者,稱律氏,世代相傳至今。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