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寨鎮

彭寨鎮

彭寨鎮,為廣東省和平縣轄鎮,位於和平縣東南部,東與古寨鎮貝墩鎮以及龍川縣交界,西與公白鎮陽明鎮相鄰,南與林寨鎮東水鎮接壤,北與陽明鎮、優勝鎮交界。鎮內轄興隆、聚史、龍安、長沙等27個村委會和街鎮、紅星等4個居委會,總面積207.44平方公里。

彭寨鎮常住人口42502人(2017年),為和平縣下半縣的經濟、交通中心,為廣東省教育強鎮、廣東省中心鎮之一,2014年7月入選中國重點鎮。

基本介紹

  • 中文名稱:彭寨鎮
  • 外文名稱:Pengzhai Town
  • 別名:龍安
  • 行政區類別:鎮
  • 所屬地區:廣東省河源市和平縣
  • 政府駐地:和平縣彭寨鎮街鎮
  • 電話區號:0762
  • 郵政區碼:517238
  • 地理位置:中國華南
  • 面積:207.44平方千米(2017年)
  • 人口:42502人(2017年) 
  • 氣候條件亞熱帶季風性氣候
  • 著名景點:華表塔,龍安圍
  • 機場:和平通用機場
  • 火車站和平東站和平站
  • 車牌代碼:粵P
建制歷史,明、清時期,民國,新中國成立後,自然條件,經濟狀況,社會事業,綜治維穩,黨建工作,城鎮建設,名勝旅遊,民俗文化,客家圍龍屋,彭鎮書院,街場,

建制歷史

明、清時期

彭寨鎮明正德十三年(1518)至清光緒二年(1876),屬全縣分設四圖的仁義圖(彭鎮、村鎮、馬塘、東水、楊洞、糧溪等地)。
清光緒三年(1877)實行保全局約制,縣城設總局,下設8個分局,彭寨其中之一。

民國

民國初,沿襲舊制。民國十年(1918),全縣劃為33個保衛團區,彭寨、安坳各屬一區。民國17年(1928),縣設治安委員會,下分設5個區治安委員會,彭寨、安坳屬第三區(彭寨、林寨、古寨、東水、貝墩)。民國20年(1931年)全縣設立11個自治區、2個鎮(時保衛團制仍存在至民國21年2月始撤),彭寨屬第三區(高山鄉,糧溪鄉、馬塘鄉、彭鎮鄉),安坳屬第十一區(瀧溪鄉、水西鄉、安坳鄉),民國26年(1937年)全縣設立5個聯鄉辦事處,彭寨屬第四聯鄉辦事處,轄彭鎮、糧溪、高山、馬塘、貝墩、石村、河唇、安坳、古寨。民國30年(1941年)9月,將36個鄉鎮改為24個鄉鎮,安坳屬古寨鄉,彭寨單列一鄉。

新中國成立後

新中國成立後,1949年6月,全縣設4個區,1個鎮20個鄉。彭寨區轄彭寨鄉、貝墩鄉、古寨鄉、糧溪鄉,安坳隸屬貝墩鄉。1952年,彭寨鎮屬全第五區(含糧溪鎮)。1958年10月,撤銷鄉鎮成立東山、四聯、彭寨、俐東,浰江、九連等5個人民公社。1959年四聯人民公社分為彭寨、貝墩2個人民公社。1961年貝墩人民公社分為貝墩、古寨、安坳3個人民公社。1963年彭寨人民公社分為彭寨、糧溪2個人民公社。1983年人民公社改為區公所。1987年撤區改鎮,彭寨為鎮,安坳為鄉。1994年4月8日安坳等10個鄉改為鎮。2003年6月13日,安坳鎮併入彭寨鎮,鎮名沿用彭寨鎮。

自然條件

彭寨鎮地勢東南低、西北高,屬低山丘陵區。自然資源豐富,有稀土礦、松脂、石灰石、溫泉等。境內土地肥沃,四季分明,屬中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境內擁有彭寨河、浰江、貝墩河、群聯河、川梅河、泮溪河等河流,建有萬深坑、白石坑、座背坑、川九東坑、華表等小(二)型水庫。

經濟狀況

彭寨鎮全面推進“工業立鎮”戰略,走新型工業化道路,2005年,開發占地面積2平方公里的工業區,實施項目帶動,把招商引資與加快城鎮化進程結合起來,累計投入建設資金6000萬元。2015年,工農業總產值5.5億元,地稅完成217.92萬元,國稅完成415.18萬元,農民年人均收入10647元。

社會事業

2015年,彭寨鎮人口自然增長率10.77‰,政策生育率86.67%,人口出生率 15.57‰。60歲以下參加城鄉居民養老保險12150人,60歲以上老人 8721人,參保率90%以上。

綜治維穩

2015年,彭寨鎮建立“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調、公眾參與”的社會工作格局。全鎮刑事案件受理40宗,破案17宗,刑拘11人,逮捕3人,起訴5人;治安案件受理49宗,處罰32宗(其中涉毒案件29宗),調解13宗,共處罰38人;強制戒毒13人,社區戒毒17人。鎮紀委受理信訪舉報31件次,辦案8宗,立案8件,結案8件,黨紀處分8人。

黨建工作

2015年,彭寨鎮堅持抓黨建就是促發展的工作思路,紮實開展領導幹部駐點普遍直接聯繫民眾工作,切實轉變工作作風,密切黨群幹群關係。2015年,全鎮黨員幹部累計走訪農戶2.1萬次,解決民眾反映簡單問題3412件。整頓軟弱渙散黨組織6個, 培訓“兩委”幹部60人次,投入資金55萬元, 解決問題17件,化解矛盾糾紛6起。

城鎮建設

2015年,彭寨鎮以城鎮化促進工業化,加強中心鎮建設。中心鎮總體規劃面積為10平方公里,建成區4.5平方公里。街鎮分為三大功能區:老城改造區、工業區、商業區。街鎮基礎設施日臻完善,總體框架初步形成。

名勝旅遊

彭寨鎮具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和濃厚的文化底蘊,生活習慣、方言民諺、民間傳說的鄉土氣息十分濃郁,名勝古蹟隨處可覓。
景點一:“東江第一儒林——梅園書屋”是一個以傳統紡織業、書院教學、居家三合一的綜合場館。由曾氏族人落基祖孟榮公在朝南方向興建梅園書屋,歷經明、清、民國三個時期,發展成現今“敦厚古圍”的傳統建築規模,距今560多年歷史。有著孔子學生宗聖公曾參後裔曾氏支系十數代人在教育、紡織、農耕文化的積澱。
此處,民風淳樸,生態良好,與之相鄰的是明朝古建築“文昌塔(華表塔)”,“研經堂(印經房)”,古樹群、溪水古橋相呼應,盡善盡美的書院環境與完整的書院設施,凸顯了書屋盛學時期的整體樣貌與恰好的配置。而坐落在東北兩向的“崇德第”,“孟榮公祠”,是客家人崇文厚德、孝友傳家的真實寫照,是東江第一儒林·梅園書屋後裔崇尚人文教育,尊師重教的體現,也是居住在梅園書屋自然村落後裔耕讀持家的精神縮影。
據有關文獻史料記載:明朝中、末時期曾傳、曾繼武、曾官大、曾巽等數位賢達執教在此,書院已享有名聲,明朝邑候吳公贈旌匾“首倡斯文”,明朝吳邑候諱思穆贈旌匾“鳳毛濟美”,清邑縣令尹公贈匾“家傳詩禮”。
在清朝乾隆、嘉慶時期,由梅園老師(姓名:曾克常,字:敦五;別號:梅園),在梅園書屋主教,振鋒者五十餘年,振起儒林。因梅園老師執教有方,教績顯著,逝世後,被廣東學政萬承風追贊為:“東江第一儒林”,並親自向朝廷請賜“第一儒林”旌匾,以示褒獎。廣州府龍門縣令師保元贈旌匾:“名德流徽”,張儉贈旌匾:“九代書香”。據考證,東江第一儒林·梅園書屋是當地學子、黎民百姓及江西福建近鄰學子啟蒙勸學,學習經史子集等經典的地方。繁盛時期,各地各姓門生前後多達1000餘人。為國家及嶺南各州、府、縣輸送各類人才,或進士及第、舉人、拔貢、副榜、歲貢而為教諭,或為分府理鹽務等等,人才濟濟,梅園書屋因文化教育出色的作為,得到時政與社會的肯定,確定了其在東江流域,明、清時期文化教育的最高地位。
五百多年的時光沉澱,形成了東江第一儒林·梅園書屋系列歷史文化遺產,是中國傳統文化發展的一方側影,見證了廣東文化教育的發展,是中華傳統文化、嶺南文化一脈,也是人類的共同財富,是本地文化的典範。東江第一儒林·梅園書屋經歷變革洗禮,在不同時期的歷史事件中遭受了嚴重的破壞。幸運的是本地歷代鄉賢都在努力弘揚和盡力維護,使得東江第一儒林·梅園書屋依然俊雅,舊貌尚存,大浪淘沙,梅園書屋依然屹立東江流域之上。
景點二:彭鎮墩頭村書茅坪梅花林
景點三:“墩頭藍”之鄉明清傳統紡織技藝
景點四:華表墩頭村大丘面梅花林南朝、南唐古墓群。
景點五:華表墩頭村敦厚古圍之廣東歷史文化名人連居老師、滕捷老師、大輔老師、梅園老師故居群。
景點三:清末民國廣東知名書畫家曾鏡如故居藝術紀念館。
景點七:彭寨滾水河溫泉,位於彭寨鎮墩史河旁,長100米、寬3-4米,溫度43℃左右,是理想的露天浴場。
景點八:彭寨軍屯圍
景點九:牧湖頂之春
景點十:明朝文昌塔·華表塔
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華表塔、梁屋埂遺址、名勝尖石等景點。

民俗文化

客家圍龍屋

走在彭寨鎮的大街小巷裡,隨處可見的是一座座具有傳統特色的圍龍屋。據了解,這種始建於400多年前的客家圍龍屋在該鎮有近30幢,另有炮樓10多座,祠堂20多間。
走在這些圍龍屋間,恍如走進一個巨大的迷宮,巷道與巷道串聯,讓人很難找到原來的出口。古人當年在修建圍龍屋時埋下的鵝卵石依舊光滑,別具特色的建築工藝依然精巧。走一走那排列整齊的石階,摸一摸那根雕滿龍鳳圖案的木柱,看一看那一堵堵因破舊而即將倒塌的土牆,便會令你有一種時光倒流的感覺,仿佛能聽到遠古傳來的歷史回聲。

彭鎮書院

據記載,彭寨書院建築面積規模較大,共有4棟,後棟較為寬敞,能供50名學生上課。二棟較小,樓上安放孔子的牌位,迴廊上寫著忠、孝、廉、節四字。前棟兩側直豎石柱上書一幅對聯:鄉風敦古訓,土氣作先聲。
彭寨鎮始建於明朝萬曆年間,是當時和平縣下半縣的經濟中心和商業集散地,也是下半縣的文化教育中心,建鎮以來出了不少文人墨客,如清朝同治年間的曾光祖、曾應盛、吉軒翁等,都是和平縣歷史上有名的人物。
說到彭寨鎮的文化起源,就要說到彭鎮書院。這所坐落於原雞鴨行(即鎮政府)的彭鎮書院,距今已有200多年歷史,始建年月已經無從考究,彭寨書院建築面積規模較大,共有四棟,後棟較為寬敞,能供50名學生上課。二棟較小,樓上安放孔子的牌位,迴廊上寫著“忠、孝、廉、節”四字。前棟兩側直豎石柱上書對聯:鄉風敦古訓,土氣作先聲。
在清朝光緒年間,當時一些讀書人要想取得功名,必先到此參加考試,當他們考取功名以後,就在當地建起了土樓、祠堂,同時也帶動了當地的文化發展,使彭寨鎮成了遠近有名的歷史文化名鎮。

街場

彭寨鎮有四個街場,分別是長嶺街、彭寨街、華表街、公和街。街場是生產發展和人們生活必需品交換需要的產物,彭寨鎮四街場就成了帶動當地經濟發展的主要地帶。
當年彭寨隸屬龍川縣管轄時,彭寨屯圍、馬塘圍、田心圍等處均駐有軍隊,而且分布地區較廣,軍隊為了解決軍需,需要讓平民百姓將多餘的農副產品拿到市場上來進行交換,他們便決定在黃土嶺崗建立一個街場,這就是長嶺街的前身。如今,經過200多年的風雨摧殘,當年的繁榮景象已經不復存在了。
彭寨街北上華里許就是華表街,建街前此地是華表的邊緣水口,是彭寨通往和平的必經之地。1916年,紳士曾虞臣牽頭出資建店,共建有店鋪20間,大街建有亭、柵為集資攤檔之地。每到農曆一、四、七為街期,當地人均會到此地趕集,剛開街幾年此街較為興旺,但由於彭寨街離此地並不遠,不久後生意便冷淡下來了。
彭寨街是彭寨鎮四街場僅保留下來一個街場,該街始建於明朝嘉靖年間,建街地址,選定彭寨盆地中心地帶,此處人煙稠密,又有條小河直貫街西,北上可至公和、和平縣城,東可至古寨到龍川車田,西至林寨經禮士可到船塘,南沿河下至東水直抵老隆,可稱是個四通八達的好地方。當年建街後就有“五街”、“九行”之稱,共有商店104間。當年每到墟日,附近各鎮甚至船塘都有人前來趕集。據當地居民介紹,每年的八月初六前後,由九行各行值事籌集資金,請戲班演戲,時間長則半月,短則九天,台上好戲連連,台下生意興隆,熱鬧非凡。
斗轉星移,歲月滄桑,歷史的喧囂在時光的隧道里慢慢趨於平靜,彭寨鎮民眾繼承了先輩們的優良傳統,新建了一棟又一棟典雅別致的小洋樓。修馬路、建新樓,慢慢的趨向於城市化的彭寨鎮已經成熟起來,新的街道比比皆是,新的樓房拔地而起,上屋、宗祠、古塔、洋樓混雜其間,新的彭寨鎮在這裡崛起。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