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醫正

彭醫正

古鐵杷縣(現湛江市麻章區湖光鎮舊縣村)彭氏始祖 ---宋末愛國官員彭醫正

基本介紹

  • 本名:彭醫正
  • 別稱:醫正公
  • 所處時代:宋代
  • 民族族群:漢族
  • 出生地:江西廬陵
  • 出生時間:1184
  • 去世時間:1279
  • 主要成就:提倡興辦社學,籌集善款,支持貧窮而又有志氣的弟子讀書
據考證,今湛江市麻章區舊縣村歷史悠久,人傑地靈。早在幾千年前,就有先民在此居住。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境內設定鐵杷縣,縣治為現湛江市麻章區湖光鎮舊縣村。舊縣村曾孕育了許多名人志士,如宋代愛國官員彭醫正,進士彭清平、科舉人彭清齋、明代刑部郎中彭日更、清代抗法英雄及武秀才彭梅竹、彭梅修等等,為麻章歷史增添了光輝一頁。原國家副主席董必武曾書:“不甘俯首聽瓜分、抗法人民組義軍、黃略麻章皆創敵、寸金橋隔自由魂”。
彭醫正
宋末愛國官員---彭醫正,漢族,生於南宋淳熙甲辰年(1184年),嘉定壬午(1222年)科舉人。
彭醫正初任福州學政司,南宋淳佑年間(1244年),來雷州軍任儒學司。雷州軍管轄海康、遂溪、徐聞三縣,相當於現在的雷州半島。儒學司,即“司儒學”之意,是管教化的官。彭醫正到任後,看到縣學宮、府學宮和萊泉書院因年久失修而破舊,多次向知軍周復提出修繕,以“振教綱,化一方文明之風。”在彭醫正的力主之下,知軍周復撥出專款把學宮、書院修繕一新。彭醫正任職期間,還提倡興辦社學,籌集善款,支持貧窮而又有志氣的弟子讀書。為教化當地民眾,彭醫正親任訓導。元朝建立後,宋元交戰日趨激烈。彭醫正諄諄教導弟子:學岳飛精忠報國,雖死猶榮。彭醫正更是這樣教育自己的子孫。其有兩兒,長子清平,號兆軒,生於嘉定辛未年(1211年),登淳佑丙午(1246年)進士第,仕山東濟南都督;次子清齋,號叔軒,生於嘉定壬申年(1212年),中淳佑丙午科舉人,仕福州南寧主薄。兄弟兩人任職的南宋末期,宋元兩國連年交戰不停。彭醫正多次去信告誡兒子要學岳飛精忠報國,勇殺元賊,不做亡國奴。無奈,元兵氣盛,宋兵屢敗。1276年2月,元朝軍隊攻占南宋國都臨安(今杭州),俘虜宋恭帝和謝太皇太后,宋恭帝向元軍統帥伯顏奉上傳國玉璽和降表。5月,外逃的丞相陳宜中、禮部侍郎陸秀夫、都統制張世傑等不滿朝廷投降,在福建福州擁立益王趙昰即位,此即宋端宗。為恢復帝室,召吳浚、趙晉分道出師,彭清平奉命護駕。彭清平的五個兒子倡議衛國保家,效力皇朝,願隨父護駕,以勇略出征,由泉州港而淺灣(今廣東饒平南海中島嶼),由秀山(今廣東東莞虎門)井澳(今廣東中山南海中)而謝女俠(在今珠江口外),奔走禦敵,未嘗一日忘國。1278年春,清平統率軍隊隨宋端宗渡海至硇(現湛江市硇洲島)。至硇後,宋皇念清平五子跟隨拒元之功,敕封為五虎少將,後又分別晉封為肇王、勤王、興王、寧王、弼王。 此時,彭清齋也帶著家眷從福建跟隨宋皇軍隊逃到雷州半島。彭清齋尋覓到父親,時彭醫正已九十多歲,卸任公職後雖隱居在鐵杷縣(現湛江市麻章區湖光鎮舊縣村),卻時刻惦記戰事。彭醫正跟兒子分析形勢,認為宋室暗弱,難以支撐搖搖欲墜江山,但“為人臣者,當為君勞。朝廷危急之際,爾兄弟不可貪生怕死。”要求清齋把妻小留在舊縣,好放心殺敵,並出錢招募數十勇士同往硇洲勤王。分別之時,父子發誓永不仕元。清齋帶著年長的兒子及數十勇士至硇後,把父親的話轉告兄長清平,哥倆更加堅定了抗元之決心。1278年4月,端宗病死,群臣立趙昰的弟弟、年僅7歲的衛王趙昺為帝,改元為祥興,擢升硇州島為祥龍縣。1278年5、6月間,宋軍與元軍展開了雷州爭奪戰,但最終失敗,被元兵徹底占領雷州城,行朝不得不轉移到珠江口海中的崖山(今廣東新會南海中),清平率兵坐船護駕宋皇帝昺到崖山。船隻坐不下,部分人馬走陸路。清齋父子及嫂、侄等走陸路。1279年2月,崖山海戰情勢危急,清平之妣陳夫人率五子與晉郡馬易仕熊尋丞相陳宜中到極浦亭(位於今吳川市吳陽鎮李屋巷),開勤王會議,探馬飛報戰況危急,就派部分人馬乘船東上勤王,部分人馬沿岸趕上。正到紅花店(今電白橫山),探馬哀報昺帝及十數萬軍隊溺於瀛海。戴天之憤,無容置議,肇王兄弟五人望洋而嘆:胸懷報國之心,遂不能定鼎中原。回天乏力,清平之妣陳夫人與五子於大寨(今吳川振文鎮)隱姓埋名落業為民,誓不仕元。清平戰死海中,其之忠勇與陸秀夫、張世傑無異。 奔走在半路中的彭清齋,聽到昺帝溺於瀛海的噩耗後,跺腳長嘆,“恭帝滅,立端宗;端宗折,立昺帝;今帝昺又溺。此乃天亡宋也。”遂與子等奔回舊縣。彭清齋潛回舊縣後,當了一名教書先生,餘生不再仕元。 聽到宋帝溺死海中,彭醫正悲憤交加,不久便駕鶴西去。
雷州通志記載:湛江市鐵杷縣建於隋開皇十年(公元590年),縣址在今廣東省湛江市麻章區湖光鎮舊縣村。唐貞觀元年(公元627年),椹川、扇沙兩縣併入鐵耙縣,縣治在現舊縣村。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鐵耙縣更名遂溪縣,縣治仍在現舊縣村,直至宋開寶五年(公元972年),撤銷遂溪縣併入海康縣,縣治隨廢。宋紹興十九年(公元1149年),復置遂溪縣,縣治遷往登雲坊(今遂溪縣總工會一帶)。這樣,舊縣村作為縣治,跨越隋、唐、宋三個朝代,歷時382年。彭醫正看到舊縣是塊風水寶地,晚年就落居舊縣。為紀念舊縣曾作為縣治,彭氏族譜記作“鐵杷彭氏族譜”。醫正公落居舊縣村時,舊縣作為村落的時間至少已有300多年歷史。
彭醫正後人彭日更(日更兩字合成一字)(1373~1458),字高峰,初任南安府推官,宅心仁厚,主持平反,民不稱怨,人稱彭佛,秩滿,升南京刑部員外郎,至仕歸,奉詔進升郎中(正五品官員);彭日更也曾與父志堅公主持修族譜。後人把彭醫正葬在伯漁坡西南面的鯉魚墩(今湛江市霞山區伯儒村伯漁坡鯉魚墩)。而今,彭醫正後人達4萬多,散布廣東、廣西、海南等地,每年都有成千後人到此悼唁。彭氏後人已把此處作為彭氏子孫“修身齊家、愛國為民”的教育基地。
注:本文中的歷史事件參考《細說宋朝》一書(虞雲國著)和《湛江郊區政協文史》、《遂溪縣誌》等,並根據彭氏族老口述整理。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