待時而動

待時而動

待時而動是成語,拼音是dài shí ér dòng,指等待時機然後行動。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待時而動
  • 注音:dài shí ér dòng
  • 解釋:等待時機然後行動
  • 年代:古代
  • 相近詞:相機而行、待時而舉
成語解釋,成語出處,道家哲學,成語示例,

成語解釋

時:時機。意思是等待時機然後行動。而動作謂語;指等待時機然後行動。

成語出處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 《周易·繫辭下》

道家哲學

“君子藏器於身,待時而動”是《易傳》時觀的基本原則之一 。但“待時 ”的觀念似乎在 《管子》、《左傳 》、《國語》中就已經提出了。《管子·霸言》在論述霸王大業時則說:“夫謀無主則困, 事無備則廢。是以聖王務具其備 ,而慎守其時。以備待時, 以時興事。時至而舉兵, 絕堅而攻國”, 則可以“徳利百姓,威振天下, 令行諸侯而不拂。近無不服, 遠無不聽 。 ”以此論證天下統一的時機。 《左傳 》莊公八年:八年春 ,治兵於廟 ,禮也 。夏 ,師及齊師圍郕。郕降於齊師。仲慶父請伐齊師。公曰 : “不可。我實不德,齊師何罪? 罪我之由 。 《夏書》曰: `皋陶邁種德 ,德乃降 。 '姑務修德以待時乎 。 ”這是說 ,郕降於齊師, 齊師無罪 ,實我無德, 討伐齊師的時機尚未成熟 ,必須修德以待時。《國語 ·齊語上 》也有類似的說法:有人居我官 ,有功休德 ,惟慎端愨以待時, 使民以勸 ,綏謗言,足以補官之不善政。“慎端愨 ”,即恐懼修省 ,端正善德 。 “慎端愨以待時 ”, 亦即 “修德以待時”。意思是說 ,使有功業有美德之人在位,又能戒慎恐懼, 修養品德, 等待時機 ,勉勵民眾 ,止息誹謗 ,則可以彌補為政的缺失。此種“待時”觀念 ,在當時影響相當廣泛 。 齊國是黃老學派的大本營之一。據眾多學者考證孟子亦曾受過稷下黃老道家的影響。《孟子 ·公孫丑上》亦有: “齊人有言曰 : 雖有智慧, 不如乘勢 ; 雖有( 金旁茲 ) 基, 不如待時。”由此可見, “待時”觀念已經成為時人的一種共識 。 《易傳》極力倡導“待時”說,正是此種思潮的產物 。
在 《左傳 》、《管子》、《國語 》看來 ,所謂 “待時”, 實也含有 “動不違時 ”之義 。因此, 其中常常將 “時 ”與 “動 ”,即人的行為活動聯繫起來加以論述。如《國語 ·周語中》說 : “寬所以保本也, 肅所以濟時也, 宣所以教施也, 惠所以和民也。本有保則必固, 時動而濟則無敗功 ,教施而宣則遍, 惠以和民則阜 。若本固而功成 ,施遍而民阜, 乃可以長保民矣。其何事不徹 。 ”《周語下 》則更有 “度於天地而順於時動 ”, “方之時動 ”, “方非時動”, “明以時動 ”[ 3] 等說法 。
仔細品讀玩味《國語》,其《齊語》中有一段話,更能引起我們的興趣 。其中說 : “令夫農群萃而州處察其四時,權節其用, 耒耜枷芟 ,及寒擊菒除田以待時耕。及耕深耕而疾耰之 ,以待時雨 。時雨既至, 挾其槍刈耨鎛 ,以旦暮從事于田野 ,脫衣就功。 ”據韋昭注 : “四時樹藝各有宜也 。權 ,平也 ,平節其器用小大倨句之宜也 。枷 ,柫也 ,所以擊草也。芟, 大鎌 ,所以芟草也 。寒, 謂季冬大寒之時也。菒 ,枯草也。時耕,謂立春之後 。疾 ,速也 。耰 ,摩平也 。時雨至 ,當種也。在掖曰挾。槍, 樁也。刈, 鎌也。耨 ,茲其( 似鏟) 也。鎛,鉏 ( 鋤) 也。 ”
照這些說法來看, “待時耕”, “待時雨”, 又是同準備器械工具聯繫在一起的 。由此我們可以明顯地感到 , 《繫辭傳》所謂 “藏器於身 ,待時而動 ”,就要呼之欲出了 。只不過 , 《國語 》所說的“時”, 更多地是講時節、天時, 而《易傳》則將“時”賦予了時機、時勢、時運的含義 ,具有某種事物在大化流行過程中的客觀必然性的意味。如此以來 ,就將“時”提升到了一個範疇的高度 。這似乎又受了 黃老道家與陰陽家的影響 。正是在吸取這些思想的基礎上, 《易傳 》進一步發展為“待時而動”說 。
“與時偕行”即現在所說的“與時俱進 ”,這是 《周易 》時觀的又一重要原則。此說的提出又與黃老道家、陰陽家有緊密聯繫在一起 。
《史記 ·范雎蔡澤列傳》記載有蔡澤勸說范雎及時隱退的對話。蔡澤說 : “語曰: 日中則移, 月滿則虧 ,物盛則衰 ,天地之常數也。進退盈縮, 與時變化 ,聖人之常道也。故國有道則仕, 國無道則隱。聖人曰 : 飛龍在天 ,利見大人; 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 。今君之怨已仇而徳已報 ,意欲至矣, 而無變計, 竊為君不取也 。 ……昔者齊桓公九合諸侯, 一匡天下 ,至於葵邱之會, 有驕矜之志, 畔者九國 。吳王夫差,兵無敵於天下,勇強以輕諸侯, 陵齊晉 ,故遂以殺身亡國。夏育 、 太史噭, 叱呼駭三軍 ,然而身死於庸夫。此皆乗至盛而不返道理,不居卑退處儉約之患也。 ……易曰 : 亢龍有悔 。此言上而不能下 ,信而不能詘,往而不能自返者也。願君孰計之 。 ”照此所說, 蔡澤認為 ,國有道則仕,即 《周易》乾卦九五爻所說: “飛龍在天 ,利見大人 ”; 國無道則隱 ,即《論語 ·述而》所說 : “不義而富且貴, 於我如浮雲。 ”如果身居高位,不知隱退,就是不懂得 “亢龍有悔”的道理, 其結果是能上而不能下, 能伸而不能屈 , “乘至盛而不返道理 ”,必有殺身亡國之禍。朱伯昆先生認為, 其以 “物盛則衰 ”、“與時變化 ”說明乾卦上九爻辭 “亢龍有悔 ”的道理, 是受了道家和陰陽家的影響[ 8]。
《老子》九章說: “功遂身退, 天之道。 ”《老子》67章:“不敢為天下先。 ”《管子 ·白心 》解釋說 : “日極則仄 ,月滿則虧。極之徒仄,滿之徒虧,巨之徒滅 , 孰能己無己乎 , 效夫天地之紀 。 ”《莊子 · 秋水 》也說 : “訊息盈虛, 終則有始 。 ”天地萬物的變化 ,總是盛極則衰。又 《管子 ·四時 》雲: “是以聖王治天下, 窮則反, 終則始。德始於春 ,長於夏。刑始於秋, 流於冬 。刑德不失 , 四時如一。 ”認為陽氣盛於夏 ,窮則反於秋 , 陰氣到來 ; 陰氣盛於冬, 窮則反於春,陽氣又到來 。聖人應效法此天道, 春夏講德教, 秋冬用刑殺。此既道家與道家文子的 “法天地”“與時變化 ”說 。
《戰國策 ·秦策三 》也有范雎與蔡澤的對話的記載 。雖然與《史記》所載詳略有所差別 ,但都有 “語曰 : 日中則移 ”至 “與時變化 ”一段話。這與 《周易 》豐卦《彖傳》文 : “日中則昃, 月盈則食 , 天地盈虛, 與時訊息 ,而況於人乎, 況於鬼神乎!”其文意是完全一致的。即使尚不能斷定二者的具體關係, 它們均受到道家和陰陽五行家的影響 ,卻是可以肯定的 。 《莊子·山木 》所謂 “一龍一蛇, 與時俱化 ”, 《盜跖 》所謂“與時訊息”的說法,則可以對此加以印證 。
受其影響, 《易傳 》更將 “天地盈虛, 與時訊息 ”視為天地萬物變化的自然法則 。 《彖傳 》解釋剝卦說 : “剝 ,剝也 ,柔變剛也 。 `不利有攸往' , 小人長也。順而止之 ,觀象也 。君子尚訊息盈虛 ,天行也 。 ”“順而止之”,是解釋剝卦之象坤下艮上,坤為順, 艮為止 。 “觀象 ”, 指觀察形勢。意思是說 ,當柔浸剛,陰的勢力興盛,小人得勢之時, 應觀察時勢的變化 , 不要有所進取, 因為小人得勢不會長久, 即將結束。此即君子以訊息盈虛為“貴 ”,懂得事物變易的法則 。 “天行”, 即天道,天地變化之道。因為事物的變化總是處於消長盈虛的過程 ,所以人類的活動,必須因時而行, 與時訊息。
道家與陰陽家特彆強調“因時”。 《管子·宙合 》說: “聖人之動靜開闔詘信浧濡取與之必因於時也,時則動 ,不時則靜 。 ”《白心 》說: “以靖為宗 ,以時為寶 。 ”《霸言》則說 : “視時而動 ,王者之術也 。 ”“聖能輔時, 不能違時, 知者善謀 ,不如當時 。 ”“輔時”,即因時之來,輔成其事 。而其 《四時》篇則四言 “五政循時 ”, “循時”也即 “因時 ”。所以其 《牧民》篇說 : “知時者可立以為長。”這也就是司馬遷 《論六家要指 》所概括的 “與時遷移”、“因時為業 ”、“時變是守”。
“與時變化”、“因時為業 ”、“與時訊息 ”也即與時間 、 時運、時勢共進退 。此種思潮也極大地撞擊著《易傳》作者的心靈。他們對此加以繼承和闡發 ,並明確提出了 “與時偕行”的命題 。
“與時偕行”這一命題 ,在《易傳》中反覆出現了三次。 《文言傳》解說乾卦九三爻辭說 : “終日乾乾,與時偕行。 ”意思是說 ,九三爻辭講君子終日勤勉奮發, 至晚夕則安閒休息 ,雖處危厲之境, 亦無災咎,是因為能與時間 、 時運 、 時勢共同前進 。也即所謂: “乾乾因其時而惕,雖危無咎。”《淮南子 ·人間訓 》解釋此爻說: “終日乾乾, 以陽動也。夕惕若厲, 以陰息也。因日以動 ,因夜以息, 唯有道者能行之 。 ”“因日以動, 因夜以息 ”,即因時而動, 因時而止 ,也即 “與時偕行 ”之義。
損卦《彖傳》說: “二簋應有時 , 損剛益柔有時。損益盈虛, 與時偕行。 ”是說, 只用兩盆飯舉行祭祀 ,如此之薄祭, 在恰當的時機也可以實行。損卦的卦象是損下益上, 抑陰而扶陽, 但有時偏偏損上益下 ,損剛益柔 。因此, 減損還是增加, 豐盈還是虧損 ,要與時並進, 因其時機、時勢而採取不同措施 ,所以說 “損益盈虛 ,與時偕行”。損卦如此 ,益卦也不例外, 所以益卦 《彖傳》說: “損上益下, 民說無疆。自上下下, 其道大光。 ……天施地生 ,其益無方 。凡益之道, 與時偕行。”
“與時偕行”,在《周易》中也稱為 “與時行也”。遁卦 《彖傳 》說: “遁亨 ,遁而亨也 。剛當位而應, 與時行也 。 ”這是說 ,君子退隱 ,乃是亨通之道 。何以如此 ? 蓋因陰的勢力漸長, 小人得意之時 ,君子不得不因時勢而行事 ,見機而去 ,暫時隱退 。小過卦 《彖傳》又說: “小過亨( 亨字據王念孫校補) , 小者過而亨也 。過以利貞,與時行也。 ”[ 6]小過卦有四個陰爻, 兩個陽爻 , 陰小而陽大 ,小的超過大的 , 故名為 “小過 ”。陰的勢力超過陽的勢力, 何以能夠亨通? 原來其利在於守正 ,即能夠依據時局而行事 ,與時機、時勢共進退,故曰“過以利貞 ,與時行也 ”。既濟卦《象傳》所謂 “東鄰殺牛, 不如西鄰之時也 ”, 亦是此意。這與《左傳》所謂 “相時而動 ”, “時以作事 ”, 《管子 ·霸言 》所謂 “慎守其時”, “以時興事 ”也是一致的。據此,艮卦《彖傳 》總結說: “艮,止也。時止則止 ,時行則行, 動靜不失其時, 其道光明 。 ”[ 6]當行則行, 當止則止 ,進退行止 ,與時俱進,不失時機,必有光明前景。“變通趨時”是《易傳》時觀更具開創性的命題。春秋戰國以來 ,無論是道家, 還是陰陽五行家 ,都推崇“時”, 然而 ,將變通與 “時”聯繫起來加以思考的 ,除 《莊子 ·天運 》“禮義法度者 ,應時而變者也 ”一條之外,尚不多見。不管是黃老道家、老莊道家、還是陰陽家,《易傳 》所謂 “待時而動”說的提出 ,似乎與道家與陰陽家有著某種切割不斷的關聯。

成語示例

1、昭王深自韜晦,養兵恤民,待時而動。 明·馮夢龍東周列國志》第九十五回
2、屬於自己那個組織之下的呢,理論是高談得滿激烈地,卻是行動上,都表示消極,說是環境太惡劣,只有待時而動云云。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