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得·皮奧特

彼得·皮奧特

彼得·皮奧特,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UNAIDS)執行主任彼得·皮奧特,他就送給我們一樣意外的禮物:粉紅色帶草莓香味的安全套。皮奧特博士此次來華,除了參加於2001年11月13日至16日舉行的第一屆中國愛滋病性病防治大會,還專程赴山西參觀,會晤當地領導,並走訪了聞喜縣的“溫馨家園”。

“這是我的安全套名片,你們可得記著用喔,”他笑著說。作為全球對抗愛滋病鬥爭的領導者,皮奧特博士不放過任何一個開展大眾教育的機會。

基本介紹

  • 中文名:彼得·皮奧特
  • 外文名:Peter Piot
  • 別名:伊波拉發現者
  • 國籍:大不列顛及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he United Kingdom of Great Britain and Northern Ireland)
  • 民族:凱爾特族
  • 出生地:西薩塞克斯郡伊斯特本市
  • 出生日期:1948年12月13日
  • 職業:醫生,博士,科學家,醫學家,生物學家
  • 畢業院校:1969年牛津大學畢業,1974年獲博士學歷畢業
  • 信仰:基督教,科學
  • 主要成就:1976年發現伊波拉病毒
主要經歷,相關新聞,知識擴展,

主要經歷

伊波拉疫情在西非多國肆虐之際,伊波拉病毒的發現者之一、現居英國的彼得·皮奧特博士7月30日詳述這種病毒的傳播方式,提醒民眾在做好科學防護的同時無需恐慌,同時呼籲英國政府加緊測試試驗性疫苗。
【避免親密接觸】
比利時人皮奧特1976年與同事共同發現了伊波拉病毒,後來出任聯合國愛滋病規劃署執行主任,現在擔任英國倫敦衛生和熱帶醫學院院長。
皮奧特7月30日接受媒體採訪時說,伊波拉病毒經由“非常親密的接觸”傳染給他人。舉例說,“如果我與一名伊波拉病毒感染者同乘捷運,相鄰而坐,只要他不嘔吐在我身上,我就沒什麼好擔心”。
在皮奧特看來,即使有伊波拉病毒感染者從西非國家飛往歐洲、美國或非洲其他地區,那些地區暴發伊波拉疫情的可能性仍然不大。
皮奧特認為,伊波拉病毒眼下在多個西非國家肆虐,與當地貧窮、戰亂有很大關聯。例如,當地醫務人員缺乏手套或其他防護裝置,以致加劇疫情蔓延。
“不要忘了,這些國家歷經幾十年內戰……賴比瑞亞和獅子山正試圖重建國家,人們對當局普遍缺乏信任,再加上貧窮和衛生條件差,才會造成如此大規模的疫情暴發,”皮奧特說。
【注重衛生防護】
1976年,27歲的皮奧特供職於比利時安特衛普一家實驗室,收到一份血液樣本,其患者在剛果(金)病故。皮奧特與同事從血液樣本中分離出一種病毒,後來證實是伊波拉病毒。
皮奧特隨後前往剛果(金),發現在不少村莊,“每10人或8人中,就有1人死於伊波拉病毒”。令他們覺得蹊蹺的是,患者集中於20歲至30歲的女性,以及曾經參加葬禮的人。
經過調查,真相大白:不少孕婦曾就診於當地同一家診所,重複使用針頭,導致感染病毒;當地人為死者整理儀容時,沒有佩戴手套。
皮奧特說:“大規模疫情就是這樣暴發的,如今發生在西非國家的情形如出一轍。”
【加緊測試疫苗】
無國界醫生組織發出警告,西非多國的伊波拉疫情正在惡化,目前依然缺乏應對疫情的整體策略。
皮奧特介紹,眼下已有多款針對伊波拉病毒的試驗性疫苗和試驗性療法,在動物實驗中顯現較好療效,但尚未用於人體試驗。
他建議英國政府儘快讓這些疫苗和療法進入人體試驗階段,“一旦下一場疫病來臨,我們不至於措手不及”。
英國外交大臣菲利普·哈蒙德7月30日主持召開內閣會議,商議伊波拉疫情應對策略。英國尚無感染伊波拉病毒的病例,但政府已經將源自西非的這一疫情視作“非常嚴重威脅”,考慮採取進一步預防措施。(楊舒怡)
“伊波拉幽靈”為何難除
染病醫生被運抵美國,民眾擔憂病毒蔓延
美國食品與藥物管理局將研發特效藥
自比利時科學家彼得·皮奧特和同事1976年首次發現伊波拉病毒以來,針對這種病毒感染的治療手段沒有太大改觀,有效藥物和疫苗遲遲沒有獲批上市。
近來西非三國爆發伊波拉疫情,世界衛生組織總幹事陳馮富珍警告說,這場已導致西非700多人死亡的疫情正以快於控制措施的速度傳播。人們再次要問,為什麼伊波拉病毒如此難對付?近40年來,找到有效治療方法、制出疫苗真有那么難嗎?
對付病毒面臨現實困難
對付伊波拉病毒面臨不少現實困難。
首先是難培養。研究人員說,這種病毒在實驗室培養皿中難以培養,只有少數擁有最高級別安全措施的實驗室具備開展相關實驗的能力。
其次是難預測。伊波拉病毒雖然致命,但病例出現頻度不高,加上疫情暴發的不可預測性,醫務人員嘗試新治療手段的機會也就相應減少。
第三是不划算。儘管這輪在幾內亞、賴比瑞亞和獅子山出現的疫情是伊波拉病毒被發現以來最大規模疫情暴發,但它的致死人數與瘧疾、登革熱等疾病相比依然較少。從經濟利益角度而言,這讓一些國家和醫藥企業不願投入過多資金用於新藥和疫苗研發。
最後是難推進。按美聯社的說法,當前約有6種伊波拉藥物和疫苗處在研發過程中,其中一種藥物的靈長類動物測試取得積極效果。但一些研究人員認為,由於劑量、安全性等技術參數難以把控,從藥物和疫苗的動物測試階段推進到人體測試階段難度不小。
怎么試驗藥品惹爭議
現階段,科學家們就是否應在獲得相關部門批准前試用試驗性藥物和疫苗對抗伊波拉病毒存在爭議。
伊波拉病毒的發現者之一、比利時科學家彼得·皮奧特似乎對此持支持態度。“鑒於疫情持續時間延長、規模史無前例的特性,我們必須認真考慮(這一選項)。”
其他一些科學家則持反對觀點。他們認為,把沒有獲得充分測試的治療手段或疫苗投入使用的做法有違道德,可能引發災難性後果。
世界衛生組織發言人格雷戈里·哈特爾說,在這輪伊波拉疫情持續期間,世衛組織沒有為任何藥物和疫苗臨床試驗提供協助的打算。
美國政府將出面研製特效藥
面對西非地區伊波拉疫情的嚴峻形勢,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1日在一份聲明中說,這家機構準備與醫藥企業合作,共同研發對抗伊波拉病毒的特效藥。
食品和藥物管理局一名高級官員告訴路透社記者,這家機構還有望降低試用伊波拉試驗性藥物的門檻,前提是“治療效果大於潛在安全風險”。
加拿大企業Tekmira先前與美國政府簽訂一項價值1.4億美元的契約,研發一種伊波拉病毒疫苗。不過,這種疫苗在健康人群體中的早期測試最近被叫停,原因是食品和藥物管理局要求企業方面提供更多有關疫苗安全性的報告。

相關新聞

美染病醫生入住隔離病房
在賴比瑞亞感染伊波拉病毒的美國醫生肯特·布蘭特利2日抵達亞特蘭大埃默里大學醫院,安全進入特殊隔離病房接受治療。
布蘭特利現年33歲,先前在賴比瑞亞一家收治伊波拉病毒感染者的醫院參與救援時不幸染病。美國多賓斯空軍後備隊基地隨後出動裝配傳染病防護設備的“灣流”噴氣機,接布蘭特利回國。
抵達後備隊基地後,布蘭特利被送上救護車,由警察護送前往醫院。隨後,身穿白色防護服的布蘭特利在一名同樣全副武裝的工作人員攙扶下,緩緩走進隔離病房。
“今天,迎接肯特回家讓我鬆了一口氣,”他的妻子安伯·布蘭特利說,“我和他交談,他說很高興回到美國。”
布蘭特利先前堅持把僅夠一人使用的試驗性藥物留給同樣染病的同胞南希·懷特博爾,自己則選擇嘗試一種“輸血療法”,接受一名14歲賴比瑞亞男孩的輸血。這名男孩感染過伊波拉病毒,接受過布蘭特利的治療,他的血液中含有病毒抗體。
懷特博爾幾天后也將抵達埃默里大學醫院接受治療。
美民眾爭議:是否要把一個染病醫生接回家
按照美聯社的說法,這是感染伊波拉病毒的患者首次進入美國,引發不少民眾對病毒在美國本土蔓延的擔憂。
美國疾病控制和預防中心2日說,這家機構接到多封電子郵件和至少100個普通民眾打來的電話,質問他們把患者接回國內的做法。不過,一些傳染病防控專家回應質疑,稱埃默里大學醫院是美國隔離治療經驗最豐富的醫院之一,隔離治療措施嚴格,接患者回國不會對公眾健康構成任何威脅。
“病房不具備傳染性之前,什麼都不會從這裡跑出去,”參與救治布蘭特利的醫生布魯斯·里布納說,“底線是,我們有救護這名病人所需的大量安全措施。我們認為,(醫院的)任何一名醫務工作者、任何一名患者以及探訪者都不存在感染這種病毒的風險。”

知識擴展

關於伊波拉,這5件事要知道
西非三國的伊波拉疫情感染人數和死亡人數連續攀升,成為國際社會關注的重大事件。關於這次伊波拉疫情暴發,有5件事情需要知道:
●西非伊波拉疫情是歷史上最大規模暴發。
西非地區國家賴比瑞亞、幾內亞和獅子山自今年2月起出現伊波拉病毒疫情,迄今已導致1300多人感染或疑似感染,造成729人死亡。這次暴發是伊波拉病毒1976年首次被發現以來最大規模疫情暴發。
●有人倖存。
談及伊波拉,一般會提及“致命”,醫學界人士稱,死亡率可能高達90%,“沒有特效藥或疫苗”。這次在西非三國的疫情中,衛生部門官員說,有感染者倖存,當前死亡率大約為70%。感染者最好尋求緊急醫療看護,接受預防脫水的支持治療。但對伊波拉病毒本身,沒有特定針對療法。
●伊波拉有時像其他病。
感染伊波拉病毒的早期症狀包括發熱、頭痛、肌肉痛和咽喉痛,稍後會出現嘔吐、腹瀉和肝腎功能損傷。這些症狀可能很難與瘧疾、傷寒症或霍亂區分。伊波拉感染者只有在後期會出現內部和外部出血症狀,外部出血通常在口鼻處。
●伊波拉病毒只通過體液傳播。
伊波拉病毒不經過空氣傳播,只有接觸到感染者的體液才可能被感染。體液包括血液、汗、嘔吐物、糞便、尿、唾液或精液,因此偶然在公開場合的接觸不大可能傳染伊波拉病毒。
●恐懼和誤傳會讓事情更糟。
在發生疫情的國家,部分醫療人員和診所受到恐慌居民的攻擊,當地居民誤認為外國醫生和護士將病毒帶到這些偏遠地區。
患者家屬把感染者從醫院搶回家。在獅子山,一名被家屬搶回家的女患者後來死亡。警方被迫使用催淚瓦斯驅散其他企圖攻擊一家醫院的人群。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