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石鰟鮍

彩石鰟鮍

彩石鰟鮍是中國特有的魚類,是一種小型魚,主要分布於珠江、閩江、長江、黃河等水系。

基本介紹

識別特徵,生活習性,研究文獻,

識別特徵

標準長為體高的1.9—2.5倍,為頭長的4.0-4.5倍,為尾柄長的4.0—7.0倍,為尾柄高的4.8—7.0倍,為背鰭基部長的3.5—3.8倍。頭長為吻長的3.0—3.5倍,為眼徑的3.1—3.5倍.為眼間距的2.2—2.7倍。為尾柄長的1.6-1.8倍,為尾柄高的1.0--1.1倍。尾柄長為尾柄高的1.2—1.5倍。體高而側扁,體稍肥厚,頭後背部隆起,腹部較圓,身體外形呈卵圓形,與高體鰟鮍很相似。頭較小而短,眼後頭長較吻長,約為吻長的1.5-l.7倍。吻短而尖。口端位。口角無須。眼較大,位於體側中線偏上方。眼徑與吻長相當。鼻孔位於眼前緣上方,離眼前緣較近。鰓耙短小,排列較密。下咽齒側扁。齒面具有明顯的鋸紋,尖端呈鉤狀。背鰭外緣略向外凸起呈弧形,無硬刺,其起點距吻端較距尾鰭基最後一片鱗片稍遠。胸鰭較長,末端後伸接近腹鰭起點。腹鰭起點在背鰭起點之前,後伸更接近臀鰭起點,至胸鰭起點較至臀鰭起點為遠。臀鰭無硬刺,其起點位於背鰭第三根分枝鰭條正下方。尾鰭深叉形。尾柄較高且稍長。肛門略靠近腹鰭,至腹鰭基部的距離較至臀鰭起點為近。雌魚有產卵管。生殖季節變長。鱗片較大,腹鰭基部具有腋鱗。側線不完全.僅在鰓孔上角後方有3—6片。生殖季節雄魚吻端具有兩簇白色珠星,隆起較高,臀鰭邊緣有較寬的黑色飾邊,在最末一個側線鱗處有一條不十分明顯的淡綠色橫斑。生活時體色鮮艷,雄魚體色較艷麗,眼球上方為桔紅色。鰓孔上角第一個側線鱗上有一個藍黑色大斑點。尾柄中部有一條黑色縱紋,向前延伸至背鰭起點的正下方,或超過背鰭起點。背鰭、臀鰭和腹鰭均呈淺黃色。幼體和雌魚的背鰭前部有一個灰黑色大斑點,雄魚不明顯。尾鰭上下葉之間還有一條桔紅色的縱條紋。
彩石鰟鮍
彩石鰟鮍
體似卵圓形,側扁而高,尾柄高度隨體長增加而增高,體長達40—50mm時尾柄高和長相當。頭短,頭長往往大於頭高。吻短而鈍,其長不及眼徑。眼側上位,眼間呈弧形。鼻孔位近眼前緣較之吻端。口端位,口頂的水平線可穿過瞳孔,口裂較深,口角水 平線在眼下緣水平線之下。口角無須。鰓孔上角低於眼上緣水平線。鰓蓋膜與峽部相連。
背、臀鰭不分枝鰭條細如首根分枝鰭條,不分枝鰭條第二根約有末根的2/3—1/2長。背鰭起點距尾鰭基較距吻端為近,偶有介於二者之間。背鰭基底長短於背鰭基底末至尾鰭基距離,偶有等長。臀鰭位於背鰭之下方,其基底長相當於或大於尾柄長。腹鰭位於背鰭之前下方,介於胸鰭基部和臀鰭起點之間或稍近前者。肛門位於腹鰭基部和臀鰭起點之間。尾鰭叉形,較淺,中間最短鰭條長約為最長鰭條長的1/2。
側線不完全。背鰭前鱗多數呈棱狀;腹鰭腋鱗較明顯,約有腹鰭最長鰭條的1/4-1/3。下咽齒齒側常有凹紋,咀嚼面狹而略凹,齒端呈鉤狀。鰓耙短,似三角形,排列稀疏。鰾2室,前室短,近橢圓形,後室長,為前室的2倍。消化管較短,約為體長的1.2—1.6倍。
固定標本尾柄黑縱條向前不超過背鰭起點,雄魚較雌魚粗,其寬度約有半個鱗片。雄魚鰓蓋上角有1小黑圓點,約隔2—3鱗片有形如長棒垂直而列的黑斑。雄魚臀鰭外鑲黑寬邊,其寬度約有首根分枝鰭條長的1/6—1/5。雌魚產卵管呈灰黑色,從基部至末端由深而淺。雌魚體長約40mm,其背鰭(限於末根不分枝鰭條和3-4分枝鰭條及間膜)近基部仍有黑斑。

生活習性

彩石鰟鮍是一種小型魚類,經濟價值低。生長緩慢,第一年稍快。常棲息於水流較緩的溪河、水溝、池塘或稻田等水體中,喜集群。其食物主要是水生植物碎屑、藻類、周叢生物和水蚤等。第一次性成熟為1齡,生殖季節在4-6月,懷卵量小,一般為300--500粒。產卵於瓣鰓類的鰓水管中。

研究文獻

陳宜瑜. 1998. 中國動物志 硬骨魚綱 鯉形目(中卷). :科學出版社. : 1-506.
林人端. 1989. 珠江魚類志. 珠江魚類志:158, : 158.
湖北省水生生物研究所魚類研究室. 1976. unknown. 長江魚類, : 140.
吳清江. 1964. 中國鯉科魚類志. 中國鯉科魚類志:205, : 205.
Wu,(伍獻文). 1931. unknown. Contr. biol. Lab. Sci. Soc. China 7 (1): 25, 7(1): 25.
伍漢霖等. 1984. 福建魚類志. 福建魚類志:263, : 263.

相關詞條

熱門詞條

聯絡我們